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婚俗

合集下载

苗族人结婚风俗

苗族人结婚风俗

苗族人结婚风俗引言:了解苗族人结婚风俗的重要性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且丰富的文化遗产。

结婚是苗族人生活中的重要仪式,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通过深入了解苗族人结婚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探讨苗族人结婚风俗,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二级标题1:婚前准备三级标题1:提亲在苗族人社会中,男方家庭通常会选择一位媒人代表他们提亲。

媒人与女方家族的长辈商讨婚事,并以一个特殊的鸡蛋仪式向女方家族表示诚意。

如果女方接受,他们会进一步商议婚礼事宜。

三级标题2:聘礼在苗族人结婚过程中,男方家庭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的聘礼。

聘礼通常以重金属(如银饰)、布匹、猪、羊等形式存在。

同时,男方还要请婆家的亲戚朋友共同出席结婚仪式。

三级标题3:婚礼预算苗族人结婚仪式通常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

男方家庭要准备足够的财物来支付聘礼、宴席以及婚礼上的一系列开支。

这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因此婚礼预算在苗族人社会中非常重要。

二级标题2:婚礼仪式三级标题1:婚礼日期的确定苗族人相信农历的吉利与瑞气,因此选择婚期时会特别重视黄道吉日与农历节日。

他们会请专门的先祖师爷计算宜嫁的日子,以保证婚礼的顺利与吉祥。

三级标题2:拜天地苗族人婚礼仪式的第一步是拜天地。

新娘新郎会在婚礼当天一同跪拜向天地神灵祈求保佑与祝福。

这是一种传统的仪式,象征着婚姻的神圣与庄严。

三级标题3:拜祖先婚礼第二步是拜祖先。

新娘新郎会跟随长辈的引导,前往祖坟拜祭祖先。

他们会献上食物、酒水,并祈求祖先的祝福与保佑。

这一步骤非常重要,代表着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三级标题4:出嫁仪式在苗族人结婚仪式中,新娘会穿着传统的苗族婚服,新郎则会穿上古老的苗族男装。

他们会载着婚礼物品,沿着特定的路径来到男方家。

这一仪式象征着新娘离开父家,成为新郎家庭的一份子。

二级标题3:婚礼庆祝活动三级标题1:欢迎宴在新娘到达男方家之后,男方家庭会举办欢迎宴会。

苗族婚礼必要流程

苗族婚礼必要流程

苗族婚礼必要流程
苗族婚礼的必要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婚前:由父母挑选结婚的日子,结婚前男女双方不能见面,但是在迎亲当天男方要送30斤的糯米粑粑给女方,寓意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2. 迎亲:结婚当天,男方会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去女方家把新娘抢回家。

把新娘抢回男方家后,再按苗家的规矩举行婚礼。

3. 婚礼: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并接受他们的祝贺。

吃饭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先给父母喂第一饭碗饭。

4. 哭嫁:在苗族,新娘出嫁时必须哭嫁,如果新娘不哭,则被认为不吉利。

5. 送客:在婚礼结束后,男方家会邀请女方家的亲友一起吃饭,以示感谢。

6. 回门:新婚夫妇在结婚后的第三天要回女方家探望女方父母,这被称为“回门”。

回门时,女方家会设宴款待,新郎要向岳父岳母敬酒,并送上礼物。

苗族婚礼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寓意。

无论是婚前的准备、婚礼的仪式还是婚后的习俗,都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四川苗族结婚风俗

四川苗族结婚风俗

四川苗族结婚风俗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和四川等省份。

四川苗族结婚风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婚前准备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准备。

首先,男女双方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才能开始谈婚论嫁,而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男方需要向女方的家长提出正式的婚姻申请,并送上一定数量的彩礼和礼金,以示诚意和尊重。

最后,男女双方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以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二、婚礼仪式苗族的婚礼仪式非常热闹和隆重,通常需要进行多天甚至数月的准备和庆祝。

在婚礼前夕,男方需要派遣一支队伍前往女方家中,进行一场隆重的迎亲仪式。

这个仪式包括祭祀、歌舞、对歌、拜堂等环节,旨在表达男方对女方的真挚爱意和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在婚礼当天,男方需要带上一些精心准备的礼物和彩头,前往女方家中进行正式的婚礼仪式。

这个仪式包括宴席、拜堂、交杯酒、喜宴等环节,旨在庆祝男女双方的新婚之喜,并向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家族荣誉和财富实力。

