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理解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_人地关系地域系_省略_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_陆大道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胡序威、李柱臣等先生的文章,庞效民博士也在写作中给予了帮助,特此一并致谢。
来稿日期:1997-12;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12。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陆大道 郭来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提 要 吴传钧院士是杰出的地理学家。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多方面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了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为地理学的国际多维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
本文扼要地阐述了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概括了他对中国地理学事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研究、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定向、开拓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新领域,全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组织我国地理学界联合与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的重大贡献。
还着力探讨了吴传钧地理学思想的精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产生背景、理论思想和内涵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吴传钧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科学术语,并认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始终贯彻地理学的各个阶段。
主张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过程、结构和发展理论;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分析;人地系统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地域人口承载力分析;动态仿真模型建造;地域分异和地域类型分析;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筛选等。
他对人才的培养则一贯面向全国地理事业,进行多系统多层次卓有成效的工作。
如今吴老虽届矍铄之年,依然精力充沛地为中国地理学的跨世纪发展而谋划良策。
关键词 吴传钧院士 地理学思想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学术贡献今年4月2日是我国杰出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任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先生的80华诞。
从1936年进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开始,他从事地理工作已逾60年。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内涵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 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 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着人对地的 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地理环境只能容纳 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 活动形式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 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工业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文化景观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而(《景观的形态》) 核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 化,在其长期的活动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 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 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文化景观 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 说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人类 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 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 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部门地理学继续了19世纪以来的科学分化大趋势,其发展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其中以自然地理学领域表现最为明显,发展最快、最成熟的是 地貌学、气候学,A.彭克以地貌为左证的第四纪冰期说,其贡献超出了地 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学科范畴;柯本的气候分类、戴维斯的侵蚀循环论 都是那个时代辉煌的学术成就。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学说为以后发展起 来的景观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接踵而来的景观学思想(贝尔格、卡列斯尼 克)、自然综合体思想(伊萨钦柯)、文化景观思想(索尔)、景观生态 学思想(特罗尔),体现了20世纪地理学与19世纪地理学的明显差异,孕 育了20世纪后半期地理学的综合研究趋势。 从方法论上讲,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基本停留在对地理差异的认识和解
时代,同时景观学在这个时期内也突飞猛进,因而这个时期又可以称
之为“三架马车”的时代。 区域地理学经过赫特纳和哈特向这两位学术巨擘在理论方面的塑 造。已成为这一时期的地理学的主流意识。赫特纳的区域因果描述体 系、哈特向的区域差异认识论,贯穿于地理教育、学术研究之中,基 本上得到地理科学家的认可,成为那个时代地理科学的主要范式。
2、地理科学的中心课题
吴传钧院士在1979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开的第四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 告“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后以“地理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和今 后任务”为题发表在《经济地理》创刊号上。他在对地理分布、地理环 境和人地关系等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阐述后,提出了地理科学特别是人 文地理学的研究的特殊领域“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的重要观点。 他在“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核 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著名论断。如同其它学科一样,地理科学研究
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而着手的经济区划研究。
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大发展的形势下,为进行生产力的
第一章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

第一章人地关系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具备以下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3)生态足迹的研究(4)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1)空间的网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解读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研究核心

时间:即事物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过程
“物理时间”:对事物运动、变化之延续性
和顺序性的精确度量,物理时间的研究依赖 时间序列数据及其分析。
“社会时间”:指社会变化过程,其研究依
赖用以界定社会变化性质的社会理论。
时间是推断因果关系、解释现在、预告未来
的一个重要维度。
时间也分为不同的尺度,时间研究也离不开
空间。
时间变化的研究涉及变化的状态、变化的
驱动力、变化的机制、变化的后果等。
特别关注与此有关的“周期”、“发育”
、“演化”、“演替”、“平衡”、“循 环”、“阈限”、“突变”等概念。
时间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当前特别注重对
非线性、混沌、复杂性、平衡稳定性等方 法在时间变化研究上的重要性。
区域和地方:注重区域和地方特性、地方 差异和地方联系,具有实在的认识意义和 实践价值。
地方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管理
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载体。
每一个地方都是唯一的和特殊的,但又具有和
其他地方相同的共性特征。
地方差异既是地方之间联系的原因,也是地方
之间联系的结果。
地方有其客观属性,也存在主观属性(例如
环境变化
注重全球环境变化。 聚焦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 研究人类活动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以及人类
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全面认识和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变化
。
空间:地理学关注各种事物在空间中的联 系
经验空间(empirical
space ) ,指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所感知的一切事物的几何位置。 space ) ,指通过物质流、能 量流、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建立起来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关于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归纳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向“地球系统” 的深入扩张⑤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和维持的系统。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杜能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试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试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者:聂碧芳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在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地理学研究的长河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其核心内容。
人类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与影响,人地关系的和谐共处发展会使整个生态及自然向更加优质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得到一个良性的能量转换,运用有限的地理环境优势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发挥,实现生产产量的提高,将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对人地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起一个较健全与完善的地域系统,使我国地理学的发展走向科技化、巅峰化。
本文主要介紹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建立的意义及其如何更加完善的建立起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关键词:地理学;人地关系;系统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地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既不是单纯的研究地理环境,也不是地域系统,而是将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统一的研究其中的关系。
通过研究人地关系的各种结构及特点,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建立的重要意义。
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如何定量的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如何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地关系会更加的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研究和寻找规律,让人类意识到保护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人地关系和谐有利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建造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
一、人地关系1.动态结构自然环境因为人类活动而发生一些变化,人类也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应对措施,所以整个人地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结构,属于动态系统。
当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时,大自然会予以反击,发生受到破坏时的各种恶劣天气、气候、地质灾害等环境破坏;反过来,当人们发现大自然予以了人们以环境破坏的警告,就会改变继续破坏自然的行为,做出保护环境的动作,这是一个往复的动态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吴传均院士提出的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我将这个其拆开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三部分的综合。
(1)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和进行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人类在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能够认识地理环境,进而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生产服务。
无论历史上的何时,地理学的研究都没有脱离过对人和地的探讨。
人地关系始终是地理学最传统的主题。
研究地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地理知识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同时保障地理环境在可承受范围内的变动达到可持续。
因此,人地关系的最优化协调,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2)地域
人地关系是地理研究的核心,但并非是地理学的专属特性。
地理学最终还是研究“地”的“理”,是建立在对地球表层中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演化、规律的探究上。
地理学者的应当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将目光放在地表不同范围不同尺度下的人地关系的地方差异,究其缘由,然后根据地域特点规划调控。
区域性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特点之一,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导致区域间人地关系差异,这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独到的地方。
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地理学能够站在不同地区、不同尺度下的差异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生产潜力和适宜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
(3)系统
地理学研究不同区域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异现象和规律,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这些要素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一个变化但是要素间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
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可叠加性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耦合相干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动态系统,是具有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分别是两个子系统,可以单独成研究但实际上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是强行切割开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只作为独立个体势必会产生片面的结果。
应当将二者融合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
地理学的优化调控目的也是整个系统的协调、平衡和最佳产出,而不是某一个子系统甚至地理要素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地理学应将人地作为系统整体来看待,依照不同地域系统的特点制定优化策略。
总的来说,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指的是以探究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域系统,其目的是探究使得系统间各要素相互作用在结构和功能上达到平衡的调控机制,协调区域内、区际间和代际间的人地关系,得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整体最优化,最终在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下,促进人类社会的产出量向人地系统中的最大投入产出潜力靠拢。
参考文献:
[1]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2001(05):532-537.
[2]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