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合集下载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课件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课件
4
2.西方文献中记载的“经济”二字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经济”一词。他的《经济论
》一书, 书名由希腊文的“家庭”和“管理”两个字组成, 原意 是家庭管理。
后来, 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将家庭管理置于 奴隶制国家管理的范围, 并在《政治论》中把经济论当作广义政 治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区分了“家庭管理”(经济)与“货 殖”(经商)。亚里士多德认为“家庭管理”(经济)是在于 获取自然供给人类有用的东西。而关于“货殖”(经商), 他则 为是目的在于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对于“货殖”, 亚里士多德认 为最典型的就是高利贷行为。
完全承袭了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四)20世纪90年以来,多元化的主流经济学
自二战后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就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马歇尔 主义经济学中来回交替。 ◆非主流经济学: 比如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经济学、激进经济 学(左派经济学)等。还有新政治经济学 。
10
三、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期
11
• 【习题-判断】 • ★重商主义把财富理解为流通领域的产物。( ) •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增加一国财富的途径除了采
金 • 银矿外就是扩大对外贸易。( ) •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促进对外贸易。( )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创始。( ) • ★A18.0.亚当·斯密就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 ) • ★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最先提出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 (2)亚当·斯密将其形成完整理论体系 《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第一部系统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著作。 ★反对政府干预,强调“看不见的手”。 (3)大卫·李嘉图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2015届)题目: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及其当代意义学院:专业:姓名:学号:2015年4月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很多方面都会涉及资本的概念,在哲学领域,资本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之一就是辩证的批判资本,其资本批判理论建立在对许多经济学派批判基础之上。

以下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对资本进行相关的分析,以此来阐明资本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资本批判当代意义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many aspects of the concept of capital will be involved.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capital can be regard as a social relationship. On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dialectical criticism of capital,and the critique of capital theory which established in many economic school of criticism.The following use Marx's critique of capital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heory of capital critic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Key words: capital criticism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一、资本的内涵资本从产生以来为人类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繁荣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将人类置于现代性统治的困境之中,表现出贪婪、虚伪、掠夺等社会弊端。

马克思的财富与幸福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哲学解读

马克思的财富与幸福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哲学解读

换 中造 成 的个 人 的需 要 、 才 能、 享用 、 生 产 力 等 等
的普遍 性 吗?财 富 岂不 正是 人 对 自然 力— — 既是
财 富 的基 石 , 在 马克 思看 来就 是 劳动 与生 产 。 因为 “ 财富 的本质 就在 于财 富 的主体存 在” l 6 J , 即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7— 0 5 作者简介 : 任 小艳 ( 1 9 8 0一) , 女, 东 南 大 学 马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7 5・
仅是 一种 “自然 存在 物 ” , 而且 还是 一种 “ 社 会存 在
暇时间中享受幸福 , 成 为 真 正 的社 会 的 个人 的 发 展 。
关键 词 : 财 富; 劳动 ; 资本 ; 自由时 间; 幸福
中 图分 类 号 : A 8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5 5 7 3 ( 2 0 1 3 ) 0 4— 0 0 7 5— 0 6
基本 元素 。因 此 , 马克思指 出, “ 不 论 财 富 的 社 会
稿》 正 是在 此 意 义 上 表 明它 是 一 部 具 有 浓 厚 批 判
意味 的政 治哲 学著 作 。

形式 如 何 , 使 用 价 值 总 是 构 成 财 富 的 物 质 的 内
容” 。马克思 在破译 财 富 的物质 形 式 的 同时 , 并 不仅 仅拘 囿于 这 种 外 在 的物 质 表 象 , 而 是 进 ~ 步 透 过有形 的表 象 准 确 地把 握 了 财 富所 具 有 的 “ 采 取 了一种 物 的 形 式 ” 、 “ 隐 蔽 在 物 的外 壳 之 下 ”的

论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马克思哲学中的财富问题占据着重要地位,与资本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财富问题被视为一种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核心。

马克思对财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与生产关系的紧密关联。

财富问题推动了阶级斗争的发展,引领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财富问题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理解和改变社会结构具有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财富问题探讨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财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财富问题、资本主义、哲学体系、阶级斗争、生产关系、社会影响、批判、深远意义、启示、引领作用。

