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行与思

合集下载

小学品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品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品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更是对他们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塑造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对小学品德教育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首先,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是品德教育的基石。

在我所任教的小学,我们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班会活动和主题讲座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善、美”的道德观念。

我们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关爱他人等,通过具体的案例与情景让他们体会到道德的重要性和价值。

其次,树立榜样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

我们通过推选优秀学生代表,鼓励他们发挥表率作用,引导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同时,我们也通过讲述一些身边的励志故事,如杨利伟航天员、刘翔奥运冠军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坚守品德准则的决心。

第三,小学品德教育要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行实践教学。

我们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品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例如,在校园内开展环保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组织班级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关爱他人的快乐。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品德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第四,积极家校合作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支撑。

我们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

我们定期举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讲解品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

通过家校合作,形成了共同呵护孩子品德成长的良好氛围。

在实践中,我也深刻反思了一些问题。

首先,品德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教育,而应注重对学生的跟踪和引导。

其次,品德教育不能一味强调道德行为的规范,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思考能力。

最后,品德教育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需要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注重培养其道德观念、行为习惯、道德判断力等方面的能力。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全面的教育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积极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一代。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总结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教育方式。

通过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开始。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形成阶段,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评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并且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

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不盲目攀比,培养团结友爱的观念,懂得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

其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社会认可或评价个体行为所形成的品质,是个体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种环境中应有的认知和行为。

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教材、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善有爱、尊重他人、责任感、谦虚礼貌等道德品质。

同时,还要教育他们懂得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和家庭的纪律规定,明确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另外,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认知和思维过程中所具备的各种品质特征。

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品质。

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品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通过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为他们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与行浅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与行浅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与行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

作为小学生的第一堂法治课,如何进行教学思路和实际操作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学习的。

一、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1.1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和认识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观念尚未形成,因此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引导。

通过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2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形成习惯,有些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会影响其一生,因此及早进行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1.3 塑造正确的法治意识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了解法律的重要性,遵守法律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维护法律和维护社会的责任。

2.1 寓教于乐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易长时间持续,故而在教学时需要注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可以通过教授小故事、小游戏、小活动等方式寓教于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2.2 融入生活小学生是一个正在接触社会、正在认识世界的阶段,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共鸣,在初步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

2.3 示范引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引导者,需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表现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示范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道德和法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通过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

2.4 培养独立思考小学生需要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表达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与行浅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与行浅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与行浅析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制观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如何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素养的提高?这些是我们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道德和法制的认识是片面和不全面的。

我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情境来引导学生感受善良、诚实、守纪、友爱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爱护公物、关心他人等行为准则。

可以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和法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以及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意识。

二、注重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意识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道德和法制的理解往往是直观和片面的。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意识。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反思问题,深入理解道德和法制的内涵和价值。

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小组合作等形式,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道德和法制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内涵和要求。

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

三、融入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素养的提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注重将道德和法制教育融入生活实践中,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素养的提高。

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总结

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总结

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总结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总结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关键阶段。

通过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发展状况,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以下是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总结:一、道德意识的形成小学生在道德意识的形成中,逐渐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开始树立起基本的道德观念。

他们在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中,通常会展现出以下特点:1. 遵守规则:小学生开始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规则,如学校的规章制度、家庭的规定等,并开始努力遵守这些规则。

2. 礼貌待人:小学生在交往中逐渐学会尊重他人,懂得礼貌用语,并亲善待人,不会主动伤害他人。

3. 同理心的培养:小学生在道德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开始理解他人的感受并能够能够体谅他人,富有同理心。

4. 自主判断与责任感:小学生逐渐学会通过自主判断与取舍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二、行为规范的养成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行为规范。

通过教育引导和自身努力,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逐渐得到形成和巩固,表现出以下特点:1. 守时守信:小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守时守信的习惯,如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等,或者能够遵守约定和承诺。

2. 学会分享:小学生开始学会与他人分享物品和快乐,并能够理解分享的意义,增强合作意识。

3. 爱护环境:小学生通过教育引导,逐渐学会爱护和保护环境,如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公物等。

4. 勤劳好学:小学生在学习上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逐渐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

三、思想品质的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

通过思想品质的培养,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得以丰富和发展,具备以下特点:1. 坚持正义和公平:小学生在与他人相处中,逐渐形成追求正义和公平的意识,并能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

2. 培养品德优良:小学生在培养品德优良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等。

思想道德教育总结小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总结小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总结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仅是关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更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下思想道德教育对小学生的好处。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问题和困难负责任的意识和行为。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生可以学习到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性。

他们将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环境,主动参与公益活动,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标准方面的表现。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生可以学习到诚实、守信、友善、宽容等基本的道德品质。

他们将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不做欺骗、伤害他人的行为。

他们将成为社会需要的有道德品质的人才。

再次,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指一个人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生将学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不盲从、不轻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他们将成为有思想的未来领袖和创造者。

最后,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生将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师长、团结友爱、勤奋学习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们将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不挑食、不浪费食物等良好习惯。

这些习惯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成功的秘诀。

总之,思想道德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

它不仅仅是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对错,更是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成为有责任、有良知、有道德品质的人。

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并积极参与其中,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与行浅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与行浅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与行浅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思路与行动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浅析。

一、思路1.从立意上一定要清晰明确。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从基础上入手。

基础知识学习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熟练,后续知识的学习就会非常困难,甚至会因无法掌握基本概念而产生学习抵触情绪。

