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的输注方式
肠内营养液滴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10
未看胃管刻度、回抽胃液各一5
接营养液
26
营养液温度不合适 一4输注前后未冲管 各一3未排气 各一3未调节速度或调节错误 各一4未挂标志 一4
观察巡视
15
未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主诉一5
未观察有无呛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一5
未观察大便性质,肠鸣音,有无腹胀一5
整理
8
未整理床单位 一1未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一2未分类放置 一1未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洗手不认真、程序错误 一2未记录 一2
•调节滴速:前15分钟要求速度缓慢(15滴/min),无不适后可适当调节速度 一般根据患者血糖值,营养液的性质,对营养液的耐受情况等来确定输入速度
连续滴注:在12~24小时内持续滴入,速度由30~60ml/h(7~15滴/min)开始逐渐递增 至120ml/h(30滴/min),最高可达160ml/h(40滴/min)
间歇滴注:每日3~4次,每次200~400ml,每次输液持续1小时左右
•挂上肠内营养液的标识
•滴注完毕后。用你20~50ml温开水洗管道,整理床单
•整理:患者体位舒适,用物分类放置
•洗手
观察
V
•滴入肠内营养液过程中观察有无呛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情况,如出现上述情况应 立即停止滴注,并立即吸出口鼻腔及呼吸道的误吸物
•每3小时回抽胃液一次,如胃内残夜量过多,应减慢滴入的速度或停止滴入
•滴入肠内营养液后观察大便性质,肠鸣音,有无腹胀等情况
•定时监测血糖、电解质的情况,观察意识变化,有无出汗,心悸等情况
•如果发现患者的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及时与医生联系,调整治疗护理方案
▼
记录
•患者的滴注量、出入量;母周称体重一次
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使用方法

常用肠内营养制剂
04、特殊配方膳 ▪ 特殊配方膳是为某些器官或疾病专门设计的,可以满足特殊情况
下代谢异常、代谢障碍和营养素需要量的改变。包括肝病专用配 方、肾病专用配方、胃肠道功能不全配方、应激和免疫调节配方、 肺病配方和糖尿病配方等。
使用方法
01、投给途径 ▪ 肠内营养的投给途径决定于疾病本身,喂养时间长短,精神状态
常用肠内营养制剂
⑵整蛋白为氮源的非要素膳: ①含牛奶配方: ▪ 氮源为全奶、脱脂奶或酪蛋白,含有乳糖,不宜用于乳糖不耐受的患者; ②不含乳糖配方: ▪ 氮源为可溶酪蛋白盐、大豆分离蛋白或鸡蛋清蛋白。适用于乳糖不耐受
患者;
常用肠内营养制剂
③含膳食纤维配方: ▪ 制剂中添加了可溶性膳食纤维,适用于糖耐量低减、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结肠疾患、便秘 Nhomakorabea腹泻等患者。
常用肠内营养制剂
03、组件膳 ▪ 组件膳又称不完全膳食,是仅以某种或某类营养素为主的经肠营
养膳食。它可对完全膳食进行补充或强化,以弥补完全膳食在适 应个体差异方面的不足;亦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件膳食构 成组件配方,以满足患者的特殊需要。 ▪ 组件膳主要包括:蛋白质组件、脂肪组件、糖类组件、维生素组 件和矿物质组件。
常用肠内营 养制剂使用 方法
副标题
前言
▪ 通过鼻胃导管提供营养物质的发展主要见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 已得到广泛应用。最早的肠内营养制剂是Nutramigen,1942年 推入市场,用于治疗儿童肠道疾病。
▪ 对于化学配方的改进主要得益于20世纪50~60年代航天事业的发 展。该配方中化学成分明确,不含残渣,无需消化即能吸收,称 为要素膳。应用结果显示,正常人在6个月内仅靠该要素即可维持 正常营养和生理状态。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1.评估病情了解胃肠道功能,有无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腹腔或肠道感染、严重腹泻或吸收不良以及休克等肠内营养禁忌证。
病情允许时取半卧位。
2.检查确认喂养管在位通畅,输注前充分摇匀营养液,正确连接管道。
3.合理输注一般能量密度从2.09KJ/ml渐增至
4.18KJ/ml或更高;输注速度以20ml/h起逐步加速并维持在100~120ml/h,以输液泵控制滴数为佳;输注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步达到全量;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37~-40℃)。
4.营养液现配现用,悬挂的营养液在较低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每天更换输注皮条、袋或瓶。
5.保持喂养管通畅,妥善固定,每4小时检查一次喂养管的深度;输注营养液前、后和连续管饲的过程中每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管饲药物须经研碎、溶解后注入。
6.及时评估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前或连续管饲的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抽吸评估胃内残留量,如>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
7.输注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突然呛咳、呼吸急促、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等误吸症状,观察有无腹痛等症状的出现,同时观察患者排便形态及体温的变化。