三、婚后生活苗族的婚姻关系非常牢固和稳定,男女双方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是婚姻生活的重要保障。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男方需要尊重女方的家庭和亲戚,帮助女方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女方则需要尊重男方的家庭和父母,尽职尽责地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同时,苗族的婚姻生活中也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比如,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女方需要在婚后的第三天离开娘家,前往男方家中居住,并进行一种被称为“三年不回”的习俗。

这个习俗旨在表达女方对男方家庭的尊重和忠诚,也是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仪式和信仰。

总之,四川苗族结婚风俗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苗族的婚姻生活中,男女双方需要相互尊重和关爱,共同经营幸福美满的家庭。

苗族婚姻习俗

苗族婚姻习俗

苗族婚姻习俗白苗的自由婚俗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苗族青年男女的相互认识,一般是通过走亲串戚、喜庆节日聚会来实现。

比如:正月初一到十五,苗家在屋外或山上搭棚,然后焼上柴火寨里姑娘们围火儿坐,每人手里都有活干,有的刺绣,有的蜡染,有的等着自己心爱的人到来,小伙子们则成群结队在棚外吹芦笙、吹口琴、唱情歌,想方设法把自己心爱的姑娘引出来,然后相互倾吐爱慕之情。

苗族把正月这项活动称为“串年”。

秋收过后,秋高气爽,苗族小伙子们走在月光下吹奏芦笙、口琴到苗寨路头,姑娘们就会闻声而来,朦胧的月色下就是他(她)们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

苗族把正月这项活动称为“串月亮”。

很多青年男女就在“串年”和“串月亮”中自由恋爱了。

相知相爱的男女青年二人大多数就会私下定了终身,男方就会把女方悄悄带回家,这就叫“走月亮路”。

有的也按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行事的,比如男方父母居心要娶某姓的女儿和自己的儿子缘配,事先商议订下来,便请来两位媒人,准备一点酒水,杀一对鸡(公母各一只),饭肉弄好后,就摆上桌子。

边喝酒边看鸡头鸡卦。

鸡头由二位媒人各吃一个,公鸡的两支卦(股骨)由二位媒人各吃一支。

母鸡的两支卦(股骨)由同桌老人和主人吃,吃鸡头鸡卦的人要特别注意的是吃肉保骨,吃完以后,就将鸡头骨和卦露出来判断这门婚姻的吉凶祸福。

鸡头着重看五个方面:1.鸡舌骨筋的三个叉,向内弯曲者谓之百事享通,万事大吉,向外弯曲谓之不吉利,有口角或者多有话讲。

2.眼腔骨里的一对鸳鸯,用一碗清水来漂浮鸳鸯,用筷子搅清水几转,水转停后,看一对鸳鸯停下来是否头对头,头对头的叫鸳鸯相合,即夫妻相配,白头到老,恩爱千秋。

如有一支调头或调尾者,就意味着这一对人情不投意不合或半途相分相离。

雌的代表女性,雄的代表男性。

可以判断是男变心或女变心,是否亏男还是亏女之兆。

3.看鼻中格的镜子是否破损是否光亮,不穿眼洞,光亮干净者为佳。

意味着这一对夫妻前途光明远大,一世安然无恙,子孙发达,富贵荣华。

苗族婚俗的主要特点

苗族婚俗的主要特点

苗族婚俗的主要特点
一是新娘嫁到男方家为晚上出嫁,当晚来到男方家,即不坐轿,也不拜堂,新婚之夜夫妻不准圆房;二是新娘嫁到新郎家后,不象汉族那样称男方的父亲为爸爸,母亲为妈妈,而对夫君的父亲喊做“告”,即“公”,其母亲称为“务”,即“奶”,和新娘家父亲同辈的家族,不管年龄大小,男性均称呼为“公”,女性均称为“奶”,跟新郎同辈年纪大的叫“大伯”,年龄下的叫“叔叔”,与夫君同辈的女性家族,年纪大的叫“大姑”,年龄小的叫“姑姑”。

尤其是夫家的亲舅舅、舅妈以及姑爹、姑妈,新娘子均叫“爸爸”、“妈妈”;三是“不落夫家”(坐家的习俗,即新娘回门后长住娘家,仅在节日或忙时经召唤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怀孕后才长住在夫家,坐家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四是这支。

