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水文地质资料

合集下载

辽东半岛渤海海岸中段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辽东半岛渤海海岸中段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辽东半岛渤海海岸中段水文地质特征分析辽东半岛是中国东北的一个狭长半岛,位于辽宁省的最东端,其渤海海岸中段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十分独特。

本文将对该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点和水文条件。

一、地质特征1. 地层构造辽东半岛渤海海岸中段地区的地层构造主要由古老的基底岩石和新生代沉积岩组成。

基底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片麻岩、麻粒斑岩等,形成于古元古代至中生代。

而新生代沉积岩主要包括砂岩、泥岩、页岩等,主要沉积于第三纪至第四纪。

这些地层构造的不同组成,使得该地区地质多样,地貌复杂。

2. 地形地貌辽东半岛渤海海岸中段地区的地形地貌以丘陵、低山地貌为主,分布广泛。

受海洋侵蚀和陆地沉积作用的影响,地形起伏较大,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交织在一起。

该地区还有丰富的海岸地貌,长达数百千米的海岸线上有着许多海蚀地貌,形成了壮丽的海蚀地貌景观。

3. 地下水辽东半岛渤海海岸中段地区的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雨、地表水和岩层裂隙水。

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河谷、低洼地带和滨海平原,是该地区主要的饮用水源。

地下水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也对地下岩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下水地质特征。

二、水文特征1. 水系辽东半岛渤海海岸中段地区的水系非常发达,主要河流有大凌河、小凌河、丹东河等,这些河流在不同的季节中有着不同的水量。

由于该地区地势较低,地表水集聚较快,形成了众多的湖泊和水库,如长白湖、抚顺水库等,这些水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

2. 水质辽东半岛渤海海岸中段地区的水质受到了工业和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

工业废水和农田农药的排放导致了水质的恶化,主要表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海水的盐度也在不断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地质特征。

3. 潮汐渤海是中国四大海湾之一,也是世界上潮汐变化最大的海湾之一,因此辽东半岛渤海海岸中段地区的潮汐活动非常频繁。

潮汐活动使得岸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展示形态,同时也对海岸侵蚀和沉积过程产生了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地质特征。

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评价

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评价

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评价1. 研究背景葫芦岛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一个重要的海洋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城市。

其中,连山区作为葫芦岛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资源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针对连山区水资源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旨在评价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状况,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2.1 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地域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水量。

在连山区,地表水、地下水和灌溉水等是主要的水源。

本研究将对连山区水资源的总量和构成进行评估。

2.2 水资源的水质状况水质是指水体中溶解固体物、有机物、无机物等物质的性质和含量水平。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水环境的保护。

本研究将对连山区各类水体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

2.3 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涉及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

在连山区,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饮用、生活、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

为更好地对连山区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估,本研究将分析连山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同时结合相关的管理体制来对水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评估。

3. 研究方法为对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进行评价,本研究将采用以下三种方法:3.1 地形地貌地质与水资源关系分析法通过对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地表地下水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水资源与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的关系,以更准确地评估水资源的潜力和瓶颈。

3.2 水质分析法通过对连山区各类水体样本的采集和实验室检测,了解各类型水体的污染状况、水质指标和化学组成等相关情况,以便更全面地评估连山区水资源的水质状况。

3.3 管理体制评价法通过对调研的县级及以上的行政管理单位、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机构进行访问调查,掌握连山区水资源的管控体制、管理模式和政策体系,以便更全面的评估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4. 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对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进行评价,得到以下重要结论:1.连山区水资源的总量充足,但受气候和地貌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直接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较少。

谈辽宁省葫芦岛市水泉矿区金矿床地质特征

谈辽宁省葫芦岛市水泉矿区金矿床地质特征
i谈辽宁省葫芦岛市水泉矿区金矿床地质特征田洪壮张森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辽宁阜新123000辽宁省第六地质大队辽宁普兰店市116200摘要本文阐述了辽宁省葫芦岛市水泉矿区金矿具有很好的地质条件含有色金属矿点较多且部分含金呈东西向分布
工 业 技 术

