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中学导学案第10课

合集下载

官庄中学导学案第10课.doc

官庄中学导学案第10课.doc

(教师复备栏及学 生笔记) 备注 官庄中学导学案 六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执笔:王艳丽 审核: 授课人: 时间: 班级: 姓名: 小组: 导学目标1. 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实质,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4•领悟课文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1. 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

导学难点领悟课龙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导学过程预习学案一、我会读书籍含糊尖锐 抽屉 恐怖 粗暴 魔鬼肥胖苦刑残暴 匪徒 拘留 窝头 乱蓬蓬二、我知道1.本文作者是( ), 写于( )年, 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 周年。

文章写的是( ),主要写了 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1 的事, 按照( )、( )、( )、 ( )顺序记叙。

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

2.我初步了解了首尾照应的写法: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照应句: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照应句:导学案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

这篇文章是李大钏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

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二、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三、小组合作交流探究1.合作探究:(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这三部分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表情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语句中,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里?(2.)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好处?2.集体交流对小组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新版语文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新版语文版1

《谈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所谈语言运用的大体原那么,学会正确利用书面语言。

2.能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育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归纳论点的能力。

3.培育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酷爱。

【学习重难点】1.了解作者所谈语言运用的大体原那么,学会正确利用书面语言。

2.能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育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归纳论点的能力。

【温故互查】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时髦.()圩堤..()..()逻辑.()斟酌2.说明以下词语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以谣传讹:约定俗成: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字,杰出的、,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要紧高作有《》《》《》等。

【设问导读】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2.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1)找出文中列举的语言运用不妥的例子,分析其显现了什么毛病(尽可能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用最简练的语言归纳: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利用提出了如何的观点。

3)汉语言博大精深,咱们酷爱自己的语言,就要严肃的运用它,不要闹笑话。

小组交流生活中所遇见的因语言利用不妥而闹的笑话,并分析其毛病所在。

【自学检测】1.依照课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将口语和书面语统一路来,既要吸收口语的朴素自然,又要注意语言的标准。

B.文中举了朱自清先生的例子,指出语言的口语化更受欢迎,以此来证明文章要重视口语化的观点。

C.文中综合运用了大量的道理论证和对照论证,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文中为了说明中心论点,设置了两个分论点,一个是“书面语不能离开口语”,另一个是“书面语应当是标准的”。

【巩固练习】1.重点语句赏析:他们不知道,文章离开了口语,离开了人民公共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拓展延伸】1.搜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利用不标准的例子,对其进行纠正。

《谈语言》答案【温故互查】1.略2. 略3.王力了一语言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语法》《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设问导读】1. 略2. 1)略2)书面语不能离开口语;书面语应当是标准的.3) 略【自学检测】【巩固练习】1.略【拓展延伸】1.略。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10课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10课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

3.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课时要点:整体感知,重点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

导学过程使用备注一、课前自主先学1.圈画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理解并会默写2.熟读课文3.理解文章层次,复述故事情节二、课中互动学习(一)情境导入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

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语言积累。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三)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2)再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并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文研讨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2)举例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导学案10课(老师版)

导学案10课(老师版)
二、课内精读
1.在《<论语>十则》里,孔子提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3.文中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三个。(2010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题)
(待学生回答后,屏幕展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学习的秘诀吧。
(设计意图:从介绍孔子入手,突出孔子的地位,再从孔子身上引与学习态度有关的故事,既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为接下来学习新课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作铺垫。)
五、远拓展,悟
深意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思考并完成1、2两个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
(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⑴自省(xǐng) ⑵传(chuán)不习乎 ⑶必有我师焉(yān)
⑷弘(hóng)毅 ⑸诲(huì)女知之乎 ⑹其恕(shù)乎
2.比较并解释下列句子中同一字词的不同意思。
⑴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道,了解 ) 是知也(通“智”,表聪明 )
⑵而:学而时习之(表承接)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连接主语和谓语,不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孤独之旅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孤独之旅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

