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护理输注流程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肠内营养护理输注流程

(完整word版)肠内营养护理输注流程

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一评估1.核对医嘱2..掌握肠内营养输注的时间和要求3.掌握肠内营养的名称、浓度,及需要参加的药物二物品准备1配置医嘱浓度的肠内营养液,按医嘱在营养液中参加电解质等药物2.肠内营养输注泵、专用输注管,治疗巾,20ml 注射器 1 付,纱布 2 块、温开水,有条件时备加温器三讲解1洗手 ,戴口罩2备齐用物至患者床边3双向核对4讲解 , 获取合作四体位依照病情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斜坡位1、保存在冰箱内的营养液必定在输注前 30min-1h 取出2、向肠内营养液中加药,必定碾碎,并现配现输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肠内营养的目的和路子,名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响和办理方法以及需要配合的本卷须知合适的体位能够有效的防范返流,误吸的发生五定位1将治疗巾铺于患者导管下2 输注前先咨询患者有无腹胀,假设无不适,即可开始输注肠内营养六输注1 先回抽,见有消化液抽出,即先注入温开水10ml 〔35~37 o C〕2将肠内营养接专用泵管排气,接于肠内营养泵,预设总量,调至所需速度,与胃肠造口管相连,按 start 键开始输注3将加温器夹于输注管路上,距离体表入口处30 ~40cm 左右,勿烫伤七观察1.咨询病人有无不适2.整理床单位八记录1 再次洗手2 记录好营养液的名称、剂量和浓度3 巡视、观察和记录病人不良反响假设病人主诉腹胀等不适,先报告医生,适适用药、暂停或减慢速度。

确认导管在位畅达前面可输注营养液无肠内营养泵的科室,可用一次性输液器直接滴注,速度依照营养液总量和病人的适应程度,从10 滴/min 开始逐渐增加可经过调治加温器离体内管入口处的距离来调治温度3.肠内营养液配置流程用物准备环境准备操肠内营养配制流程搅拌机、无菌巾、弯盘、50ml 注射器、漏斗等配液前 30 分钟开启层流室或层流台,同时用紫外线灯消毒 20min,用 75%乙醇擦拭台面弯盘戴口罩、帽子、穿消毒衣,洗手或使用手消毒液核对姓名、床号、药名、配液浓度与剂量将无菌注射用水 300~500ml 倒入消毒办理后的搅拌容器中再参加所需的营养粉剂将搅拌容器盖旋紧,翻开开关,搅拌 2 分钟作用 50ml 无菌注射器抽吸电解质、维生素等,注入到容器中将配制好的营养液经漏斗倒入无菌〔瓶〕中暂时不用的营养液置于4℃冰箱内保存, 24h 内用完干净与消毒配制容器消与台面,地面进进行干净办理营养液按病区分类,并再次核对4.鼻肠〔胃〕管固定标准鼻肠〔胃〕管固定标准【要求】牢固雅观酣畅干净畅达【固定方法】1.分叉交错法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反面刻度剪出7cm ×3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至4cm 处,修边角至雅观。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一、概念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三、(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

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

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

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

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1.胃肠道是否耐受2.返流及误吸3.胃潴留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5.教育需求四、评估(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1.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二)营养液类型(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五)胃肠道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2.有无胃潴留3.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六)有无返流注意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颜色及性状的观察,如果有类似营养液的物质,应该报告医生(七)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血色素、体重等四、干预措施五、(一)患者体位床头抬高大于30度,以减少返流的几率。

