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教案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教案《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1、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感受黄河的美丽景观。
2、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用空间与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的方法。
2、学写解说词。
一、导入听《黄河大合唱》的2、3等片断,借助音乐来感受黄河的强烈的气势,激起心灵的共鸣,导入新课。
二、讲新课1、交流资料。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
中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之为“河”。
河水经黄土高原,遂成黄色,故得名“黄河”。
黄河全长5464千米。
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成千上万条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约480亿立方米水量的滚滚洪流,一泻千里。
他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由此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其间,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风光绮丽的崇山峻岭,有广阔无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有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有历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丰富的物产和地下宝藏。
整个黄河流域,生息着1.1亿各族儿女。
2、初读课文,交流字词。
汩汩gǔ 北麓lù 湍急tuān 穿梭suō 塑造sù 枢纽shū 气势磅礴pángbó 沟壑hè 步履lǚ 积淀diàn 清澈chè 繁衍yǎn3、再读课文,交流探究:(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3)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4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北师大版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我们的母亲河——黄河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能力目标:联系文中内容,优美句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感受、表现、评价和想象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对黄河的介绍,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黄河、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认识黄河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有侧重地介绍黄河的方法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结合教材本体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繁衍成长的摇篮。
她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象征。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很壮丽,她从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发源,飞流直下,九曲十回,浩浩荡荡。
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赞美过黄河的神韵风采,多少诗人歌颂过黄河的英雄气概,多少游人饱览过黄河的壮美英姿……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在《将进酒》中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也许那时李白真的不知道黄河之水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么,黄河之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黄河又有怎样的壮美英姿呢?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走进黄河,领略黄河文明,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文化珍宝,反思黄河忧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首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黄河的发源地……一、读黄河,理顺序1、自读课文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黄河发源地——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渡: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领略黄河的壮丽英姿。
二、游黄河,做导游1、师画中国图—黄河渡:我们伟大的祖国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就像……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千米。
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成千上万条溪川,滚滚洪流,一泻千里。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三 母亲河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1、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查找与黄河有关的资料。
2、课件,教学资源(两段视频)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1、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交流所查的资料。
2、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欣赏。
(播放黄河流域近年来实景录像,《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与我国其他河流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开始。
)是什么原因导致黄河从“中华民族的摇篮”变为“中华民族忧患”呢?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前我们预习过课文,请大家浏览一遍课文,找一找哪个段落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1——5、第7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把握文章结构。
(第1——5自然段黄河的变化第6自然段变化的原因第7自然段治理黄河)3、检查学习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你能认识吗?(屏幕出示生字词语)祸乃侵蚀垦亩营扣三、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第一部分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1、快速默读第1——5自然段,看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再与同学交流一下。
2、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河当作人来写,概括了黄河的变化,你能找到这个句子吗?3、读句子,理解“叫苦不迭”。
(屏幕出示“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第二部分变化的原因1、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1)哪些原因导致黄河发生了变化?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这些原因有什么关系?3、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老师概括:水土流失和人口增长是造成黄河变化的主要原因。
(板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导朗读“更严重的是……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
”体会水土流失和乱垦滥伐的恶性循环,从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教学设计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教学内容本文作者以宽广的视野、历史的眼光,介绍了黄河及其孕育华夏文明的历程。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黄河,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懂得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朗读重点语段,感受课文语言特点,做好摘录笔记,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难点:懂得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自学提示——合作交流——总结写法——拓展延伸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凉州词》《浪淘沙》,感受到了黄河的奇丽、雄壮,我们一起背诵书中描写黄河的诗句。
(师生齐背)我们还积累了很多描写黄河的壮美诗篇,谁来背背?(指名背诵)师:同学们,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其实,大禹治理的就是黄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这篇课文。
再次感受黄河的气势、无私和博爱。
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出示)1、自读课文,了解黄河,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懂得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三、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想一想,能够做简单的批注。
四、展示自学成果:生:通过阅读,我知道全文共分四绝绝大部分。
第一部分:(1)写介绍了黄河的概况,包括它的起源、流域、流程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
第二部分:(2——4)作者从上游、中游、下游分段介绍黄河的特点。
这个部分按“总——分——总”的写法,是横写,写出了黄河刘御的广阔。
第三部分:(5——9)介绍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生活发展的历史,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
先写华夏文明的起源,再写华夏文明的发展。
这个部分是纵写,写出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小结:站在全文的角度看,1——4自然段围绕摇篮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展开说明,5——9自然段介绍了中华民族怎样在“摇篮”里诞生、生长、壮大、发展。
10自然段五、合作交流: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提示:重点阅读4和9自然段。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教案