CaccaThl i 。 __ h i edeo yvw I i sn c o R e _ n e n ng e
脉状 、网状构造 :石英金属硫化物呈脉状 沿闪长岩裂隙穿插。 浸染状 构造 : 黄铁矿 、 黄铜矿等硫化物在石英脉中呈浸染状分布。 四、围岩 金铜多金属矿 的围岩 :主要是经矿化、蚀变的角砾 岩、石英网脉 带及蚀变闪长岩 , 矿体 和围岩界 限成渐变过渡的关 系,矿体圈定依据 化学样品结果圈定 ;品位达到工业要求视为矿体 ,品位不能达到工业 要求为矿 体的囤岩 。 钼矿体的围岩 : 岗斑岩 、白云岩 、闪长岩、石英 网脉带等 , 花 它 是花岗斑岩上侵时 , 富含 钼的成矿热液与囤岩发生充填 、交代作用形 成的钼矿 体 , 钼矿体 的围岩成分复杂。 故 五、矿床成 因 1 、矿化 阶段和生成顺序 水泉矿区金矿床中金的富集及其他矿物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 成矿阶段 :金一石英一黄铁矿阶段。石英 、早期金 、黄铁矿 为第一成 矿阶段 品出之主要矿物 。 第二成矿阶段 : 金一石英一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多呈细脉或细网 脉状产出。硫化 物以黄铁矿为主 ,其次有黄铜矿 、方铅矿 、闪锌矿 、 硫砷铅矿、辉铋矿等。该成矿 阶段矿物组合最复杂,是矿化作用最 强 烈的阶段 。金矿物 的形成与金属硫化物密切相关 。 第三成矿阶段 : 石英~辉钼矿阶段 ,以花 岗斑岩晚期石英脉 , 辉 钼矿为主。其次有黄铁 矿、黄铜矿 ,主要分布在花岗斑岩体 内及花岗 斑岩附近构造带 中。 第四成矿阶段 : 石英一碳酸盐阶段 。自矿化开始 ,自始至终都有 碳酸盐类 矿物晶出。尤其矿体形成之后 ,石英碳 酸盐脉更为发育。 2 、矿床成 因 ①角砾岩及石英 网脉带 的形成 本区构造及岩浆岩多期活动 ,对成矿极为有利。中侏罗世花岗斑 岩 ,沿东西和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侵入 。由于岩体侵入 时的冲力及大 量气液的上升 ,沿东西向断裂 面附近集 中,致使结构 面四周 围岩产生 了破 裂,气液剧增及膨涨 ,则产生了 “ 流化作用” ,使破裂岩石开始位 移 ,则产生 了角砾岩带 或角砾岩 简。 ②主要成矿物质来源 石英脉 的来源 :岩石化学分 析结果表明 ,蚀变花 岗斑岩 中 SO 含 i 量为 6 . %。 9 9 低全 国及 区域 同类岩石平均值的 2 2 %±。 蚀变 闪长岩 S z i O 含为 5 %,低全 国及 区域同类岩石 3 7 %±。该 区蚀变岩体 ,由大量的 钾化、白云母化及绢云母化作用吸收大量 的 K 元素 ,并放 出了大量 S : i ,这是石英脉形成主要 的物质来源 。 O 黄铁矿 来源 :分析 F 、S的来源。F e e的来源 :蚀变闪长岩中的 F : e e0 、F O,比全国及区域同类岩石少 O3 1 3 . . %。 一 4

葫芦岛水文地质资料

葫芦岛水文地质资料

葫芦岛⽔⽂地质资料4⾃然条件4.1⽓象(1)⽓温根据笔架⼭海洋站1994年~1995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得:年平均⽓温: 10.0℃年平均最⾼⽓温: 14.1℃年平均最低⽓温: 6.0℃年极端最⾼⽓温: 34.4℃(出现于1994年7⽉)历年极端最低⽓温:-21.3℃(出现于1994年1⽉)。

