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八》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单元,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词语积累、句子练习、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词语、句子、阅读和写作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
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词语搭配不当、句子表达不清晰、阅读理解不深入等。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句子练习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难点: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用中,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PPT:用于呈现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其含义。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练习,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分享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
一、汉字书写
在本单元中,同学们将学习一些新的汉字,并巩固已学过的汉字。
建议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以下几点:
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确保书写规范。
注意字形结构,遵循汉字的构造规律。
保持整洁的书写习惯,注意笔画的粗细和字间距。
二、词语积累
本单元的课文中出现了一些新词汇,同学们需要注意积累。
以下是一些建议:
学会运用新词汇,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通过造句、练习等方式加深对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扩大阅读量,增加词汇的积累。
三、句子理解与运用
在本单元中,同学们将学习如何理解句子含义和运用句子表达意思。
以下是一些建议:
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成分,理解句子的含义。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句子的表达效果。
多读多写,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标点符号学习
标点符号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将学习一些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
掌握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避免出现一逗到底或乱用标点的情况。
通过练习和写作实践,加深对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和记忆。
五、修辞手法辨析
本单元将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同学们需要注意辨析。
以下是一些建议:
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通过对比阅读、辨析练习等方式,提高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一、词句段运用1、出示句子,小组交流讨论句子表达的特点。
(1)他身体,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比喻手法写出中指在五指中的地位)(2)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援、穿行。
(比喻手法写出体操运动员动作的灵巧、技术的娴熟)2、从下面情景中选一个说一说。
注意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1)游子回到家乡。
(2)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3)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教师点拨:①游子回到家乡:再次踏上故乡,他激动地跳下汽车,飞奔到村前的那棵大槐树下,像一个饥饿的婴儿扑进母亲的怀抱。
②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像一颗颗透明的豆子,啪嗒啪嗒地滑到窗户下面去了。
③远处传来一声巨响:他正在书房里读书,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巨响,如一声闷雷,又似一个炸弹突然在他身边引爆,把他从书中的世界拉回到了现实。
二、日积月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意思: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意思: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却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意思: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意思: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子语类》(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不会去做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梳理一、交流平台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语言都很有特点,有的是通过巧妙的对话来讲述故事,有的叙述的语言很风趣。
我拓展,我积累(体会语言的魅力)1、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有名的泼妇,动不动就作河东狮子吼,而苏格拉底从不发火。
他说,娶妻有如驭马,驭马没什么可学,娶个悍妇泼妇,于自己修身养性倒是大有好处。
有一天,妻子在家里吵闹不休,苏格拉底忍无可忍,只好出门。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有四个栏目:“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编排的内容有:交流关于“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的阅读收获,发现并运用有特殊意义的词语,按要求写句子,写自己的读书名言,阅读成语故事并尝试复述。
其中,“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是重点,应该重点学习。
二、学习目标1. 通过交流,感受童话、寓言、历史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乐趣,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2. 能在阅读中关注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和句子,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他们的意思。
3. 能根据要求写句子,注意礼貌用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4. 能写出自己的读书名言,了解成语的历史故事,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2. 难点:能根据要求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相关资料等。
五、教学环节及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话、寓言、历史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乐趣。
同时,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 学习“词句段运用”:通过引导学生找出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和句子,并尝试在语境中理解他们的意思。
同时,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学习“日积月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成语故事并尝试复述,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同时,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学习“我爱阅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自己的读书名言,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 课堂小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同时,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八》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和语文实践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于课内外的阅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在口语交际和写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他们在阅读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较高,积极性较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能够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能够书写质量较高的作文,做到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内阅读的理解与把握,课外阅读的拓展,口语交际的训练,写作技巧的掌握。
