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自然观

合集下载

隋唐时期思想的发展

隋唐时期思想的发展

• 他认为这个道从尧开始,到了孟子就中断了。显然 韩愈是孔孟思想的继承者,也是为了反佛的需要。
四、韩愈、李翱的反佛主张
• 韩愈是位坚定的反佛思想家,他从圣人立法 反对佛教的佛祖,自信圣人早于佛祖;其次他以 道统反对佛教的佛统;再次他从性情三品理论反 对佛教的灭情灭性学说。他做《论佛骨表》批判 唐代的兴佛社会,目的在于复兴儒家思想。他的 反佛主张为以后“会昌法难”和五代十国时期灭 佛运动提供了观念上的准备。
一、韩愈、李翱的心性说

李翱继承了他老师韩愈的性情观点,他没有提出三
品说,而是性情关系作了论述,提出复性灭情说。

他认为:“性与情不相无也,无性则情无所生,情
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者,天之
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情者。性之动,百姓溺之而不
能知其本也”这样李翱论述了性情的关系,但这不是他
一、韩愈、李翱的心性说
• 韩愈认为:“性也者,与生俱之;情也者, 接于物而生。性之品有三,而所以为性者五,情 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者,善,中者,可导 而上下,下者,恶。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 义,曰礼,曰智、曰信……情之品有上、中、下 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 曰爱、曰恶、曰欲。
二、韩愈圣人制刑说
• 韩愈坚持圣人史观,认为圣人就是人道的楷 模,圣人就是仁义,圣和仁是一体的。“古之时, 人之多害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 道,为之君,为之师,……为之工,为之贾,为 之医药,为之礼,为之乐,为之政,为之刑……,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 韩愈的这种学说无非是给贵族官僚统治以辩 护,劝诱人们服从统治,但也服务于他的反佛需 要。
• “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黑夜白天,往来屯屯, 庞昧革化,惟元气存”。肯定了宇宙起源于元气的存在, 元气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

柳宗元和刘禹锡“易学思想”之比较

柳宗元和刘禹锡“易学思想”之比较
“本之易以求其动”,“易之象系”等提法,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 物辩证观。柳宗元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由于他
56
柳宗元生平思想研究
这种端正明朗的写作思想、新颖独到的写作主张和严谨谦逊的写 作态度,才使其文章汪洋姿肆,具有周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感染 力,令后世难穷其奥。
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研究刘禹锡文学思想的论文,较具代 表性的有:刘国盈的《论刘禹锡的文艺思想》、孙琴安的《刘禹锡的 诗歌理论》、萧瑞锋的《刘禹锡诗论初探》、陈绪万的《刘禹锡文学观 初探》、王运熙的《刘禹锡的文学批评》等。
刘禹锡的《天论》(上、中、下),其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同样受 到了学界的重视。20世纪上半叶,子葵的《刘禹锡》从政治、伦理、 教育、人生观四个方面,对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禹锡之天人交相胜论,不偏不颇,不激不滞,唯心唯物,互相平衡, 诚中庸之大道也。”又指出:“唐代思想,凝塞固滞;如韩柳等儒家, 韩昌黎之思想为乐天,柳宗元之思想为厌世,而刘禹锡之思想则介 乎二者之间。一方面对于社会朝政,评论深刻,因而屡被贬斥。一
他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明确提出:“文有二道:辞令褒贬. 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喻,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 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 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 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于谣诵也。”
柳宗元认为,文章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在社会政治、哲学、历 史和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通过记事说理,直接表示赞扬或贬斥的态 度;另一种是诱导和激扬人们思想感情的,通过描写事物来进行讽 刺、比喻,给人以启迪。前者必须参照或借鉴《尚书》中有关谋略、 开导、教诲等方面的内容,和《易经》中有关经文的解释,(《象传》、 《系辞传》,都是对《周易》卦爻辞的注释。)以及孔子删削《春秋》的 笔法,它的主要目的是立意高广而内容厚实,语言准确而说理周密 完备,才适宜于作为文献来保存与收藏。后者必须参照或借鉴虞 夏时流传下来的歌谣,和殷商、周朝时的《国风》、《大雅》、《小雅》等 诗词歌赋,它的主要目的是辞彩华丽而清朗动听,言语晓畅而意境 优美,才适宜于让人们歌诵与流传。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第14章柳宗元和刘禹锡一、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1.社会政治思想柳宗元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六逆论》中。

