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的分区及各分区的脏器

合集下载

腹部脏器位置详解

腹部脏器位置详解
腹部脏器位置详解
汇报人:XX
腹部脏器的位置分布 各脏器的位置特点 腹部脏器位置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腹部脏器位置的检查与诊断 腹部脏器位置异常的治疗与预防
腹部脏器的位置分布
上腹部脏器
肝脏:位于右上腹,主要功能是解毒、代谢和分泌胆汁。 胆囊:附着于肝脏下方,主要储存和浓缩胆汁,参与消化。 胰腺:位于上腹部深处的狭长器官,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等激素。 胃:位于左上腹,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可容纳食物并分泌胃酸和消化酶。
治疗建议:一旦 确诊腹部脏器位 置异常,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治疗 方案,包括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等。
腹部脏器位置异常的治疗与预 防
手术治疗方法
手术适应症:脏器位置异常导致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 手术方式: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等 手术效果:纠正脏器位置异常,改善功能和缓解症状 术后护理:定期复查,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腹部脏器位置异常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方法:通过 影像学检查,如 超声、CT、MRI 等,确定腹部脏 器的位置和形态, 观察是否存在异 常。
鉴别诊断:根据 腹部脏器的位置 和形态,结合患 者的症状和体征, 与其他疾病进行 鉴别诊断。
注意事项:腹部 脏器位置异常的 诊断与鉴别需要 综合考虑患者的 病史、体格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避免误诊和 漏诊。
肾脏的位置特点
肾脏位于腹部的两侧,靠近后 腰的位置。
肾脏的位置相对较深,位于肾 盂和输尿管的下方。
肾脏的外形呈蚕豆状,大小约 为10-12厘米长,5-7厘米宽, 3-5厘米厚。
肾脏的位置与肝脏的位置相对, 位于其下方。
膀胱的位置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膀胱位于小骨盆内
膀胱底、体、颈的 交会处与耻骨联合 下缘平齐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范围以膈为顶,下至骨盆,前面及侧面为腹壁,下至耻骨联合和腹股沟,后面为脊柱及腰肌。

其内有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部分生殖系统及脾和肾上腺等。

由于腹腔脏器很多,且又互相交错重叠,故体检时正常脏器部分与异常肿块容易混淆,因此需要仔细检查及辨别。

腹部体检中以触诊为主,尤以脏器触诊最为重要。

不论任何现代化的特殊检查方法,目前尚无法代替医生的体检。

因此,在腹部疾病的诊断中,腹部体检就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节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为了准确描述和记录脏器及病变的位置,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和分区及其内在脏器十分必要。

现将常用分区及标志介绍如下:一、腹部体表标志腹部前面体表标志1.胸骨剑突。

2.肋弓下缘肋弓系由第8~10肋软骨构成,其下缘为体表腹部上界,常用于腹部分区及肝脾测量。

3.腹上角为两侧肋弓的交角,剑突根部,用于判断体型及肝测量。

4.脐为腹部中心,位于3~4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区分法及腰椎穿刺的标志。

5.髂前上棘髂嵴前方突出点,为九区分法标志及常用骨髓穿刺部位。

6.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常用做手术切口位置,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下缘交界处为胆囊点。

7.腹中线(腹白线) 前腹壁上两腹直肌间的腱性正中线,由三种扁平腹肌腱膜的交叉纤维构成。

为前正中线的延续,为四区分法的垂直线,此处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两侧腹股沟韧带与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部体表的下界,此处为寻找股动、静脉标志,并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腹股沟管或腹股沟三角)。

9.脊肋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为肾叩痛位置。

脊肋角10.腹直肌腱划在腹直肌表面可见到数条横沟即为腱划的体表投影。

有3条:脐部正中线两侧、剑突与脐之间正中线之两侧、与剑突尖平齐之正中线两侧。

11.第12肋骨。

二、腹部分区(abdominal areas)依据腹部自然标志及若干人为画线将腹部分为几个区域。

常用的是九区法和四区法。

1.九区法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井”字形的九区,上面的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下面的水平线为左右髂前上棘连线,两条垂直线是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窝部)及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

腹部的九个分区

腹部的九个分区

腹部的九个分区腹部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位于胸部和骨盆之间。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腹部内的器官和结构,医学上将腹部划分为九个区域。

这些区域不仅有助于定位腹部疾病,还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以下是对腹部九个分区的详细说明。

