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
地理学概论

Page
28
3 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对和谐论的评价
“和谐论” 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模式和人地关系 优化的目标,具有泛科学化的意义。对地理学来说, 最重要的乃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建富有实际地理 内涵的人地关系理论。
Page 11
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的特征
四大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经常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 能量转化,还伴随着信息传输; 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环境,太阳辐射最集中的范围,与人类的生产生 活紧密相关; 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 著,在极小的距离内(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能发生变化。
Page
25
3 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可能论(或然论)
核心思想:强调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选择力和 创造力 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 白兰士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 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 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 不同。 白吕纳进一步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有联带关系,其 关系并非自然环境单方面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也 有选择的自由和活动的余地。
Page
16
2 地理学的发展和分类
现代自然地理学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今 全球性问题的推动 “理论革命”和 “计量革命”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系统科学思想的应用 模式化研究的广泛发展(定性和定量) 新技术的应用(RS,GIS,精密仪器等) 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
地理学

地理学编辑[dìlǐxué]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cartographers)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
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
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与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
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
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
前者专注于人类建造的环境和空间是如何被人类制造、看待及管理与及人类如何影响其占用的空间。
后者调查自然环境及如何造成气候、植被、生命、土壤、水及地形的各种现象及她们的相互关系。
因为以上两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领域出现,为环境地理学(environmental geography)。
环境地理学融合了人文及自然地理学及观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中文名地理学外文名geography关于地球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目录1基本介绍2研究对象3学科特点4发展历程▪基本概述▪古代发展▪中世纪观念▪近代发展▪现代发展▪今代地理▪发展趋势5学科体系▪分组▪分支学科6学科应用7简述研究8学科分布9研究特点▪综合性▪方法的多样性10研究方法▪综述▪定位研究▪数学方法▪遥感方法▪系统方法▪模拟方法11地理学家▪中国▪外国及中国1基本介绍编辑《地理学》书籍「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章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文化建设
1 通过地理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2 为国家外交、对外经济合作以及国内经济文化建设提 供背景材料和制定政策依据
第三节 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一、地理科学的体系
二、地理科学的层次问题 三、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地理科学 的体系
1、传统地理学的 科学体系
2、现代地理科学 的科学体系
新情况
A 多层次 B 形成新的边缘学科
人为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经济活动的环境。 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
地理环境与人类环境的区别:
分类
地理 环境 人类 环境
概
念
态势
静态
范围
地球 表层
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 的基本环境
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 的进步,其内涵和范围已由 地球表面的部分地区达到并 超出地球表层的范围
(3)等级观点 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 级组织起来的,具有层次性。
2、地理系统思想
苏联地理学家,索恰瓦用地理系统的概念替代 了“地理壳”、“景观壳”等的概念。 复合 地理系统 自然-经济-社会 系统 局地地理系统 区域地理系统 全球地理系统
“地理环境是一个地球表层系统,也就是地理系统。地理 环境是人类社会,一个国家来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个环境 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有为人所改造的自然环境。这个环境 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密切关联的系统,即地理系统。”
时代
时间
特点
科学纯粹是科学家的个人活动,科学成果不 能转化为生产力,缺乏实用价值。
小科学 17世纪英国皇 家学会时代 过渡
科学研究难度增加,小群体化,向资本家求 18~19世纪工业 助,资本家的意志、社会生产需要在科学研 革命兴起时代 究的意向中越来越超过科学家的个人兴趣。 20世纪以后 科学研究多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大课题,跨 学科研究成为普遍现象,信息技术成为科学 研究的重要手段。
现代地理学

浅谈GIS在现代地理学中的应用1.背景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
现代地理学不仅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也涵盖了地理信息科学;在发展中它不仅加强了本学科内部的综合性,同时也与相关学科积极渗透与融合。
目前,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重点是区域格局与动态过程及驱动力,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方面的理论创新,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人地关系协调的应用创新,以3S为主体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创新,由此而推动现代地理学快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理学不断扩大和深化其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其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
现代地理学是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观念,形成一个涵盖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大学科体系。
