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文言文朗读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可/以一战。
(“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1)忘∕路之远近(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卷六(朗读节奏)班级姓名一、朗读停顿的一般规律二、文言朗读停顿的几个特例1、古汉语中的双音词很少。
“于是、可以、妻子、中间、地方”等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连在一起的两个词,朗读时要注意把它们区分开来。
如:(1)乡邻之生/日蹙(2)无/法家拂士2、“也”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
如;余闻之也/久3、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其一/犬坐于前(不能读为“其一/犬坐于前”)4、所字结构、者字结构等固定句式之间不能停顿。
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5、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用作状语的成分,文言文中往往后置用作补语。
如果介宾短语作补语,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分析]这里“受任”“奉命”都是谓语中心语,“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都是补语,它们之间要停顿。
三、完成下列选择题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3、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B.然则/何时而乐耶C.尝求古仁/人之心D.吾/谁与归5、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6、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7、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8、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四、给下列的句子划分节奏(每句不超过两处)1、可爱者甚蕃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此庸夫之怒也4、恐托付不效5、忘路之远近6、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8、人不知而不愠9、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0、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1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13、盖大苏泛赤壁云14、其如土石何15、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16、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7、先天下之忧而忧1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1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2、济阴之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23、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五、用“/”给下面划线的文言句断句。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

可编辑ppt
8
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 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 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 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 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苟、岂非、已而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
面的文字连读。
可编辑ppt
2
例1、夫/大国,难测也 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3、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例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 耳
可编辑ppt
3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 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11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 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 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例、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 光,一碧/万顷 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返
可编辑ppt
12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
朗读节奏 (主、谓、宾)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 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 该停顿。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 对男子的美称)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 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例如:山肴/野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初中文言文朗读停顿的一般规律的全面总结

句子内部停顿的一般规律【朗读停顿规律】文言文的停顿基本有两类: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和语调;一是句内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需要准确地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
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准确地把握句意;再把意思紧密关联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在这些“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
在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时,可从寻找谓语动词入手,把与谓语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整体考察: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
这样就可以确定句中的停顿了。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动词和补语之间(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动----宾”来停顿,例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例句中主语“寡人”与谓语“易”之间,状语“欲以……地”与谓语“易”之间,第二句谓语与补语之间,均应有停顿。
这样,既便于节奏和谐朗读,又显示语意的层次性。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如:“故/克之。
”(《曹刿论战》)。
加点二字由于动词与宾语(一般为单音节)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生硬。
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中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注意:、名词作状语和后面要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二、句首语气助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一、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语词划分。
① 发语词独立原则。
句首的有发语词,如“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 得无”、“至于”、“诚宜”“、何 尝”等发语词朗读时,应作短暂停顿,其后要划开。
如:夫 / 环 而攻之。
若夫 / 霪雨霏霏。
至若 / 春和景明。
盖 / 简 / 桃核修狭者 / 为之。
盖 / 大 / 泛赤壁云。
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 其 / 如土石何。
至于 / 负者歌于途。
岂若 / 吾 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② 句首的连词独立原则。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如若”、“果如”等,其后一般要划 开。
如: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虽 / 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虽 / 鸡狗不得宁焉。
而 ∕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 / 山不加增。
而 / 不知 / 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 / 得而腊之 / 以 为饵。
其他连词,如:且 / 壮士 / 不死即已。
且 / 欲于常马等 / 不可得。
然则 / 何时/ 而 乐耶?③ 若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
如“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 顿。
如:故 / 自号曰醉翁也。
故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也。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 下。
以是 / 人 / 多以书假余。
遂 / 率 / 子荷担者三夫。
乃 / 重修楼。
于是 / 宾客无不 变色离席④ 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
如“或”“、而或”等其,后也要停顿。
如:而或 / 长烟一空。
或 / 置酒 / 而招之。
既而 /渐近。
⑤句首出现表时间、方位的词语,如,“中”、“方”、““先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词语,一般其后要停顿。
如:中 / 轩敝者为舱。
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
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
已而 / 夕阳在 山。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3)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说》)(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10)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1)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看标志。
首先是虚词标志。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①比如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
“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屠夫)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要引诱对方上(当)。
②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都属于我们现在说的对话提示语,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沛公说:“他和你谁年长?”良说:“比我年长。
”沛公说:“你帮我喊他进来,我得以对待兄长之礼对待他。
”(项伯)
③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赵襄子说:"只是赶不上纣两日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真对答说:"纣遇到了周武王,所以才亡国。
现在天下都是桀,而你是纣,您怎么会很快亡国呢?不过也危险了。
"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④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所连接的是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联系的前后很紧密,一般在其前不断开,但是如果“而”是连接的两个句子,则往往在其前面要断开;
⑤其他的如:以、于、为、则,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则”有时放在句首,它的前面需要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至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在这些关联词前一般要断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
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
八、“也” “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洋洋乎/与灏气俱
九、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
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十、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
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