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写诗的故事
白居易著名小故事简短

白居易著名小故事简短
白居易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他写诗的执着追求。
相传,白居易的邻居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老妇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
白居易每天在家里不断的写诗,写好了修改过后都会念给老妇人听。
老妇人有听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语言繁琐时就会说出来,白居易就拿回家继续修改,再念给她听,直到老妇人没有意见为止。
所以,白居易的诗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此外,白居易在青年时期还与一个名叫湘灵的女子有过一段初恋。
他们相识于白居易11岁随母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时,那时两人都是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两人情窦初开,开始了初恋。
然而,这段感情最终以悲剧收场,白居易的母亲因门户之见没有同意他和湘灵结婚。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恳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被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这段经历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和灵感。
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

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诗界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
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
他晚年虽仍不改关怀民生之心,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时放意诗酒,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
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
晚年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为“刘白”。
被人称为“敕封诗仙”,而李白是后世才由“谪仙人”,才由民间转尊为“诗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时就已广为流传于社会各地各阶层,乃至外国,如新罗、日本等地,产生很大的影响。
重要的诗歌有《长恨歌》、《琵琶行并序》、《秦中吟》、《新乐府》等,重要的文章有《与元九书》等。
1、心瞩洛阳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
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
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
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
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
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
白居易为什么叫诗魔

白居易为什么叫诗魔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写诗非常刻苦,他写的诗中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的诗句。
后人便以“诗魔”称之。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生平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任职情况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20xx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20xx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0xx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
文宗大和元年(820xx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
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
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
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
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唐诗宋词故事】白居易——一首与草有关的诗让他一战成名!

白居易因为这一首诗一战成名,那接下来这么有才的白居易在仕途上又怎样呢?白居易他在唐宪宗时期做的是左拾遗,相当于是给皇帝 提意见的。这个官职一点都不高,只是个八品小官。在讲唐朝历史的时候,公元815年唐宪宗时期,因为唐宪宗削藩,导致下面的藩镇 就派刺客将宰相武元衡暗杀。当时朝野之上震惊一片,大臣们都不敢上朝了,当时没有人敢说话,可是这个时候白居易他就站出来说, 一定要查出真相,到底是谁暗杀了宰相。因为白居易这样的话一下子就得罪了当时的政治势力,最终导致他被贬江州,也就是现在的九 江,白居易因此变得非常的苦闷。白居易本来是一个直言相谏之人,就因为这次被贬,他从此改变了,变得明哲保身、独善其身。那么 导致白居易这种心境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事件呢?是因为白居易到了庐山上的大林寺,总之白居易的一生就是以他被贬江州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前期他积极入世、直言相谏,后期他明哲保身、独善其身。在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期,就来到了庐山的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 也就是山脚下的桃花都落尽了,可是在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这一下子让白居易感到非常的惊讶,于是他就写下了《大林寺桃花》。 在这首诗当中,山下桃花已经凋谢,而山上桃花正开,不就像人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吗?悟到了这一点,因被贬而苦闷的白居易就 进而转到了独善其身的道路上,在精神上他终于得到了解脱。这首诗正符合白居易的这种心情。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白居易的名人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
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
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已通晓声韵。
他学习非常刻苦,读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
因为经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疮,手肘磨出了老茧。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行进在咸阳古道上。
他从11岁起就远离故乡亲人,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天来长安是希望在这人才荟萃的国都,得到诗人的推荐和延聘,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负。
老人越发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了。
顾况开始看到诗稿上写“白居易”三个大字时,还打趣说:“长安物价猛涨,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后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住在长安,就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难了!老夫刚才开了个玩笑,可不要见怪噢。
”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
不到几年,他考中进士。
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右拾遗。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
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
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后来降为江州司马。
以后虽然又几次回到京城,做了几任大官,但因为朝政混乱,像白居易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
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共写下二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3篇)

白居易的名人故事(3篇)风流往事篇一“诗魔”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从小就耳闻目染了被俾女侍候的乐趣。
据说,在他官居翰林学士的时候,就开始在家里储起妓女来,他最宠爱的妓女有两位:樊素和小蛮;曾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曾留下一首春风得意的《宿湖中》:“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由此可知,白大诗人当年是何等风流。
即使后来被贬江州,却因聚友豪饮消愁于九江之上,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琵琶行》。
白居易在杭州做官与在苏州时一样春风得意,风流潇洒,有不少青楼知己,他最看中的是一位艺名叫玲珑的官妓,经常携此妓外出游玩,留下了段段风流。
玲珑名声远播,色艺过人,当地的文人骚客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自豪,能请到玲珑作陪,便是有面子。
时在越州的元稹听说后心里痒痒,为了搞到玲珑,他花了一大把银子,才将玲珑弄来越州。
元稹让玲珑陪他一个多月,之后才将她送回杭州。
用今天大款嫖客的话讲,这是“包月”。
才华满腹的白大诗人也难逃纠缠于女人的命运,但世人却也不曾责怪于他与多少个女人在一起,在那样一个多情的时代,留下如此才气,如此风情,还有那满溢爱情之美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长恨歌》,还有那羞涩多情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行》,为这盛唐的诗坛添了明亮的一笔。
勤学苦读篇二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
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
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就这样,白居易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一生经历曲折,但才华横溢,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生平经历: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聪慧好学。
他先后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等朝代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他曾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左拾遗、大理寺卿、刑部尚书等。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到地方,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了解和感受。
2.成就贡献: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而且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代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性格特点:白居易性格豁达、开朗,喜欢喝酒和写诗。
他对朋友和家人都非常热情和关爱,尤其是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对于社会问题非常关注和思考。
4.社会影响:白居易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和社会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触动了当时的社会神经。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代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故事传说:有关白居易的故事传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写《琵琶行》的故事。
传说白居易在贬谪到浔阳后,偶然听到一位琵琶女弹奏琵琶,深受感动。
他通过与琵琶女的交谈,得知她也是一位被社会遗弃的人,于是深表同情。
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这首诗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6.实用信息: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作品,可以去浙江杭州的白居易纪念馆参观游览。
这里陈列了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手稿、墨宝等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可以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白居易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写诗的故事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八九岁的时候,已经能按照诗歌的格律写诗,读起来琅琅上口。
白居易15岁那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老诗人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
顾况看到这个不速之客,原来是个少年,就不大当回事。
又看到诗稿上的名字是“居易”,就开玩笑地说:“长安这个地方米价很贵,在这里‘居’可很不‘易’啊!”白居易听了默不作声。
顾况随意打开诗稿,一读下去,就大为惊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不禁拍案叫绝。
他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居’下去是不难的,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不要见怪。
”
这样一来,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但他并不满足,他知道自己的学问还很浅,基本功还不扎实。
他回到家里,废寝忘食,发愤读书。
由于他整天念书,长时间趴在桌子上写字,以致口舌生疮,手指和胳膊肘上都生了老茧。
以后他又写了很多好诗,广泛流传。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得到了白居易的诗,就令人翻译成本民族文字,叫大臣在朝廷里大声诵读。
白居易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对写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他认为一首好诗,首先要做到通俗易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赶马车夫,甚至乡下村民,要都能听懂。
于是,每当写好一首诗,他就在大街小巷,或村头树下,念给老太太们听,要是她们听不懂,他就改,一直改到她们能听懂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