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

合集下载

刘禹锡写给柳宗元的悼亡诗

刘禹锡写给柳宗元的悼亡诗

刘禹锡曾写过一首纪念柳宗元的悼亡诗,名为《忆昨与故人》。

全诗如下: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深深怀念和沉痛哀悼。

诗中描绘了他们分别时的情景,以及“我”对“故人”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诗中的“马嘶”、“帆灭”、“古道”、“流电”、“江蓠春”等景象,既描绘了离别的悲凉和时光的无情,又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无尽哀思。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刘禹锡同为唐顺宗永贞年间革新派干将。

他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刘禹锡和柳宗元在政治上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在文学上也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互相扶持的情谊。

因此,刘禹锡在柳宗元去世后写下这首悼亡诗,表达了对好友的深深怀念和哀痛之情。

文学常识刘禹锡柳宗元

文学常识刘禹锡柳宗元

文常资料柳宗元与刘禹锡的生死之交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

在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

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

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

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更加牢固。

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

他们忍受着事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

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

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

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

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

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遥远,条件也更艰苦。

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

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

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

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亲逾兄弟,好像也预感到这一次如生离死别,故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

刘柳的生死之交

刘柳的生死之交

I U I 谁 禹 锡 是 被 他 的 称 铁 作 杆 “ 诗 朋 豪 友 ” , 他 为 人 豪 放 洒 脱 , 交 友 遍 天 下 , 但 要 说 那就是柳宗元了。 元都是 倒霉蛋,因为 卷入政 治斗争, 屡次被发派到 当时偏远 荒芜的地方当官。都说患难见真情,这个一点 J L a C 假。有一次两人又 同时被贬谪,柳宗 元要去柳州 ,而刘禹锡要去 播州 ( 今贵州省遵 义市 ) ,柳 宗元知道 后非常难 过。因为当时播州 比
柳州更为荒 凉, 被认 为是穷山恶 水之地。他说 : “ 播州不是 人住的地方,
刘梦得 ( 刘禹锡)还 有母 亲要奉养 ,我实在不忍心他去那里。 ”于 是,
柳 宗 元上书 皇帝,请求 和 刘 禹锡调 换地 点,让刘 禹锡 去柳 州 ,自己 去更穷闲的播州 。朝廷这 才打发刘 禹锡 去了连州 ( 今广东连州一 带) ,
由此呵见,两人确实是患难 同当,亲如兄弟。
两人 在衡 阳依依惜别 ,互相题诗 相赠,柳宗元说 “ 皇恩若 许归田 去,晚 岁当为临舍 翁” ,如果 皇帝允许让 我们 回去种 田,我想和你当

【课外阅读】人生知己斯世同怀

【课外阅读】人生知己斯世同怀

【课外阅读】人生知己斯世同怀伯牙子期,千古知音。

而在唐代文学史上,柳宗元和刘禹锡也是一对难得的知己。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和好友刘禹锡同时进士及第,从此他们步入官场,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共同参与了以王叔文革新派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

这次革新运动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柳宗元与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

革新失败后,“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遭贬。

柳宗元贬至永州任司马,刘禹锡则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

在贬谪期间,柳宗元和刘禹锡虽天各一方,却书信不断,在政治斗争中互进退,互相支持,在思想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互相切磋。

他们不仅在地方上为百姓造福,在文学和书艺上也各有建树。

柳宗元和刘禹锡虽然都不以书法名世,但都工于书法。

年轻时拜皇甫阅门下学习书法,深得皇甫阅书法真传。

柳宗元对魏晋以来的名家名期目标制帖浸淫颇深,自诩“蚤好观古书,家所蓄晋、魏时尽牍甚具,二十年来,偏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殆无遗焉。

”他擅写正书,还工隶书、草书。

刘禹锡曾称赞柳宗元的书法“箧盈草、隶、架满文篇,钟索继美,班杨差肩”。

他们在临书过程中互相探讨,互相促进,刘禹锡有“近来渐有临池兴,为报元常欲抗行”句,柳宗元答曰:“劝君火急添功用,趁取当时二妙声。

”俩人以此形容书艺欲追比卫瑾、索靖。

柳宗元还赠送刘禹锡砚台一个,刘禹锡为此作《谢柳子厚寄叠石砚》诗一首。

刘禹锡在京城时就是有名的才子,以诗文著名,亦善书。

遭贬后还是笔耕不辍,其《书论》一篇,认为书为六艺之一,批判了“书足以记姓名而己”,无视书法的艺术价值,把书法等同于文字的观点。

这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十年后,柳宗元再贬至柳州,刘禹锡则贬连州。

柳宗元贬到柳州后,由于长期的贬滴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健康状况越来越坏,四年后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

