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论文

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论文
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论文

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论文

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理论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奥格本认为,文化是各个部分的高度整合,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带动其他各部分的改变,各个部分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带动了文化的整体进化。①我所选取的田野点新队村,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境内,是一个迁徙出原居住地的苗族村落,搬离了本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队村苗族的社会文化也逐渐地发生着变迁,特别是他们的婚姻文化也在经历着变革。研究这样一个社区,观察它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婚姻文化变迁的状况及其特点,对我们进行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新队村是平田乡唯一的苗族村落,隶属于元谋县平田乡班果村委会,在新队村周围,生活着汉族、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杂居或单一居住的村落。该村建于1969年,当时武定县白路乡大窝塘村周围经常发生滑坡现象,村民生命安全和生产活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武定、元谋两县革委会商议决定,大窝塘村部分农户搬迁到现在的新队村村址,建立新队村,新队村距原迁出地约90公里。发展至今,该村共46户,178人。新队村离元谋县城25公里,距平田乡政府5公里,村里耕地面积较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3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文化者12人,高中文化者1人,其余为小学文化或者文盲。在该村,传统宗教信仰还有少量遗

留,但绝大多数人则信仰 __,村里建有 __堂。新队村刚迁入该地的时候,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村民在生育上不受限制,1995年,新队村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村外出打工者共12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8人,常年在外的有7人,多数打工者在外面的工作都不确定,随意性很强。

新队村的苗族绝大多数是核心家庭,由一对配偶及他们的未婚

子女组成,每个家庭的户主均由成年男子担任。在新队村,核心家庭相当普遍,三代同堂居住的家庭基本上没有,这是因为村民大都分家较早,婚后不久就分出去居住,而且都在生育以前,而老人们又比较习惯单独居住。在家庭中,男子主要承担犁田耙地,掌管家里的经济大权,妇女担负生育、喂养下一代的任务,除此之外还要纺线、饲养家禽和操持家务,各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有关家庭中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磋商,但大多时候男子决定家里的事宜。

新队村的家庭规模。新队村也具有跟大多苗族村寨一样的特点,村寨规模小,人口也较少。形成新队村人口较少,规模较小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新对村是搬迁村,到元谋县落户的时间还不到四十年;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计划生育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寨人口数,因此村里的家庭规模趋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__》一书中,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过程,家庭形式,伴随着人类自身的生产,由低级向高级阶段逐渐向更高级发展,新队村的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历史上,由于地理、交通、社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苗族的交往范围狭窄,婚姻的选择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苗族只在附近的苗族村庄里或较近的族人之间选择通婚对象,与其他民族不通婚,其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一方面受家庭的小农经济影响,另一方面是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信息不流通、对外交往少造成。这种近距离婚嫁以及在缔结婚姻上习惯于亲上加亲原则,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血缘上的近距离结婚。1969年新队村民从原居住点迁出,随着居住地改变,交通的便利,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到新的思想及新观念,特别是在国家《婚姻法》的指导下,经过宣传和教育,村民逐渐意识到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的身体健康,所以逐渐放弃了这种婚配方。

以前,苗族青年主要是通过民族节日、游方、参加婚宴等活动认识,但是新队村是一个搬迁的村寨,周围居住的多是汉族、彝族及少部分傈僳族,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再加上离开了自己民族的主体,离开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独自在新的环境中,在异民族的包围中生息繁衍,他所携带的传统文化在岁月流逝中逐渐削弱,在访谈中很多年轻人都表示不会唱苗族传统歌曲,更别说是用

山歌来恋爱这一古老方式。另外一点,婚姻的安排从最初的父母包办婚姻到趋于青年男女自己做主的自由婚姻,现在,大多数的青年在学校接受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知识技术的广泛传播、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父母做主的婚姻遭到激烈冲击,苗族青年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自己选择、且要有感情”的婚配对象。除了亲友之间的介绍,自己外出认识和朋友相互介绍的也逐渐增多,村里有好几对年轻夫妇就是在外打工时认识的。

在访谈中,我让村民选择事先拟定的择偶标准,a性格人品,b 客貌,c家庭条件,d社会背景。结果,在被问到的23位访谈者中,无论其年纪大小百分之百的访谈者都认为性格人品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容貌和家庭条件,至于最后一项社会背景却没有人选择。综合分析访谈者的选择,可以发现,四十岁以上的访谈者认为家庭条件可以考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觉得人品比经济条件重要;而年轻人对配偶家庭条件的选择则分两种情况,如果是嫁人,对方家庭条件应该是一个考虑的因素之一,它会影响人们对结婚对象的评价,经济与人品是综合考虑的条件;如果是娶媳妇,则不必在意女方家庭条件如何,认为这个影响不大。通过访谈调查发现:苗族更重视配偶的内在品质,对择偶要求中的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看得相对要淡薄,在相对传统村庄中生活的人们,人的品质被看成最主要的评价标准。

苗族大多盛行早婚,一般到了十七八岁,父母就为他们定下婚约,早婚现象突出。在新队村,四十岁以上的村民大多也是早早就成了家,婚龄普遍小于国家法定结婚年龄。但是现在,因为政策的宣传和外界的影响,人们逐渐改变了早婚的思想,现在一般是男22岁,