(2)降⽔统计笔架⼭海洋站1987-1995年(其中缺1992、1993年)共7年的降⽔资料,结果如下:年平均降⽔量为498.7mm年最⼤降⽔量为694.0mm年最⼩降⽔量为242.8mm⽇最⼤降⽔量为126.0mm,(出现于1991年7⽉29⽇)。

降⽔多集中在6~9⽉四个⽉中,其降⽔量占全年降⽔总量的78%。

(3)雾统计笔架⼭海洋站1988-1991年资料,⼤雾(能见度⼩于1公⾥),平均每年出现10.7天。

(4)风根葫芦岛海洋站近3年(2006~2008年)的风速资料进⾏分析计算。

(⽓象观测点坐标为北纬40度44分,东经120度58分,观测场海拔⾼度17.4m,风速器离地⾼5.8m,记录结果为10分钟平均风速)N向风出现频率最⾼,达16.40%;SW、SSW与S向次之,所占频率分别为14.42%、10.81%与9.35%。

强风多出现在N向,超过10.8m/s风速的出现频率为0.89%。

葫芦岛站海域平均风速为3.5m/s,超过10.8m/s风速的出现频率为1.56%:最⼤风速为20m/s,发⽣在N,次最⼤风速为19m/s,发⽣在NNW向。

分季节对风况进⾏统计:春季葫芦岛站SW~S向风出现频率较⾼,达48.40%,N向次之,为11.27%。

常风向为SW~S与N向。

强风向为N向。

春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5.8m/s,风速超过10.8m/s所占频率为1.46%,最⼤风速为19m/s,发⽣在NNW向。

夏季葫芦岛站SW~S向出现频率较⾼,达42.12%,N向次之,所占频率为14.76%。

常风向为SW~S向与N向,强风向为N向。

《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评价》

《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评价》

《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评价》摘要阐述了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以及水资源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水资源评价的社会效益,以为连山区水资源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意义;内容;方法;效益;辽宁连山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开发建设性项目逐年递增,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评价工作势在必行。

其对推动水利管理现代化,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

1水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1.1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区域中长期规划,工农业布局,生活生产需要,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都需要对区域水资源从量和质上提供保障。

1.2自然和社会条件变化的要求连山区第1次水资源评价于xx年开始进行,使用的是1956—1979年的资料。

近20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经济结构的变化,连山区的水资源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满足全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在战略规划与日常管理上对现状评价成果的需要,应该开展新的水资源评价工作。

1.3水资源现状的要求xx年连山区水资源总量为5635万m3,人均不足100m3,是全国的1/24,辽宁省的1/9,按联合国规定人均300m3以下属极度缺水地区。

因此,搞好水资源评价,对于优化用水方案、提高用水效率、防止和治理水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有限水资源、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

1.4实际工作的需要生产管理实践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上的数据,以指导、管理、平衡水资源。

分析人类活动对下垫面及生态条件的影响,查清区域内的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查清区域内的供、用、耗水情况,掌握区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开采现状及典型行业的用水指标,按照经济运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测所需水量,以便采取相应的水利工程措施,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葫芦岛市水文气象等

葫芦岛市水文气象等

葫芦岛市水文气象等一、水文条件:葫芦岛市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全市水资源总量24.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2亿立方米,地下水6.4亿立方米。

葫芦岛境内有大凌河、六股河、女儿河三个水系,境内流域面积5608平方公里。

建国以来,在河流上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农田灌溉、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提供了保证。

二、气象条件:葫芦岛地区位于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风大雨少,回暖迅速;夏季清凉少雨;秋季气温日差明显;冬季风大少雪。

年平均气温9℃,年降水量560-630毫米,雨量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无霜期150-180天。

三、其他与供热相关气象参数为:夏季极端最高温度 42.8℃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28℃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15℃夏季平均室外风速 3.7m/s冬季平均室外风速 5.3m/s极端最大风速 32m/s年平均日照时数 2688小时最大降雪深度 14cm基本雪压(N=50) 0.3KN/m2基本风压(N=50)0.45KN/m2最大冻土深度 113cm冬季主导风向 N夏季主导风向SSW冬季大气压力 101.76KPa夏季大气压力 99.74KPa 。

