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塞

出 塞
出 塞

《出塞》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诵并背会这首古诗。

3、认识1个字:塞。会写1个字:塞。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首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尤其是一些反映战争的诗歌,读起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这样的古诗,它就是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出示课件)

(1)学生读题,师板题。(师一边板书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塞”独sài,下面是“土”)

(2)学生齐读诗题。

2、“塞”是什么意思?谁来介绍“出塞”?这首诗是谁写的?介绍一下王昌龄。(出示课件)

3、带着对诗题和诗人的了解,再来读一读诗题。

二、诵读诗歌,感知大意。

(一)读通读顺。

1、(出示课件)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好诗歌,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诗中的几个多音字。

2、指名读诗。(注意正音:人未还huán 飞将jiàng 不教jiào)

3、全班一起练读。

(二)、读好节奏。

1、听老师读读这首诗,注意诗的节奏,

2、带领学生画出诗的节奏。(出示课件)

3、学生练读,师提醒学生读准节奏。

(三)、读懂诗意。

1、把诗读给同桌听听,再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2、指名读,读后再说说诗的大意。(师提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

1、读诗要读出诗中的景、读出诗中的情。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行,注意诗中的景。(课件出示)

2、指名读诗句,说说诗中的景。(师借机板书:明月关)

3、读到“明月”,你会想起李白的那句诗?

4、是啊,当我们身在他乡,抬起头看到明月时,不禁会想念起家乡,带着这种感觉去读一读诗句。

5、到底是什么人有家不能回呢?读读诗句,看看从哪个词语能够读出来。(学生汇报,师板书:人未还)

6、“万”和“长”告诉我们什么?

7、引读:是啊!将士们不远万里来到边关保家卫国,一年过去了还不能回来,读——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二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8、将士们久久不能回来,等待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9、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这种心情放入诗句中去读一读。指名读,齐读。(配乐)

10、同学们在上一个环节里表现棒极了,不仅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很正确,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老师都好佩服你们的。但是我们学习古诗,光是把诗句读准,读出诗的韵律美来是不够的,还应当怎样学?

生:还应当弄懂诗句的意思。

11、同桌间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商量着了解诗句的意思,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待会儿再提出来,我们来共同解决。

生自由活动。

12、反馈。

1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解释第一、二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

1、想到将士们常年征战,不能与亲人团聚,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这时,一位英雄人物浮现在诗人的眼前,他是谁呢?读一读诗的后两行,看看你从哪个词语中能够读出来。

2、学生读诗句再汇报。(师借机板书:飞将在)学生介绍李广,理解“飞将”。

3、介绍李广,你觉得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你想到的一个词语来说说。

4、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读出感情。

(1)、要是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在,结果会怎样?学生读诗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这样一来,战争就会……将士们就会……老百姓就会……(师借机板书:平息战争)

(3)、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把这种美好的感觉放到诗句中去读一读。

(4)、可是,现在没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所以,战争还在继续,读——将士们还是不能与亲人团聚,读——老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读——

(5)同学们读的非常棒,接下来同桌间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商量着了解诗句的意思,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待会儿再提出来,我们来共同解决。

生自由活动。

(7)反馈。

(8)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解释第三、四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认读。

2、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比例。

3、师范例(或是课件范例),边写边讲。

4、生临摹。

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展评。

五、回读全诗,有效拓展。

1、战争还在继续,将士们还在边关英勇杀敌,一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就充满了——(同情、忧虑、期盼)把这种感觉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一起读全诗。

2、这就是边塞诗歌,读它,如品香茗;读它,如饮美酒;读它,如尝甘露。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好诗,我们不仅要读,还要把它永远珍藏在心间,把诗背给同桌听听。指名背,齐背。

3、像这样反映战争的诗歌,我们把它们称为边塞诗歌。除了《出塞》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课外要多读一读。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三首,请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出塞

(唐)王昌龄

明月关

(平息战争)

人未还飞将在

第二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体备课

第二单元

6《示儿》

第一课时

负责人:李振东组长:刘春莲

主要设计者:刘洋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诵并背会这首古诗。

3、认识3个字:元、州、乃。会写3个字:秦、汉、胡。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首古诗。

2、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中华诗词千古流传古代诗人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古代诗人?