地理学在地域分异和区域系统、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人地关系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等多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地理科学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它跨越一系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全球尺度与区域尺度相融合,但要实现跨学科的综合集成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这是需要众多地理学家努力研究和不断实践来完成的。
为此,分析现代地理学研究趋势、明确地理研究的前沿问题,对我国地理研究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及系统性决定了现代地理学从其产生之日起便需要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是现代地理学活力之源,因此,以交叉学科思想为出发点,拓展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现代地理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同样对于GIS来说,作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成员之一,GIS 联系着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是未来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信息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和新的研究方法的技术支持之一。
而GIS的建设需要相应领域学科理论的支撑,引导方向,才能更好地避免或减少信息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讲义一、二章0
![[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讲义一、二章0](https://img.taocdn.com/s3/m/dcbf007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6.png)
自然地理授课计划自然地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内容本章重点:了解自然地理学内涵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领域是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扩展的。
首先采用地理学(geography)这个词的人,是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当时的含义是“对地球的描述”(geo一地球,graphein一描述)。
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从地球的描述者变成了改变地球面目的巨大驱动力之一,因此,改善和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概括地讲,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学科体系。
从研究对象上看,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或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最高一级划分,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自然地理学通常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研究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人地关系的原理‘由于社会一经济文化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主要由人为力量所驱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形态、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发展规律的支配,所以,人文地理学通常归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地理学举科体系示意图同时依据地理学的研究层次可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地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周春山)

3
一、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一)地理学 (二)学科性质和研究核心 (三)学科体系 (四)研究方法
4
(一)地理学
• 《 大英百科全书》:
– 地理学是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
• 德国赫特纳:
–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区域差异及其空间上关联 的科学。
• 法国白兰士:
– 地理学是关于地方的科学。它研究各国的性质及其 潜力,研究与地方差异性相联系的社会多样性。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分遥感 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测绘 工程方向)
39
新旧专业目录对比
• 旧 (2013年前)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 • 地理科学 • • 地理信息系统
新(2013年及以后)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地理科学(基地班) 地理信息科学
40
地理科学大类
四个系 六个专业 1、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
880 教育学
890 体育学 910 统计学
12
学科目录
• 01 哲学 ,02 经济学 ,03 法学, 04 教育学, 05 文学 ,06 历史学 • 07 理学
– – – – – 0701 数学 0702 物理学 0703 化学 0704 天文学 0705 地理学
• • • 070501 自然地理学 070502 人文地理学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GB/T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
• 于2009年公布实施,分为58个一级学科。 • 排列顺序是:
– 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 – 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 – 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 – 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 – 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习题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习题一、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定义:1. 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2. 地球表层系统:指地球系统的诸多子系统之间——大气圈子系统、岩石圈子系统、水圈子系统、土壤圈子系统、生物圈子系统和智能圈子系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可以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子系统的、以智能圈子系统的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大的地球系统的子系统。
习题:1. 确定地理科学研究对象有什么重要意义答:a 一门学科研究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功能等都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
b 学科研究对象是否明确,直接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决定着学科科学性的含量。
2. 外国主要有哪些关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答:a:洪堡的观点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与其关系、地域等级关系、地理事物发展历史即时间顺序和人地关系等方面的观念和思想。
