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婚俗
苗族结婚的流程

苗族结婚的流程在那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苗族文化里,结婚可是一件大事,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每个环节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苗族的小伙子要是看上了哪家的姑娘啊,可不像咱们平常人说句“我喜欢你”那么简单。
他得先找个能说会道的媒人,这个媒人就像是搭桥的喜鹊。
小伙子心里打着鼓,对媒人说:“您可得帮我这个忙啊,那姑娘就像月亮一样,在我心里晃悠,我可太想把她娶回家了。
”媒人心领神会,就带着小伙子家里准备的礼物,像是精美的银饰、自家酿的美酒还有肥肥的猪肉之类的,就去姑娘家提亲了。
到了姑娘家,那场面也很有意思。
姑娘的父母呀,心里虽然高兴,但脸上还得端着点。
媒人和小伙子的家人就陪着笑,媒人开始滔滔不绝地夸小伙子,什么勤劳能干啊,心地善良啊,就像在推销一件稀世珍宝。
姑娘家的人呢,也会问这问那,这小伙子家里的情况啦,小伙子平时的为人啦。
这时候啊,就像是一场谈判,两边都在互相打量,互相试探。
要是姑娘家同意了这门亲事,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这时候可就要开始选日子了。
选日子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得找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或者是懂这方面习俗的人来算。
这个日子就像是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了婚礼的大门。
婚礼前啊,那可是忙得热火朝天。
姑娘家这边呢,姑娘的女伴们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聚在一起帮姑娘准备嫁妆。
嫁妆可丰富了,那些精美的苗族刺绣,一针一线都是姑娘自己或者家里长辈的心血,就像一幅幅会说话的画。
还有那些银饰,挂在身上,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的,那声音就像美妙的乐章。
小伙子家呢,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像要迎接什么神圣的东西似的。
还得准备好迎亲的队伍,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一个个都喜气洋洋的,就盼着把新娘接回家呢。
终于到了迎亲的日子。
迎亲队伍就像一条长龙,朝着姑娘家进发。
到了姑娘家,可没那么容易把新娘接走。
姑娘家的女伴们早就准备好了“关卡”,就像守护宝藏的小卫士。
迎亲的小伙子们得唱歌,唱出自己的诚意,唱出对新娘的喜爱。
要是唱得不好,女伴们就会打趣说:“哎呀,就你这嗓子,还想娶我们家姑娘呢?”这时候小伙子们可不能气馁,得继续努力唱,就像在参加一场激烈的歌唱比赛。
对湘西南苗族婚俗'哭嫁'的探析

百家争鸣AIJIAZHENGMINGBMar. 2016 MAGAZINE 57“哭嫁”是湘西南苗族的婚俗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组成元素,也是苗族人民的民族特色。
本文以苗族婚俗为视角,分析了的苗族哭嫁的历史渊源和苗族婚俗的“ 哭嫁”程序,以及苗族婚俗中的“ 哭嫁”歌曲,在苗族婚俗文化的基础上,探究了苗族婚俗哭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引言湘西南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湖南省邵阳市西南部的城步苗族自治县,因此便故称南苗族。
追溯长远的苗族历史,翻阅斑斓的苗族文化,毫无疑问,苗族人民的婚嫁庆典就是整个民族的“唯美一环”,而“哭嫁”更是以一种真挚的情感,完美的诠释了苗族人民的地域风情。
随着时代的演变,“哭嫁”已不再是简单的婚礼仪式,有了音乐的融入,“哭嫁歌”逐渐成为了苗族人民的“婚礼庆典”它是一种由音乐而起,由音符所渗透的音乐形式,其浑源纯正的哭腔和绵延婉约的“韶萨”无疑成为了苗族婚礼的符号代表。
一、苗族婚俗“哭嫁”的历史渊源苗族是一个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热爱文化的悠久民族,从婚嫁祭祀到节日庆典,苗族人民一直都保持着传统的习俗礼仪。
其中“ 哭嫁”就是苗族人民的婚礼习俗之一,根据《凤凰县志》的记载,“哭嫁”是苗族祖先世代相传、长久沿袭的一种传统形式,具体年限已无从考证,但根据县志的解析“ 哭嫁”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苗族人民认为新娘出嫁“不哭不发, 越哭越发”、“ 新人不哭, 娘家无福”,而且哭得越悠扬、越洪亮,就预示着以后生活会越美满、越顺心。
苗族人民用“ 哭嫁”的形式,表达出对爱情、对亲情、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憧憬。
二、苗族婚俗的“ 哭嫁”程序如果出嫁是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那么婚礼则是走向这段幸福婚姻的必经章程,如何奏响这段“章程”的礼炮,如何表达这无比幸福的一刻,苗族人民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方式“ 哭嫁”。
哭嫁在苗语中译为“ 哩啦哩”也就是《 嫁女歌》,按照苗族婚俗《 嫁女歌》是每一个新娘在出嫁之前,必须要演唱的歌曲,不哭则无法凸显婚礼的隆重,不哭则显得清冷安静,不哭家庭则不会和睦。
非常有趣的苗族婚俗