2、(课件出示)知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现存诗九千三百余首。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由于战争不断,百姓苦难深重,江山支离破碎,他的作品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其诗作主要有:《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3、揭示课题《示儿》,板书:示儿

齐读课题《示儿》,解题。

二、自由朗读。

1、(课件)范读《示儿》,注意要听准字音。

2、自由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评读(可以从字音、韵律美方面来评价)

(2)、师示范:死去/元知/万事/空,(课件出示)

(3)、生练习,划分节奏,重音。

(4)、反馈,教师及时纠错,边反馈边练习读。最后教师整体出示诗的节奏与重音。

A、同桌互读。

B、小组赛读

C、男女赛读。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师:同学们在上一个环节里表现棒极了,不仅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很正确,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老师都好佩服你们的。但是我们学习古诗,光是把诗句读准,读出诗的韵律美来是不够的,还应当怎样学?

生:还应当弄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间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商量着了解诗句的意思,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待会儿再提出来,我们来共同解决。

生自由活动。

3、反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解释第一句诗的意思。

同学们看,在第一句诗里,我们弄懂了“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死去”就不用说了,老师根据这些词思,就知道了整句诗的意思:我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5、教师揭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的秘诀:那就是先划句成词,这一步我们在前面就已经做了,划分节奏实际上就是把句子划成了词;接着就是解释词语;然后连词成句,也就是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6、学生理解第二、三、四句诗的意思。

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只是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国家统一。(课件出示)

适时板书:遗憾不见九州同

第三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打败金兵,收复中原的那一天,(课件出示)

第四句诗的意思是:你们在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胜利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课件出示)

板书:遗嘱无忘告乃翁

7、齐读诗意。

四、悟诗情

1、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2、齐读。

3、尝试背诵。

生练习。

4、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站着,坐着,或是通过动作、表情,也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的吟诗。

5、小结

同学们真的很厉害,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把这首诗背下来,这说明我们班的孩子都是最棒的。一起来夸夸自己吧。说:“我是最棒的”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认读。

2、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比例。

3、师范例(或是课件范例),边写边讲。

4、生临摹。

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展评。

六、拓展练习。

1、爱国诗歌你知道多少?(课件出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这些诗你们喜欢吗,试着背背吧。

板书:

遗憾:不见九州同

示儿爱国之情宋陆游

遗嘱:无忘告乃翁

出塞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后出塞五首

后出塞五首 唐代: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注释 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音廓)骑”。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辕”的句法。 道周,即道边。 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莱肴。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幕,帐幕。列,是整齐的排列着。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队。 因军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大将,指召募统军之将。“嫖姚”同“剽姚”,汉武帝时,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尝从大将军卫青出塞,故以为比。 “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重高勋,即贪图功名。《昔游》诗所谓“将帅望三台”。因贪功名,故边疆多事。 边将贪功,本该制止,偏又皇帝好武,所以说“岂知”。有怪叹之意。“亘”是绵亘不断。 天地四方为“六合”,这里指全国范围以内,全国既已统一,便无出师必要,但还要孤军深入,故用一“且”字。且,尚也。跟上句“已”字对照。 遂使,于是使得。承上“且孤军”来,貔,音琵,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边将贪功,人主好武,这就使得战士们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勇,是勇往:所闻,是指地方说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汉书:张骞传》:“天子(武帝)既闻大宛之属多奇物,乃发间使,数道并出。汉使言大宛有善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上车令等持千金以请宛王善马。”即此“所闻”二字的本意。 大荒,犹穷荒,过去所谓“不毛之址”。 《安禄山事迹》:“禄山包藏涡心,畜单于护真大马习战斗者数万匹。”诗句当指此。 玄冥,传说是北方水神,这里代表极北的地方。这两句要善于体会,因为表面上好像是对皇帝效忠,其实是讽刺,正如沈德潜说的:“玄冥北,岂可开乎?” 上既好武,下自贪功,故奏捷日至。《通鉴》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四月禄山奏击奚破