女20岁才考虑婚姻大事,出现了结婚年龄逐渐增大的趋势。

通婚圈改变。

随着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新队村的通婚范围也逐渐扩大,从以前在邻近的乡和县选择对象,到现在选择对象的地方越来越远,甚至到禄丰县、昆明近郊,特别是近几年,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也多了,村里有三四对的年轻夫妇就是在外打工后认识的。而且在访谈中,越来越多的村民也表示愿意与其他民族婚配,这些都说明新队苗族的通婚圈在逐渐地改变。

新队村婚姻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

历史上的苗族,各部落间征战频繁,饱受民族的压迫,在加上

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得苗族先民大多居住在偏远的高山地区, __长

期处于滞缓发展的状态。新队村虽然是一个搬迁村,但长久以来苗族先民们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判断,也深深地印刻在村民们的脑海里,

变成一套自觉遵守的规则,映射在他们的婚姻文化中,就表现为表层的婚姻习俗有所变化,而深层的婚配原则却一直没有明显改变。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对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结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变迁通常是从物质文化上的变化开始,至于精神层面的,如价值判断,信仰系统、社会习俗等这些内层的转变却是最难的,也是最深刻、最缓慢的。②所以从时间上看,新队村苗族要改变本民族的价值判断和长期以来存留在他们脑子里的传统观念还需要很长时间。

当代社会是一个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改善提供了保障,提高了苗族的生活水平,新队村基本上家家都有电视,一半以上的家庭拥有手机,摩托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也相继进入村民的家里,还有少数几户人家有农用车和微型车。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引入,加强了苗族和外界的联系,其中电视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它不断地将外面的新观念、新思想引入苗族生活的社区,电视使村民开阔了眼界,使得新的婚姻观和婚配原则灌输到部分村民中,特别是青年人心中,并逐渐被接受。

新队村迁出原居住地后,生活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坝区,接受学校教育也变得更便利。村里的小孩上小学的有3人,上初中的有2人,

还有少部分外出打工、服兵役的年轻人,他们在社区外面的见闻,打工的经历,成为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改变了以往在苗族社区的封闭状况。其次,城镇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民族小聚居的格局。族际的互动,不同民族之间的往来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城镇,定期赶集的村民及在校读书的学生,各种各样的人口集中于这里,这些交流又被带到村庄,使新队村苗族的婚姻文化不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对异民族文化的陌生感逐渐消失,为村民接受异民族的文化奠定了基础,进而使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动摇。

《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新队村迁到现居住地后,在当地政府的宣传教育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村民们逐渐放弃了包办婚、近亲婚、早婚等传统婚俗,特别是近几年来,平田乡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和班果村委会联合起来经常派工作队到新队村进行优生优育的宣传,试图说服村民们接受与异族通婚的观念,从根本上增强本民族的身体素质,提高人口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宣传和村民思想的进步,族外婚和优生优育将会成为大多数村民自愿接受的一种新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族内婚的习俗。奥格本强调,文化各个部分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带动了文化的整体进化。肯定文化调适对文化变迁的作用,但调适不是立刻发生的,而是隔一段时间后才出现,这就是文化的滞后性。③新队村的苗族,婚姻生活方式选择性地继承了传统,并吸纳了现代文明,新队村苗族的婚姻文化变迁是苗族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结果,

主要受到文化变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队村苗族的婚姻文化会更趋于和谐并呈现 __趋势,这对于苗族的婚姻生活方式乃至婚姻文化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苗族传统的婚姻在观念上、形式上还会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必将由封闭走向开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苗族社会的进步和外来文化的交融,新队苗族的婚姻文化还会继续发生变化。