3.从图片入手。

小学生年龄段特点是好奇心强,视觉方面的记忆更强,而文字方面的记忆则相对要差一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图片、动画等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得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4.从案例入手。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材中存在很多具体案例,这些案例对学生而言既直观又容易理解,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伦理、道德、法律的内涵和核心,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行动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该贴近生活,尊重学生,使其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学内容。

这需要教师动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更加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

2. 教育方式上既要注重实践,又要注意思辨。

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的理解,同时学生也需要通过思辨、讨论、交流等方式来增强自身理解能力,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热爱学习,愿意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环境、氛围和方式,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还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比如说创新能力、思维逻辑能力、沟通能力等。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与思想品质培养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与思想品质培养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思想品质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也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品德发展,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价值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家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自觉遵守规则和控制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自律能力。
思想品质培养则与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选择和人格特质相关。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讨论、辩论和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学校还应该把思想品质培养贯穿到学科教学中,通过教授知识和学科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与思想品质培养
品德教育和思想品质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的起点,也是他们建立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思想品质培养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品德教育包含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给予小学生良好的行为示范。教师应该是学生行为模范,他们的言行举止、课堂纪律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家庭也需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家庭教育,父母应该教育重道等美德。其次,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来加强品德教育。课堂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故事、讲述、讨论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道德感知和判断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义工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小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同时,社会的参与也是小学生品德教育和思想品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应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并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社会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开展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社会还可以举办一些关于品德教育和思想品质培养的培训和研讨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行与思
作者:何容喜
来源:《学生之友·素质教育》2019年第01期
摘要:通过自己在教师岗位上工作多年得出的在德育方面的经验和见解,以及作为教导主任的我在对学生、家长、教师、领导的行为举止以及在对待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行为,进行有效地思考和自我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思想道德;学生;德育热爱;教育
一、德育长跑,言传身教
恩格斯说过: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要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

将教育学生的德育工作摆在首位,用自己的热忱和行动做同学们的指路灯,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师德修养。

而我认为:教书育人,最重要的还是思想上的向善向尚,求真求善求德。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在形成又尚未形成的时期,教育的关键是在这个时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三观;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同时也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他们走向社会,独立生活之前,不仅要教会他们各种科学知识,更要重視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使得少年儿童能够健康的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老师,接触学生的时间很多,是学生们最直接的榜样,因此,要经常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夯实的求知态度去影响学生们,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等优秀的品质,同时从教育实践经验中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的,三者的关系是互补的。

首先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有思想道德的建设,都有着显而易见的主导地位;其次家庭教育在尚未有明确善恶观的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家庭的健康与否对子女的正确思想、道德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最后社会是德育实践的广阔场所,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总之只有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以学校德育为主、家庭德育为基础、社会德育为导向的“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网络,一起承担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的工作。

老师们有了这些认知之后,不仅要用恰当的方法处理三者的关系,更多的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问题要一丝不苟的解决,不偏袒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一言一行为学生们做好榜样。

二、热爱坚持,求异创新
教师,不忘初心,热爱坚持,是做好育人工作的根本;与时俱进,求异创新是致胜学生的法宝。

德育的教育,形成和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了做好德育工作,我们的目标得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实践,意志得朝向一个方向不断进取;同时时刻明确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善于对陈旧不实用的做法进行批判与否定,从而接受先进的理念,把
握时代性,规律性,在不断摸索中,提出更多的教学规律和学术成果。

除此之外,富有创造力,不断创新,以发展的理念思考德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具体的做法就是密切联系学校的德育工作,着眼于培养目标、办学方向、教育行为等方面。

有了这种觉悟,老师们会更加爱这份阳光下最耀眼的职业——教师。

正如冰心所说:“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哪怕是不能作为随时播种的人却也能成为一颗闪亮的流星,在孩子们踌躇不定,遇到挫折时,能想起曾经在他们生命中出现的那一颗闪亮的流星。

”这颗流星,就是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

三、德智互补,相得益彰
德育的教育、形成和培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习惯的培养息息相关。

教师要以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塑造学生,还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等,根据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创造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同时,德高为世范,学深为人师,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理论、高超的教学技能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折服。

在学科教学中,深入备课,要找准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寻找最易于让学生理解的方法,善于把德育寓于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德智互补,相得益彰”。

四、上通下达,与人为善
一线教师,要做好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

在为领导服务方面,要当好领导的协助者、执行者。

学校布置的工作,要一丝不苟地完成;另外,领导要思考的问题很多,为了减轻领导的负担,得力的教师会经常主动去帮助领导完成教育教学方面的事情,对于一些琐碎之事、急难之事、棘手之事要勇敢去承担和解决。

在为教师服务方面,尽可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做到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宽宏大量,积极地为他们做出帮助和指导,尤其是对“三新”教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指导他们备课、上课,努力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教研的平台,使“三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对于学生家长,做到热心接待,坦诚相见,积极沟通,消融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芥蒂,为办社会满意、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桂英. 小学教师以爱进行德育教育策略[J]. 赤子(上旬),2016,(22).
[2]王玉芬. 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探讨[J/OL]. 中国培训,2015,(18).
[3]覃锦玉. 浅谈农村小学教师应如何做好德育教学工作[J]. 学周刊,2015,(04).
[4]王香静.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师的必修课[J]. 新课程学习(上),2013,(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