王昌龄出塞赏析及诗意

王昌龄出塞赏析及诗意 【出塞】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 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诗意 1】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 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 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 卷之作,实不过分。 【诗意 2】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 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 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 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 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 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 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 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 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 他英勇善战, 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 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 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

古诗后出塞·古人重守边翻译赏析

古诗后出塞·古人重守边翻译赏析 《后出塞·古人重守边》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前言】《后出塞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三首,写军士到蓟门军中之后所起的反感。【注释】[17]“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重高勋,即贪图功名。《昔游》诗所谓“将帅望三台”。因贪功名,故边疆多事。[18]边将贪功,本该制止,偏又皇帝好武,所以说“岂知”。有怪叹之意。“亘”是绵亘不断。[19]天地四方为“六合”,这里指全国范围以内,全国既已统一,便无出师必要,但还要孤军深入,故用一“且”字。且,尚也。跟上句“已”字对照。 [20]遂使,于是使得。承上“且孤军”来,貔,音琵,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边将贪功,人主好武,这就使得战士们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勇,是勇往:所闻,是指地方说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汉书·张骞传》:“天子(武帝)既闻大宛之属多奇物,乃发间使,数道并出。汉使言大宛有善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上车令等持千金以请宛王善马。”即此“所闻”二字的本意。[21]大荒,犹穷荒,过去所谓“不毛之址”。[22]《安禄山事迹》:“禄山包藏涡心,畜单于护真大马习战斗者数万匹。”诗句当指此。 [23]玄冥,传说是北方水神,这里代表极北的地方。这两句要善于体

会,因为表面上好像是对皇帝效忠,其实是讽刺,正如沈德潜说的:“玄冥北,岂可开乎?”【翻译】古代的将军重视守卫边疆,如今的边将却只重高官厚禄。哪里料得到皇帝偏又好武,出征的军队绵亘不断,漫卷长空。当今全国既已统一,就没有出师必要,这样却还要孤军深入,使得战士们都是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在穷荒之地拔剑练习作战,每天征收成群的战马。将军发誓要开发极北的地方,对吾皇效忠心。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王昌龄《出塞》赏析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 之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 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杜甫《后出塞五首》诗词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诗词赏析后出塞五首 唐代: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注释 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音廓)骑”。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辕”的句法。 道周,即道边。 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莱肴。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

最新出塞(带拼音版)

出塞王昌龄 qín shímíng yuèhàn shíguān 秦时明月汉时关, wàn lǐ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万里长征人未还。 dàn shǐlóng chéng fēi jiàng zài 但使龙城飞将在, bùjiào húmǎdùyīn shān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年级上册英语语法 1.动词be(is,am,are)的用法 我(I)用am, 你(you)用are,is跟着他(he),她(she),它(it)。单数名词用is,复数名词全用are。变否定,更容易,be后not加上去。变疑问,往前提,句末问号莫丢弃。还有一条须注意,句首大写莫忘记。 2.this,that和it用法 (1)this和that是指示代词,it是人称代词。 (2)距离说话人近的人或物用this, 距离说话人远的人或物用that。如: This is a flower. 这是一朵花。(近处) That is a tree. 那是一棵树。(远处) (3)放在一起的两样东西,先说this, 后说that。如: This is a pen. That is a pencil. 这是一支钢笔。那是一支铅笔。(4)向别人介绍某人时说This is…, 不说That is…。如: This is Helen. Helen, this is Tom. 这是海伦,海伦,这是汤姆。(5)This is 不能缩写, 而That is可以缩写。如: This is a bike. That’s a car. 这是一辆自行车。那是一辆轿车。(6)打电话时,介绍自己用this, 询问对方用that。如: —Hello! Is that Miss Green? 喂,是格林小姐吗?