内容仅供参考

非常有趣的苗族婚俗

苗族婚俗非常有趣,不同地区的苗人又有不同有趣的习俗。 迎亲的大粑粑 结婚的前一天,新郎送给新娘家的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苗语叫“佳”)。它的直径通常为二尺五寸到三尺一寸,厚二至四寸,远处看去,活象一只大簸箕。它是新郎的舅舅或姐夫在婚期前夕用二十五到三十五斤糯米面做成的,表示祝贺新婚夫妇团团圆圆、丰衣足食。没有舅舅和姐夫的,就自己家做一个。 这糯米粑粑送到新娘家后,是全体客人和主人的宵夜食品。当晚,姑娘家将连同粑粑一起送去的四只鸡宰杀后,放进大锅里炖,再撒上几把干辣子面,熬成鸡肉辣子汤。睡觉前,主人给每个客人送去一碗鸡肉辣子汤,客人们多数会吃得满头大汗,嘴里不断发出“嘘嘘”的声音,这时,主人客人都笑逐颜开,心里乐滋滋的。苗族同胞称这叫“喜事喜办”。 画“把曲”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派出一位与新郎同辈份的年轻人,挑着酒和肉,到新娘家去迎亲。这人,苗话叫“把曲”。这天晚上,新娘家的父兄叔伯陪“把曲”喝酒吃饭。饭后,新娘的姊妹好友来与新娘话别。大家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把曲”也和大家坐在一起。突然,一只涂上锅烟灰的黑手朝“把曲”脸上抹来,留下黑黝黝的五道手指印。瞧着“把曲”的大花脸,众人一阵欢笑,笑声未了,几只黑手又劈头盖脑朝“把曲”袭来。“把曲”只能招架,不能逃走,更不能生气。苗家风俗认为,画“把曲”是件吉利事。“把曲”画得越黑越好,这样,新娘过门后,喂猪喂狗,养鸡养鸭,才会肥肥壮壮。 月圆时节结良缘 居住在昭通、彝良、永善等县的苗族同胞,要在月亮最圆的那几天里才喜结良缘。 苗族同胞的这个习俗,据传开始于清朝末年。那时,土匪常趁黑抢劫办婚事的人家。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同胞,为避免土匪加害,多在月亮最圆最亮的一天晚上,为儿女举行婚礼。苗族老人说,农历十三到十六那几天晚上,月亮整夜都高挂天空,又圆又亮,地上亮晃晃的,土匪不大出动,即便来抢,也容易被发现和受堵截。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苗家婚期的传统日子。解放后,苗家的这种习俗仍旧沿袭下来。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苗族同胞生活的改善,今天,苗族同胞在月亮最圆的那几天举行婚礼,其含意已经变为新婚夫妇团团圆圆过日子的象征了。 约会结婚 四川、重庆、云南一带苗乡,青年男女通过山歌私约婚期后,男女双方回家告诉父母及知己好友,对其他人则守口如瓶。因为,山歌定情,无凭无据,万一情况有变,届时姑娘没有赴约结婚,这个男青年就会被人瞧不起,因此,直到结婚那天,小伙子还像没事人一样,月亮出来时,新郎才与几个好友打扮一新,带上柴刀溜出山寨,前往约定地点迎接新娘。 新娘在伴娘陪伴下前来赴约,新郎的好友用柴刀砍来柴草,点燃篝火,伴郎与伴娘边歌边舞,祝福一对新人幸福结合,篝火将尽,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回到男家村寨。新娘进门,男家燃放鞭炮,只有到这时,全寨人才知道这个男青年结婚的喜讯,全寨人涌到男家,饮酒歌舞,通宵达旦。 “咬手”定情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湘西踏虎杨桂军民俗凿花

内容摘要:对湘西国家级非遗项目“踏虎凿花”代表性传承人杨桂军及其凿花作品进行了介绍,杨桂军作为一位多产的凿花艺术家,以其精湛的凿花技艺向我们展示了湘西地区苗家人的民俗风情;杨桂军的民俗作品题材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日常生活类和农业生产类;其民俗凿花作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即“民俗题材、造型写实”,“构图多样、虚实结合”和“神形兼备、传情达意”等。 关键词:杨桂军;民俗凿花;日常生活;农业生产 1 背景 至今仍在湘西地区流传并为人们所喜爱的剪纸艺术被当地人称为凿花,凿花是一种不用剪刀的剪纸,因其主要源于湘西泸溪县的踏虎乡,也被称为踏虎凿花。2008年6月,踏虎凿花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凿花的出现与苗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是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模,苗家妇女一般先要将构思好的花样剪铰出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绣模穿针刺绣。[1]过去多是苗家妇女自己剪绣模,到了后来绣模从绣花工艺中独立出来,才逐渐出现了专门的剪纸艺人,被称为“花客”。经过历代“花客”的不断摸索,湘西凿花以其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花样繁多、风格独特等艺术特色而享誉于世。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老一辈的“花客”们如黄靠天(1923~1997)、邓兴隆(1949~2010)等大师都已相继去世,而作为黄靠天的关门弟子,踏虎凿花的传承人杨桂军仍然肩负着“花客”的使命,一直在从事着自己钟爱的凿花事业。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踏虎凿花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凿花作为绣模的传统功能正日渐消退,而其装饰性、地域性则愈加凸显。就其艺术的表现内容而言,当代“花客”们也开始更多地通过凿花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来表现苗族的民俗风情,而杨桂军就是其中一位将凿花的传统风格赋予时代气息的佼佼者。 杨桂军(1954~)出生于泸溪县合水镇晒洲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爷爷是村里的一名剪纸好手,更是杨桂军剪纸手艺的启蒙老师,天资聪颖的杨桂军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到剪纸艺术的熏陶,除此之外,对纺纱、织布、打草鞋、做布鞋等女红活他几乎一学就会。1971年,因为家里出现困难,17岁的杨桂军在高二时便辍学回家,除了务农,他也在闲暇的时间里做旗伞、扎花圈、剪纸等,每当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村里人都会请他去帮忙做一些手艺活。由于剪纸技艺精湛,杨桂军在1985年(31岁)被选调入踏虎乡文化站工作,正是在这一年,他有幸结识了凿花大师黄靠天,并开始拜其门下学习凿花技艺。1993年(39岁),为弘扬民间艺术,杨桂军参加了由泸溪县美协筹划的凿花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08年,随着踏虎凿花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桂军也因为工作突出被调到县里工作。2009年(55岁),泸溪县成立了踏虎凿花传习所,杨桂军和所里的同志一起肩负着为踏虎凿花的保护和传承的重任,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名学徒从传习所里陆续出师。2011年(57岁),杨桂军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踏虎凿花”代表性传承人,[2]其作品如《苗寨六月六》、《湘西碾米》、《打油图》等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剪纸艺术大奖。同年,杨桂军还受邀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远赴北京展示了其精湛的凿花技艺。作为踏虎凿花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桂军始终心系凿花手艺传承的责任,除了在泸溪踏虎凿花传习所里传授凿花,他还在泸溪县浦市镇中心完小担任纸艺老师,为踏虎凿花的发展和传承尽着自己的最大力量。 2 杨桂军民俗凿花作品的分类 杨桂军是一位多产的“花客”,走进他平时工作的踏虎凿花传习所,一张张刻画精美的凿花作品马上映入眼帘,那些展示出来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由杨桂军所创作的。他的作品主要是以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为题材,这些民俗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湘西地区苗家人的日常生活类和农业生产类。 2.1 以湘西苗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的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在近一个月的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的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的历史关联。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的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的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的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的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之后为复苏期。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的变化,但主要是形式,手法和表述角度上的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的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的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的效仿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基本相同的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特色。不同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对婚礼的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长安是个出司仪的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有关,这里是周礼的孕育地,也是汉唐礼仪的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事。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可度。尽管传统的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的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传统婚俗的尊重度越高,保留的礼仪相对较多,越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的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的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的繁荣,从总体上看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是较为完整的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魅力。 由于婚俗具有效仿性传承和口授式传承的特点,所以在长安广大农村的每个自然村落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者几个识文断字的且又有一些口才的文化人,按照祖辈留传下来的规矩,传播并不断丰富着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既便是在文革期间那么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在民间这种传播都未中断过,只是变得隐秘了许多,谓之;‘咱这就这讲究’。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执著与坚持,才为我们保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值得尊敬。 所谓传统文化,我个人粗俗的理解,就是一代代先哲们传承下来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并乐意接受的正统文化。它其所以能世代传承,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与敬仰,凝聚了中国人的道德观、

