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和白居易的故事
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文该

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文该
《里的乐观精神》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给你们讲一首古诗,叫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爷爷。
刘禹锡爷爷的人生可不容易啦!他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有时候考试没考好,或者和小伙伴闹别扭,会觉得不开心。
但是刘禹锡爷爷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诗里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就好比我们在路上看到一艘破了的船,旁边却有好多好多新的船在向前开。
又好像看到一棵生病的树,可前面有好多好多健康的大树在茁壮成长。
就像我们参加跑步比赛,这次没跑好,下次再努力,说不定就能得第一名啦!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刘禹锡爷爷一样,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哟!
《中的友情》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关于友情的古诗故事,它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个故事里的刘禹锡爷爷在扬州遇到了好朋友白居易爷爷。
他们好久没见啦,一见面可开心啦!
就像你们在幼儿园或者学校里,很久没见到好朋友,是不是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呀?
刘禹锡爷爷在诗里说“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意思就是听了好朋友的鼓励,喝点小酒,就更有精神啦!
咱们小朋友也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给他加油打气哟!
比如说,小伙伴不小心摔倒了,我们要扶他起来,给他拍拍身上的土,说:“别害怕,咱们一起继续玩!”
这就是友情的力量,能让我们变得更勇敢,更开心!。
《望洞庭》拓展-刘禹锡和白居易的故事

刘禹锡和白居易的故事
刘禹锡,字梦得,早年与柳宗元交住密切,人称“刘柳”,后来与白居易交谊深厚,并称“刘白”。
白居易,与刘禹锡同岁。
宝历二年,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返回洛阳,白居易也正好从苏州回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赋诗一首赠刘禹锡,对刘禹锡被不幸贬职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慰藉,刘禹锡也回赠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白居易听后称之为“神妙”之句。
白居易曾写《春词》,刘禹锡也曾原韵相和,并有“蜻蜓飞上玉搔头”的名句。
开成二年,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在洛阳任职,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白居易的诗《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感慨二人以67岁高龄把酒论诗,展望重阳佳节两人能再“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还有《赠梦得》诗说“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刘禹锡71岁逝世,白居易写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诗中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非常推崇,称他为“诗豪”。
白居易写过《忆江南》词三首,刘禹锡也和了两首,刘禹锡在《白太守行》诗中称赞白居易政绩斐然,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白居易的轶事典故

白居易的轶事典故白居易是个出生在乱世的诗人,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白居易的轶事典故,欢迎大家阅读!白居易的轶事典故爱恋湘灵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
例如《夜雨》、《感镜》等。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赏析_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赏析_唐诗三百首原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赠》来酬答他。
译文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
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共22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
“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
夔州属于古代巴国。
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
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
“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晋朝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白居易与刘禹锡的友情,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与刘禹锡的友情,一醉一陶然【唐】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一所谓知音,就是能听懂你心声的人。
所谓知己,就是那个比你更了解自己的人。
人是群居动物,但生下来却是个体单身,那份孤独是与生俱来的。
走在热闹的街市,匆匆走过的人踽踽独行。
即使是亲人间,可以相互温暖和陪伴,却不一定能走进彼此的内心。
不是有个词叫“代沟”吗?说的就是感情很亲近,思想却很遥远的现象。
比黑夜还难以抵达的,是一个流浪的灵魂。
没有人理解的时候,我们的灵魂一直在路上流浪,在寻找可以听得懂我们心灵歌唱的那个人,那个可以和我们对话,听我们倾诉,给我们灵魂支持的人生旅伴。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李谷一的这首经典歌曲能够广为传唱,就是因为她喊出孤独的人类的亘古心声。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传说为人津津乐道,就是因为表达了人们渴求知音的强烈愿望。
春秋时楚国人俞伯牙善弹七弦琴,希望遇到一个可以和他交流的音乐人。
可周围的人忙于农桑,没有人能静下心来倾听,也没有人能听得懂他弹的是什么。
伯牙为此很苦恼。
这天,他在一片空谷中弹奏,鸟儿在四周盘旋,仿佛不忍他的孤寂,为他和鸣。
这时,一位名叫钟子期的樵夫打柴路过,听到这么优美的琴声,不仅停下脚步,放下担子,驻足倾听。
俞伯牙弹完一曲,钟子期上前施了一礼,说:“先生的琴弹得太好了,琴声慷慨激昂,表现的是巍巍高山呀!”俞伯牙暗自吃了一惊,又不动声色地转变了曲调,继续弹奏。
钟子期马上对俞伯牙说:“这琴声转而清澈婉转,先生志在表现涓涓流水呀!”就这样,俞伯牙心中想什么,钟子期总能从音乐中听得出来。
俞伯牙大为感动,相逢恨晚,和钟子期结为知己。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非常悲痛,为了纪念他们的友谊,他摔破琴,拉断弦,放马南山,终生再不弹琴。
这就是关于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是最早的关于友情的故事。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只爱你这一种。
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