二、探究历史,追“根”朔“源”
1、课文有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我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找一找是哪一段。
齐读第4自然段。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又具体介绍了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的起源及历程?【5至9自然段】
2、默读5至9自然段。补充下表
l=2&word=黄河的污染现状
2、为了让母亲河重新焕发光彩,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应该怎么做呢?结合本文及黄河现状,写一份倡议书。
板书设计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养育华夏民族
孕育华夏文明
六、教学反思: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我以“文本为主,资料为辅”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对文本的重构。以“摇篮”为切入口,直接学习文章“养育中华民族,孕育华夏文明”部分,首先解决重难点。然后,学生带着对母亲河的亲切感认识它的全貌,学习“流域广阔”部分。最后,通过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文本重构之后,课堂显得流畅自然。
5000年前
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16世纪
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770年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后来
蓝田人活动
生汇报,感受华夏文明的起源。板书:养育华夏民族孕育华夏文明
ie=gb=gbie=gbk&fm=hao123
4、纵观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你有什么感受?【伟大、了不起、自豪等均可】请你读出来。
分组齐读5至9自然段。
三、认识黄河,了解全貌
1、孕育了华夏文明,令人自豪的的黄河是什么样子呢,找一找那几个自然段作了介绍?
2、男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第一句:……源头之高,流程之远】【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教案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课 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课时
1课 时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基本意思,积累好词佳句。了解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原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激发保护环境、保护黄河的意识。
4.了解黄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根据时间填写表格。
5.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四、课堂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词,与同学交流一下。
2.查找有关黄河近况的资料,想想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分组做一河》。
六、作业。
1.你眼中的黄河是_____ 。用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当堂
练习
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
书
设
计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养育中华儿女
孕育华夏文明
板书课题。
二、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出示黄河的图片及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欣赏黄河上中下游及入海口的图片。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激发保护环境、保护黄河的意识。
六年级语文上册3.4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教案北师大版

309教育网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学习准备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课文。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搜集黄河的相关资料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的雄伟壮丽,弄清黄河上下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了解黄河两岸的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
4、认识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树立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材分析《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母亲河】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文章以宽广的视野,历史的眼光,介绍了黄河及其孕育华夏文明的历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亲河”的无限风情和魅力。
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丽,知道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文章不仅取材精妙、详略得当,而且语言简练而气势宏伟,极富感染力。
教学重点:弄清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全面认识“摇篮”。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真正理解“摇篮”。
网络应用: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黄河的相关资料,结合对文章的分析及自我感悟,确立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MP3】搜索有关黄河的歌曲《黄河大合唱》,给学生听觉上的感受。
利用【百度知道】使学生更多的了解黄河,了解黄河的位置、历史及人文、现状。
利用【百度图片】使学生了解黄河的面貌、流经区域、气势。
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收集黄河资料,认识“摇篮”。
2、品读自悟,质疑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摇篮”。
3、课外拓展,关注现状,培养环保意识,呵护“摇篮”学习过程一、紧扣中心,导入课题1、板书:摇篮。
谁能说一说“摇篮”的意思。
【婴儿卧具,比喻某些事物的发源地。
】2、板书:——中华民族。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3、补充板书:黄河。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华民族的摇篮。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4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

1.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读出来。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
(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
(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
四、拓展链接: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黄河是什么样的:(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集 体 备 课 教 学 设 计
个 人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导入
1.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诗歌中的黄河: 歌曲中的黄河: 俗语中的黄河: 新闻中的黄河: 图片中的黄河: 地理中的黄河:
历史上的黄河:
……
老师眼中也有自己的黄河,请同学们看图片——面对被污染的黄河,面对哭泣的母亲河,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感受,建议、标语、活动等均可。)
课堂练习
1.识记本课的重点字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科 目
语文
年 级
六年级
主 备 人
教学课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基本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了解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原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重难点:
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
激发保护环境、保护黄河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黄河的《课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板书课题。
二、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出示黄河的图片及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欣赏黄河上中下游及入海口的图片。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4.了解黄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
根据时间填写表格。
5.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四、课堂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词,与同学交流一下。
2.查找有关黄河近况的资料,想想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分组做一个保护环境的计划,制定一些措施。
五、欣赏歌曲《保卫黄河》。
六、作业。
1.你眼中的黄河是_____。
用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板书设计: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养育中华儿女孕育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