肠内营养液滴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肠内营养液滴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确认胃管
10
未看胃管刻度、回抽胃液各一5
接营养液
26
营养液温度不合适 一4输注前后未冲管 各一3未排气 各一3未调节速度或调节错误 各一4未挂标志 一4
观察巡视
15
未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主诉一5
未观察有无呛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一5
未观察大便性质,肠鸣音,有无腹胀一5
整理
8
未整理床单位 一1未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一2未分类放置 一1未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洗手不认真、程序错误 一2未记录 一2
•调节滴速:前15分钟要求速度缓慢(15滴/min),无不适后可适当调节速度 一般根据患者血糖值,营养液的性质,对营养液的耐受情况等来确定输入速度
连续滴注:在12~24小时内持续滴入,速度由30~60ml/h(7~15滴/min)开始逐渐递增 至120ml/h(30滴/min),最高可达160ml/h(40滴/min)
间歇滴注:每日3~4次,每次200~400ml,每次输液持续1小时左右
•挂上肠内营养液的标识
•滴注完毕后。用你20~50ml温开水洗管道,整理床单
•整理:患者体位舒适,用物分类放置
•洗手
观察
V
•滴入肠内营养液过程中观察有无呛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情况,如出现上述情况应 立即停止滴注,并立即吸出口鼻腔及呼吸道的误吸物
•每3小时回抽胃液一次,如胃内残夜量过多,应减慢滴入的速度或停止滴入
•滴入肠内营养液后观察大便性质,肠鸣音,有无腹胀等情况
•定时监测血糖、电解质的情况,观察意识变化,有无出汗,心悸等情况
•如果发现患者的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及时与医生联系,调整治疗护理方案

记录
•患者的滴注量、出入量;母周称体重一次

场内营养输注规范最新指南

场内营养输注规范最新指南

场内营养输注规范最新指南1. 导言
1.1 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1.2 指南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
2. 评估患者营养状况
2.1 体格检查
2.2 生化指标
2.3 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3. 制定营养支持方案
3.1 确定能量需求
3.2 确定蛋白质需求
3.3 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
4. 静脉营养输注管理
4.1 输注途径选择
4.2 输液泵使用
4.3 监测和并发症预防
5. 肠内营养支持
5.1 适应症
5.2 管饲方式选择
5.3 管饲进食原则
6. 特殊人群的营养支持
6.1 老年人
6.2 儿童
6.3 肥胖患者
6.4 糖尿病患者
7. 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7.1 临床评估
7.2 生化监测
7.3 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8. 营养支持的停止和转换
8.1 停止营养支持的时机
8.2 从静脉营养转换到肠内营养
9. 营养支持的并发症管理
9.1 感染并发症
9.2 代谢并发症
9.3 机械并发症
10. 营养支持的质量控制
10.1 标准化流程
10.2 人员培训
10.3 并发症监测和报告
11. 结语。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1.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悬挂的营养液在常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每天更换输液皮条、袋或瓶。

配方制剂,如能全力等开启后24小时内输完。

2.使用前要先摇匀,并仔细检查管道连接是否正确。

3.避免喂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

4.保持营养液适宜的温度营养液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

5.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

6.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输注速度以40-50ml/h起,逐日加速并维持至100-120ml/h。

鼻饲者100-120ml/次,2小时1次。

7.在营养液输注过程中,注意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1)腹泻病人宜选择低脂制剂,根据医嘱加用收敛药物。

2)便秘病人选择含纤维制剂,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增加病人活动。

3)监测血糖,注意尿量变化。

4)观察和预防感染性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急性腹膜炎、肠道感染等。

8.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喂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鼻胃管妥善固定,以免移位至误吸。

2)取合适的体位: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障碍、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滴注者可取舒适卧位。

3)及时估计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每隔4小时)抽吸并评估胃内残留量,若残留量每次大于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以防误吸。

4)加强观察:输注过程中若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误吸的可能,应鼓励病人咳嗽以排出吸入物和分泌物,必要时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肠内营养护理常规一、定义1.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2.肠内营养的途径和方式:多数病人因经口摄入受限或不足而采用管饲,有经鼻插管或造口途径。

(1)经胃。

分鼻胃管或胃造口管。

(2)经空肠。

鼻肠管或空肠造口(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3)方式的选择。

短期肠内营养(<6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通过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长期肠内营养(>6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选择经胃造口;危重患者鼻肠管喂养是首选,对于有误吸危险或有食管、胃疾病或者腹部创伤疾病者,可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支持。

3.灌注方式(1)按时分次给予:适用于喂养管端位于胃内和胃肠功能良好者。

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分次缓慢注入,每次入量不超过200ml,在10-20分钟内完成,每天6-8次。