边城风俗民情描写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 地方和民俗风情。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也是其乡土色彩重要因素 沈从文从小居住在苗、汉、土家族杂居的地方,那里交通阻塞,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在半原始的状态之中,因此保留了不少原始社会的风俗。在他醉心描写自然风景的同时,力图追求流贯其中的安谧而迷人的生活情景,更着力于湘西文化的深层蕴涵,如通过写节日活动、地方习俗、神话传说、民歌民谚等,为读者呈现出湘西地区特有的,迷人的民俗风情画。 节日活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有自己特有的庆祝方式。在《边城》里,作家对端午节作了详细的描绘:端午节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之一。“到了那天,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一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凡把船划到了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面前令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某一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③划完龙船之后,又有缚了红条布子的雄鸭,放在水中让人泅水去捉。不拘谁把鸭子捉到,鸭子就是谁的了。虽然端午节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但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翠翠和摊送的爱情的悲欢离合也因此油生。《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则描画了苗人过春节的情形,苗族人民性情豪爽,喜欢唱歌跳舞。与汉族相比,苗族人喜欢饮酒,迎春节是更是开怀畅饮。年轻人在迎春节穿新衣,把礼物送到相好的女子家里。年轻的男女聚集在一起,吹芦笙,在月光下唱歌跳舞尽情欢乐。老年人也聚在一起,讲述各种光荣历史与渔农知识,诉说过去,展望未来。 富有特色的湘西节日活动,是读者进一步了解湘西人民生活。《边城》描写的端午节勾勒出一幅绝美的风俗图。淳朴的人民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激动的心情来感受这一天任何时刻的美妙之处。这种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民洋溢着乐观情绪的人生状态。人与自然、社会的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美丽的山水、健康的心灵、传统的节日,形成了湘西独特的人文景观。《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里,我们则了解到淳朴的生活受到了破坏。在汉人将要统治苗人上时,苗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恐慌,沈从文描写得十分传神。但即使最英勇的苗人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他们只能逃避,借酒消愁,建立自认为是安全的野洞王国。七个野人的毙命,宣告了宁静的乡村世界反抗外界文明侵浸以失败告终。2.2地方习俗 2.2.1对歌习俗 苗族分为花帕、长脚、郎家、乌婆等若干支系,他们的语言不尽相同,歌唱却能

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标题】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作者】 【关键词】 【指导老师】 【专业】英语 【正文】 I. Introduction Marriage is the basic system and form that both sexes combine in society. The marriage culture is produ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riage, which reflects a certain marriage conception. Marriage custom not only incarnates the social appearance in some times, but also shows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one nation.1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thought highly of marriage culture. Ancient people regarded marriage as the primary and incipience of all decorum. Chinese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ce culture have penetrated into marriage culture, so it is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le because of geography, nationality, history, religious beliefs and other aspects, the marriage culture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Therefore,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of marriage culture among Chinese, British and American. Firstly, it has introduced some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econdly, it has described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marriage culture,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marriage culture. Besides, it has introduced some main differences, such as the wedding process, the wedding dress, the wedding car and other details. Finally, it analyzed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cluding religious beliefs, the ways of thinking. II.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Every country has her nationality, but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No matter in China or Western Countries, marriage is a great turning point in life. Both of people all pay great attention on it, and they always choose a nice day, which is sunny and propitious time, so wedding date is very important in every country.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would like to choose an auspicious day based on lunar calendar, which meant the couple would love each other and live a good life in the future. Similarly, the foreigners also choose a perfect day to hold wedding. For example, in England men hate to hold wedding in May. Because May has been considered an unlucky month to marry in. In addition, Fridays were considered unlucky particularly Friday the 13th. There has a famous old rhyme advises a wedding of the week. “Monday for wealth, Tuesda y for health, Wednesday the best day of all, Thursday for losses, Friday for crosses, Saturday for no luck at all.2