四、地震基本烈度六度施工地质:葫芦岛市处于中纬度地带,四季分明,冬寒夏暑,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多风少雨常旱。

无霜期150-190天。

平均风速5.3米/秒,年最大风速为20米/秒。

年降雨量在560-630毫米之间。

葫芦岛市内的土质为要为亚粘土,下层为砂和沙砾基岩。

地震基本裂度为6度。

五、交通运输:①公路葫芦岛市市境内有京沈高速公路、102 国道(京哈公路)、正在建设的滨海公路(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中一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省道兴凌线和兴葫线等多条县道。

其中,京沈高速公路从经济区北侧穿过,葫芦岛市出入口距该区仅 5 公里;102 国道和滨海公路贯穿经济区南北,102 国道为经济区目前主要的对外交通通道,滨海公路路基已全部完成,预计 2009 年 9 月 1 日之前通车,102 国道和滨海公路路面宽度均为 15 米,断面形式双向四车道,均属二级公路。

葫芦岛市海水入侵原因及防治对策

葫芦岛市海水入侵原因及防治对策

葫芦岛市海水入侵原因及防治对策浅析摘要海水入侵是外海高盐度水体沿河口河道、地下含水层向内陆入侵与渗透,导致水质恶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沿海地带不可忽视的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以曹庄灌区为例,论述了葫芦岛市海水入侵成因及危害,重点探讨了海水入侵的防治对策,并对某些防治措施的原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葫芦岛市;海水入侵;原因;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7-0024-02海水入侵是外海高盐度水体沿河口河道、地下含水层向内陆入侵与渗透,导致水质恶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沿海地带不可忽视的自然灾害之一。

葫芦岛市是一个新兴的海滨城市,近几年,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农业发展,用水量与日俱增,加之以往对地下水资源缺乏全面了解和科学统一的管理,盲目布井取水,形成一些区域的“三集中”(即层次集中、地段集中和时间集中)格局。

如在兴城市的曹庄、连山区的高桥和塔山等地,都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现象。

下面以曹庄灌区为例,简单分析一下我市海水入侵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1 形成原因1.1 自然因素曹庄灌区位于兴城市以南5km处,南临渤海。

灌区建于1964年,有10个受益村。

区内有机电井136眼,提水站2座,方塘1个,总装机为146kw,是以井灌为主的万亩灌区。

多年来,由于年久失修和水量超采,造成海水入侵,每年灌区都要报废10多眼水井。

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5mm,降水量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9%,多年平均蒸发量1 685mm,干旱系数30。

由于1980~1984年连续5年干旱,造成该地区补给来源减少,自然水位下降。

1985年,由于暴风雨和海潮有袭击,冲掉了长4 000m,高1m的海堤近一半左右,加剧了海水向曹庄内陆逼近。

该区平均海拔1.9m,地形较平坦。

境内河流为兴城西河,也是该地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

地下水类型为氯化物重碳酸钙,矿化度177.6mg/l。

简述辽宁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成因

简述辽宁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成因

简述辽宁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成因一、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一)矿区(床)水文地质1.矿区水文地质a、自然地理辽宁省本溪市草河掌镇苑家堡子金矿区,地处松岭山山脉西南延伸部分,位于中低山区内。

山顶呈长岗状,多北西走向,山脊线呈舒缓波状,余脉向四周延展。

地势总体北西高,南东低。

地形标高变化在950~460m 之间,相对高差490m。

地形坡度一般在25°~40°之间,局部陡峻。

区内沟谷发育,主沟一般呈东西向、次级沟多呈南北向,并由上游而下变宽,谷底坡度渐变在5~15°内。

山体坡脚与谷底多呈陡度接触。

具剥蚀山区及山间谷地之特点。

矿区地貌类型简单,地形条件复杂。

该区气候温和适宜,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4.2℃,最低气温-34℃,年平均气温7℃左右。