孤独之旅(第 1 课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目标达成: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创境激趣】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自学导航】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导学案新人教版

《孤独之旅》导学案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二、了解小说的特点。

3、明白得文章主题。

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二)预习要点一、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二、阅读课文,把握小说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嬉()闹觅()食驱()除雍( ) 旧茬()儿戳()破撩()逗凹()地掺()杂胆怯( ) 撅( ) 给()予( )二、释词⑴厚实:⑵嬉闹:⑶撩逗:⑷茫然:⑸乖巧:3、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情形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情形节。

4、文中随着故情形节的进展对杜小康成长进程作了细致的描述,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转变的?五、如何明白得课文题目的含义。

(归纳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二、探讨案六、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述很超卓,请找出几处,并说说如此的环境描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7、如何明白得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八、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如何的进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九、请找出文中表现“孤独”的文句,并体会其表达到效。

10、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如此的小孩来讲,“孤独”的含义是什么?1一、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精读精练】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碰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乃至感觉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转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马上,天昏地暗,恍如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万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可能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促逃窜着。

他牢牢地跟从着它们。

他不断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便如此,脸仍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

他顾不得去观察一下。

他明白,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10课 导学案

10课  导学案
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展示提升】
学生课下设计一份自己的周末出行计划,其中出行目的、路线等应结合生活实际,并与家长商量合作完成。
【达标检测】
如果暑假你要跟爸爸妈妈到外地去旅游,你将选择什么出行路线和交通工具,应注意哪些交通安全?
【学习内容】
10、交通安全伴我行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懂得安全出行应掌握的交通安全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2.使学生懂得为准确、安全到达预定目的地选择路线和安全的交通工具。
3.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
【学习重、难点】
掌握出行的交通安全知识和应注意问题;能够准确选择路线和安全的交通工具,安全到达预定目的地。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四幅图片,从生活中出行乘车的常见现象入手,分析四幅图片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所见所闻,分组讨论出行时我们还要注意哪些安全?
【预习反馈】
1、小组内问题
【合作探究】
我的出行计划
我的旅行线路:
我选择的交通工具: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导学案(人教版)

10《孤独之旅》学习目标:1.在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学习欣赏小说的艺术价值。

2.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品析人物形象。

3.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1.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从人物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理解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嬉. ( ) 闹觅. ( ) 食驱. ( ) 除雍.( ) 旧茬. ( ) 儿戳. ( ) 破撩.()逗2.解释下列字词。

厚实:嬉闹:觅食:驱除:回应:撩逗:歇斯底里:3.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①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 )②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的席子上。

( )③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 )④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4.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基本内容。

5.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课堂探究1.“孤独之旅”是什么含义?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说结尾写道:“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的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是一种什么描写?如果把这节文字删掉有什么不好?3.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4.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5.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故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1.为什么说父子俩最大的敌人是孤独?他们是如何战胜这一敌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他都受了什么磨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到那十几只鸭子后,杜小康哭了,但并不是悲哀,为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雨过后的“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
棉袍(páobāo)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
待了一会儿(dāidài)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脚步()的喊声()的态度
()的眼光啧啧的()出神的()
四、读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课文中和它相联系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我初步了解了首尾照应的写法: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照应句: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照应句:
导学案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五、用几个词语概括你眼中李大钊:————————————。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
导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
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二、我知道
1.本文作者是(),写于()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文章写的是(),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牺牲前后的事,按照()、()、()、()顺序记叙。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官庄中学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执笔:王艳丽
审核:授课人:时间:
班级:姓名:小组:
导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实质,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4.领悟课文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
2.集体交流对小组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理解。
四、总结写法:
1.前后照应:
2.运用对比写法:
各小组总结并从文中找出例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汇报交流。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shūjícíxiángjūnfáyánjiù
lǎoyéjūliúsuǒ
二、用“√”选出正确读音
二、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
三、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合作探究: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这三部分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表情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语句中,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里?
(2.)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