湖南湘西苗族婚礼流程

湖南湘西苗族婚礼流程

湖南湘西苗族婚礼流程
湖南湘西苗族婚礼是苗族人民重要的社会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基本流程如下:
1. 提亲:男方家长代表到女方家中提亲,向女方家长提出婚事请求。

如果女方家长同意,当天男方家长就要给女方家长拜礼。

2. 定亲:男方家长到女方家中再次确定婚事,商定彩礼、聘礼和婚期等细节问题。

双方还要进行一次简短的仪式,代表着两家之间的正式结缘。

3. 纳彩:在婚礼前一天,男方家人会到女方家中纳彩,即把婚内用的一些物品送去女方家中。

(这个过程有时也会在“成亲”仪式中进行)
4. 安床:在婚礼当天早上,男方家人到女方家中安装“新房”,也称为“布头房”。

男方家人须要穿上苗族传统服装,唱着特定的歌曲安装房间背景。

5. 迎亲:在男方家中迎接新娘,新娘要披上男方家人送的一块小毯子,走到男方家中的门前,由男方家长把新娘抱起,放在床上。

然后,男方家人和女方家人坐在一起,一起吃团圆饭。

6. 迎门:新娘入门后,男方家长会邀请女方家长到男方家中做客。

男方家人会借此机会展现苗族独特的风俗、文化和艺术,让女方家人对苗族婚俗有更深刻的了解。

7. 敬酒:由主婚人带领全部家人进行敬酒仪式,表示祝福和感激。

8. 离婚:新娘在结婚后第三天回到女方家中,进行一种叫做“离婚”的仪式。

女方家人将为新娘做一顿特别的饭菜,新娘也要带些礼品回去给女方家长,以表达感激之情。

以上就是湖南湘西苗族婚礼的流程,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用苗族的传统方式来举行婚礼,不仅传承了苗族文化,也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尊重和重视。

苗族人结婚风俗

苗族人结婚风俗

苗族人结婚风俗
苗族是中国华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之一便是苗族人的结婚风俗。

苗族人崇尚自然、敬畏神灵,拥有着非常浓厚的民俗文化,他们的结婚风俗也反映了这一点。

苗族人的结婚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传统,男女之间是通过父母之间的联络才能认识彼此,然后通过闹洞房、赶大头、赛马等活动向对方表达爱意。

在苗族传统中,“红色”是代表吉祥、幸福、喜庆的颜色,因此在婚礼中,红色被广泛应用,包括新娘穿的喜服、新房布置、宴席道具等都离不开红色。

在苗族人的婚礼上,“打猪”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男方家长要送上一头肥猪作为聘礼,表示对新娘家族的尊重和感谢。

同时,也象征着儿子的成年和独立,这是一次家庭间激动人心的交流。

在苗族人的婚礼上,还有一项非常特别的环节——“摆手”。

当新娘把茶递到新郎前,新郎就会在杯中把嘴唇擦过,然后用茶水喷一口到自己的手心上。

这个环节也代表着双方之间的熟稔和信任,在将来的生活中相互关心、帮助和支持。

另外,苗族人的婚礼也场外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例如:舞鼓、唱歌、打锣、放鞭炮等。

这些活动不仅体现出苗族人豁达开朗的性格,也能带来欢乐和幸福的氛围。

结婚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约定,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合。

在苗族人的婚礼上,充满了仪式感和隆重感,一切的舞蹈、乐器、礼仪、菜肴都充分体现了苗族人对婚姻和传统的重视和尊重。

在今天,虽然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许多苗族人仍然追求着传统和习俗,这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值得每个人珍视和传承。

苗族婚俗习惯

苗族婚俗习惯

苗族婚俗习惯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婚俗习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苗族婚俗习惯的相关内容。

一、婚礼准备苗族人认为结婚是一件大事,需要进行精心准备。

在婚礼前,新娘家人要为新娘准备嫁妆,包括头饰、服装、首饰等。

同时,新郎家人也要准备娶妻所需的礼物。

在选定婚期后,双方家庭会派人拜访对方家庭,商定婚礼具体安排。

二、婚礼仪式1. 送妆礼:在苗族婚礼仪式中,婚礼当天的第一个环节是送妆礼。

新郎家人会将嫁妆送到新娘家,新娘会换上全新的嫁妆,然后随同新郎回到自己的家中。

2. 迎亲礼:迎亲礼是苗族婚礼的重要环节,通常在晚上进行。

新娘带着新郎回到新郎家,双方家族的长辈会主持这个仪式。

在仪式中,双方家族成员会进行正式的拜访和交流,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喜悦。

3. 敬酒仪式:在苗族婚礼中,敬酒仪式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会带着祝福到新人家中,进入门后先行敬酒,以示祝福和庆贺。