b:李特尔的观点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科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强调地理科学研究的不是整个地球,而是地表空间部分,研究地球表层上的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及其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c:德国部分学者的观点李希霍芬: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探索人类与物质的地球以及自然现象的相关关系。
拉采尔:人地关系赫特纳:地理科学是研究区域差异的科学d:法国部分学者的观点白兰士:或然论e:部分苏俄学者的观点卡列斯尼科:伊萨钦科:索恰瓦:f:部分美国学者的观点托马斯:哈特向:苏尔:景观3. 国内主要有哪些关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竺可桢、钱学森、黄秉维、吴传钧、陆大道、郑度、林超和杨吾扬、李春芬、李旭旦、陈传康、李振泉4.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地理系统的哪些子系统有密切的关系?答:a:整体性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人类圈(又称智能圈)六部分,组成地球表层综合体。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简答题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
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名词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1期2001年2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01.笠No.IFeb.2001[文章编号】1004--5856{.2001】ol—0l丑——04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王孝本(哈尔滨学院地理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本文首先从地理学发展史角度分析了地理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研究对象的演变和确立,然后综合现代地理学性质和实践的应用・睦得出现代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结论,井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的界定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地球表层;地城系统;人地关系;整体性;区域性[中图分类号】K901.9[文献标识码]A任何一门科学,首先要确立的是其研究对象。
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才使各门科学之间有所区别,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性和科学属性,才能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庞杂和不确定,使得这门学科一直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真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明确地圈定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建立其科学体系还是近代的事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直至今日,人们认为它已从幼年到青年走向了成熟。
一、从地理学的发展史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纵观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我们可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感性认识阶段——记述和描述地理;理性认识阶段——分析和解释地理;系统认识阶段——地球表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地理。
(一)感性认识阶段——记述和描述地理可以说,自人类产生那一天起地理思想就在人类的头脑中产生了。
但那时的地理思想只是人类对其周围的自然界简单的认识和了解罢了。
从有文字记载到地理大发现之前,“地理”一词一直是记述和描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和现象。
从没有确切的、具体的研究对象。
从陆地到海洋。
从地表到星空,从自然到社会无所不包,可以说,地理学是一门百科全书,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当然也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科学体系,也就是说,地理学还不能算做一门真正科学而独立存在。
(:)理性认识阶段——分析解释地理自地理大发现到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才从包罗万象的记述和描述中解脱出来,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只是地球表面。
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等兆同组成的圈层。
这个圈层的每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体,或者称之为“自然地理综合体”,或者称之为“地理壳”、“地理圈”、“表层地圈”等等。
这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才使地理学从“杂学”中独立出来,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地理学能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是多少代地理学家和地理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的结晶。
1876年法国地理学家E・雷克吕(Reelus)指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但他把地理环境理解为围绕人类社会的各种相互联系的自然现象。
1883年德国地理学家F・Von李希霍芬确认: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面,即岩石圈、[收稿日期】2001—03—12[作者简介]王孝本(1960一).男,哈尔滨学院地理系副教授。
万方数据第1期王孝本: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23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
他的基本观点一直沿用至今,并得到国际地理学界的普遍认同。
20世纪初,俄国地理学家JI-H布罗乌诺夫(1910年)、Ⅱ・H安努亲(1912年)、_Tr・C贝尔格(1916年)、德国地理学家A・赫特纳(1905年)、法国地理学家J・白兰士和E-D马丁等许多地理学家都开始以地球表面作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我国近代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面环境的科学,应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和人类的相互作用。
…‘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地球外壳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
”20世纪30年代开始,自然综合体学说盛行。
g-内容是组成地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地组成统一的整体。
这种思想摄早源于俄国地理学家、土壤学家B・B道库恰也夫,他说:“不容置疑,对自然界——它的力、元素、现象和物体——的认识,在19世纪有了很大的进步,以至这个世纪本身常常被称为自然科学的世纪.自然科学家的世纪。
但是我们仔细考察人类知识的这些伟大成果时,……便不能不发现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缺点……人们主要是研究了各种单个的元素——矿物、岩石、植物和动物——和现象,各种单个的元素——火(火山作用)、水、土和气,而不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是存在于各种力、各种物体和各种现象之间,非生物界和生物界之问的那种发生的、永恒的和始终的有规律的联系……”在研究土壤的形成时,他认为土壤的形成不只是岩石的破碎分解的结果,而是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和陆地年龄共同作用的结果。