8.评估疗效动态观察血糖、血常规、血生化及尿素氮的变化,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出院指导对携带喂养管出院的患者和家属进行居家喂养和自我护理指导,定期复诊。
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操作规范

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操作规范1. 引言肠内营养护理是一种通过肠道给予患者所需营养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中。
为了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一份操作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2. 操作准备在进行肠内营养护理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营养需求和适应症,确保肠内营养护理适用于该患者。
- 医嘱确认:确认医生已经下达了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的医嘱,并明确所需营养成分和剂量。
- 设备准备:准备好所需的肠内营养管、营养液和输注泵等设备,并确保其清洁和完好无损。
3. 操作步骤3.1 插管操作1. 患者准备: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通常为半卧位或仰卧位。
2. 管道选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管,如胃管或空肠管。
3. 滴管插入:采用无菌操作,将肠内营养管插入患者口腔,通过食管插入到胃或空肠。
确保插管过程中患者感到舒适,避免损伤黏膜。
4. 定位确认:通过X光或其他适当方法,确认肠内营养管的准确位置,避免误导管。
5. 固定固定:将肠内营养管固定在患者体表,确保管道稳固不易脱落。
3.2 营养液输注1. 营养液准备:按照医嘱要求,准备合适的肠内营养液,并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 输注装置选择:选择适当的输注泵或滴注装置,确保输注速度和压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 连接管路:将肠内营养管与输注装置连接,并确保连接处密封可靠,避免漏液或感染风险。
4. 输注监测:定期检查输注装置的运行情况,避免堵塞或漏液等问题。
同时监测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情况。
4. 操作注意事项为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风险。
- 定期检查肠内营养管的通畅性和位置,防止误导管或脱落。
- 注意患者的营养需求和适应症,及时调整营养液成分和剂量。
- 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相关指标,评估肠内营养护理的效果。
- 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腹胀等。
5. 总结肠内营养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护理工作,需要严格遵守最新的操作规范。
肠内营养输注质控标准

10.一次性使用肠内营养管道与患者营养管相连,按start键开始输注。必要时应用加 温器,规范使用,防止患者烫伤和加热管路处营养液凝固;
11.悬挂肠内营养警示标识牌,与静脉输液分开放置; 12.向患者解释注意事项,翻身时防止管道滑脱、移位; 13.正确识别报警,及时排除故障。
总分:
检查记录
分值 得分
肠内营养输注质量控制标准
日期:
检查科室:
检查人员:
项目
检查标准
用物准备
肠内营养液、营养泵、一次性使用肠内营养管道、温开水、50ml注射器1个、治疗碗 或一次性纸杯、听诊器、肠内营养专用标识、纱布、治疗巾、必要时备加温器。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医嘱及患者,对清醒患者,告知肠内营养目的及方法,可能出 现的并发症,取得合作;
5
5 10
10
5 5 5 5
10
10
10
5 5 10
5.温开水30-50ml脉冲式冲洗管腔;
6.再次核对患者肠内营养的制剂类型、日输注量、输注速度等; 操作流程 7.连接电源,打开肠内营养泵电源开关;
8.将一次性使用肠内营养管道连接配制好的肠内营养液,排尽管道内空气,漏斗壶内 液面为1/2~2/3,安装在肠内营养泵内;
9.根据医嘱及患者耐受情况,正确设置参数,初始肠内营养速度为20-30ml/h,最快 输注速度120ml/h;
2.根据病情协助取半卧位(头部抬高30°~4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洗手、戴口罩。查看喂养管留置深度、固定情况,确认的尖端位置,使用50ml注射 器回抽,评估导管通畅性、有无胃出血、胃潴留情况;输注前测定胃内残留量,如超 过200ml,应汇报医生,酌情处理;
4.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评估呼吸道分泌物情况,维持气囊压25-30mmg;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肠内营养护理常规一、定义1.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2.肠内营养的途径和方式:多数病人因经口摄入受限或不足而采用管饲,有经鼻插管或造口途径。
(1)经胃。
分鼻胃管或胃造口管。
(2)经空肠。
鼻肠管或空肠造口(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3)方式的选择。