新人要依次敬酒给前来祝贺的亲友。

三、婚宴酒席苗族婚宴酒席通常分为三桌,分别是男方家人、女方家人和新人的近亲好友。

婚宴上,除了各种美食之外还有丰富的文艺表演,如歌舞、击鼓等。

亲友们在宴席上畅饮畅食,共同祝福新人。

四、婚后居住苗族的婚姻是属于家庭主义的婚姻模式,一般情况下,新婚夫妻会住在男方家中。

在苗族家庭中,婆家的地位相对较高,具有更多的家庭权力。

五、婚后习俗苗族有着丰富的婚后习俗,包括“月做”、“登娘山”等传统活动。

月做是指新娘在结婚后的一个月内,要留在家中,接受家人的照顾,以示尊重。

登娘山是在结婚后的一年内,新娘要和新郎一起登山祭祖,向祖先祈求恩赐和祝福。

六、婚俗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苗族婚俗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些年轻人在婚礼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如婚纱、婚车等,使婚礼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苗族的婚俗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元素,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婚俗
——都匀经济开发区王司社区五寨篾告罗氏婚俗
都匀经济开发区五寨小学校罗德龙
关键词:自由恋爱、毽堂、约会、“ge liang du”、忌锅灶、裁衣裳、过门、舅爷客、开人亲、拴苗带、亲家过门
地处匀东镇五寨村的苗族人民,婚俗、葬俗各见一斑。

现据习惯略述婚俗如下:
苗族同胞人根据国家婚姻法的规定,也实行一夫一妻制。

苗族同胞在婚姻形式上与其他民族大相径庭,有三种形式:一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通过在“毽堂”认识,“毽堂”打毽是正月的下午,女生在本寨子附近一点的地方聚集,男生则一个一个寨子地去窜寨打毽。

男生到达毽堂附近,女生分发毽拍,一男一女对打毽。

毽是用两寸左右的竹筒,插上四根鸡翅羽,毽拍久用木板做如“凸”字形的拍子,一男一女在打毽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对方如意,就向对方约定晚上约会(一般由男生提出)。

约会好后,男生就在女方寨子或附近寨子的亲戚家吃饭,天黑定后就扑向约会地点,最多等到九点钟,如果女生还未到的话,男生就应该打道回府了;如果女生扑会了,刚开始的第一晚,女方还找一个要好的陪同,男方也找一个。

那就在附近背一捆稻草,找一个避风的处所,把稻草铺好,坐下交谈,困了就互相抱着睡觉,天未亮前女生必须回到家,双方如果都觉得满意,就继续约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约会,如果双方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男方就会选择一个时间来迎娶新娘了。

男方只要一个陪伴,女方由三四个要好的陪伴,到达约定地点,就一起往男方家赶去了,到了男方家附近,由陪伴去与男方父母说,男方家族伯母、叔母就拿一件长衫给新娘换上。

“这件长衫也是她的老衣(死后穿的其中一件衣服)”。

男方家人须全部出门避开,待女方进门后才能回来,女方进家坐在堂屋“香火”前坐在高櫈上,由男方伯母或叔母分发糯米饭,这饭叫“ge liang du”(苗语音译,意为吃了“腰”才硬撑!)而后就喝酒吃饭,吃饱饭后,就把送亲(女方陪伴人)送回家,男方就算有新娘了。

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必须“忌锅灶”。

“忌锅灶”另有典故,指女儿、女婿不准动女方家的锅灶,添饭都由女方小辈添,没有小辈,也只能由老辈添!一句话,“忌锅灶”是女儿、女婿“动”不得女方家的“锅”、“灶”!“忌锅灶”意在逼迫出嫁的姑娘应以夫家为重,不要时常回娘家。

第二天,男方家会派一人到女方家告诉女方家长。

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让女儿嫁入男家,就和男方家族一起吃饭、喝酒,商讨婚事和请酒日期,如果不满意,饭也不吃,就会把女儿强行带回家。