1. 引言1.1 马克思对财富问题的重视马克思是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财富问题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财富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

财富问题是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他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分析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对财富问题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财富分配不平等现象的关注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种不平等的财富分配会加剧社会的分裂和矛盾,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在马克思看来,财富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

财富的分配关系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实现人们共同富裕的目标。

马克思一直致力于探讨财富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思想。

1.2 财富问题与资本主义关系密切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财富的集中趋势日益明显。

由于竞争加剧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少数资本家控制了大量生产资料和财富,而广大劳动者只能依赖出售劳动力生存。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启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启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启示作者:廖佳怡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4期摘要:从根本上来讲,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础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也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它能够在根本上深入探究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并有针对性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针对这样情况,本文着重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启示,希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现实意义;理论启示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认为,价值所体现的是无差别的一般性的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和汇集。

然而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如果只是有一般性的劳动是完全不足够的,务必与别的生产性要素紧密结合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构成价值,换句话说就是,针对价值形成的层面而言,劳动形成或者是构建起价值的前提是有条件的,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所涉及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说,把整个商品生产过程看作是一种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体,也就是说,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意义上的劳动所创造的是商品的价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启示从根本上来讲,人类的活劳动构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认为,无差别的人类一般性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价值和财富有相当程度的联系,但是他们是两个含义差别很大的概念,价值所体现的是人类的一般性劳动的凝结,但是劳动并不仅仅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也就是物质财富的唯一的途径,就像威廉·配第所说的那样:“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简而言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所称之为的生产劳动的二重性主要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社会的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然而,很多经济学家都对于一个事实没有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那就是,如果说商品有二重性,但是像斯密、李嘉图等相关学者,仅仅单纯对于劳动进行分析,就只能认识到表象而产生很多误区,从本质上认识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为这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从根本上来讲,在商品具备了使用价值之后才能够真正形成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马克思主要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在1844年,马克思写完了这部著作,并力图将其当作一部全面的、系统的、理论的和历史的经济哲学,以反映他本身思想的综合发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有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马克思论文:关于货币和贸易,关于财富的质量和价值,关于财富的交换以及有关这些讨论的总结。

第一部分主要讨论货币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客观规律。

他强调货币、贸易和物品之间的关联,本着货币中心的观点论述了货币的社会功能、经营服务的分工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

第二部分,马克思探讨财富的质量和价值,重点分析了商业作业的贡献,展示了财富的分布方式及其定价的法则。

他指出,劳动是产生财富的本质和价值的唯一根源,劳动结合能力、时间和材料,才能产生财富和价值,因此它是产生财富的最重要因素,并成为社会财富变化的决定因素。

第三部分,马克思介绍了财富的交换,重点讨论了商品的交换及其劳动的分配问题,谈到了物价的比率、价值的分析,以及消费对财富在社会变化中的角色。

最后一部分,马克思总结了他在前三部分中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有价值的见解,以及在哲学上的讨论,揭示了他关
于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进而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马克思认识论、劳动观、社会经
济结构和社会经济变化的认识,以及社会财富的分配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以后社会科学家们的继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可以说在经济哲学的发展史上,它占有特殊的地位。

(完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完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原著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中文二版第一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学笔记。

《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公诸于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手稿》热”。

下面我们就来大致了解一下《手稿》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历史背景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

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为德国民主派机关报《莱茵报》撰稿,批判当时的普鲁士专制制度;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因此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此,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深入考察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等,并亲身参加巴黎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开始了他们令人称颂的友谊与伟大的事业;在巴黎,马克思和卢格筹划出版了《德法年鉴》;在巴黎,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强调以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神圣家族》的写作。

后来人们知道,也正是在巴黎,马克思完成了这部重要的《手稿》,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第一个关键点.《手稿》的写作还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其目标的,而科学技术能够帮助资本家更好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的科学理性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一大精神支柱。

同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主义不断地刺激消费,不断地生产和满足人的需要,而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强调要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道主义自然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二大精神支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有人提起财富问题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研究者会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