年平均降雨量达1100 毫米左右,主要集中于7、8 月份,无霜期为150 天。

封冻时间在11 月份,翌年4 月中旬解冻。

冻土深度1.2 米。

矿区内水系较发育,头道沟河为区内较大河流,由北西向南东流经矿区。

洪峰期河水泛滥、水势迅猛,水量约是平水期河水的数十倍,暴雨后快速消退。

河水季节性变化明显。

当地侵蚀基准面位于区外,标高为460m。

b、含水岩组及富水性按地下水赋存规律,岩石与岩组的含水程度,划分地下水类型。

基本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二种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型水主要赋存于沟谷、河床两岸及山体坡脚处呈块状或不对称条带状展布的砂砾石、碎石、角砾堆积体中。

调查知,区内松散岩类堆积体厚度为0.5~2m 不等、连续性差,透水性好,下伏岩面一般较陡,其中水疏干快、径流途径短。

则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富水性属贫乏。

2 )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构成低山丘陵的层状、块状岩类裂隙中。

①层状岩类裂隙水该类型水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的早元古界辽河群浪子山组一段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带中。

岩性主要为泥质板岩、绢云绿泥片岩、石英砂岩等。

地下水以下降泉形式出露,泉点流量在0.221l/s~0.484l/s 之间,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岩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自然条件4.1气象(1)气温根据笔架山海洋站1994年~1995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得:年平均气温: 10.0℃年平均最高气温: 14.1℃年平均最低气温: 6.0℃年极端最高气温: 34.4℃(出现于1994年7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1.3℃(出现于1994年1月)。

(2)降水统计笔架山海洋站1987-1995年(其中缺1992、1993年)共7年的降水资料,结果如下:年平均降水量为498.7mm年最大降水量为694.0mm年最小降水量为242.8mm日最大降水量为126.0mm,(出现于1991年7月29日)。

降水多集中在6~9月四个月中,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8%。

(3)雾统计笔架山海洋站1988-1991年资料,大雾(能见度小于1公里),平均每年出现10.7天。

(4)风根葫芦岛海洋站近3年(2006~2008年)的风速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气象观测点坐标为北纬40度44分,东经120度58分,观测场海拔高度17.4m,风速器离地高5.8m,记录结果为10分钟平均风速)N向风出现频率最高,达16.40%;SW、SSW与S向次之,所占频率分别为14.42%、10.81%与9.35%。

强风多出现在N向,超过10.8m/s风速的出现频率为0.89%。

葫芦岛站海域平均风速为3.5m/s,超过10.8m/s风速的出现频率为1.56%:最大风速为20m/s,发生在N,次最大风速为19m/s,发生在NNW向。

分季节对风况进行统计:春季葫芦岛站SW~S向风出现频率较高,达48.40%,N向次之,为11.27%。

常风向为SW~S与N向。

强风向为N向。

春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5.8m/s,风速超过10.8m/s所占频率为1.46%,最大风速为19m/s,发生在NNW向。

夏季葫芦岛站SW~S向出现频率较高,达42.12%,N向次之,所占频率为14.76%。

常风向为SW~S向与N向,强风向为N向。

夏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3.2m/s,风速超过10.8m/s 所占频率仅为0.45%,最大风速为11m/s,发生在N向。

秋季葫芦岛站N向风出现频率较高,达20.83%,SW向次之,为14.95%。

工程海域常风向为N与SW向,强风向为N向。

秋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3.5m/s,风速超过10.8m/s所占频率为1.63%,最大风速为15m/s,发生在N向。

冬季葫芦岛站NW~NNE向风出现频率最高,达41.70%,其中N所占频率较高,为18.73%;SSW~SW向次之,出现频率为17.62%。

常风向与强风向均为N向。

冬季葫芦岛站平均风速为3.5m/s,超过10.8m/s的风速所占频率为2.67%,最大风速为20m/s,发生在N向。

4.2水文(1)潮汐1)潮汐性质锦州港附近海区属不规则半日潮海区。

2)潮汐特征值本港水深、高程及潮位值均以葫芦岛理论最低潮面起算(下同)。

最高天文潮位 4.49m;最低天文潮位0.03m;平均高潮位 3.13m;平均低潮位0.82m;平均海平面 1.98m;最大潮差 4.43m;平均潮差 2.32m。