关于刘禹锡的经典故事:刘禹锡和柳宗元那段不曾被辜负的友情

关于刘禹锡的经典故事:刘禹锡和柳宗元那段不曾被辜负的友情

关于刘禹锡的经典故事:刘禹锡和柳宗元那段不曾被辜负的友情刘禹锡的母亲在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大禹给她送儿子来,所以孩子一出生,就给他取名叫“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是独子,天资聪颖,也很好学。

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了进士。

刘禹锡与白居易一样,都是咏史的高手,他的《乌衣巷》、《石头城》、《西塞山怀古》等,为后世中国文人增加了感悟历史的情怀。

下面带您了解下刘禹锡的故事。

古时的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经是三国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六朝的古都。

刘禹锡始终对这个六朝古怀有憧憬,在他还没有到过金陵的时候,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的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诗,其中一首就是《乌衣巷》。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赞叹,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三国时期,乌衣巷曾是东吴孙权禁卫军的驻地,士兵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所以这里也被叫作乌衣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晋代的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在“乌衣营”安了家,就把这里改名为“乌衣巷”。

这里曾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门庭若市,人山人海。

此后,王家和谢家逐渐发展壮大,贤才辈出。

这两个家族的成员要么做了大官,要么就是大学问家,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大文豪“谢灵运”就是这两家的后代。

但是,繁华易逝,到了隋朝,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王、谢两家不仅逐渐衰败,乌衣巷也被战争所破坏,昔日的繁华街巷变为了一片废墟。

诗人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从对乌衣巷的感慨中回到了现实,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旧时”两个字,赋予了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燕子秋天飞去,春天回来,见证了乌衣巷的衰败和时事的变迁。

刘禹锡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怀古,怀古就是利用古时的人和事来暗示或讽刺现状。

他用朱雀桥、乌衣巷,王谢之家的古今对比,表现盛衰无常,贵贱也无常。

伍耀良:《祭柳员外文》翻译

伍耀良:《祭柳员外文》翻译

伍耀良:《祭柳员外文》翻译柳宗元死后,祭文不计其数,写得最感人的是哪篇呢?我以为当属刘禹锡的《祭柳员外文》。

可惜网络上迄今没有该文的白话翻译。

我不揣浅薄,决定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译前,先说几点。

一.为什么之前刘禹锡称柳宗元为柳柳州,《祭文》称柳员外?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同事、朋友加战友,关系非同一般。

话说柳宗元死前四年,他们哥俩一起被再贬两广,从长安结伴向南逶迤而行。

且行且珍惜。

到了衡阳不得不分手了,柳宗元一连写了三首诗赠刘禹锡,刘也回了三首。

奇怪的是两人诗的标题中,柳宗元称刘为“刘员外”,刘禹锡则称柳为“柳柳州”,有什么不同吗?他哥俩都当员外郎那阵,正是永贞革新如火如荼、人生理想闪耀的时光,也是最遭后来的唐宪宗、宦官记恨的时候。

柳宗元这时有意突出“员外郎”,就是耿耿于怀,不忘那场改革,不忘初心。

刘禹锡显然更稳妥一些,他不久前那首长安观桃花诗即惹了祸。

虽然柳宗元还未到任,还是称“柳柳州”吧。

所以,等到柳宗元死后,刘禹锡才在祭文中称柳宗元最显赫最在意的职务。

韩愈、皇甫湜等人写的祭文也称“柳员外”。

他们觉得这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

反正人死为大,谁被刺激了也没辙。

何况皇帝老儿唐宪宗跟着也死了,更没辙。

唐代员外郎相当于现在某部的副司长(副厅级),有人说副司长?才多大的官啊。

要知道柳宗元刘禹锡当副司长时才30岁出头,而且接近中枢,参与机要,成天在皇帝宰相跟前晃悠,多拉风啊。

想想我们在这个年纪时的处境,唉,别提了。

二.刘禹锡为柳宗元写了几篇祭文?除《祭柳员外文》外,还有第二、第三篇。

写完本篇后几个月,即公元820年七月初十,柳宗元归葬故里万年。

刘禹锡携带柳宗元大儿子周六前往参加丧礼,又写了《重祭柳员外文》,这是第二篇。

内容除应有的哀悼外,主要汇报后事落实情况以及各朋友的热心义举。

与第一篇撕心裂肺相比,多了一分理性。

第三篇,是刘禹锡替李程(字表臣)写的《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

这个李程,李氏皇族出身,是一个充满了传奇和争议的人物。

文档:刘禹锡和柳宗元的莫逆之交

文档:刘禹锡和柳宗元的莫逆之交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自古有文人相轻之说,那么文人之间是否也存在这么深厚的友谊呢?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谊就常让后人夸赞和艳羡,能拥有他们那般真挚的友谊确实难得。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及第,从此相识而成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于水火,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