试问,有谁能够在已经出版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著作中,找到论述财富问题的专门章节呢?的确,财富问题从未真正地进入过马克思哲学研究者们的眼帘。

然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表明它本身就是合理的,反倒表明,研究者们从未真正地理解过马克思哲学,因为他们是从传统哲学,而不是经济哲学的视角出发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

[1]我们认为,确定的对象总是从相应的视角中显现出来的,只有当研究者们把视角切换到经济哲学上去时,他们才有可能看到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问题与概念长期以来,当人们从传统哲学的视角去看待马克思哲学时,常常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实,正像抽象的“思维”不能代替具有实践倾向的、具体的人一样,笼统的“存在”也无法把人的生存活动与物的现成摆放之间的差异彰显出来。

事实上,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根本不可能把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视为自己的基本问题,而是把“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视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因为这双重关系正好统一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而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人的生存实践就是生产劳动。

在生产劳动中,一方面,人必定要与物打交道(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人必定要与他人打交道(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2]由此可见,从一方面看,“人与物的关系”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的媒介才得以发生的。

反之,从另一方面看,没有“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难以为继。

事实上,这双重关系是不可分离地纠缠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

[3]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人必定要与之打交道的“物”(Dinge)究竟是什么?从经济哲学的视角出发,可以把物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广义的物”,泛指生产劳动中的自然界、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原料、工具、机器设备、产品、废料等等;二是“狭义的物”,专指生产劳动的结晶——产品(Produkt)。

因为人的生产劳动的根本目的是获得产品,因而在物的所有样态中,产品始终起着核心的作用。

而当产品作为交换的目的而被生产的时候,它就成为“商品”(War e)了。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言归正传了,因为商品就是“财富”(Reichtum)的元素。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4]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在马克思哲学中,财富不但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边缘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人与人之间关系(即社会关系)的实质。

列宁敏锐地发现:马克思“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5]在马克思那里,既然社会关系的实质是“生产关系”(Produktionsverhaeltnis),那么,生产关系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马克思告诉我们,是“财产关系”(Eigentumsverhaeltnis),因为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6]那么,作为财产关系基础的“财产”(Eigentum)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财产最初意味着(在亚细亚的、斯拉夫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中就是这样),劳动的(进行生产的)主体(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把自己的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作是自己的东西。

”[7]马克思这里说的是财产的最初含义,即古代的人把自己在生产劳动中常用的工具理解为财产。

其实,财产就是可以从所有制上确定归属的财富。

于是,我们又发现,即使在探讨“人与人的关系”时,最终也会通过财产关系而不得不返回到财富问题上来。

也就是说,在马克思哲学的语境中,财富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既然财富问题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中,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上,只要人们把视角从传统哲学切换到经济哲学上来,立即就会意识到,他们在探讨马克思哲学时忽略财富问题是理论上多大的失误。

劳动与财富什么是财富?马克思告诉我们:“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8]那么,使用价值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作用价值,或财物。

”[9]如果我们继续追问:财富是怎么产生的?人们通常会回答道:财富是“劳动”(Arbeit)创造的。

但这个回答已经包含着一种危险,即把劳动理解为一切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并不同意这样的答案。

事实上,当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爱森纳哈派把“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句话写入哥达纲领,并作为这一纲领的第一条款时,马克思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10]在这段重要的论述中,马克思不仅重申了财富的含义,而且提示我们,在探索劳动与财富的关系时,决不能忽略自然界这个基础性的环节。

众所周知,人类最初处于游牧状态中,逐渐在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合适的地方定居下来,并发明了弓箭,学会了制陶,懂得了动物的驯养和植物的栽培,甚至掌握了冶炼技术。

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语言也应运而生,成为他们相互交流的工具。

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自然界或大地上展开的。

因此,马克思说:“人类素朴天真地把土地看作共同体的财产,而且是在活劳动中生产并再生产自身的共同体的财产。

”[11]这种素朴天真的观点也启示我们,人类始终怀着感恩的思想,把自然界或大地理解为财富的源泉之一。

事实上,没有自然界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但劳动失去了对象,人类自身也无法生存下去。