歪梳苗族婚礼习俗

歪梳苗族婚礼习俗 苗族,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一个能歌善舞并以精致银饰闻名的民族,一个有着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民族,如此的古老的一个民族,在婚嫁方面又有哪写风俗习惯呢?苗族支系繁多,而且语言、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大多数苗族支系的命名,基本上是根据头饰、服饰来命名。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贵州织金的歪梳苗族的婚礼习俗。歪梳苗崇拜月亮,而插在头上的木梳正是半月形,寓意团团圆圆。歪梳苗就是因妇女头上一侧戴有一把长梳子而歪在头部右侧而得名。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歪梳苗崇拜月亮,因为月亮代表团圆。歪梳苗的像征标志是结婚妇女头戴一把木梳。歪梳苗的女子,即使再穷再贫寒,也有一把半月型的木梳,清晨起来,绾起头发,对着镜子,灵巧地插上,算是一天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别看她们很容易就梳好了头饰,其实这个头饰要梳好梳美观可

不简单,首先要把头发梳顺,至上而下,然后从左边耳上5厘米左右的距离处分出一条线,将头发全部往右梳理,梳理过来的头发要平整地贴在顶额上,然后慢慢地将头发绾成髻鬃,再将髻鬃从耳后绕过头部回到右边,留有一段发尾,用木梳固定,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容易,绾成的髻鬃,如果松了,头发就会散落,如果太紧,就会不舒服。以前歪梳苗的女子个个都是长发,梳出来的头饰美丽而大方,而更为独特的是,有许多上了年纪的妇女,头发不是很多,但是梳出来的头饰看上去很饱满,插上木梳也不会松散,原来是她们在绾成髻鬃的时候加入了头发,许多人不知道,认为她们用的是假发,或者是其他的替代品,其实不然,她们用的是自己的头发,是她们年轻时剪下的头发,经过自己收集整理,在老了以后备用。由此可以看出,苗族女子十分讲究美容,于是这种独特的头饰没有消失,而是在文明传承过程中,继续繁荣发展与传承下去。 苗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表现本支系民族文化现象的婚礼习俗,至今仍完整的继承下来。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缔结婚姻大至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 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 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

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轮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镂花;盘圈以空心银条盘绕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牙钎即银链,由两块镂刻银牌和多根银链组成,下吊牙钎、挖耳、小刀、金瓜锤等,分两层或三层,层次多者美。后尾用银制花草藤叶连缀而成吊手后背。 4、嫁娶婚俗:以歌为媒,境内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恋,多以歌为媒。苗族更为普遍。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赶场、赶秋、樱桃会、挑葱会等场合相识后,遂开始约会。约会一般以草标为记。约会时即开始唱歌,先唱"访名问姓歌",如同姓不再对歌,以兄妹相称。如非同姓则以对歌了解情况,加深感情。多次约会对歌,遂以歌相互赠物、如项圈、手镯等。至此,情感已达高潮。女方

【毕业论文选题】2019精选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

2019精选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2) 过去,在海南汉族地区,谁家有了孩子,不管大小,就会有媒婆上门说亲。现在男女青年都发展成自由恋爱,自愿结婚,自己做主。对于海南然而现在的婚姻还保留着以往婚俗,为了让各位学者确定研究主题,现在学术堂整理了部分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各位借鉴。 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一: 1、五指山黎族婚俗的变迁 2、黎人与摩梭人母系制遗存比较研究 3、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 1

4、浅谈安多海南地区的藏族婚俗 5、民国时期黎族社会的饮食和婚丧习俗研究 6、海南本土民俗纪录片题材的挖掘与梳理 8、黎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管窥--以海南四个黎族村寨为视点 9、黎族、苗族婚恋习俗对比研究 10、论海南儋州调声的艺术形态 11、当代黎族的婚恋观及婚姻成立条件 12、三亚回族婚俗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13、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婚俗文化之比较 14、海南槟榔文化探析 15、海南黎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 16、改革开放以来海南黎族社会观念变迁及特征分析 17、少数民族婚姻制度的一种法史学解读--以婚姻习惯不落夫家为考察对象 18、海南梅村地区黎族婚姻与家庭调查研究 19、海南黎族合亩制地区的权利观念探析 20、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 2

21、海南黎族“不落夫家”婚俗研究 22、海南黎族放寮婚姻与永宁阿注婚的比较研究 23、黎族婚姻家庭风俗习惯调研 24、黎族传统社会婚姻家庭习惯法研究 25、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 26、海南黎族习惯法研究 27、黎族婚姻制度的变迁 28、海南黎族习惯法价值的法理学分析 29、黎族风俗习惯规则基本理念探讨 30、高山族和黎族传统婚俗比较研究 31、海南黎族文身及其社会性 32、海南两个黎族社区男女村民性和生育观念研究 33、婚俗、法治及其路径--以海南黎族婚俗的调查为对象 34、性爱音乐活动研究--以海南黎族为实例 35、海南黎苗民俗生态试论 36、从海南地理看黎族风俗文化 3