王昌龄《出塞》赏析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赏析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698—757),盛唐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当时声名极著,影响很大,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盛唐人编选的《河岳英灵集》选他的诗最多,超过李白和王维。早年家贫,耕读为生,30岁左右时考取进士,开元十九年34岁时以博学宏词登科,一生仕途颇多坎坷。王昌龄性情豪爽豁达,与当时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李颀、王之涣、李白、高适等人都颇有交游。 明代李攀龙选唐七言绝句,以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人压卷之作。王世懋《艺圃撷余》则说: 于鳞(李攀龙字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其实王翰、王之涣此二诗固然是唐诗中不可多得之神品,为同样题材中无与伦比之杰作,但是就整体艺术成就而言,与王昌龄此诗相比,还是略为逊色。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名著《盛唐诗》中,称赞王昌龄是“描绘动人形象、

戏剧性行为以及含蓄景象的大师”。而这首诗便是他这一赞誉的一个最好的例证。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含蓄的特点也是历代不少诗评所公认的,明代胡应麟《诗薮》便称赞王昌龄七言绝句:“神韵干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箫韶》,……千秋绝调”,“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秦时明月汉时关”寥寥七字,简单明了,是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诗意无穷。诗人当此之时,明月城关已历千年,天地苍茫而无尽(下句“万里”接城关而出,正使明月城关的背景显出辽阔而无尽),而诗人之视界穿越时空,一时尽览。今时之月亦是古时之月,今时之城关亦犹古时之城关。而征人万里,戍此城关, 今古又何曾有异,但岂非也多少正因如此,此时此处之人(包括诗人)视秦汉其时其关其月其人,自有一种情怀,一种同情,一种亲切之情感。而昔时已逝, 昔人已去,此时心中自然也不能不有一些怅悒之情。而此句之佳,犹不止于此。反复诵读此诗,我们还会发现,这一联看似大致为静态的人与物,竟然也在表 现出一种极深沉悠远雄阔壮美之动态。原来这明月城关固然是从秦时经历时光 荏苒而至于汉,复从汉时至于今日,而万里征人亦仿佛从秦时便随此明月城关,征越无数岁月,而漫漫征途上,久久未能归还。于是我们从中看到诗人在鲜明 地表现出,一个民族为了度越一个长久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英勇坚定深沉 悲壮的历史感。所以诗人的笔下其实充满了一种抒情的性质,充分显示出一种富于诗意的美感。所以那些认为此诗下一联带有讽刺的意思,其实是不对的。在抒写出这样苍茫悠远雄阔壮美的境界后,一个优秀的诗人无论如何也不会迅速转 向对于现实某些具体情形的讽刺上来,因为相形之下那一类的事情总是未免显得琐碎了。是以下一联仍然主要含带抒情的性质,是诗人对于未来美好的想望, 也含带了诗人心中美好的祝愿。 王夫之《姜斋诗话》称赞王昌龄:“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也说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这既说明王夫之对于诗感觉的敏锐,他意识到了这里应该是有问题,如果按历来人们通常的解读;也说明他没有能够看出这两句诗能够表现为一种流动的意象。王昌龄通过这种意象的流动感,达成了举重若轻的效果,极

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

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 飞将: 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 匈奴畏惧他的神勇, 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 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 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当年镇守 龙城的大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 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 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 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 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 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 卷之作,实不过分。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 诗歌 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王昌龄是这 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 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 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 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 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 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 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 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 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 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卫青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 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 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 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 表现的 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 又 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 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 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 洋溢着 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 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 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 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 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9、张骞通西域和昭君出塞

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一、教材分析 匈奴强大起来,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匈奴不断对北方侵扰,武帝以前,对匈奴施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并取得战争的胜利。昭君出塞,加强了汉匈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谱写了汉匈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课共分三个子母:匈奴的强大,讲述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讲述了丝绸之路的由来;昭君出塞,主要讲述了汉匈之间的和亲。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一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和视频影音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来引导他们对于历史概念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知识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六、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感受历史。 2、问题教学法:提出相关问题,环环相扣,调动学生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3、探究合作法:对重、难点问题,提出探究方向,让学生共同参与探讨,合作得出结论,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1、匈奴的强大 2、张骞通西域 3、昭君出塞 八、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出示《万里长城图》和孙中山的一段话。

2019年苏教版语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出塞 新长春版.