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
1. 少年问诗
相传白居易少年时代,曾经去拜访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况。
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意思是说,长安的物价很高,生活不容易,想居住在这里并不容易。
然而,当顾况翻开白居易的诗卷时,看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不禁赞叹不已,改口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意思是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就不难了。
2. 长安居易
白居易在长安时,曾居住在一个叫做东亭的地方。
他在这里种了很多竹子,并经常在竹林中散步、写诗。
有一次,他邀请好友刘禹锡来家中做客,并在竹林中设宴款待。
刘禹锡看到这片竹林,不禁赞叹道:“此处真是长安居易之所啊!”意思是说,这里的环境清幽宜人,就像白居易的诗一样清新自然,住在这里真是很舒适。
从此,“长安居易”就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居住环境优美、舒适。
1。
白居易和刘禹锡初次见面写的诗

白居易和刘禹锡初次见面写的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唐代,白居易和刘禹锡可谓是两位才子佳人,被誉为“双杰”,他们的诗歌功力纵横华夏,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学遗产。
两位诗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也是一段美好的诗意故事。
白居易与刘禹锡的初次见面,是在一个春日的午后。
当时,白居易正在自己的小庭院里修剪着花草,享受着春日的暖阳。
突然,一道熟悉的背影闯入他的视野,那是刘禹锡悠闲自得地走来。
“刘禹锡!”白居易惊喜地喊道,一股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刘禹锡也听到了呼喊声,抬起头来,眼神中闪烁着惊喜和认同。
两位才子相视而笑,仿佛旧友重逢。
他们的交谈从诗歌、文学延伸到生活琐事,感觉仿佛一见如故。
白居易推荐自己精心种植的花木,刘禹锡也拿出自己的新作,互相赏析。
“此间春色最宜人,何不一同游园赏花?”白居易提议道,他看到刘禹锡眼中闪烁着的热情,知道对方也对这个提议感兴趣。
两人便一同走出庭院,踏上风光明媚的春日游园之旅。
在花园中,花香扑鼻,鸟语声声。
白居易和刘禹锡边走边谈,心情舒畅。
刘禹锡忽然停下脚步,凝神凝望远方的一株花木。
“此花名为兰花,我曾在国子监学习时,便是以兰花喻身,志在清高。
”刘禹锡说着,眼神中透出深深的思索和向往。
白居易看着刘禹锡那张深沉而清澈的面庞,仿佛看到了他内心深处执着追求的思想和墨守成规的态度。
他忽然感到一股敬佩之情涌上心头,心中暗暗为刘禹锡的才情和品格点赞。
“刘君真是才子佳人,心有清高之志,不负天地间一草一木。
”白居易心中暗自感叹,眼中闪烁着敬意。
而刘禹锡此时也转过头来,看着白居易那张慈祥而坦诚的面庞,感受到了他身上那种隽永而恬淡的气质。
他心中震撼之余,不禁产生一种与白居易相知相托的亲切感。
“白君真是诗中有诗人,深得世间美好之感,不忘生活中一草一木。
”刘禹锡感慨地说道,眼中留下了赞叹之神。
两位才子自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相互学习交流,在文学创作和生活态度上互相影响。
他们共同走过了诗人的人生旅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刘禹锡的趣味小故事20字

刘禹锡的趣味小故事20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刘禹锡及其背景介绍
2.刘禹锡的趣味小故事
3.故事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以其才华横溢和文笔优美著称。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中有许多趣味小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
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刘禹锡与一位老者的对话。
故事中,刘禹锡在路上遇到一位老者,老者问他:“你是谁?”刘禹锡回答:“我是刘禹锡。
”老者听后,笑了笑说:“我听说过你,你是那个写《陋室铭》的人。
”刘禹锡被老者的幽默所感染,也笑了起来。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刘禹锡的幽默,也表现了他与人为善的性格。
另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刘禹锡与白居易的交往。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与刘禹锡关系密切,两人经常一起游玩、赏花、作诗。
有一次,白居易邀请刘禹锡到他家中赏花,但刘禹锡却误以为是赏月。
当他到达白居易家时,才发现原来赏的是花。
他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月暂晴辉映,花留最后开。
”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对白居易的感激之情,也展现了他的才情。
刘禹锡的趣味小故事彰显了他的智慧和才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些故事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与他人为善,享受生活中的点滴欢乐。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和白居易的故事
刘禹锡,字梦得,早年与柳宗元交住密切,人称“刘柳”,后来与白居易交谊深厚,并称“刘白”。
白居易,与刘禹锡同岁。
宝历二年,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返回洛阳,白居易也正好从苏州回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赋诗一首赠刘禹锡,对刘禹锡被不幸贬职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慰藉,刘禹锡也回赠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白居易听后称之为“神妙”之句。
白居易曾写《春词》,刘禹锡也曾原韵相和,并有“蜻蜓飞上玉搔头”的名句。
开成二年,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在洛阳任职,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白居易的诗《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感慨二人以67岁高龄把酒论诗,展望重阳佳节两人能再“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还有《赠梦得》诗说“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刘禹锡71岁逝世,白居易写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诗中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非常推崇,称他为“诗豪”。
白居易写过《忆江南》词三首,刘禹锡也和了两首,刘禹锡在《白太守行》诗中称赞白居易政绩斐然,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