柳宗元对六逆作了区分,认为“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可以称为“逆”,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柳宗元在原则上认为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能破坏的,但不应当是“贵贵”“亲亲”,而应是“选贤与能”“官无常贵”。

所以柳宗元提出尊贵不应依靠门户等第,而应看他是否圣贤。

这种思想很明显是代表庶族利益诉求的,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展自己,反对门阀世族的特权利益。

2.“以生人为己任”柳宗元提出了圣人“以生人为己任”的思想。

“以生人为己任”,即其“生人之意”的思想。

“生人之意”是指人民要求生存的意愿,能够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统治者即“以生人为己任”,就可以得天下。

这种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民的生存的权利。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3.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柳宗元从“生人之意”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历史进化的观点。

他指出,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趋势,有其固有的必然性,既不是什么“天命”“神意”所使然,也不是由“帝王”“圣人”的个人意志所支配,而是由人们的生存的意愿和要求所决定的。

4.“制”和“政”的区分问题柳宗元在讨论社会治乱兴衰时,提出了“制”和“政”的区分问题。

“制”指的是制度,“政”指的是人的治理政令。

柳宗元分析封建制必然要让位于郡县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在于“政”,从这点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有现实和理论上的进步意义。

5.元气自然观在自然观上,柳宗元坚持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

(1)对“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传统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抨击。

国家的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和“天命”没有关系。

国家兴亡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人们的吉凶祸福是“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这是他反对天命论的基本思想。

柳宗元如何批驳天命邪说

柳宗元如何批驳天命邪说

柳宗元如何批驳天命邪说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远远超过了他的前代,没见有谁敢如此非贤诬圣、批评儒典;柳宗元不信鬼神、妖怪、算命、说梦等迷信,一生与天命论相对,藐视封建等级制度,这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少见的。

翻开中国历史,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百家争鸣,出了一大批思想家;而同是乱世的中唐,成千上万的“浪漫”诗人,伴着闹哄哄的佛道,“泛滥”出的却是各色迷信和天命邪说。

整个唐代思想空寂,唯独出了柳宗元这样一个值得称道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远远超过了他的前代,没见有谁敢如此非贤诬圣、批评儒典;柳宗元不信鬼神、妖怪、算命、说梦等迷信,一生与天命论相对,藐视封建等级制度,这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少见的。

柳宗元《天说》及与韩愈的论战写于永州后期的《天说》是柳宗元哲学思想的奠基作,是他思想臻于成熟的标志。

《天说》不是天在说什么,或者说天在告诉人们什么,而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是柳宗元在论说天。

天道尊远,人不可及。

不论是儒释道,还是圣人贤达,都怀着敬畏神秘的心情对待天。

他们信奉天命,怕忌讳不敢说天。

统治者借天命吓唬老百姓。

柳宗元《断刑论》说:从古到今,“所以言天者”,都是为了愚弄那些呆傻的人。

柳宗元这是在刨统治者的命根子。

在君权社会,没人敢这样做。

《天说》是一篇数百字的短文,上下两部分。

占三分之二文字的上篇是引述韩愈关于天的说法,而柳宗元下篇的辩说只有不足二百字。

韩愈的这些话,据说是在贬为阳山令时向柳宗元私下说的牢骚话。

可多年后又旧话重提,显然与韩愈讽刺永贞革新相关,为此引发刘禹锡连写三论来回应这件事。

韩愈说天能“赏功罚祸”,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柳宗元说这是荒谬的。

柳宗元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说了“天人之际”的思想,即阐明了他对天和人关系的看法。