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思想在前苏联有很大发展。
1932年A・A格里哥里也夫指出将地理壳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景观壳”、“表层地圈”等等。
可见,理性认识阶段已经把地理学从无所不包的杂学中独立出来,明确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并对研究对象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与整体的关系给予了辨证的阐释,由此建立了自然地理综台体思想,这也是地理学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场深刻革命。
但是它对人类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的特殊作用未加阐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结构和整体性功能还没有认识到,系统论思想弥补了这一不足。
(三)系统认识阶段——人地关系地城系统现代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以及科学体系的形成来源于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
20世纪40年代中期,系统论思想产生了,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整体性的一次飞跃。
系统论思想最初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L・贝塔朗菲(Benala野)首先提出来的,1945年他发表了《关于普通系统论》论文,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整体观点。
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是由部分有机结合的整体,各个孤立部分的性质和活动方式简单相加不能推出高一级组织水平,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动态观点。
一切有机体都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生命不等于机器(3)等级观点。
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具有层次性。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并不仅限于生物界,对整个物质世界都有普遍意义。
20世纪后期,系统思想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学领域。
早在60年代,西方地理学家就已经注意用系统论思想研究理论地理学。
前苏联地理学家B-B索恰瓦(CoyaBa)1963年提出用地理系统的概念代替自然地理学的“地理壳”、“景观壳”等概念,于70年代发表了《地理系统学说导论》,从系统论角度建立了自然地理的研究体系。
80年代以后,我国地理学家也十分重视用系统论思想研究地理学。
1979年吴传钩院士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980年牛文元提出自然地理系统概念.1991年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地理学报发表文章说:“地理环境是一个地球表层系统.也就是地理系统……”以后,我国学者纷纷发表文章,以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研究、讨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有关问{Ⅲ。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现代地理学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它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智慧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这个系统既然是由自然圈层和人类圈层共同组成的统一系统,就必然表现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单纯的自然和单纯的社会都是不完整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地理系统整体性结_陶和整体性功能的表现。
因此,只有把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加以人为的融合,才能得到一切地理科学所共有的研究对象,并由此建立统一地理学。
地理学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地域上,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在地球袁层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自然面貌基本未发生变化的地域,我们称其为天然地 万方数据124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矩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二兰::::{委茎lili系统三、地球表层的时空尺度地球表层的空问界限和时间尺度一直是地理学界争论的焦点。
由于研究者对事物的认识观点和划分的依据不同,对同一事物——地球表层可得出多种时空尺度。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界定其界限呢?(一)国内外地理学察的意见早期部分地理学家认为:地球表层上界是大气圈平流层下部的臭氧层.下界是震源所在的深度处(约为地下70千米左右)。
其理论根据是平流层下部的臭氧层状况直接影响地表生物界及人类的生活和生存,震源所在处是地下影响地理环境的下限。
我国及前苏联多数地理学家认为:地球表层上界是列流层顶,下界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在陆地上约为5—6千米,海洋下平均为4千米,上下之间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地壳的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界。
其理论根据是对流层顶部是大气圈的物质成分和物理性质明显分异的界面,且对流层是地表气候形成,水循环以及物质和能量迁移与转换的直接圈层;沉积岩石圈底部是太阳能作用最大深度,水圈下有生物存在。
近年来,一些地理学家认为上述的厚度过大,缺乏实际意义,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前苏联地理学家B・B索恰瓦把地球表层看做是“地理系统”。
其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地下50—500米深的表生作用范围。
美国地理学家A・N斯特拉勒和A・H斯特拉勒认为地理学研究的厚度空间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活动空问范围。
我国地理学家牛文元在《自然地理新论》著作中提出了自然地理面的概念,认为上界在地球大气层的“近地面边界层”顶部,下界为太阳辐射能影响的终止线,陆地深:25—30米,海洋深100米的表水层,上、下界限总厚度介于75—200米之间。
现在,又有一些地理学家提出地球表层空间尺度具有多标准性,英国J・S卡德诺1977年在《自然地理学》中把地理学的研究分为三种尺度: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地方尺度。
前苏联索恰瓦1978年在《地理系统学说导论》中把地理系统的研究分成三个等级:行星级序、区域级序、局地级序。
G・哈哲提出四种空间:局部空间、方域空间、区域空间、地圈空间。
我国地理学家陈传康认为:这个圈层的厚度无需硬性规定,即使规定也未必处处符合客观实际。
通常,厚度可随研究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研究范围小,厚度薄;范围大,厚度大;研究全球问题,就是地理壳的厚度。
时问尺度也应随研究范围大小而定。
总之,厚度和时间尺度都应灵活掌握。
(=)笔者观点地理表层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应当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组成的地域系统。
作为系统本身应有其整体性的结构和功能,有区别于它周围环境的空间界限,有它的历史发展和时间演变过程。
因此,地球表层是具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四维地理系统。
它的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石圈底部,包括水圈及生物界。
时间开始予第四纪,其理由如下:1.地球表层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表现最为突出场所。
其下限应当是太阳辐射能与地球内能共同作用的下限,即沉积岩石圈的底部。
在海洋中。
由于海底仍然有生物存在,故这个圈层应包括整个水圈和生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