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就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制作与投放就是关系到科技活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放到教学活动中的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与引导性,因为这两个特点就是保证教学活动得以进行以及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就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与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

探究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探究并不仅仅就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就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就是儿童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瞧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辆汽车,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个轮子几扇窗,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就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汽车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汽车,就就是一种探索活动。这就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幼儿从事的就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动手操作的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以及选择什么部件适合正拼装的汽车,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因而第二种活动就是探索活动。

其次,将探究活动不同于机械训练。教师将训练幼儿使用筷子的活动瞧作就是探究活动。事实上,探究与训练存在很多差异:①从活动的目标来瞧,探究活动就是要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事物,而训练就是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或机械的操作技能,虽然两者对幼儿的发展都很重要,但就是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差别。②从活动的过程来瞧,探究就是有层次的,可以将问题不断推向深入。

幼儿可以从易到难,从熟悉到陌生,从身边到远处来探索这个世界。训练则没有这种特性,它一般只停留在形成某一行为,然后慢慢熟练、养成习惯的层次上,它难以走向深入,难以引发新的问题。③从活动的结束来瞧,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探索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就就是说探究活动的结束就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而训练最终形成的就是一种习惯或简单技能,它的结果一般就是封闭的、固定的、千篇一律的。④从活动的动机来瞧,引发幼儿探索的就是幼儿对大千世界的好奇与兴趣,就是幼儿自身的内在需要,而训练多就是外界迫使的,如教师的要求、引导等,有时甚至与奖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幼儿进行探究与训练的心理动力就是不同的。⑤从活动的效果来瞧,探索活动一般就是积极的、主动的,而训练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消极的、被动的。

探索就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就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就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与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就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

二、活动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就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就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就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就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就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就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

果间的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轮子、窗子等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就是其她物品。但就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轮子有大小不知道该用哪种轮子。为此,教师可以事先把每种汽车的配件分开摆放。以帮助幼儿轻松的拼装出一辆汽车。在这一案例中,体现引导性的关键点就就是材料的分开摆放。在幼儿倒水时教师总要求人们倒七分满,但如果教师不在标子上标出七分满的位置,那么幼儿就可能不知道倒多少才算七分满。所以在这个案例中,标在杯子七分满的标线就就是体引导性的关键点。

材料的引导性也可以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互相参照来体现。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几辆完整的汽车摆弄,然后交给一些汽车配件,让幼儿自己发现拼装规律。在这里,先前教师提供的完整汽车就就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完整汽车进行探索之后,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汽车中各件配件的关系,从而很快完成拼装任务。另外,提供拼装图解也就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汽车的大致拼装步骤与要点通过各种形象的、易被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拼装图解纸,然后将材料与拼装图解纸一起提供给幼儿。有的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拼装图解纸的引导作用,并按照拼装图解纸所提供的步骤完成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就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就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