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

进士甲科。

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

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

”竟发之。

徙河东路。

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

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集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

判三司都磨勘司。

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

出为江西转运使。

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

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

加直昭文馆、知福州。

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

徙广州。

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

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

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

贺契丹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

师孟曰:“是卑我也。

”不就列。

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

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

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程师孟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B.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C.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D.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的称谓。

(完整版)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汇编(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汇编(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汇编(可编辑修改word版)一、 2016 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完整word版)高中必背语文古诗文64篇

(完整word版)高中必背语文古诗文64篇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电子课本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电子课本

(完整word版)⼈教版⾼中语⽂必修⼀⾄必修五⽂⾔⽂电⼦课本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于郑伯⽈:“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之壮也,犹不如⼈;今⽼矣,⽆能为也已。

”公⽈:“吾不能早⽤⼦,今急⽽求⼦,是寡⼈之过也。

然郑亡,⼦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盟。

使杞⼦、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犯请击之,公⽈:“不可。

微夫⼈之⼒不及此。

因⼈之⼒⽽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燕南界。

太⼦丹恐惧,乃请荆卿⽈:“秦兵旦暮渡易⽔,则虽欲长侍⾜下,岂可得哉?”荆卿⽈:“微太⼦⾔,⾂愿得谒之,今⾏⽽⽆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乃得有以报太⼦。

”太⼦⽈:“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之私,⽽伤长者之意,愿⾜下更虑之!”荆轲知太⼦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千⽄,⾢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吾每念,常痛于⾻髓,顾计不知所出⽿!”轲⽈:“今有⼀⾔,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为之奈何?”荆轲⽈:“愿得将军之⾸以献秦,秦王必喜⽽善见⾂。

⾂左⼿把其袖,⽽右⼿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此⾂⽇夜切齿拊⼼也,乃今得闻教!”遂⾃刎。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大全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大全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完整word版)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完整word版)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授课设计新人教版教材解析: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认识常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能或缺的知识。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整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授课实质,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观察,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观察。

学情解析: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一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

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色、鉴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

考试大纲领求掌握的18 个常有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照本宣科既费时费劲,又容易忘掉。

为了帮助同学们打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 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无聊为幽默,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 个常有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授课目的:1﹑经过介绍常有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认识高考考试纲领。

2﹑经过借助常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简略文言文。

授课重点难点:1﹑经过解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经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简略文言文的能力。

3、经过学生积极参加“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授课过程:一、导入:【18 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由于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由于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 个常有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由风,为什么身领悟这么弱呢?讲解一下,由于——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讲解呢?几乎就是(乃)之乎者也相同的空话连篇。

高中文言文阅读5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5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叔父铁君先生事略(清)贺涛先生讳锡珊,姓贺氏。

先生有异稟,举作不轻同于人,喜读书,通其大指,曰:“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

”于世儒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一不厝意,至论古今世运兴坏之由、贤不肖之别,抉幽觑微,剽剥剖攻,杂以恢诡偏宕之词,云幻波激,莫测所来,虽善辨者莫能穷也。

所为文闳奇肆,不中有司度程(格式,标准)。

以诸生应乡试,连不得志,乃益厌薄举业,并力于所谓经世之学,性刚直,不谐于俗,既不得志,愈抑郁不能平,并世人少当意者。

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其人羞赧汗喘,犹痛绳之(针砭)不已,于公卿贵人诋之尤甚,以为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众骇怪,莫敢置对,则又发怒骂之日:“君辈庸下,非解此者。

”吾父尝戒之,以为非处世之道。

先生语人曰:“吾兄之言是也,然吾性实然,吾制之不能克也。

”先生既抱异材伟略,无所籍以泽斯世,苟可为于乡里者无不为,以谓吾期于济人而已,远近大小一也。

同治初,土匪滋事,先生略仿戚氏练兵之法,编乡落以守,境赖以安,光绪三年,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先生自贩籴于数百里外,自冬徂夏,往返者数矣。

舟车饮食取诸私,不縻官一钱。

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

经营奔走,无间寒暑昼夜,惫心疲力,至辍餐寝。

长老叹嗟曰:“自吾所闻见,百年来未尝有也”未几,大疫,人多死。

先生慨然复思有以拯之,而先生亦竟染疫以卒,时光绪四年六月十二日也,春秋四十有二.以是年十二月某日葬,会葬者千余人争挽柩车,道路阗塞至不得行。

(选自《桐域派名家文集》第15卷,有删改)(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不厝意厝:安放B.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

岁:每年C.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刺:指责D.不縻官一钱縻:消耗(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贺锡珊稟赋与众不同,行事方式也与其他人全不一样,比如读书,他只求了解大意,不求甚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

”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

以孝闻。

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

廉信,与下均劳苦。

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十二年夏,丁外艰去。

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

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

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

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

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

”既朝,议战守。

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王唯唯。

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
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王嘉答之。

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

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

杰大感悟,奉约束。

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

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

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

”遂如徐州。

俄报盱眙已降大清,
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

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

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

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

”遂杀之。

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

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亲见泗凤蒿/谒二陵/感动若躬/哭泣尽哀道路/祗谒孝陵/陛下践阼初D.
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与“名”没有关联。

除名、字之外,称人也可称别号。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
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初一,指迎接新月,而十五叫“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

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

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

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

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②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1,
【答案】(1)C (2)A (3)B
(4)①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

②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向北出征,把必定报仇的决心昭示天下。

【解析】
)陛下践阼初,意思是陛下即位之初,是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因1(.
此“初”后面要断开;“谒”和“哭泣”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因此“哭泣”前要断开;“道路”是所在句子的主语,意思是道路之人。

因此前面要断开;“若躬谒”和“亲见”动词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前面分别断开;“蒿莱满目”“鸡犬无声”结构对称,因此中间要断开;“当益悲愤”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陛下,所以,前面也要断开;“愿”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说话者史可法。

前面断开。

故选C项。

(2)A项,“名和字没有关联”错。

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己称呼用名,外面称人用字。

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①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张衡字平子、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义。

②“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③“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他
“名”、“字”中的“熹”与“晦”、是反义。

故选A项。

(3)B项,“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计议”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

故选B项。

(4)该题第一句中,行,行进,指出征;以故,因为这个原故,因此;死,拼死效力,效死力。

第二句中,素服,名词作动词,穿素服;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次,驻扎;发,派遣;师,军队;示,昭示,显示;以,连词,不译,引出后面的对象。

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

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必定昌盛。

”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屋舍,生史可法。

以孝顺闻名。

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依次担任员外郎、郎中。

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

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

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

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

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

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救援皇上。

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

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主张拥立福王。

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

史可法说:“王不必躲避,应该正式接受。

”朝拜结束,商议战守之事。

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福”服在郊外驻扎,调发军队向北出征,把
必定报仇的决心昭示天下。


王连声答应。

史可法祭告凤、泗二陵结束,上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

如果亲自拜谒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

希望能慎终如始。

”福王嘉许而回答他。

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骛不训。

史可法开诚布公,用君臣大义引导他。

高杰非常感动醒悟,听从指挥。

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

部下士兵大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百姓几乎被杀光。

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顿足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

”于是到徐州。

不久报告说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奔回扬州。

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

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名参将带着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

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

”于是敌人杀死了他。

史可法年龄到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儿子,妻子想为他娶妾。

他长声叹息说:“国家的事情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举袍笏招魂,把他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