苗族婚俗非常有趣,不同地区的苗人又有不同有趣的习俗。
迎亲的大粑粑结婚的前一天,新郎送给新娘家的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苗语叫“佳”)。
它的直径通常为二尺五寸到三尺一寸,厚二至四寸,远处看去,活象一只大簸箕。
它是新郎的舅舅或姐夫在婚期前夕用二十五到三十五斤糯米面做成的,表示祝贺新婚夫妇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没有舅舅和姐夫的,就自己家做一个。
这糯米粑粑送到新娘家后,是全体客人和主人的宵夜食品。
当晚,姑娘家将连同粑粑一起送去的四只鸡宰杀后,放进大锅里炖,再撒上几把干辣子面,熬成鸡肉辣子汤。
睡觉前,主人给每个客人送去一碗鸡肉辣子汤,客人们多数会吃得满头大汗,嘴里不断发出“嘘嘘”的声音,这时,主人客人都笑逐颜开,心里乐滋滋的。
苗族同胞称这叫“喜事喜办”。
画“把曲”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派出一位与新郎同辈份的年轻人,挑着酒和肉,到新娘家去迎亲。
这人,苗话叫“把曲”。
这天晚上,新娘家的父兄叔伯陪“把曲”喝酒吃饭。
饭后,新娘的姊妹好友来与新娘话别。
大家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把曲”也和大家坐在一起。
突然,一只涂上锅烟灰的黑手朝“把曲”脸上抹来,留下黑黝黝的五道手指印。
瞧着“把曲”的大花脸,众人一阵欢笑,笑声未了,几只黑手又劈头盖脑朝“把曲”袭来。
“把曲”只能招架,不能逃走,更不能生气。
苗家风俗认为,画“把曲”是件吉利事。
“把曲”画得越黑越好,这样,新娘过门后,喂猪喂狗,养鸡养鸭,才会肥肥壮壮。
月圆时节结良缘居住在昭通、彝良、永善等县的苗族同胞,要在月亮最圆的那几天里才喜结良缘。
苗族同胞的这个习俗,据传开始于清朝末年。
那时,土匪常趁黑抢劫办婚事的人家。
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同胞,为避免土匪加害,多在月亮最圆最亮的一天晚上,为儿女举行婚礼。
苗族老人说,农历十三到十六那几天晚上,月亮整夜都高挂天空,又圆又亮,地上亮晃晃的,土匪不大出动,即便来抢,也容易被发现和受堵截。
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苗家婚期的传统日子。
解放后,苗家的这种习俗仍旧沿袭下来。
苗族传统习俗

苗族传统习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苗族传统习俗为主题,介绍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习俗。
婚俗在苗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是“拉弓娶亲”,新郎要提前展示自己的射箭技巧,成功射中则代表着喜事即将来临。
婚礼当天,新娘通常会穿着华丽的苗族传统服饰,新郎则会戴上独特的苗族头饰。
在婚宴上,新郎和新娘要互相敬酒,并向亲友们致谢。
苗族有一种传统舞蹈叫做“打铁舞”,这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郎要与亲友们一同跳舞,传达幸福和吉利之意。
而在婚宴上,还会有丰盛的苗族传统美食,如酸汤鱼、酸姜酉鸡等。
整个婚礼过程中,邻里亲友齐聚一堂,共同欢庆,传递着浓厚的喜庆氛围。
节日习俗苗族拥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山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八,苗族人民会聚集在花山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在祭祀仪式开始前,人们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巫师舞,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然后,会举行祭祀仪式,献上食品、水酒等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花山节上,人们还会穿上盛装,跳起传统的花山舞。
花山舞是苗族人民表达喜悦和庆祝的方式,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手持彩绳,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除了花山节,苗族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如“尧回节”、“大寨会”等。
这些节日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服饰习俗苗族的传统服饰以宽松、色彩斑斓为特点,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美的热爱。
苗族服饰的一个重要元素是银饰,银饰不仅作为装饰品,还具有保平安、驱邪避祟的功能。
苗族妇女通常会佩戴耳坠、项坠、腕饼等银饰,展示出其高尚的身份和美丽。
在苗族传统婚礼中,新娘穿着的婚纱也是非常讲究的。
新娘的婚纱由红花布制成,上面还点缀着各种绣花和银饰,展现了苗族妇女的风采和婚姻的美好。
同时,苗族还有独特的发饰和头饰。
苗族婚俗的主要特点