当时王叔文、王伾实行改革的时候,因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不但为一批宦官痛恨,还为不少大臣所贬义和反对。

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纷纷攻击“二王”。

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也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

仅仅半年,革新便惨遭失败,宪宗下诏书把八个官员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

柳宗元和刘禹锡便是“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随后,还下诏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从此,“刘柳”跌至政治漩涡的深渊,也让两人年轻时“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理想一步步走上破灭。

为此,柳宗元曾在《冉溪》一诗中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赴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两个人分别在朗州和永州一住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一个好消息终于从天而降,当年的“八司马”除了韦执谊、凌准已死于任上,其余六人都被一纸诏书召回京城,重新委派工作。

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一次,刘禹锡应友人之邀,在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赏桃花。

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再次回到长安,刘禹锡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于是便写了一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刘禹锡和柳宗元莫逆之交的典故

刘禹锡和柳宗元莫逆之交的典故

刘禹锡和柳宗元莫逆之交的典故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即“莫逆之交”。

这个典故源于刘禹锡曾在柳宗元的帮助下获得进士科举的机会。

柳宗元当时是刘禹锡的辅导教师,他帮助刘禹锡提高文学修养,为他的考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禹锡在后来的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并以此获得了官职。

因此,刘禹锡和柳宗元之间的友谊被称为“莫逆之交”,意思是两人之间的友谊非常牢固,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破裂。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互相扶持的情感。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
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


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

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

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

后又因革新失败
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不仅在顺境时
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
更加牢固。

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

他们忍受着事
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

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
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
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

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
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

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
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

一个人
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
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

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
遥远,条件也更艰苦。

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

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
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

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
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刘禹锡因好友柳宗元字子厚,773~819“以播易柳”的提议和鼎力相助,得到唐宪宗
的格外开恩,改授连州。

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
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
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

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亲逾兄弟,好像也预感到这一次如生离死别,故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

歧路在前,柳宗元年纪小刘禹锡一岁,先作《衡阳分路
与梦得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此诗似含规劝之意,虽为老友,或子厚对梦得累及自身获贬恶州的《挑花诗》不以为
然吧,刘禹锡似有所悟,答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曰: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为答友情,梦得“有所思”,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老友的观点。

子厚又作《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

子厚之诗,有相互鼓励、友情永续之意。

对此,梦得以《重答柳柳州》相酬: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不过,梦得重提二人年少时曾立下忧国之志,对形势的估计,似比子厚较为乐观。


伴千里,终有一别,柳子厚再作《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诗似是对自己以往的经历作总结。

刘梦得以《答柳子厚》相赠: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因柳宗元体弱多病,刘禹锡善解人意,并未再提出新的话题,费劳神思,大家挥泪惜别,各奔任所。

自长安至衡阳,一路上这样的情节并不是第一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也是他们相互面
对的绝唱了。

五年后,刘禹锡扶慈母灵柩北归,在衡阳得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的凶信,遂作《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对前事悲叹不已。

其诗引言云:
“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

后五年,
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

”诗曰: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刘禹锡得授连州,而其时连州的社会环境条件比柳州要好得多,我们不难想象,刘、
柳于路咏叹山水,吊古论今,感怀身世,切磋诗艺,他们之间的友谊会升华到一个什么样
的高度。

我们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刘禹锡出长安至连州,一路上不停地吟咏,仅编入诗集
的就有二十多首。

如刘禹锡作《题淳于髡墓》,柳宗元则有《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相和,诗酒之间,两个人在途中有所耽搁,也是情之所发,理之所至矣。

刘禹锡辞别柳宗元,过郴州,越桂岭,孤独南下,抵达连州任所。

长期贬谪生活的打击和艰苦环境的摧残,使柳宗元的身体受到很大的损害,健康状况
非常不妙。

到元和十四年,当皇帝终于良心发现准备召回柳宗元时,他已于这年十月五日
含冤长逝,年仅四十七岁。

身后,四个孩子都还未成年。

柳宗元临死前,遗书刘禹锡,并
将自己的全部遗稿留给他。

这时,年近九十的母亲刚刚去逝,护送灵柩路过衡阳的刘禹锡,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伤心欲绝。

他立即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
诗以寄托哀思。

后又两次写《祭柳员外文》,并为其整理遗稿,编纂成集,同时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

柳宗元的一个儿子,也由刘禹锡收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