苗族、土家族文化介绍

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 /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 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在逃避战争和躲避朝廷的追杀中,为了隐秘行踪,担心苗族文字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掉烧掉,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 (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 和HONGB.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苗族自治州:恩施州、湘西州、文山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 苗族自治县: 苗族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 外国: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 蚩尤的读法:蚩尤chī yóu,。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 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 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 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 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传说中蚩尤性情豪爽、刚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满武将帝 王阳刚之美,不愧为一代盖世豪杰。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把他论为妖魔、邪 神形象。 蚩尤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苗族文明始祖、中国工业鼻祖-----------蚩尤 苗族歌后----阿幼朵苗族、籍贯: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爱好:唱歌、跳舞、服装设计文化:现在就读北师大单位:中央民族歌舞团 宋祖英—苗族1966.08.13降临湘西古丈县岩头寨乡老寨村 刘媛媛苗族红旗歌手————<五星红旗> 土家族文化

《金布甲的婚俗》等答案

金步甲的婚俗 1、众所周知,金步甲是毛虫的天敌,所以无愧它那园丁的称号。它是菜园和花坛的警惕的田野卫士。它是个凶狠的吞食者。是所有不及它的昆虫的恶魔,但它也会惨遭灭顶之灾。将近六月中旬,法布尔亲眼看见一只雌金步甲在折腾一只雄金步甲。后者体形稍小,一看便知是只雄的。手术开始了。雌性攻击者微微掀起雄金步甲的鞘翅末端,从背后咬住受害者的肚腹末端,它拼命地又拽又咬。受害者精力充沛、但并不反抗,也不翻转身来。它只是尽力在往相反的方向挣扎,以摆脱攻击者那可怕的齿钩,只见它被攻击者拖得忽而进忽而退的,未见其他任何抵抗。金步甲大概就是这样死去的,而且死的总是雄性。 2、雄金步甲的宽厚令人想起朗格多克蝎,每当婚礼结束雄蝎便任由其新娘吞食而不去动用自己的武器——那根能致伤其恶妇的毒螫针。这种宽容也让我回想起那个雄螳螂的情人,即使有时被咬剩一截了,仍不遗余力地在继续自已那未竟之业,终于被一口一口地吃掉而做任何的反抗。这就是婚俗使然,雄性对此不得有任何怨言。这也是在告诉我们那同样的习性。他们是已经对交尾感到满足的雌性伴侣的牺牲品。 3、金步甲的世界是很残忍,一个悍妇一旦卵巢中有了孕无须情人时便把后者吃掉。这类相爱之后同类相食现象很普遍,目前来说有三类昆虫是这么一种情况:螳螂、朗格多克蝎和金步甲。在飞蝗这个种族中,情况没有这么残忍,因为被吃掉的雄性是死了的而非活着的。白额雌螽斯和绿蝈蝈也很喜欢一点一点地嚼其已死的雄性的大腿。接近产卵期时,雌性距螽竟冲着它那尚活蹦乱跳的雄性伴侣下手,剖开后者的肚子,大吃一通,直至吃饱为止。一向温情可爱的雌性蟋蟀性格会突然变得暴,会把刚刚还给它弹奏动情的小夜曲的雄性蟋蟀打翻在地,撕扯其翅膀,打碎它的小提琴,至还对小提琴手咬上几口。 松树鳃角金龟 1、“它仪表堂堂,可与葡萄根蛀犀金龟媲美。它的服装如果说没有金步甲、吉丁、金匠花金龟的金属外衣那么豪华的话,那至少也是罕见的高雅。在一种黑色或栗色的底色上散布着一层厚厚的散花白绒点,既朴素又大方。” 它是什么昆虫?它只光顾什么树?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 松树鳃角金龟、这个昆虫只光顾松树。夏至将近时出现,与第一批蝉出现的时间差不多。 2、作为头饰,雄性松树鳃角金龟在短须尖上有七片重叠的大叶片,根据其情绪的变化或呈扇形张开,或闭合起来。这漂亮的簇叶是一个高灵敏度的感官,可以嗅到极微弱的气味,可以感知几乎听不见的声波,可以获知我们的感官都感觉不到的其他一些信息。雌性松树鳃角金龟触须头饰很小,由六片小叶片组成。不如雄性的感官灵敏。 3、雄性松树鳃角金龟那呈扇形张开的大头饰有什么用处? 那个七叶器官犹如大孔雀蝶的颤动的长触角,犹如牛蜣螂额上的全副甲胄,犹如鹿角锹甲大颚上的枝杈。到了寻偶求欢之时,它们全会以各自的方式挑逗异

