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刘禹锡 柳宗元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阅读及翻译原文: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柳宗元与刘禹锡

柳宗元与刘禹锡

柳宗元与刘禹锡柳宗元与刘禹锡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而刘禹锡有“诗豪”之称的美誉,也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他们两个的友情让人们非常的感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与柳宗元,欢迎阅读!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

在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

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

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

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更加牢固。

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

他们忍受着事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

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

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

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

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

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遥远,条件也更艰苦。

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

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

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刘禹锡因好友柳宗元(字子厚,773~819)“以播易柳”的提议和鼎力相助,得到唐宪宗的格外开恩,改授连州。

刘禹锡柳宗元并称

刘禹锡柳宗元并称

刘禹锡柳宗元并称刘禹锡柳宗元并称导语:刘禹锡与柳宗元有着深厚的友情,而他们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留下了不少的不朽诗歌。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欢迎阅读!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禹锡和柳宗元并称“刘柳”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

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

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因王叔文事贬为朗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还,又贬连州刺史。

晚为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禹锡在朗州,曾仿民歌为新词。

有《刘宾客集》。

[1]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与柳宗元韩愈、柳宗元均以古文驰名,千秋以来,“韩柳”并称。

其实,柳宗元在世时,又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从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一些历史典籍来看,当年“刘柳”并称的出现率和流传度,还要高于“韩柳”并称。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

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有关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

有关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

有关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有关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柳宗元传》,此文言文主要记述了有关于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内容,欢迎使用学习!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1、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

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

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

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2、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

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

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柳宗元传文言文旧唐书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柳宗元是什么派诗人柳宗元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诗歌流派,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田园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作者:杨金砖来源:《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年第08期每当翻阅柳宗元的文集,每当品读柳宗元的诗文,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个人,这就是柳宗元的铁杆兄弟——刘禹锡。

刘禹锡虽然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还不算顶尖级的人物,在开宗立派、领袖群伦方面无法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相并提,但是,历代评论甚高。

《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

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

”《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

”由此可见,其诗之影响之大。

对刘禹锡的敬慕与仰止,不仅仅是因为他诗文言辞的精锐与意境的妙道,而更在于他人品的高洁与对朋友之情的真挚。

因为没有他的艰苦努力与多方筹措,柳宗元文集就难以刊行于世。

像《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这样的绝妙美文,也许只能如流星一般消解在历史的夜空之中,化为随风而逝的尘埃,无法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今天学子们互相吟咏的文学范本。

刘禹锡的身世与柳宗元极为相似,他于公元772年出生一官宦人家,字梦得,洛阳人氏,祖籍为中山(即河北定县)。

据资料考证,他是匈奴族的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刘禹锡自幼好学且博闻强志,童年时代曾受到著名诗僧皎然与灵澈的指点,贞元六年(790)游学长安,于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两人因同道而相识,由相识而相知,相知而成莫逆之交。

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不知是捉弄还是恩赐,将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后来的二十多年的仕途旅程中紧紧地拧在一起。

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铁杆朋友。

我们知道,历经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已是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危机四伏的颓废的朝廷,到处是宦官专权、冗员沉积、官府横征、藩镇割据,百姓是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故事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故事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故事
柳宗元和刘禹锡:
1、柳宗元
柳宗元,是唐朝诗人、著名文学家。

他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柳宗元与庞统、刘禹锡同为历史上的伟大文学家的代表。

他的诗歌流传甚广,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等各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2、刘禹锡
刘禹锡是晚唐诸子之一,也是宋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

他擅笔唐诗,但宣扬题材多为民主主义,受到当时官方的抑制,很多诗作无法发表。

但他的精神观念、思想意识给后代文学家们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3、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
柳宗元、刘禹锡两人是唐朝一代大文学家,曾有过深厚的友谊。

据记载,柳宗元慷慨大度,对刘禹锡的诗歌曾进行了大量的推崇。

后来刘禹锡因犯了官宦罪,被判流放,柳宗元也当即义正言辞,不辞而别,义无反顾,为刘禹锡作说客,令免被贬。

柳宗元真诚友爱,刘禹锡也深感柳宗元给予他的重宝,于是把他著名的《咏怀诗》投献给柳宗元,赞为“时术颂”,记于史册,永载史籍,以宣示与柳宗元的友情。

《柳宗元》阅读答案及翻译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阅读答案及翻译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阅读答案及翻译原文及翻译柳宗元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