一、右上腹右上腹是肝脏和胆囊的主要区域。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解毒、储存能量和制造蛋白质等。

胆囊则负责储存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当右上腹出现疼痛时,可能与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有关。

此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超声波检查等,以确定疼痛的具体原因。

二、中上腹中上腹是胃、十二指肠和胰腺的一部分所在区域。

胃是消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储存食物并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十二指肠则连接胃和小肠,帮助进一步消化食物。

胰腺是一个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的腺体,其外分泌部分分泌胰液,帮助消化食物;内分泌部分则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水平。

中上腹疼痛可能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等疾病有关。

三、左上腹左上腹是胃、胰腺和脾脏所在区域。

脾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淋巴器官,负责过滤血液并储存血小板。

左上腹疼痛可能与胰腺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有关。

特别是在酒后或暴饮暴食后出现的左上腹剧烈疼痛,应高度警惕胰腺炎的可能性。

四、右侧腹右侧腹主要包括升结肠和右侧肾脏。

升结肠是大肠的一部分,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肾脏则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并排出废物。

右侧腹疼痛可能与升结肠炎症、肾脏结石、肾炎等疾病有关。

五、中腹中腹是肚脐眼周围的区域,主要与小肠有关。

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部分,负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中腹疼痛可能与肠道疾病有关,如急性肠炎、肠梗阻等。

此外,功能性肠胃炎、主动脉夹层等疾病也可能导致中腹部疼痛。

六、左侧腹左侧腹的疼痛可能与降结肠、左侧肾脏和输尿管结石等疾病有关。

降结肠是大肠的另一部分,同样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左侧肾脏和右侧肾脏一样,负责过滤血液并排出废物。

解剖学 第四章

解剖学 第四章

第四章腹部腹部的分区和组成部分腹腔通过膈与胸腔分开。

由于膈弓形顶部高出肋缘,腹的上部——包括肝,脾,肾的上端,以及肾上腺——被骨性胸腔所保护。

腹腔的下缘位于骨性盆腔中。

在后方,脊柱保护腹腔内容物,但在前方和外侧,只有肌层起保护作用,因此更容易受到伤害。

腹壁前外侧由一个有三个肌层的肌片组成。

三层肌肉在外侧是分开的,但在内侧合并,包被腹直肌。

腹腔内含有大部分消化管(胃,十二指肠,以及大小肠)及它们的衍化物(肝,脾,以及胰)。

部分内脏连结在被称之为肠系膜的双层腹襞上(例如小肠和横结肠),同时其它的内脏被固定在后侧腹壁上。

肾,肾上腺,以及输尿管位于后侧腹壁,腹膜的后面。

腹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对胚胎学和解剖学上这块区域的了解,对于作出正确的诊断是非常关键的。

腹腔脏器的起源和血供胚胎期肠道器官血液供应腹痛的常见位置腹腔动脉腹区前肠食管,胃,十二指肠第一部分,肝,脾,胰肠系膜上动脉脐区中肠十二指肠剩余部分,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右侧三分之二部分肠系膜下动脉耻骨上区尾肠横结肠剩余部分,降结肠,直肠表面解剖及浅层结构为了精确描述,腹腔被分成各个区域。

最简单的分法是通过经脐的垂线和横线分腹腔为四个方形区域;不过,为了更准确的描述,可以通过两条垂线和两条横线将其分成九个区:·每边的垂线与锁骨中线相应,向下延伸至腹股沟中点。