3)设计水位设计高水位: 3.93m;设计低水位:0.34m;极端高水位: 4.92m (重现期为 50年一遇);极端低水位:-1.37m (重现期为 50年一遇)。

(2)波浪根葫芦岛海洋站近3年(2006~2008年)的波浪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波浪观测点坐标为北纬40度42分,东经121度1分,测波仪海拔高度16.1m,测波探头处水深5.8m。

每日08、11、14、17时观测,采用1/10大波波高进行统计)葫芦岛S和SSW向波浪频率最高,分别为18.8%和18.5%,其次为N向,占17.5%。

0.5m 以下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达68.7%,而1.5m以上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仅为2.9%,说明该海域波浪较小。

强浪向为SSW向,H1/10波高超过1.0m 出现的频率为5.7%,超过1.2m出现的频率为2.2%,超过1.5m出现的频率为0.2%;次强浪向为S向H1/10波高超过1.0m出现的频率为2.7%,超过1.2m出现的频率为1.1%,超过1.5m出现的频率为0.0%。

葫芦岛海域出现频率最大的周期为0.0~2.9s,所占频率为46.9%,其次为3.0~3.9s,所占频率为45.2%。

分季节对波况进行统计:葫芦岛站春季波高S~SSW向出现频率最高,共为51.5%,其中S和SSW向,所占频率分别为27.3%和24.2%;N向次之,为11.1%。

波浪的强度以SSW向最强,S向次之。

0.5m 以下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61.0%,而1.5m以上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2.9%;周期3.0~3.9s出现的频率最多为47.9%,其次为0.0~2.9s,所占频率为46.5%。

葫芦岛夏季波高S~SSW向出现频率最高,共为43.2%,其中S和SSW向,所占频率分别为23.2%和20.0%;N向次之,为16.0%。

波浪的强度以SSW向最强,S向次之。

0.5m 以下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72.7%,而1.5m以上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仅为1.2%;周期0.0~2.9s出现的频率最多为56.6%。

葫芦岛站秋季波高N向所占频率最高,为24.1%,其次为SSW与SW向,分别为11.8%与10.5%。

波浪的强度以SW向最强,SSW向次之。

0.5m 以下的波高H1/10所占频率为71.8%,而1.5m以上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4.7%;周期3.1~4.0s出现的频率最多为44.5%,其次为0.0~2.9s,所占频率为35.9%。

葫芦岛站冬季波高N向所占频率最高,达到22.4%;其次为SSW与S向,分别为20.8%与15.2%。

波浪的强度以SSW向最强,S向次之。

0.5m 以下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70.6%,而1.5m 以上的H1/10波高所占频率为2.7%;周期0.0~2.9s出现的频率最大为50.2%,其次为3.0~3.9s,所占频率为44.3%。

葫芦岛N向浪资料对本工程没有代表性,但E~SW对本工程的外海波浪是有代表性的。

依据本港区的平面布置方案特点,结合天津港湾研究院在工程区进行的相关数模结论,同时根据《海港水文规范》上风区成浪的相关条例,对本工程不同位置进行风区成浪推算。

本阶段采用设计波要素如表4-3、表4-4。

(3)海流为分析清楚拟建港区的潮流运动情况,于2009年11月在拟建工程海域进行过水文测验。

本次水文测验,共设立了4个临时潮位观测站,分别为H1、H2、H3、H4;6个潮流观测点为V1~V6,具体位置见下图。

水文泥沙测验水文测站、验潮站站位示意图本海区海流以潮流为主,属不正规半日潮流。

流向分布情况:施测海区潮流为明显的往复流,落潮实测平均流向与涨潮实测平均流向反向的差值一般不足15°;近岸水域:涨、落潮流向分别为 45°和222°,涨潮为 NE向,往湾顶方向流动,落潮为 SW向,往湾口方向流动;离岸水域:涨、落潮流向分别为52°和227°,涨潮为 NE向,落潮为 SW向;涨、落潮水流方向与近岸水域基本相同。