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 神。乃倚声作《竹枝辞》十篇,武陵人悉歌 之。始,坐叔文贬者,虽赦不原。宰相哀其 才且困,将澡用之,乃悉诏补远州刺史,谏 官奏罢之。时久落魄,郁郁不自抑,其吐辞 多讽托远,意感权臣,而憾不释。久之,召 还,欲任南省郎,而作《玄都观看花君子》 诗,语讥忿,当路不喜,又谪守播州。中丞
聚蚊谣

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 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 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露华滴沥月上天, 利嘴迎人看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 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 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世称曲江为相,建言放臣不宜于善地, 多徙五溪不毛之乡。今读其文章,自内职牧 始,安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州,有拘囚 之思。托讽禽鸟,寄辞草树,郁然与骚人同 风。” (《吊张曲江》序)

裴度言:“播,猿狖所宅,且其母年八十余, 与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乃 易连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 郎中。至京后,游玄都咏诗,且言:“始谪 十年,还辇下,道士种桃,其盛苦霞。又十 四年而来,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 耳。”权近闻者,益薄其行。裴度荐为翰林 学

士,俄分司东都,迁太子宾客。会昌时,加 检校礼部尚书,卒。公恃才而放,心不能平, 行年益晏,偃蹇寡合,乃以文章自适。善诗, 精绝,与白居易酬唱颇多,尝推为“诗豪”, 曰:“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有集四 十卷,今传。(《唐才子传》)

游。”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 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 前度刘郎又到来”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 禹锡甚怒武元衡、李逢吉,而裴度稍知之。 太和中,度在中书,欲令知制诰。执政又闻 《诗序》,滋不悦。累转礼部郎中、集贤院 学士。度罢知政事,禹锡求分司东都。终以 恃才褊心,不得久处朝列。

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 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 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 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 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 赠户部尚书。

太和二年,自和州刺史征还,拜主客郎中。 禹锡衔前事未已,复作《游玄都观诗序》曰: “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 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 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 植红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诗以志一时之 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 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 动摇于春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
三、诗歌创作

1、咏物诗

他对时政的不满,往往通过咏物诗表现出 来。
飞鸢操

鸢飞杳杳青云里,鸢鸣萧萧风四起。旗尾 飘扬势渐高,箭头砉划声相似。长空悠悠霁 日悬,六翮不动凝飞烟。游鶤翔雁出其下, 庆云清景相回旋。忽闻饥乌一噪聚,瞥下云 中争腐鼠。……天生众禽各有类,威凤文章 在仁义。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
元第 八 章 刘 禹 锡 柳 宗

第 四 锡
一、生平 禹锡,字梦得,中山人。贞元九年进士。 又中博学宏辞科,工文章。时王叔文得幸, 禹锡与之交,尝称其有宰相器。朝廷大议, 多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判度支盐铁案, 凭藉其势,多中伤人。御史窦群劾云:“挟 邪乱政。”即日罢。宪宗立,叔文败,斥朗 州司马。州接夜郎,俗信巫鬼,每祠,歌 《竹枝》,鼓吹俄延,其声伧伫。禹锡谓屈

2、怀古咏史诗

刘禹锡的怀古作品也是历来著名的。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同会白乐天 之居,论南朝兴废之事。乐天曰:“古者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今群公毕集, 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 用。”时梦得方在郎署,元公已在翰林。刘骋其俊 才,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 思忖,一笔而成。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吾子 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三公于是罢唱,但取 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何光远《鉴诫录》)

又:彭城人。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 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 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 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 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 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

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 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 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久 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 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 士。度罢,出刺苏州,徒汝、同二州,迁太 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
金陵五题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律精密如此,更无属对之迹。……前半 隐括史事,千里形势在目,健笔雄才,诚难 匹敌。(《唐律偶评》)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每读刘宾客诗,似乎百十选一以传诸世者, 言言精确。前四句用四地名,而以“潮”、 “日”、“草”、“烟”附之。第五句乃一 篇之断案也,然后应之曰“山川空地形”, 而末句乃寓悲怆,其妙如此。(《瀛奎律 髓》)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二、思想

“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 方寸地虚,虚而万象入,入必有所泄,乃形 乎词。词妙而深者,必依于声律。故自近古 而降,释子以诗闻于世者相踵焉。因定而得 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辞,故粹然以 丽。”(《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 陵并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