·较下方的横线经过髂嵴的两个结节(结节内平面)。

·较上方的横结肠位于从耻骨联合至颈静脉切迹的中间平面(幽门平面)。

白线是从胸骨剑突至脐的一条凹陷的中线。

半月线是一条光滑的,成弓状的线,代表了腹直肌的外侧缘。

胆囊底部位于半月线跟肋缘相交那一点的深面。

腹股沟韧带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

腹股沟深环位于腹股沟中点(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的中点)。

·概述一下腹壁的浅表结构腹壁骨架肋缘和浮肋在前面已经描述过了(见第三章)。

髋骨在骶髂关节跟骶骨成关节,在耻骨联合彼此相连。

腹部的分区与各分区的脏器

腹部的分区与各分区的脏器

腹部的分区及各分区的脏器四分法:水平线:过脐;垂直线:过脐右上腹部:肝,胆囊/幽门/十二指肠,胰头/右肾上腺,右肾/结肠肝曲,部分横结肠,小肠/腹主动脉/大网膜左上腹部:肝左叶/脾,胃/胰体,胰尾/左肾上腺,左肾/结肠脾曲,部分横结肠,小肠/腹主动脉/大网膜右下腹部:盲肠,阑尾/部分升结肠,小肠/右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右侧精索左下腹部: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小肠/左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左侧精索九分法:水平线:两侧肋弓下缘的连线、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垂直线:髂前上棘与腹中线垂直连线中点的垂直线右上腹部(右季肋区):肝右叶,胆囊,结肠右曲,右肾,右肾上腺右侧腹部(右腰部):升结肠,空肠,右肾右下腹部(右髂区):盲肠,阑尾,回肠末端,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右侧精索左上腹部(左季肋区):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左侧腹部(左腰部):降结肠,空肠,回肠,左肾左下腹部(左髂区):乙状结肠,淋巴结,女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上腹部:胃,肝左叶,十二指肠,胰头,胰体,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中腹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下垂的胃或横结肠,肠系膜及淋巴管,输尿管,腹主动脉,大网膜下腹部:回肠,乙状结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女性增大的子宫腹痛、腹泻、稀便的原因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多数是由腹部脏器疾病引起的,但腹腔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

急性腹泻:1.腹腔器官急性炎症2.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3.脏器扭转或破裂4.腹膜炎症5.腹腔内血管阻塞6.腹壁疾病7.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痛:大叶性肺炎肺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胸膜炎食管裂孔疝胸椎结核8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铅中毒尿毒症慢性腹泻1.腹腔脏器慢性炎症:结核性腹膜炎溃疡性结肠炎2.消化道运动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胆道运动障碍3.胃,十二指肠溃疡4.腹腔脏器扭转或梗阻:慢性胃扭转肠扭转十二指肠壅滞症满性肠梗阻5.脏器包膜的牵引6.中毒与代谢障碍7.肿瘤压迫及浸润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加,大便稀薄或呈脓血状,系由于肠粘膜吸收障碍与炎性分泌物增加,肠蠕动过速所致。

腹腔解剖图谱

腹腔解剖图谱
毗邻: 前壁—右側邻肝左叶;左側上为膈 下为腹前
壁此部移动性较大;是胃的触诊部位 后壁—隔网膜囊邻胰 左肾上腺 左肾 横结肠
及其系膜 脾 这些器官称胃床 胃后壁溃疡 常会与胰粘连
腹腔干
腹腔干
胃左A
左支
肝固有A 右支—胆囊A
肝总A
胃右A 胃网膜右A
胃十二指肠A 胰十二指肠上A
胰支
脾A
胃网膜左A 胃短A
腹腔 abdominal cavity
境界:顶为膈;下为骨盆界线 范围大于腹部体表的界限
分区:九分法 2条水平线 2条垂直线 左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左右外側区和脐区 左右髂区和腹下区
组成:腹膜腔和腹膜后腔
成人腹腔主要器官的投影
右季肋区
①右半肝大部分 ②部分胆囊 ③部分右肾 ④结肠右曲
右外側区
①升结肠 ②部分回肠 ③右肾下部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胆总管位肝固 有A右側;肝门V右前方
第二 三肝门
第二肝门:
腔静脉沟上部;肝左 中 右V 出肝处
其肝外标志是沿镰状韧带向后上方的 延长线
第三肝门:
腔静脉沟下部;肝右后下V和尾状叶 V出肝处
肝的分叶
按表面形态分 右叶
膈面 左叶 右叶 尾叶
脏面 方叶 左叶
肝的分叶和分段
肝内两套管道系统: 1 肝静脉系统 肝左 中 右V 肝右后V 和尾状叶V 2 Glisson系统 肝门V 肝A和肝管在肝内的 分支和分布基本一致;由血管 周围纤维囊包绕 1954’Couinaud按肝内管道分: 肝段按Glisson系统划分 肝V走行于肝段间
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
结肠上区膈下间隙
肝上间隙
镰状韧带分

结 肠
为 界

人体腹部器官图

人体腹部器官图

人体腹部器官图人体腹部是人体重要的区域之一,内部包含了多个重要的器官。

了解人体腹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人体腹部器官图进行详细的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器官。