此方式易引起腹胀、恶心、呕吐、反流与误吸。

(2)间隙重力滴注:将营养液置于吊瓶内,经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借重力作用缓缓滴注。

每次入量250-500ml,每天4-6次,输注速度为每分钟20-30ml。

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肠内营养泵输注:指营养液在重力滴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的喂养方法。

采用肠内营养泵可保持恒定速度,便于监控管理,适合病情危重、胃肠道功能和耐受性较差、经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管饲的病人。

每小时20-50ml开始,逐步增至100-150ml,浓度亦逐渐增加。

二、护理(一)评估要点1.健康史(1)疾病和相关因素:评估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如饮食习惯和食欲有无改变,有无明显厌食,饮食种类和进食量;是否因检查或治疗而禁食,禁食的天数,有无额外丢失;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因腹部手术等而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病症或因素。

(2)既往史:患者近期或既往有无消化系统手术史、较大的创伤、灼伤、严重感染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癌症等。

肠内营养患者护理规范

肠内营养患者护理规范

肠内营养患者护理规范1、心理护理(清醒病人)2、管饲护理1)体位肠内营养输注时,床头抬高30°。

2)营养管放置后应轻抽吸、X线检查等证实其在消化道内,妥善固定,明确标识,防止滑脱。

给予营养液前后需用温开水30ml冲洗,保持通畅。

3)营养液注意营养液温度、浓度和速度。

滴注时将溶液复温至37℃左右并保温,夏季在室温下可以直接输入,滴速由慢至快(前15分钟速度缓慢15ml/h)、如无不适逐渐增加,最终控制在120-150ml/h,不要持续输入,应有间隔时间,给胃肠以休息,夜间患者入睡时最好停用。

4)妥善固定营养管,防止鼻、咽、食管损伤;口腔护理2次/日。

3、并发症观察及护理1)腹痛、腹胀、腹泻观察腹部情况,减慢输注速度,必要时遵医嘱暂停。

2)便秘增加纤维素、水分摄入,保持一定运动量。

3)胃储留经喂养管者第一个48小时每4h检测胃残留量,达到喂养的目标速度后或使用小口径的喂养管可每6-8h一次;胃残留量大于500ml时遵医嘱暂停。

4)管道堵塞妥善固定,定期更换营养管有效预防堵管的发生;连续饲食时,至少每隔4h用30m l温水脉冲式冲管一次;药物及饲管前后应以30ml温水冲洗饲管,以减少堵管和药物腐蚀管壁的危险;一旦发现堵管,应及时用20ml注射器抽温开水反复冲洗吸,可将胰酶溶于碳酸氢钠后冲管。

5)误吸鼻饲时若病情允许应抬高床头30°或更高,并在鼻饲后半小时内仍保持半卧位;选择合适营养管;低流速、匀速、恒温喂养方式进行鼻饲;必要时每4小时测定胃内残留量,听诊胃肠蠕动1次/4h。

6)代谢并发症遵医嘱监测微量血糖、电解质、血浆白蛋白等。

4、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1)帮助患者了解所输营养液的成分与效用。

2)认识肠内营养的临床意义。

备注:依据2012肠内营养指南。

肠内营养护理措施

肠内营养护理措施
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
主讲人: 2015年11月
预防误吸

管道护理: 1、妥善固定喂养管。2、输注时注意管道的位 置是否恰当 取合适体位:经鼻胃管或胃造口(30º-45º半卧位);经鼻 肠管或空肠造口(随意卧位)


及时评估胃内残留量:每次输注营养液前及连续输注过程 中( 每 隔 4 小 时 )抽吸并评估胃内残余量 ,若超过 100150ml,应减慢或暂停输注,必要时遵医嘱加用胃动力药 加强观察:观察病人有无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 液的痰液避免粘膜和皮肤损伤
经鼻置管时可采用细软材质的喂养管,用油膏涂拭鼻腔 粘膜 经胃、空肠造口者,保持造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感染性并发症的护理

吸入性肺炎:预防误吸

急性腹膜炎:多见于经空肠造口置管行肠内营养者。1、 加强观察:若病人突然出现腹痛、造口周围渗出或腹腔 引流管引流出类似营养液的液体,应立即停输并报告医 师,尽可能协助清除或引流出渗漏的营养液。2、遵医嘱 合理应用抗生素