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论文

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论文 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理论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奥格本认为,文化是各个部分的高度整合,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带动其他各部分的改变,各个部分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带动了文化的整体进化。①我所选取的田野点新队村,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境内,是一个迁徙出原居住地的苗族村落,搬离了本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队村苗族的社会文化也逐渐地发生着变迁,特别是他们的婚姻文化也在经历着变革。研究这样一个社区,观察它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婚姻文化变迁的状况及其特点,对我们进行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新队村是平田乡唯一的苗族村落,隶属于元谋县平田乡班果村委会,在新队村周围,生活着汉族、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杂居或单一居住的村落。该村建于1969年,当时武定县白路乡大窝塘村周围经常发生滑坡现象,村民生命安全和生产活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武定、元谋两县革委会商议决定,大窝塘村部分农户搬迁到现在的新队村村址,建立新队村,新队村距原迁出地约90公里。发展至今,该村共46户,178人。新队村离元谋县城25公里,距平田乡政府5公里,村里耕地面积较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3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文化者12人,高中文化者1人,其余为小学文化或者文盲。在该村,传统宗教信仰还有少量遗

留,但绝大多数人则信仰 __,村里建有 __堂。新队村刚迁入该地的时候,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村民在生育上不受限制,1995年,新队村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村外出打工者共12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8人,常年在外的有7人,多数打工者在外面的工作都不确定,随意性很强。 新队村的苗族绝大多数是核心家庭,由一对配偶及他们的未婚 子女组成,每个家庭的户主均由成年男子担任。在新队村,核心家庭相当普遍,三代同堂居住的家庭基本上没有,这是因为村民大都分家较早,婚后不久就分出去居住,而且都在生育以前,而老人们又比较习惯单独居住。在家庭中,男子主要承担犁田耙地,掌管家里的经济大权,妇女担负生育、喂养下一代的任务,除此之外还要纺线、饲养家禽和操持家务,各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有关家庭中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磋商,但大多时候男子决定家里的事宜。 新队村的家庭规模。新队村也具有跟大多苗族村寨一样的特点,村寨规模小,人口也较少。形成新队村人口较少,规模较小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新对村是搬迁村,到元谋县落户的时间还不到四十年;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计划生育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寨人口数,因此村里的家庭规模趋小。

婚俗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

婚俗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 ---读鲍宗豪的《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和婚姻意识.婚俗的约束力,不依靠法律,也不依靠科学的验证,依靠的是习惯势力、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中国的婚俗因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呈现出更多的斑驳陆离、异彩纷呈,也就越发地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研究。鲍宗豪的《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是有关中国婚俗文化的第一本专著,他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婚俗,把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婚俗生物学和婚俗文化两方面展开论述。包括男女的性角色意识,人类对婚姻的需要,婚姻与经济行为、婚姻与政治行为的关系,婚俗中的择偶艺术、嫁娶艺术,婚俗的宗教、社会心理等,又结合中国实际揭示了中国婚俗的变革,并对中国社会未来的爱情和婚姻做出预测,让人么清晰透彻地了解中国婚俗。 在鲍宗豪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婚俗与传统文化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主要体现在:一,中国婚俗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婚姻涉及到男女两性的结合的道德方面,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中,孟子主张男女授受不亲,这种观念不仅是男女交往的道德准则,更渗透于男女的行为中,从而导致保守、落后的婚姻观念。中国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媒人撮合、寡妇再婚等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中庸处世之道。其中,影响最深的是处女嗜好。对一个女子来说,是不是处女能否保持童贞,重于她们的生命。女孩子从小在父母那里接受的教训就是,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贞操,否则就是可耻的。而婚姻的缔结就给女人的贞洁一个光荣的归宿。可以说,对婚俗的尊重和践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二,中国的婚俗承载着中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一点,我们从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婚俗中就可看出。像我们所了解的抢婚、表亲婚、转房婚、入赘婚、服役婚、童养婚、指腹婚、共妻婚、试验婚、典妻婚、阿注婚、冥婚等婚姻形式,都完整地保存在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这些婚姻形式,我们可领略到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从而让我们更尊重这些文化,也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和少数民资传统文化的传承。再则,鲍宗豪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婚俗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于中国传统方式的包办婚和与其对立的自主选择婚中。这两种婚姻现象的冲突是诱发艺术灵感的闪光点,是诗人、作家歌颂自由恋爱和鞭笞包办婚姻的素材。美好的爱情成为美好婚姻的象征。从男女的择偶标准到相互表白示爱都被拿到艺术作品中当作题材,《诗经》中的《关雎》,还有《绝代佳人》、《凤求凰》、《孔雀东南飞》、《秋江记》、《梁祝姻缘》、《风流千古》、《西厢记》、《红楼梦》等戏剧、小说都淋漓尽致的描写了爱情的酸甜苦辣。 值得注意的是,从鲍宗豪所讨论的婚俗具有的文化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可窥见到婚俗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而它的社会意义更多地体现在经过婚俗而形成的婚姻中。 其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俗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婚俗中的精华部分被保留,而那些封建的、尤其是对女人来说不公平对待的部分渐渐被排斥掉。这不仅是现代人们对传统的挑战,也是尊重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体现,同时也认可了女性