一、胃(Stomach)胃是腹部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位于腹腔中央偏左上方。

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进食物并分解为营养物质,使其能够被身体吸收和利用。

胃可以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三个部分,形状呈半圆形,容量可扩大。

二、肝脏(Liver)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腹部器官,位于腹膜腔内,主要位于右上腹部。

肝脏是人体的化学工厂,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如制造胆汁、代谢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储存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肝脏还有解毒作用,能够帮助身体排除有害物质和代谢废物。

三、胆囊(Gallbladder)胆囊是人体的附属器官,位于肝脏下方,形状像梨子一样。

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胆囊会释放胆汁来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四、脾脏(Spleen)脾脏是人体淋巴系统的一部分,位于胃的左上方。

脾脏起着过滤血液、储存血液、免疫功能等多种重要的作用。

脾脏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五、胰腺(Pancreas)胰腺是一个复杂的腺体,位于胃的后方。

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此外,胰腺还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血糖水平。

六、小肠(Small Intestine)小肠是连接胃和大肠的消化道的一部分,主要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

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其表面有丰富的绒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七、大肠(Large Intestine)大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

大肠吸收小肠中未被吸收的水分和电解质,并形成和储存粪便,完成排除体内废物的功能。

八、膀胱(Bladder)膀胱是人体的储存器官,用于暂时存储尿液。

简述腹部的九个分区

简述腹部的九个分区

简述腹部的九个分区
腹部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区域,其中包括了九个不同的分区,每个分区都对应着不同的内脏或组织。

以下是这九个分区及其主要结构:
1. 右上腹区:包括右肋骨下、胸骨旁、膈下区和肝脏等器官。

2. 中上腹区:包括上腹正中区和胃等器官。

3. 左上腹区:包括左肋骨下、胸骨旁、膈下区和脾脏等器官。

4. 右中腹区:包括右侧腰部和十二指肠等器官。

5. 中腹区:包括小肠、横结肠、胃等器官。

6. 左中腹区:包括左侧腰部、脾脏和结肠等器官。

7. 右下腹区:包括右髂窝区和盲肠等器官。

8. 中下腹区:包括膀胱、子宫或前列腺等器官。

9. 左下腹区:包括左髂窝区、结肠、卵巢或输尿管等器官。

对于医学诊断和治疗,了解腹部九个分区的位置和相应器官的结构十分重要。

例如,在进行手术时需要根据病人症状确定病变器官所在位置,或者在对某一器官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医生需要指导病人呼吸并改变体位以使器官更加清晰可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的分区及各分区的脏器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腹部的分区及各分区的脏器四分法:水平线:过脐;垂直线:过脐右上腹部:肝,胆囊/幽门/十二指肠,胰头/右肾上腺,右肾/结肠肝曲,部分横结肠,小肠/腹主动脉/大网膜左上腹部:肝左叶/脾,胃/胰体,胰尾/左肾上腺,左肾/结肠脾曲,部分横结肠,小肠/腹主动脉/大网膜右下腹部:盲肠,阑尾/部分升结肠,小肠/右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右侧精索左下腹部: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小肠/左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左侧精索九分法:水平线:两侧肋弓下缘的连线、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垂直线:髂前上棘与腹中线垂直连线中点的垂直线右上腹部(右季肋区):肝右叶,胆囊,结肠右曲,右肾,右肾上腺右侧腹部(右腰部):升结肠,空肠,右肾右下腹部(右髂区):盲肠,阑尾,回肠末端,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右侧精索左上腹部(左季肋区):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左侧腹部(左腰部):降结肠,空肠,回肠,左肾左下腹部(左髂区):乙状结肠,淋巴结,女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上腹部:胃,肝左叶,十二指肠,胰头,胰体,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中腹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下垂的胃或横结肠,肠系膜及淋巴管,输尿管,腹主动脉,大网膜下腹部:回肠,乙状结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女性增大的子宫腹痛、腹泻、稀便的原因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多数是由腹部脏器疾病引起的,但腹腔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

急性腹泻:1.腹腔器官急性炎症2.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3.脏器扭转或破裂4.腹膜炎症5.腹腔内血管阻塞6.腹壁疾病7.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痛:大叶性肺炎肺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胸膜炎食管裂孔疝胸椎结核8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铅中毒尿毒症慢性腹泻1.腹腔脏器慢性炎症:结核性腹膜炎溃疡性结肠炎2.消化道运动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胆道运动障碍3.胃,十二指肠溃疡4.腹腔脏器扭转或梗阻:慢性胃扭转肠扭转十二指肠壅滞症满性肠梗阻5.脏器包膜的牵引6.中毒与代谢障碍7.肿瘤压迫及浸润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加,大便稀薄或呈脓血状,系由于肠粘膜吸收障碍与炎性分泌物增加,肠蠕动过速所致。