柳宗元认为,天没有意志,天地、元气、阴阳,与人能看到的瓜果﹑疮疖、草木一样都是物质的,它们的变化都是自然现象,哪来的“赏功罚祸”。

“功”“祸”是人世间自己的事,与天地没有关系。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刘禹锡万物“乘气而生”的自然观
• 刘禹锡认为物质性的气是世界一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并且用用清气和浊气、 阳气和阴气,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 天之有三光悬宇,万象之神明者也,然而其本在乎山川五行。浊为清母,重 内轻始。两位既仪,还相为庸,嘘为雨露,噫为雷风。乘气而生,群分汇从, 植类曰生,动类曰虫。倮虫之长,为智最大。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韩愈对永贞革新的态度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韩愈写下了《答刘秀才论史书》,由“论史”进而 “说天”,而其针砭的对象正是当年的好友刘禹锡、柳宗元等人。文中有一句话“夫 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暗示永贞革新之所以归于失败,盖因天谴。言 下之意,永贞革新已带来天怒人怨的结果。在柳宗元看来,此文不当之处有二: 其一是在思想上宣扬有神论;其二是从政治上否定永贞革新。于是他针锋相对地 写下《与韩愈论史官书》。
“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一)
•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 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 刘禹锡认为,凡是属于有形体之物,其作用总是有所能也有所不能。天,是 有形物种最大的;人,是动物中最杰出的。天所能做到的,人固然有所不及; 人所能做到的,天也有所不及。这就是说,客观事物各有其特殊的功能,各 以其特殊的功能胜过对方,天与人也相互作用、相互取胜。刘禹锡与《庄 子·大宗师》的“天与人不相胜”的命题相反,阐发了“天与人交相胜”思想的要 旨。
刘禹锡对时间的认识及对“有形”、“无形”关系的认识
• 因思夫冉冉之光,浑浑之轮。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 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乃至一謦欬、一弹指,中际皆具, 何必求三生以异身邪?(刘禹锡《送鸿举师游江西并引》)

刘禹锡 柳宗元 元稹 白居易 诗歌鉴赏

刘禹锡 柳宗元 元稹 白居易 诗歌鉴赏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颇具盛名的两位诗人,后世人因这二人的友谊,也因二人相似的遭遇,将两位诗人并称“刘柳”。

二人都曾遭遇过命运不公的对待,但这也成就他们独特的诗歌风格,也让二人情系千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朴素唯物主义者,虽曾经历过相似的命运,但其各自独特的性格让二人诗歌的风格迥乎不同。

刘禹锡的诗歌受他刚毅性格的影响,多为熊直刚健之风;而柳宗元的诗歌,在他性情的蕴养下,呈现出简淡幽深的风格。

不同的诗风,迥乎的性情,却也成为了知己挚友。

刘禹锡的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本来就性格刚毅,绕有豪猛之气,这种具有个人魅力的独特性格,为他的诗歌添染了几分豪气,再加上在忧患之年久居,生活为他谱写了一曲曲悲惨的曲子,他虽愤懑,但从未绝望,这也让他的诗歌呈现给我们的永远是豪气万丈的曲谱。

如《酬天乐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的前篇,我们无需多思,那沉闷苦楚扑面而来,但让我们着重认识的是那句全诗最精彩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我们很容易就能沉浸到对刘禹锡所述的情感中,虽然诗人也会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感到深深的惆怅,但仍然乐观豁达,不屈不挠,所有低沉的情绪,从这一句开始变得昂扬,最后的“暂停杯酒长精神”不由得让我们与他一般振奋精神、奋发向上。

虽然命运多桀,但是刘禹锡始终对人生充满信心和进取精神。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也并不是说他所有诗歌多是豪放的,而是多说他为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