2.教学难点:阅读理解的深入,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口语交际的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园地八》相关内容。
2.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教学资源:相关课外阅读材料、写作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以“民间故事”为主题,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欣赏民间故事,并能够讲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口语交际、语文天地等环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民间故事的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民间故事这一题材,大部分学生感兴趣且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讲述民间故事时,可能会存在语言表达不生动、情节把握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能够讲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讲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欣赏民间故事。
2.难点:讲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语言表达生动、情节把握准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欣赏水平。
3.示范法:教师示范讲述民间故事,引导学生模仿和创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民间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告奋勇上台讲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民间故事进行表演。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八》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短文,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初步掌握了学习方法。
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朗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自读、互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3.品味语言: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4.实践练习: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展示。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五上语文八单元语文园地笔记

五上语文八单元语文园地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八单元的“语文园地”部分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内容和笔记建议:
1. 交流平台:读书明理
这部分主要讨论了读书的好处和方法。
可以记下一些关键的观点,如“读书使人充实”、“多读书可以明白事理”等,并可以记下一些具体的读书方法,如“阅读时先读序言和目录”、“读书时要做笔记”等。
2. 词句段运用
这部分主要是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来表达意思。
可以记下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更生动,或者如何通过调整句子的结构和语序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3. 日积月累
这部分主要是积累一些名言警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
这些名言警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4. 课外书屋
这部分主要是推荐了一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如《稻草人》、《宝葫芦的秘密》等。
可以记下这些书名,以便在课余时间选择合适的书籍来阅读。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八单元“语文园地”部分的可能内容和笔记建议,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阅读课文题目,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这样拟题的好处,并能为自己的习作拟出精彩的题目。
3.发挥想象,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选择词语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5.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重点难点:1.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把握不同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题材拟出恰当的标题。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句,懂得大概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感悟大文豪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1.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
2.读不同的课题,感受拟题的好处,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1.结合本册所学课文来交流、归纳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2.学会几种拟题的方法。
一、交流平台1.谈话导入,引导阅读。
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不少阅读方法。
今天我们就要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交流一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其实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方法了,比如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等,这些其实都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
请同学们先仔细默读课本上的文字,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勾画出来。
2.学生交流课本中提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可引导学生交流他们在阅读中勾画的重点语句。
如“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这些句子就提到了三种方法。
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的不同句子小结、概括出方法。
小结:课本上提到了三种方法:①段意合并法;②标题扩充法;③句子摘录法。
3.结合具体的课文,交流、学习三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1)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具体操作:先分段并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把段意串联起来。
(先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2)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故宫博物院(材料一)》的主要内容,组内交流,再汇报。
教师提示: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3)讨论: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明确:一般从几个方面写,层次比较清晰的文章适合用段意合并法。
这类文章一般以写景、状物的居多。
标题扩充法(1)课件出示具体方法。
具体操作:把标题扩展成完整的句子,以课文题目为中心,顺次提出几个相关问题,把答案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开国大典》《伯牙鼓琴》的主要内容,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3)讨论:一般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明确: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选择“标题扩充法”比较合适。