苗族婚俗的主要特点
一是新娘嫁到男方家为晚上出嫁,当晚来到男方家,即不坐轿,也不拜堂,新婚之夜夫妻不准圆房;二是新娘嫁到新郎家后,不象汉族那样称男方的父亲为爸爸,母亲为妈妈,而对夫君的父亲喊做“告”,即“公”,其母亲称为“务”,即“奶”,和新娘家父亲同辈的家族,不管年龄大小,男性均称呼为“公”,女性均称为“奶”,跟新郎同辈年纪大的叫“大伯”,年龄下的叫“叔叔”,与夫君同辈的女性家族,年纪大的叫“大姑”,年龄小的叫“姑姑”。
尤其是夫家的亲舅舅、舅妈以及姑爹、姑妈,新娘子均叫“爸爸”、“妈妈”;三是“不落夫家”(坐家的习俗,即新娘回门后长住娘家,仅在节日或忙时经召唤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怀孕后才长住在夫家,坐家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四是这支。
试析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试析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前言湘西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区,境内的麻阳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
该地区人民以苗族人为主,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试析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婚俗文化麻阳苗族人民的婚俗文化十分丰富多彩,包括婚前仪式、过程和婚后仪式。
婚前仪式主要是指聘礼的交换和过门礼的进行。
聘礼是指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过门礼是指女方在婚礼前拜访男方家庭,表示自己的真诚和愿意。
婚礼过程中,新娘会穿戴华丽的婚纱,而新郎则会打扮成英俊的伴郎。
在婚礼上,新人要跳舞、喝酒、招财等主要活动。
婚后仪式主要是指新娘入门仪式和新人拜祖神的仪式。
藏经楼文化藏经楼文化是麻阳苗族人民传承的一项重要文化,自古以来,麻阳苗族人民就非常注重文字的传承和宣传。
因此他们在各村庄中设立了藏经楼,让乡村中的年轻人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以保持族群的文化传承。
藏经楼是麻阳苗族人民传承多年的文化全息。
在这里,他们会每天固定地进行礼仪教育、思想文化教育等活动,这使得每一位藏经楼成员都成为了一个有着文化背景和爱国精神的人。
祭祀文化祭祀文化是麻阳苗族人民非常注重的一项文化。
他们会在每年的特定日子里,给先人和神明祭祀。
在祭祀过程中,麻阳人会献上鲜花、酒水、蜡烛等物品,并在场上敬酒以表达敬意。
麻阳苗族人民会用祭祀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敬爱和对神灵的敬畏。
祭祀文化是他们保持传统、弘扬文化、维系家族和睦等重要群体文化。
民间歌舞文化麻阳苗族人民拥有丰富的民族歌舞文化。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歌曲和舞蹈被广泛传播和使用。
“苗族赛龙舟”、“苗族麻花”、“苗族灯树”等著名的民族节日和文化艺术活动都是他们非常重视和积极参与的。
他们通过歌舞艺术来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表达他们对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小结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是湘西南地区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他们在婚俗、藏经楼、祭祀、歌舞等方面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些文化特征不仅反映了麻阳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关心和传承,也为我们了解湘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
【历史故事】苗族婚俗简介 苗族人在婚恋过程中有何习俗

【历史故事】苗族婚俗简介苗族人在婚恋过程中有何习俗苗族青年男女认识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苗族青年传统的方式就是通过知情人介绍,找媒人上门提亲,而且第一次女方家找尽各种借口拒绝,在拒绝的同时设法打听对方的家庭情况,人品等。
男方来提亲时,女方是不能当面出现的,只能由叔、伯等上辈同男方请来的媒人闲谈,谈到有切入点的时候才将话题引到提亲。
另外,男方同媒人第一次来时必须带上一壶酒,还有烟。
首先进门坐下就发烟,连发两次。
女方家就知道是来提亲的,就会去叫叔伯到家里面来陪客人。
叔伯就坐,男方媒人就去找酒杯把带来的酒一一倒上,才开始天南地北的聊,当然女方和她的伙伴们会在隔壁偷听。
第一次虽然女方家没有一点同意的意思,但是在男方青年要离开时,还是要找到对方(女方)把准备好带去的信物(一般是头巾等)强行交给女方,而且收也得收,不收也要收。
这样可以给双方都留下余地。
通过几天时间的考虑,男方就要准备第二次去女方家提亲,这次是关键,因为如果去了,女方没有第一时间把第一次去的信物归还男方,就是要等待男方再来,而且这次来男方就要带上一对鸡(一公一母),两瓶酒。
这次的话题就接前次的,直截了当。
鸡带来后,女方家是不帮忙的,要杀要放全屏男方和媒人自己动手,找碗找筷摆桌子就当在自己家一样,当然不是不可以请人帮忙,很简单只要你发只烟给在场的同辈人,请他们帮忙他们也很乐意。
通过这些小事就可以看出男方的聪明才智、为人处事,办事协调能力等等。
在砍鸡肉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千万不要忘记,就是鸡卦(鸡大腿)、鸡头、鸡翅膀、鸡脚、鸡肝都要割好完整,否则这鸡不仅白杀,也暴露男方不懂礼数。
鸡肉摆上桌后,男方媒人就要张罗了,要请女方辈分最高又年长的男人坐上席,叔伯、舅舅等依次入坐,男方媒人只能与女方同等辈分而坐,女人辈分再高也不能入席。
入席后,男方媒人就要分鸡肉了,首先鸡头是要给坐上席的长辈,其次是鸡卦,公鸡卦一只要给女方说话算数的人(女方是哥哥的女儿就是叔叔,女方是弟弟的女儿就是伯伯),苗族有一句话叫:“叔叔的女儿只有大伯有权嫁出去,大伯的女儿叔叔有权嫁出去”。
湖南湘西苗族婚礼流程