(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克,其中含水量大于80%)正常排便次数:习惯不同,一般一日1-2次或两日1次急性腹泻慢性腹泻:超过二个月以上常见病因(一)感染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

(二)中毒砷、磷及重金属中毒、尿毒症、食物中毒等。

(三)肿瘤结肠癌、息肉等。

(四)消化、吸收障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分除术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肝硬化等。

(五)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糠尿病性肠炎等。

(六)其它结肠功能紊乱、药物过敏如利血平、胍乙啶等副作用。

变态反应性肠病等。

休克: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种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类型:(1)失血、失液性休克(2)创伤性休克(3)烧伤性休克(4)感染性休克(5)过敏性休克(6)神经源性休克畏寒畏寒通常逐渐进展,对冷温度的耐受力降低,反映了身体的体温控制机制受损,这种控制机制是以下丘脑和甲状腺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

通常,畏寒由肿瘤或激素缺乏所引起;老年患者的畏寒反映与年龄相关的生理改变。

病因:(一)垂体功能减退症(二)下丘脑病变(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畏寒一般是由于机体体温调定点上移,人体感到寒冷,而机体产热功能障碍如垂体、下丘脑或甲状腺功能障碍导致的(个人观点)冷汗机体处于紧张、剧痛等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腺分泌导致冷汗阴道异常出血?阴道出血是许多女性经常遇到的问题。

有一部分属生理性阴道出血,是正常阴道出血,如正常月经、产后恶露的排出等,属正常生理范畴,不会危害身体健康。

病理性阴道出血就不同了,它不仅是身体疾病的一种表现,阴道出血而且出血本身也会损害身体健康。

阴道出血可来自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内膜,但以来自子宫者最多。

阴道出血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症状之一。

除正常月经外,妇女生殖道任何部位,包括子宫体、子宫颈、阴道和处女膜等部位均可能发生出血,均称为阴道出血,一、与内分泌有关的出血应用避孕药物时出现阴道出血,又称突破性出血:大多数发生在漏服药后;少数未漏服者出现阴道出血则与激素量不足有关;如出血发生在月经前半期。

往往是雌激素不足,引起子宫内膜坏死剥脱出血;如出血发生在后半期,则为孕激素不足引起。

应用避孕药引起的出血多为不规则点滴出血或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经期长短不一,血量多少不定,多者可几倍于月经量甚至发生休克少者淋漓不断。

因此两期卵巢功能不稳定,多属无排卵性出血患者常先有一段时间的闭经,然后发生子宫出血。

有时开始为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而后转为不规则或持续性子宫出血。

有时流血可历时十数日或更长。

绝经后子宫出血:近年来由于使用雌。

孕激素日渐增多,使子宫出血率有所增加此外,有部分患者,绝经后卵巢分泌雌激素量虽减少但肾上腺分泌少量雌激素,逐渐积蓄后,可引起子宫内膜增生而致子宫出血二、与妊娠有关的出血流产:孕龄妇女以往月经规则此次停经后出现阴道出血,首先应考虑早期流产。

先兆流产时阴道出血量少,无腹痛或轻微下腹痛,有早孕反应。

异位妊娠: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为最常见阴道出血,是输卵管妊娠的主要症状之一。

由于输卵管缺乏完整的蜕膜,不适应孕卵发育胚胎早期死亡,胚囊从管壁分离进入腹腔称为输卵管流产,或穿破输卵管而致腹腔内出血引起血腹症。

胚胎死亡后,子宫蜕膜失去WIG的支持而从子宫壁剥离而发生阴道出血。

患者常有不孕史,多在停经6~8周后出现阴道出血出血量少,但淋漓不止直到输卵管病灶去除后才止血。

葡萄胎:阴道出血是葡萄胎最早出现的症状一般在停经12周左右开始有阴道出血,呈暗红色,量多少不定时断时续或绵延不断,但随时可有大量出血。

如在排出的血中见到水泡状物即可确诊。

患者有贫血貌。

三、与炎症有关的出血慢性宫颈炎:可表现为宫颈糜烂或宫颈息肉引起性交出血或少量不规则阴道出血。

早期结核性子宫内膜炎因有内膜充血或溃疡形成引起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

慢性盆腔炎由于盆腔充血或因卵巢功能障碍而出现月经增多,常伴有下腹坠胀及腰能部疼痛等症状。

四、与肿瘤有关的出血子宫内膜癌:是绝经前后最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主要症状是持续或间歇性阴道出血,血量一般不多。