出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出塞》教学点评

古诗王昌龄出塞的含义

古诗王昌龄出塞的含义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的古诗,,为诗人王昌龄所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诗篇。出塞:远出边塞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原文】 出塞 诗人:王昌龄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龙城飞将:指汉武帝时的镇关大将李广。

②胡马:指敌人的军队。 ③度:越过。 ④阴山: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山脉。 【译文一】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译文二】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明月下的边关,总容易与秦代筑关卫胡、汉代的汉胡战争等历史事件联想起来,因此当诗人看到明月边关时,胸中感慨万千:在边关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然而生还的将士却有几人?希望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了吧!诗人一语道出了千万人的愿望与心声。 强烈的现实感,深远的历史感,使全诗显得分外凝重而深沉。诗人将诗歌置于深广的时空背景中,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鉴赏曾源语文工作室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廖仲安) 〔注〕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较合理。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出塞》(唐)王昌龄

《出塞》【唐】王昌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3、学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引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目标: 一、解题,引入边塞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出塞》,请大家读课题。请同学们根据读音选择“塞”的意思,应该取第几个?大家读一读词语:要塞、边塞、塞外、塞翁失马。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古以来,边塞战争连连不断,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以边塞为描写内容的古诗,这样的诗成为边塞诗,也形成了边塞诗的流派,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也被称为边塞诗人。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大家联想一下,边塞诗可能写到那些内容? 概括一下,边塞诗通常会写到以下内容。,那个孩子来读一读。 边塞风光战士生活报国抱负将士怀乡 二、交流边塞诗的一些代表作,横向拓展边塞诗,扩展课堂的容量。 师:大家可能了解很多边塞诗,接下来我们就分享一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几首堪称边塞诗代表作的作品。整体感知一下,这些诗句写到了哪方面的内容? PPT: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提示,比如这首诗中,描写边塞风光的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那三四句呢?写什么?(报国抱负。)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整体感知下面的几首诗,请根据提示朗读。 PPT:《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师:描写边塞风光的是—— 师:战士生活的—— 三、1.学习《出塞》自学要求,小组汇报。 2、写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后出塞五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塞五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注释 [1]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2]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骑。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管辖。 [3]这两句模仿《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句法。 [4]道周,即道边。 [5]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6]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莱肴。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7]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8]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9]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10]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11]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这两句也是的名句,因

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的萧萧马鸣,加一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12]幕,帐幕。列,是整齐的排列着。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13]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队。 [14]因军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15]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16]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17] 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重高勋,即贪图功名。《昔游》诗所谓将帅望三台。因贪功名,故边疆多事。 [18]边将贪功,本该制止,偏又皇帝好武,所以说岂知。有怪叹之意。亘是绵亘不断。 [19]天地四方为六合,这里指全国范围以内,全国既已统一,便无出师必要,但还要孤军深入,故用一且字。且,尚也。跟上句已字对照。 [20]遂使,于是使得。承上且孤军来,貔,音琵,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边将贪功,人主好武,这就使得战士们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勇,是勇往:所闻,是指地方说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张骞传》:天子(武帝)既闻大宛之属多奇物,乃发间使,数道并出。汉使言大宛有善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

王昌龄《出塞》注释及翻译

王昌龄《出塞》注释及翻译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编辑的王昌龄《出塞》注释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王昌龄《出塞》注释及翻译 出塞 作者:王昌龄年代:唐体裁:乐府类别:边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小传】: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適、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 精选公文范文 --------------------------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 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 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 将的边塞诗。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 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 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 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 (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 ?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只要 (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

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 ;该句运 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 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 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 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 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 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 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 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 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 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 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 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 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 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 “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

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 (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只要 (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

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