湖南湘西苗族婚礼流程
湖南湘西苗族婚礼是苗族人民重要的社会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基本流程如下:
1. 提亲:男方家长代表到女方家中提亲,向女方家长提出婚事请求。
如果女方家长同意,当天男方家长就要给女方家长拜礼。
2. 定亲:男方家长到女方家中再次确定婚事,商定彩礼、聘礼和婚期等细节问题。
双方还要进行一次简短的仪式,代表着两家之间的正式结缘。
3. 纳彩:在婚礼前一天,男方家人会到女方家中纳彩,即把婚内用的一些物品送去女方家中。
(这个过程有时也会在“成亲”仪式中进行)
4. 安床:在婚礼当天早上,男方家人到女方家中安装“新房”,也称为“布头房”。
男方家人须要穿上苗族传统服装,唱着特定的歌曲安装房间背景。
5. 迎亲:在男方家中迎接新娘,新娘要披上男方家人送的一块小毯子,走到男方家中的门前,由男方家长把新娘抱起,放在床上。
然后,男方家人和女方家人坐在一起,一起吃团圆饭。
6. 迎门:新娘入门后,男方家长会邀请女方家长到男方家中做客。
男方家人会借此机会展现苗族独特的风俗、文化和艺术,让女方家人对苗族婚俗有更深刻的了解。
7. 敬酒:由主婚人带领全部家人进行敬酒仪式,表示祝福和感激。
8. 离婚:新娘在结婚后第三天回到女方家中,进行一种叫做“离婚”的仪式。
女方家人将为新娘做一顿特别的饭菜,新娘也要带些礼品回去给女方家长,以表达感激之情。
以上就是湖南湘西苗族婚礼的流程,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用苗族的传统方式来举行婚礼,不仅传承了苗族文化,也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尊重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凤凰县禾库镇苗族青年吴朝 辉和龙玉婷举办民族特色婚礼迎 新年。吴朝辉和龙玉婷是中学同 学,俩人恋爱多年。吴朝辉在禾 库镇开了家豆腐作坊,于2014年 底修建了一栋三层楼房。这次喜 迎新娘,双喜临门。民族特色婚 礼中的对歌、拦门酒为婚礼增添 了喜庆和欢乐。
湘西凤凰县禾库镇苗族青年吴朝辉和 龙玉婷举办民族特色婚礼迎新年。吴 朝辉和龙玉婷是中学同学,俩人恋爱 多年。吴朝辉在禾库镇开了家豆腐作 坊,于2014年底修建了一栋三层楼房。 这次喜迎新娘,双喜临门。民族特色 婚礼中的对歌、拦门酒为婚礼增添了
民族特色婚礼中的 对歌、拦门酒为婚 礼增添了喜庆和欢 乐。
湘西凤凰县禾库镇苗族青年吴朝 辉和龙,俩人恋爱多年。吴朝辉在禾 库镇开了家豆腐作坊,于2014年 底修建了一栋三层楼房。这次喜 迎新娘,双喜临门。民族特色婚 礼中的对歌、拦门酒为婚礼增添 了喜庆和欢乐。
• 湘西凤凰县禾库镇苗族青 年吴朝辉和龙玉婷举办民 族特色婚礼迎新年。吴朝 辉和龙玉婷是中学同学, 俩人恋爱多年。吴朝辉在 禾库镇开了家豆腐作坊, 于2014年底修建了一栋三 层楼房。这次喜迎新娘, 双喜临门。民族特色婚礼 中的对歌、拦门酒为婚礼 增添了喜庆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