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
本主题活动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欢庆祖国的生日”两个主题活动内容组成。
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立的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由于本次主题活动涉及到建国初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离学生生活较远,所以课上借助影像资料,图片,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了解国旗,国徽的象征意义;通过资料搜集,图片展示,明白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真正内涵,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置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升华爱党、爱国的感情,尝试着实现课程是为了生活,通过生活感受生活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三、课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四、活动准备1.课件2.搜集有关《开国大典》、国旗、国徽、国歌的资料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五、活动过程活动一:了解《开国大典》,激发爱国情感师: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在那一天我们国家举行了盛大而又隆重的庆典《开国大典》师:你们想不想跟老师去领略一下1949年的开国大典?(播放多媒体课件:《开国大典》视频)学生谈感受活动二:回顾历史,感悟庄严1.刚才看了开国大典盛况,同学们的心情一定都很激动吧,这些画面中,令你最难忘的是哪一个场景?(生:欢腾、升旗、毛主席宣读)2.面同学们拿出课下所搜集资料,小组内思考讨论,“广场上的人们为什么如此欢呼沸腾?从中你感受到些什么?生:(1)民族屈辱史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款以及屈辱历史的见证“圆明园的毁灭”,激发学生对列强的愤恨之情。
【K12学习】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开国大典教材分析:“开国大典”包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欢庆祖国的生日”两个主题活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史实,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教科书呈现了开国大典上,中央领导检阅人民解放军,天安门广场上伴随着燎亮的国歌声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以及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安排这些资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宏大历史场面,体会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我的理解”在于让学生体验当时全国人民激动的心情及思考人们这样激动的原因。
让学生谈谈个人的理解,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认识。
教科书还介绍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的情况,以及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
“我的认识”活动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她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教学目标:1.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举国上下欢庆的气氛,体会全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
2、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及新中国成立的社会性质。
3、了解有关国旗、国歌、国徽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知识。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史实,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师生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一、激情导入新课教师简介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资料: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的生活。
山东人民出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说课稿

山东人民出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东人民出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社区”。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课文:分别是《我们居住的社区》、《我们共同的生活》和《我们身边的科学》。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区的构成、功能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和义务,增强社区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社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区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社区的功能、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理解社区,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社区的构成、功能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和义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区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关爱心的社区成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社区的构成、功能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和义务。
2.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理解社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问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社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对社区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堂探究:a.学习《我们居住的社区》:引导学生了解社区的构成、功能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b.学习《我们共同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和义务。
c.学习《我们身边的科学》: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理解社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德育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
本册教材以山东人民的生活为例,展示了我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思考。
此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媒体,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社会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山东人民的生活特点,认识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提高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社会现象,提高他们的社会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山东人民的日常生活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访问等,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东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新山东人民出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案.doc

山东人民出版六年级品社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案设计设计人:使用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单元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1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认识、分析事物,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1了解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2.初步了解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
3.了解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
1 来到嘉兴南湖活动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
2.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3.了解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李大钊等党的老一辈领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二、分组调查、交流汇报: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建议分组形式之一:1.文字资料组调查搜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条件的历史资料,可以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可以是对关键历史人物生平的介绍。
2.图片资料组调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图片和现有影视资料,讲述画面展示的故事。
建议分组形势之二:1. 历史事件组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实际意义的调查,描述他们育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联系。
2. 历史人物组历史上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的资料,评价他们的功过。
(学生交流汇报,师评价引导)三探讨根据同学们的充分交流,请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一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论据要充分。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资料,学生交流资料。
师:在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美好的家园,在我们周围就有许多先进的人物事迹和事例,是否可以将调查的视角在放宽一些,范围更广一些?(学生可以着手制定更详尽的调查方案和计划。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社会素养。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我们爱你,中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单元共包含5课,分别是《美丽的祖国》、《可爱的家乡》、《我们尊敬的人》、《我们喜欢的节日》和《弘扬民族精神》。
内容涵盖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家乡的特色、尊敬的人物、传统节日以及民族精神等,旨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对祖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精神,将热爱祖国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祖国的美好。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搜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
山东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山东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东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主要围绕“我们爱家乡”的主题展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课时,分别是《美丽的家乡》、《家乡的人们》和《家乡的故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了解。
此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访问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全面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美好。
2.调查法:学生进行家乡调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
3.访问法:邀请家乡的知名人士、老师等来课堂分享家乡的故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创设情境。
2.准备家乡的地图、资料等,用于学生的调查和了解。
3.邀请家乡的知名人士、老师等,进行访问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家乡的美。
2.呈现(10分钟)分发家乡的地图、资料等,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
同时,邀请家乡的知名人士、老师等来课堂分享家乡的故事,让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表格式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主的社会性课程。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地方——山东省,包括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家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东省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课件等途径,了解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家乡知识,互相补充,加深对家乡的认识。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有关家乡的案例,如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情感体验: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实践活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编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人民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学期六年级社会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小学品社教材从第本册开始,侧重对祖国历史的学习和了解。
本册指导学生开始认识和学习祖国的百年屈辱和抗争的有关内容,认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艰难历程,了解和认识我国在建设赋予强大的民主国家的历程中进行的探索和发展,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和感受我国在走向富强国家的步伐和历史任务。
本册的第一单元是“屈辱与抗争”,共三课。
着重介绍百年屈辱和先辈对救国之路的艰难探求。
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祖国近代史的初步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感。
第二单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在了解百年耻辱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和探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的历程。
第三单元是”建设民主富强国家”。
共2课分别是人民当家作主人\祖国走向富强.