苗族婚俗

苗族婚俗 ——都匀经济开发区王司社区五寨篾告罗氏婚俗 都匀经济开发区五寨小学校罗德龙 关键词:自由恋爱、毽堂、约会、“ge liang du”、忌锅灶、裁衣裳、过门、舅爷客、开人亲、拴苗带、亲家过门 地处匀东镇五寨村的苗族人民,婚俗、葬俗各见一斑。现据习惯略述婚俗如下: 苗族同胞人根据国家婚姻法的规定,也实行一夫一妻制。苗族同胞在婚姻形式上与其他民族大相径庭,有三种形式:一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通过在“毽堂”认识,“毽堂”打毽是正月的下午,女生在本寨子附近一点的地方聚集,男生则一个一个寨子地去窜寨打毽。男生到达毽堂附近,女生分发毽拍,一男一女对打毽。毽是用两寸左右的竹筒,插上四根鸡翅羽,毽拍久用木板做如“凸”字形的拍子,一男一女在打毽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对方如意,就向对方约定晚上约会(一般由男生提出)。约会好后,男生就在女方寨子或附近寨子的亲戚家吃饭,天黑定后就扑向约会地点,最多等到九点钟,如果女生还未到的话,男生就应该打道回府了;如果女生扑会了,刚开始的第一晚,女方还找一个要好的陪同,男方也找一个。那就在附近背一捆稻草,找一个避风的处所,把稻草铺好,坐下交谈,困了就互相抱着睡觉,天未亮前女生必须回到家,双方如果都觉得满意,就继续约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约会,如果双方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男方就会选择一个时间来迎娶新娘了。男方只要一个陪伴,女方由三四个要好的陪伴,到达约定地点,就一起往男方家赶去了,到了男方家附近,由陪伴去与男方父母说,男方家族伯母、叔母就拿一件长衫给新娘换上。“这件长衫也是她的老衣(死后穿的其中一件衣服)”。男方家人须全部出门避开,待女方进门后才能回来,女方进家坐在堂屋“香火”前坐在高櫈上,由男方伯母或叔母分发糯米饭,这饭叫“ge liang du”(苗语音译,意为吃了“腰”才硬撑!)而后就喝酒吃饭,吃饱饭后,就把送亲(女方陪伴人)送回家,男方就算有新娘了。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必须“忌锅灶”。“忌锅灶”另有典故,指女儿、女婿不准动女方家的锅灶,添饭都由女方小辈添,没有小辈,也只能由老辈添!一句话,“忌锅灶”是女儿、女婿“动”不得女方家的“锅”、“灶”!“忌锅灶”意在逼迫出嫁的姑娘应以夫家为重,不要时常回娘家。第二天,男方家会派一人到女方家告诉女方家长。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让女儿嫁入男家,就和男方家族一起吃饭、喝酒,商讨婚事和请酒日期,如果不满意,饭也不吃,就会把女儿强行带回家。这种情况,以后的事就看男女双方的造化了。 二是父母操办,即是“父母包办”,不管男女双方是否愿意、认识,就结亲过门。这种情形现在以很少有了。 三是经过亲戚朋友介绍,男女双方认识后自由接触往来,双方情投意合,自愿结为夫妻,自愿去政府办理结婚登记。 婚姻程序有: 提亲通常是,由男方父母托人了解女方情况,有点把握时,请媒人带礼品前往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长同意,那就收下礼品。(自由恋爱就少了这一步) 裁衣裳(定亲)男方家带事前和女方买好的布,酒肉、糯米饭等到女方家,随从是男方家的重要亲戚。裁剪女方衣服六套或八套(只有上衣和两片围裙为一套,由男方家缝制)。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摘要: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婚俗;文化;演变 正文: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六礼”(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六礼”的具体环节在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到婚礼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则逐渐被淡化。由于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青年男女在配偶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现象已荡然无存;女性地位的上升与文明的开化,也使得很多女性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从被男性追求到主动寻觅幸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等,使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的形式多样、联络密切;古代婚礼的繁琐流程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的仪式甚至已被当代人遗弃。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婚礼,是指结婚典礼,即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程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婚礼不断地变化,到近代,西式文化的进入,也使婚礼发生重大的变革。现在,婚姻关系的确立的依据为结婚证,婚礼的仪式大体上由繁至简。总体说来,婚俗文化的演变为一对男女由媒妁之言到自然相识,从相亲到自由恋爱的趋势,婚礼则由一个繁文缛节变得喜气盈盈,更加简单。 (一)婚俗形式的变化之婚礼环节的变化 (1)聘礼和嫁妆的变化 聘礼是男方赠给女方的礼物,是一种表明二人婚约关系的物品见证。传统聘礼有三十样东西:雁、白酒、粳米、羊等,每样聘礼都有自己的寓意。女方收到聘礼后就开始为女儿置办嫁妆。嫁妆是女方娘家赠与新娘的礼物,既是对女儿结婚的祝贺也是日后生活中会用到的物品。嫁妆的多少取决于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财力,并没有强制规定。嫁妆一般是妆奁、被褥、衣服、金银首饰等。因地域或民族的不同,嫁妆也有所不同。聘礼和嫁妆的变化以20 世纪60 年代到现在的变化最大,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能呈现出一致性,故以此为例来说明。到了七十年代,聘礼或嫁妆流行“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彰显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人们普遍认为有了这三样东西才“体面”。七十年代后期,有些女方又提了收音机这个新要求。八十年代,人们先是选择14 寸黑白的电视机作为聘礼或嫁妆,再是彩电、摩托车、洗衣机。进入九十年代,则增加了电冰箱、电脑、金首饰等,而且对电器的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