短期肠内营养(<6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通过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长期肠内营养(>6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选择经胃造口;危重患者鼻肠管喂养是首选,对于有误吸危险或有食管、胃疾病或者腹部创伤疾病者,可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支持。
3.灌注方式(1)按时分次给予:适用于喂养管端位于胃内和胃肠功能良好者。
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分次缓慢注入,每次入量不超过200ml,在10-20分钟内完成,每天6-8次。
此方式易引起腹胀、恶心、呕吐、反流与误吸。
(2)间隙重力滴注:将营养液置于吊瓶内,经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借重力作用缓缓滴注。
每次入量250-500ml,每天4-6次,输注速度为每分钟20-30ml。
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肠内营养泵输注:指营养液在重力滴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的喂养方法。
采用肠内营养泵可保持恒定速度,便于监控管理,适合病情危重、胃肠道功能和耐受性较差、经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管饲的病人。
每小时20-50ml开始,逐步增至100-150ml,浓度亦逐渐增加。
二、护理(一)评估要点1.健康史(1)疾病和相关因素:评估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如饮食习惯和食欲有无改变,有无明显厌食,饮食种类和进食量;是否因检查或治疗而禁食,禁食的天数,有无额外丢失;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因腹部手术等而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病症或因素。
(2)既往史:患者近期或既往有无消化系统手术史、较大的创伤、灼伤、严重感染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癌症等。
肠内营养的安全输注

45-55cm 45-55cm
80-90cm
30-45cm
肠内营养给入方式 :
营养泵输注
推荐使用方式
注射器推注
8.1%
30.7%
61.2%
输液器重力滴注
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原因 :
影响胃肠道并发症的四大因素:
我们怎样才能安全的置入胃管?
How can we secure the placement of nasogastric tube?
置入胃管的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患有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梗阻患者禁止置入胃管 颈椎骨折的患者禁止将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
肠内营养给予途径方法
肠内营养的给入途径 :
据途径分类:
由慢到快 由少到多
速度 1 4
容量
浓度 2 3
温度
由低到高 天冷加温
肠内营养输注时影响胃肠 简单而有效 ,迅速且无害 有限的医疗资源,追求最大的生命价值 Very very clean,更健康更安全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胃管错位:
1
支气管
2
胸膜腔
3
颅腔
肠内营养管路接入静脉
不 可 思 议 的 胃 管 !
胃管置入禁忌注意事项
经典案例:
某医院心内科,患者女、76岁,心梗入院,入 院后患者病情基本平稳,考虑伴有消化道出血,护 士接医生医嘱后为患者留置胃管。在胃管放入一半 时,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为何会突发呼吸心脏骤停?
内容
第一项 第二项 第三项
确认胃管在胃内的方法
传统的三种方法能否确认胃管一定在胃里?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一、概念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
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
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
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1.腹泻/腹痛/腹胀2.返流及误吸3.胃潴留4.并发症四、评估(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2。
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二)营养液类型(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五)胃肠道1。
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2。
有无胃潴留3。
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六)有无返流:注意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颜色及性状的观察,如果有类似营养液的物质,应该报告医生(七)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血色素、体重等五、护理措施(一)患者体位床头抬高大于30度,以减少返流的几率.(二)营养管的维护1.妥善固定营养管,鼻肠管应该列入特殊管道给予加固,防止脱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