当然,马克思肯定“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意图并不是否认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巨大作用,而是强调,劳动,尤其是人类早期的劳动,必须依赖自然界。

事实上,谁也没有比马克思更多地肯定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基础性的作用。

1840年,法国学者蒲鲁东出版了他的著作《什么是财产?或关于法和权力的原理的研究》,马克思在1865年月1月24日致约·巴·施韦泽的信中,对蒲鲁东的著作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评论。

马克思指出,蒲鲁东在书中提出的“财产就是盗窃”的观点是对布里索的剽窃,因为后者早在1789年以前的类似的著作中已经提出了这个观点。

马克思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蒲鲁东实际上所谈的是现存的现代资产阶级的财产。

这种财产是什么——对这一问题,只能通过批判地分析‘政治经济学’来给予答复,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即作为意志关系包括起来,而是从它们的现实形态即作为生产关系包括起来。

”[12]在马克思看来,要了解财产或财富的实质和起源,就得借助于政治经济学来分析生产劳动过程和生产关系中蕴含的分配原则,而不是怀着高尚的道德义愤,耸人听闻地谈论什么“财产就是盗窃”。

事实上,财产主要是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盗窃得来的,因为盗窃本身只能转移财产,而不可能创造财产。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是财富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在批评费尔巴哈的肤浅的唯物主义学说时,马克思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用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

”[13]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的观点。

当杜林强调财产源于暴力的掠夺时,恩格斯责问道:“但是这种财产是怎样来的呢?无论如何,很清楚,虽然财产可以由掠夺而得,就是说可以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但是决不是必须如此。

它可以通过劳动、偷窃、经商、欺骗等办法取得。

无论如何,财产必须先由劳动生产出来,然后才能被掠夺。

”[14]事实上,劳动不仅在财富创造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正是通过劳动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人与人的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实质性的推动。

众所周知,原始部落之间常会因为资源或财产而进入战争状态。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战争就是每一个这种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最原始的工作之一,既用以保护财产,又用以获得财产。

”[15]那个时候,俘虏或者直接地被杀害,或者通过祭神的方式被杀害,但随着原始生产工具的发展,一旦俘虏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大于他本人必需消耗的财富(即养活他自己的必要的生活资料)时,俘虏就不再被杀害了,他转化为奴隶,而奴隶的使命就是通过劳动养活自己,同时为主人创造财富。

这样一来,“主奴关系”这一新的社会关系就产生了。

[16]实际上,“人与人的关系”的任何重要的发展都受惠于劳动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的推动。

如果说,财富的秘密必须通过生产劳动才能索解,那么,财产的秘密就必须通过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才能索解。

总之,财富主要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但劳动并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家庭与财富如前所述,人类必须通过劳动创造出财富的基础部分——物质生活资料,才能生存下去,这是人类的第一个基本特征。

人类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他们是有性别的存在物,只有在异性关系中,人类的种族才能延续下去,而家庭乃是异性关系的载体。

我们发现,在财富本身的积累和发展中,在公共的财富向私人的财产转换的过程中,“家庭”(Familie)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重要的作用又常常借助于权力得以完成。

实证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启示我们,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若干氏族组成了胞族,而若干胞族则组成了部落。

在“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一书摘要”中,马克思借用柯瓦列夫斯基的部分表述,明确地概括道:“总之,过程如下:(1)最初是实行土地共同所有制和集体耕种的氏族公社;(2)氏族公社依照氏族分支的数目而分为或多或少的家庭公社,即‘南方斯拉夫式的家庭公社’。

”[17]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氏族公社的每个成员都共同拥有财富的最初表现形式——土地,集体进行耕种,并选举酋长,对集体生活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氏族公社又是以家庭为细胞的。

事实上,正是家庭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氏族公社最后解体的重要酵素。

人类最初像其他动物一样,处于杂乱的性关系中,即任何两个异性之间都可以发生性关系。

这种状态先过渡到禁止父母与子女性关系的血缘家庭,再过渡到禁止姐妹和兄弟之间性关系的普那路亚家庭,再过渡到性关系不完全确定的对偶制家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