这种情况,以后的事就看男女双方的造化了。

二是父母操办,即是“父母包办”,不管男女双方是否愿意、认识,就结亲过门。

这种情形现在以很少有了。

三是经过亲戚朋友介绍,男女双方认识后自由接触往来,双方情投意合,自愿结为夫妻,自愿去政府办理结婚登记。

婚姻程序有:
提亲通常是,由男方父母托人了解女方情况,有点把握时,请媒人带礼品前往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长同意,那就收下礼品。

(自由恋爱就少了这一步)
裁衣裳(定亲)男方家带事前和女方买好的布,酒肉、糯米饭等到女方家,随从是男方家的重要亲戚。

裁剪女方衣服六套或八套(只有上衣和两片围裙为一套,由男方家缝制)。

裁成后就开饭,饭吃到一半,由女方敬酒给男方亲戚,而男方亲戚也视手头情形而给予一定的钱回礼。

女方家则以被子,床单,保温瓶等礼物给男方带回。

双方家长也就借此机会商讨彩礼等事宜。

如果双方都已到达结婚年龄,男方有可能要求接女方“接过门”。

“接过门”的女方要有用稻草包一升米左右的糯米饭,到男方家附近时,男方家女性去讨要糯米饭吃。

男方家族伯母、叔母就拿一件长衫给新娘换上。

“这件长衫也是她的老衣”。

男方家人须全部出门避开,待女方进门后才能回来,女方进家坐在堂屋“香火”前坐在高櫈上,由男方伯母或叔母分发糯米饭,这饭叫“ge liang du”(苗语音译,意为吃了“腰”才硬撑!)而后就喝酒吃饭,吃饱饭后,就把送亲送回家,男方就算有新娘了。

接亲男方家选择未婚的一男一女作陪郎和接亲娘,酒、肉等(以前先讲好数量,现在大多是男方自行决定)送到女方家,接亲队(男方本人、陪郎、接亲娘、媒人等六人) 都要到女方的主要家族的每家喝酒、吃饭。

女方家会根据自己陪送嫁妆的多少,决定由女生的哥或弟等几个人抬嫁妆送亲(我们称为舅爷客)。

女方未出嫁的姐或妹作“拉娅娘”,女方母舅(礼物有子孙柜、给女婿拴红色丝绸带)、女方已出嫁的姐夫或妹夫抬筊(用篾编的一种小米箩‹专用作送亲›,一只可装十斤米左右,)送亲。

女方要有用稻草包一升米左右的糯米饭,到男方家附近时,男方家女性去讨要糯米饭吃。

男方家族伯母、叔母就拿一件长衫给新娘换上。

男方家人须全部出门避开,待女方进门后才能回来,女方进家坐在堂屋“香火”前坐在高櫈上,由男方伯母或叔母分发糯米饭,这饭叫“ge liang du”(苗语音译,意为吃了“腰”才硬撑!)。

开人亲第二天早上,要由男方伯母或叔母等和女方的送亲的唱开柜子歌,开柜子后,男方家伯母、叔母等要把女藏在被子和床单内的鸡蛋都找出来(自己要了),女方要拿礼物答谢男方父母(男方父母也会拿一定的钱表示感谢),而后就是开人亲。

在堂屋大门外放置一张桌子,摆上酒,切好的肉。

首先是媒人,要喝两碗酒(同时有劝酒人),喝完了酒,就奉上红包,接着是母舅(母舅的红包以前由女方父母决定数额,现在大多是男方自行决定),然后是女方的亲哥或弟,接着就是拉娅娘,再接着就是女方姐夫或妹夫,而后就是抬嫁妆的舅爷客,最后是没有任务的走空路的送亲人。

吃完人亲酒,主人就开始准备“叫饭”,接着就开正餐。

拴苗带待饭吃得差不多时,由男方伯母和叔母等敬送亲的人每人两杯酒,再用苗带绑上女性用的头巾(现在都用毛巾代替了)拴在腰后,把苗带拴周后,就可以放送亲的回去了。

亲家过门第二天下午,新郎要和新娘一起,到女方家接女方的父母、伯伯、伯母、叔叔、叔母等到男方家吃饭。

当晚在主家,菜肴是和正餐菜谱一样,男方家就有父母、伯伯、伯母、叔叔、叔母等陪餐。

(以前,亲家过门要两晚,第一餐在主家,第二天在男方家族,每家都到吃,第三天早上在主家再吃一餐才完事,现在只在主家吃第一餐就算完了)。

这样,一桩婚礼就算结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