教学内容
本学期共教学三个单元,八课。
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
第二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三单元建设民主富强国家
教学目标
1、研究学习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继续学习和探究中国人民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艰难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优秀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3、感受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走向富强的有力步伐。
教学重、难点
在世界历史环境中,理解中国近代衰败的史实,深入探讨和理解造成中国百年屈辱史的深刻的原因。
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感受带领人民球解放和求富裕强大的历史功绩。
学会宪法赋予公民的民可调式渣油齿轮泵主基本权利和义务,感受民主国家的管理方式和祖国走向富强的前进步伐。
学会胸怀历史,感受和增强初步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进度
本学期上课20周,实际授课18周,每周上课2课时,共计36课时,
3课时为机动。
第一学期
品德与社会教学进度表
周次内容
第一周血泪国耻血泪国耻
第二周血泪国耻血泪国耻
第三周血泪国耻悲壮的抗争
第四周悲壮的抗争悲壮的抗争
第五周悲壮的抗争悲壮的抗争
第六周探求救国之路探求救国之路
第七周探求救国之路探求救国之路
第八周探求救国之路来到嘉兴南湖
第九周来到嘉兴南湖来到嘉兴南湖
第十周来到嘉重油煤焦油泵兴南湖来到嘉兴南湖第十一周追寻先辈足迹追寻先辈足迹
第十二周追寻先辈足迹追寻先辈足迹
第十三周追寻先辈足迹开国大典
第十四周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第十五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
第十六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
第十七周人民当家作主祖国走向富强
第十八周祖国走向富强祖国走向富强
教学措施
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教材的知识结构注意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感立式导热油泵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年龄出发,教学力求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注意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
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以便采取相应教学手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
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帮助学生形成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激发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激发学生对投降卖国行为的憎恨和对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仇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3、培养学生爱戴革命ZYB-B可调压渣油泵先辈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能力
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变化,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中国近代历史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历史问题。
知识
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一些光辉史实。
了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初步了解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发解近代史以来列强对KCB-T铜齿轮泵中国的侵略史实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1、血泪国耻
主题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鸦片战争的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清政府禁烟的原因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2.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
3.了解英法联军、人闲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取辱的原囚
4、引导学生分析《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通过了解中国人民抗英等斗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简析:
“血泪国耻”设“屈辱的开端”和“火烧圆明园”两个主题活动。
“屈辱的开端”主题活动利用学生熟知的“虎门硝烟”为切人点,引领学生探究。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等。
在探究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及中国人民深受其害的社会现状;了解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的壮举;清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对敌人的屈l服、妥协退让是造成我国屈辱历史开端的主要原因。
教科书利用师生对话情境提出研究问题:为什么英GZYB系列渣油泵国要向中国输人鸦片?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这是众多研究问题中的两个点,对学生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便于激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引发探究的欲望
教科书利用小博士的话及大量真实的数据资料、珍贵的万史图片、资料一阐明了当时鸦片在中国的横行及人染.毒瘾后的巨大危害。
但鸦片给我们带来的危寿远不止这此,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历史书籍等途径.搜集更多的资料进行交流,进一步揭露英法等帝国仁义的罪恶。
面对帝国仁义的罪行,有志气的中国人不堪屈辱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教材选取了历史上有名的林则徐禁烟及三元里抗英斗争等素材。
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以讲故事的形工进行,也可以采用观看影片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ZYB可调式渣油泵争精神及浩然民族正气。
教材通过小博士的话让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NYP高粘度泵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并提供了〈南京条约〉的部分内容。
教学时可让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鸦片战争〉这部影片,然后配合着〈南京条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认识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既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间,又使学生的情感在探讨中升华,树立起民ZYB齿轮油泵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自立、自强的爱国热情。
屈辱的开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史实。
2、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3、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伙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2、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光中华ZYB可调压齿轮泵的历史使命感。
师生准备:教师和学生收集相关图片及多种媒体资料。
/ktyzyb/KZYB.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