除去豪迈,刘禹锡的诗歌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例如《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就成了秋天的特色,但刘禹另辟蹊径,“我言秋色胜春朝”,一言展尽风情,那是自信,那是激越。

再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秋高气爽,再多的情感,尽在不言中了。

柳宗元哲学思想论要

柳宗元哲学思想论要

柳宗元哲学思想论要柳宗元在哲学上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元气一元论,提出“庞昧革化,唯元气存”的命题,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天地中充满了元气。

元气又包含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宇宙和万物。

强调自己运动,“自动自休,自峙自流”(《非国语·山川震》)。

运动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吁炎吹冷,交错而动”(《天对》),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运动。

这种把运动的原因看作“元气”本身两个对立面的“交错”作用的观点,是对以往唯物主义的发展。

他反对天人感应的有神论,认为天与地是与草木瓜果一样的自然物,不能赏善罚恶。

国家兴亡,全在人为,与天无关。

“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答刘禹锡天论书》)。

他揭露有神论社会根源说:“古之所以言天者,盖以愚蚩蚩者耳”(《断刑论》),指出天命论是为了欺骗愚昧的人,有力地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

在社会历史方面,柳宗元写了《封建论》一文,《封建论》提出“势”的概念,主张历史是进化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的必然趋势。

“封建制”的出现,“郡县制”代替“封建制”,并非出于“天意”或帝王、圣人的意愿,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柳宗元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柳宗元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也有不彻底之处,他并不反对佛教,认为佛教在某些方面“往往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道异”。

他对佛教的赞赏与信仰,说明他对佛教唯心主义的实质几乎没有认识。

著有《柳河东集》,其中《天说》、《天对》、《答刘禹锡天论书》、《非国语》、《封建论》等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古代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来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容,发展和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气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从秦汉一直到明代,约一千五百多年间,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越早期越是如此。

[1]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和产生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有:宇宙起源与万物构成;时空观念;自然界运动变化;自然界对立统一等。

殷周时期以人格化至上的“天”为自然界的派生者和决定者。

《国语·郑语》中把“五行”看作是组成万物的五种本原。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宇宙发生论:《老子》以“道”为本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彖传》以天地为本原,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系辞传》以“太极”为本原,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进化图式。

《管子·内业》以“精气”为本原,“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淮南子·原道训》曾记:“气者,生之元也”,这就是说物的精气,结合起来就生成万物。

《管子·水地》还认为“水”是本原。

庄子提出了“生生者不生”的逻辑,即最终的派生者一定不是被派生出来的,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而是具有永恒的性质,所以宇宙的根源是“道”。

《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与物均是气所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并得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结论。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

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然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

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故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自然观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唐代佛教、道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提倡,唯心主义继续泛滥,从反面刺激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唐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继承了王充、范缜的唯物主义理论和战斗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其中以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和刘禹锡为杰出代表。

柳宗元(773--819年)和刘禹锡(772--842年)是同时代人,他们的自然观基本一致,关于自然观的理论集中表现在柳宗元的《天说》、《答刘禹锡〈天论〉书》、《天对》和刘禹锡的《天论》上、中、下三篇中。

他们在与韩愈所宣扬的天命观以及佛道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柳宗元在王充元气说的基础上,论证了宇宙是由元气形成的,宇宙是无限的,不存在任何有意志的主宰宇宙的东西,不存在造物主。

他认为在初始的混沌状态中,只有元气在运动、发展、变化着,阴阳和天都是由元气派生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交叉渗透和运动变化的结果。

阴阳二气的无穷运动,有合有离,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就构成了整个宇宙。

柳宗元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对当时盛行的唯心主义有神论。

刘禹锡继承了荀子以来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以自然科学为根据,
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

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

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

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

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

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

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

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

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

总之,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学说,闪烁着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把中国古代关于自然观的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