流速分布情况:实测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26m/s和0.23m/s,涨潮流速略大于落潮流速,其比值分别为1.1;其中,大潮分别为 0.27m/s和0.25m/s,小潮分别为 0.25m/s和0.22m/s;涨落潮平均流速大、小潮分别为 0.26m/s和0.23m/s,大潮流速略大于小潮流速。

总体来讲,观测海域水流强度离岸水域强于近岸水域,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26m/s和0.23m/s。

近岸水域:从V1~V3测站来看,涨落潮水流强度基本相当,涨潮平均流速分别为0.23m/s、0.23m/s和0.25m/s,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0.21m/s、0.23m/s和0.22m/s。

离岸水域:由V4~V7四个测站可以看出,涨潮平均流速分别为0.30m/s、0.30m/s、0.29m/s 和0.23m/s,东部测点 V7 地处浅水区流速相对较弱,其它三个测站水流强度基本相当;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23/s、0.26m/s、0.27m/s和0.23m/s,水流强度中部水域大于西部和东部。

实测垂线最大流速情况:总体来看,实测垂线最大流速,涨潮为0.59m/s,出现在离岸水域西部 V4测站,落潮为0.43m/s,也出现 V4测站;观测海域涨、落潮水流强度,离岸水域均大于近岸水域,平均最大流速涨潮分别为0.45m/s和0.37m/s,落潮分别为0.39m/s和0.34m/s。

潮流历时:受月赤纬变化和海湾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水域的涨、落潮历时有所差异。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施测海区平均涨、落潮历时分别为 5小时 59分和 6小时 23分,涨潮流历时小于落潮流历时,历时差近 23分钟。

近岸水域:V1和 V3测站涨潮流历时略大于 V2测点,落潮历时 V3测点最长,V2测点最短,历时差约为半小时。

离岸水域:涨潮流历时,西部 V4测点大于中部V5、V6和东部V7,落潮流历时中部V5、V6大于西部 V4和东部V7。

具体见表4-6。

余流:从计算结果来看,垂线平均,各潮次观测海域余流速度均较小,变幅在0.9~6.1cm/s 之间,大潮平均为2.7cm/s,小潮为4.0cm/s。

观测海区余流流速,以 V2为最大,大、小潮平均约为5.2cm/s,其次是 V1和 V4为3.8cm/s,V5最小,为1.9cm/s。

具体见下表。

综述:1)施测海域的潮流属不规则半日潮流性质,各站垂线平均的F值在0.14~0.29之间,浅水分潮流影响系数并不显著。

2)施测海区平均涨、落潮流历时分别为 5小时 59分和 6小时 23分,涨潮流历时小于落潮流历时;施测海区潮流为明显的往复流,落潮实测平均流向与涨潮实测平均流向反向的差值一般不足15°,涨潮为 NE向,往湾顶方向流动,落潮为 SW向,往湾口方向流动。

3)观测海域实测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 0.26m/s和0.23m/s,涨潮流速略大于落潮流速,其比值分别为1.1;涨落潮平均流速大、小潮分别为 0.26m/s和 0.23m/s,大潮流速略大于小潮流速;实测垂线最大流速涨、落潮分别为0.59m/s和0.43m/s;观测海域水流强度离岸水域强于近岸水域,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26m/s和0.23m/s;垂线上流速呈表层到底层逐减的分布趋势,底层流速约为表层的71%。

潮流数模计算对锦州龙栖湾港区规划方案实施后的流场分析:规划方案实施后,涨潮流在港口南侧分为两部分向两侧流动,一部分绕过港区向东北方向继续流动,另一部分流向港区西侧浅滩,仅有小部分潮流进入港内,落潮时潮流由两侧流出在外海汇合,潮流流向顺直,基本没有大的涡旋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