提高胃肠道耐受性

加强观察:观察病人有无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症 状,查明原因,针对性采取措施如减慢速度或降低浓度; 若对乳糖不耐受,应改为无乳糖配方营养制剂 输注环节的调控:1、经胃管给予:滴速约50ml/h,每日 500-1000ml,3-4日内逐渐增加为100ml/h,每日2000ml; 2、经空肠管给予:滴速25-50ml/h,500-1000ml/d,逐日 增加, 5-7 日达到病人能耐受的最大输入量。温度 3840℃ 防止营养液污染:现配现用,暂不用时置于4℃冰箱保存, 24h内用完;每日更换输注管 支持治疗:伴有低蛋白血症者,遵医嘱给予清蛋白或血 浆等,以减轻肠粘膜组织水肿导致的腹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营养液输注流程
肠营养液输注流程
3. 肠营养液配置流程
肠营养配制流程
4. 鼻肠(胃)管固定规
鼻肠(胃)管固定规
【要求】
牢固美观舒适清洁通畅
【固定方法】
1.分叉交织法
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7cm×3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至4cm处,修边角至美观。

鼻胃(肠)管留置成功后,擦净鼻部分泌物,用未剪开的3cm(此长度可根据患者鼻的情况而定)的胶布纵向固定于整个鼻部,剪开的一条沿胃管在鼻孔处顺时针螺旋形缠绕数圈,将导管稍向鼻插入0.5cm,目的使
得导管和鼻子之间插入些胶布,减少导管对鼻子的刺激,再将另一条逆时针螺旋形缠绕。

2.碟翼法
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

将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皮肤膜或宽胶布贴于病人的脸颊上。

3. 吊线法
选择10×1.5cm的宽胶布,缠绕胃管2圈后固定于鼻部,取1长约10cm的装订线将胃管出鼻孔处系死扣,注意勿过紧过松,双线捻成1股后向上固定于额头,用3×4宽胶布固定。

(图5)
4. 固定带法
用专用固定带或自制固定带将鼻胃管粘贴于固定带上,再将固定带固定于脑后。

(如图6、7所示)
5. 挂耳法
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

将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线绳挂于病人的耳朵上。

(见图8、9)
空肠造口管的固定
螺旋法
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14cm×5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三条至7cm处,中间一条宽1cm,边上两条分别为宽2cm,修边至美观(见图10)。

空肠造口管首先用缝线固定于周围皮肤,在造口管处覆盖2cm×2cm开口无菌纱布,消毒并擦净周围皮肤,用未剪开的7cm端胶布粘贴于导管上方皮肤,将剪开的正中一条1cm宽胶布缠绕于造口管上数周至牢固,胶布末端折稍许,两边的两条并排贴于导管下方的皮肤上(如图11所示)。

隔日消毒导管口并更换胶布。

经皮镜下胃/空肠造口管(PEG/J)的固定高举平台法
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12cm×4cm和10cm×3cm胶布2块。

调整好PEG/J导管的松紧度,将固定卡锁住,在离开导管口5cm处下方皮肤横向贴一条12cm×4cm的胶布,再将导管置于胶布表面中央,用另一条10cm×3cm固定于导管之上,两条胶布方向相同,将导管粘牢,并在导管下方将胶布对粘约0.5cm(见图12)后再将两边粘贴于原先的12cm×4cm的胶布上(如图13所示),胶布被污染、卷边、松脱随时更换。

5.筛查表
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表(2008版)
不适用对象:18岁以下,90岁以上,住院不过夜,次日8时前行手术者,神智不清者。

6. 胃残留量测定
胃残留量测定方案
7. 肠营养耐受性分级
肠营养耐受性分级和管理
8.吞咽评估
洼田饮水试验分级
让患者端坐,喝下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
评价者:
评价时间:
9. 肠营养护理考核标准
肠营养护理考核标准
10. 工作总结表
工作总结表
➢填写项目要求:记录并汇总肠营养实施情况以及心得体会。

12.资质考核表
资质考核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