早期除阴道出血外无其他症状检查时也可无明显阳性体征。

晚期则血量增多,出现白带且有下腹痛。

宫颈癌:宫颈癌多见于中年妇女但也可发生于绝经后。

绝经后阴道出血是宫颈癌的早期症状,检查时宫颈可显示光滑或糜烂但有接触性出血或见血从宫颈口流出。

卵巢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瘤:两者均为卵巢功能性肿瘤可见于绝经前后妇女。

由于肿瘤分泌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增生或增生过长,甚至发生腺癌而引起不规则阴道出血。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阴道出血是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

较大的肌壁间肌瘤表现为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黏膜下肌瘤,尤其脱出阴道内继发感染者可引起持续或不规则阴道出血。

长期出血患者有贫血。

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约50%发生于葡萄胎排出后,流产或足月产后者各占25%。

绒毛膜癌多发生在子宫,形成单个或多个宫壁肿瘤呈深红或紫色的出血坏死组织,突入宫腔、质脆极易出血。

不规则阴道出血是绒毛膜癌的主要症状之一,血量多少不定。

五、与全身疾病有关的出血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以肝脏疾病及血液病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痪、白血病及妇产科疾病并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见上述各类疾病引起的出血,往往表现为多部位的出血,而阴道出血则以月经量增多为多见。

静脉通道?Tips:普通急诊内科患者可选择前臂及手背静脉输液紧急抢救尽快建立2~3条静脉通路常选择上肢浅静脉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颈外静脉外伤病人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静脉血管有腹腔内血管破裂或内脏器官出血者禁在下肢静脉输液心肺复苏病人、失血性休克病人、多发性骨折病人、心血管病人、脑血管意外、服毒病人卵巢周期:女性自青春期开始,在下丘脑—垂体系统的调节下,卵巢活动发生周期性变化月经:随着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脱落及出血人类的月经周期一般历时28天,把开始出血的那一天称作月经周期的开始,第1-4天为月经期;第5-14天为增生期,排卵发生与第14天,第15-28天为分泌期,前两期处于卵巢周期的卵泡期,而分泌期对应于黄体期。

女性的内生殖器官由卵巢、子宫、输卵管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合成卵巢激素,子宫和输卵管则是生育器官,卵巢中含有几十万个卵泡,每个卵泡中含有1个卵子。

青春期之前卵泡基本上没有功能。

到了青春期,在脑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不成熟的卵泡逐渐发育,同时合成雌激素。

当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之后,卵泡壁塌陷,细胞变大、变黄,称为黄体,它不仅合成雌激素同时还产生孕激素。

随着卵巢的变化,子宫内膜受其影响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内膜细胞增多、增大,知管变得愈加迂曲,呈螺旋状,称为增殖期子宫内膜。

排卵后,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子宫内膜发生水肿,腺体产生大量粘液及糖原,内膜厚度由1毫米增到6毫米,称为分泌期子宫内膜。

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

如果此时排出的卵子受精了,则黄体继续存在,并分泌雌激素和孕酮,受精卵经输卵管运送到子宫内发育,称为妊娠,妊娠组织合成一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它支持卵巢黄体继续发育;如果卵子没有受精,则黄体分泌的孕酮和雌激素将再次增加,通过反馈抑制下丘脑和腺垂体作用,FSH和LH减少,在排卵后14天左右,黄体萎缩退化成白体,停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时子宫内膜由于缺少雌激素和孕酮,加之子宫产生前列腺素增多,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收缩而缺血,内膜坏死而脱落,引起出血,形成月经。

月经周期是由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生殖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

①女性达到青春期后,在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下,垂体前叶分泌促卵泡成熟素(FSH)和少量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内卵泡发育成熟,并开始分泌雌激素。

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性变化;②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又通过对下丘脑垂体的正反馈作用,促进垂体前叶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且以增加LH分泌更为明显,形成黄体生成素释放高峰,它引起成熟的卵泡排卵;③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并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