比如《草船借箭》一文,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最后周瑜的态度如何?句子摘录法(1)学生交流一篇文章中哪些句子可能体现了主要内容。
(2)指名说一说。
(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些都可以称作文章的关键句。
)(3)试着用这种方法概括出《夏天里的成长》《青山不老》的主要内容,组内交流,再汇报。
4.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要注意的事项。
(1)结合前面的讨论,再请几名同学说说他们概括的内容,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选出三种有代表性的发言:太过啰唆的;太过简略的;比较合适的。
通过对比,学生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做到简洁、完整、重点突出。
既不能过于啰唆,也不能太过简略。
(2)教师小结。
小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这三种是比较常用的。
同学们要注意,课文的特点不一样,我们就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
比如阅读写事、写人、写景、介绍说明类文章时,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就不可能一样。
(板书:方法多样,灵活运用。
)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做到简洁、完整、重点突出!我们就是要在练习中擦亮眼睛,多动脑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不断的发现与总结中逐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1)1.故事导入,突出标题的重要性。
过渡:在开始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大家读一读,说说为什么改后的题目比原来的题目好呢?(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一位摄影爱好者拍摄了一幅某少女在树林里撑着伞的镜头,画面、色彩和角度都不错,取名《晨曦》。
他把这幅照片投向多家杂志社,结果都被退回。
后来有一位专业人士建议作者把题目改为《有约》,结果不但见诸报刊,还在一次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交流示例:生1:原来的题目挺美的,但是缺乏联想,而且作品的主角是人,却以景色取名,我感觉有点没有突出重点。
生2:我也觉得原来的题目不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改后的题目《有约》却能激发人的联想:她在等谁?是和谁有约?心情会怎样?整个画面就生动起来了。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不错,改后的题目确实比之前的生动、有趣多了。
这个故事说的是给照片拟题,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给文章拟题,它们还是有共通性的。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可以折射出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有人把文章的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
生动传神的题目可以体现文章的灵魂,可以勾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由此可见,题目在文章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阅读课本“词句段运用”第1小题中呈现的各个课题,就拟题的方法和作用展开交流。
(1)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每人选择一组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
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做题目。
这样的题目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用“壮士”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坚强不屈、勇敢无畏;《军神》中,一个“神”就暗示了主角刘伯承将军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和革命精神。
以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做题目。
这样的题目能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突出主旨。
以文章中的主要事物做题目,即贯穿全文的线索。
这样的题目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在阅读中也会格外留意这个事物。
比如《竹节人》一文围绕“竹节人”讲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几件事。
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些题目新奇有趣,设置悬念。
根据我们的常识,牛肚子里怎么能旅行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会同时出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会发生什么趣事呢?也让读者有了阅读的兴趣。
3.结合实例,说说习作拟题中应注意的方面。
过渡:刚才我们读了那么多课题,拟题看似简单,但想拟一个合适且精彩的题目可真不容易。
同学们已经写过那么多作文了,那么现在我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根据我说的话题拟拟题目,我们再一起交流。
(1)出示话题:写一写你的爱好。
(2)学生自行拟题,教师选出几种,全班一起点评。
①《我的爱好》(直接采用话题,太空,不具体。
教师可指出大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习作拟题不进行思考、揣摩,太过平淡。
)②《我爱写作》(过于直白,缺乏文采。
)③《读书和写作是我的爱好我的第二生命》(这个题目比较有气势,但题目过长,读来太拗口。
)④《猜猜看》(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可能是想让大家猜猜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但对于这个话题似乎有点不合适。
)小结拟题误区:①照搬话题;②因袭旧题;③空大玄虚;④文不对题。
4.学生根据交流的知识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1)拿出自己的习作本,重新审视习作题目,尝试着修改。
(2)在班上呈现修改前后的习作题目,全班交流、点评,选出优秀的习作题目。
三、课堂回顾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在结合以前学习的课文的基础上,总结、发现、交流学习规律和方法。
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不少语文知识,无论从字词的积累,还是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上的积累,都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今天我们交流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交流中我们结合了这学期学习的课文来谈,同学们都能很好地概括,这既说明了大家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也说明我们的概括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我们今天所学的只是基本方法,可能同学们有自己独特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大家可以再进行总结。
关于文章拟题,则是比较灵活的自我展现。
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角度,所以拟的题目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拟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今天我们就学习了四种拟题的方法。
好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给人的初步印象,是生动、有趣、深情,还是激昂、有力、引人深思?要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来确定。
我想大家通过本次的交流学习,在以后的习作中一定会在拟题上更下一番功夫了。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给文章拟题的几种方法。
(2)想想更多课题,讨论拟题之妙。
1.抓住关键词,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用所给词语写一段话。
2.欣赏柳公权的楷书书法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1.读词语,生发联想,写出恰当的段落来体现词语所包含的意义。
2.积累鲁迅先生的名句,懂得大概意思,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感悟大文豪的精神。
一、词句段运用(2)1.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2小题。
导语:同学们,语言文字是丰富多彩的,一个词语就往往能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
这些联想可能与我们的生活阅历有关,也可能与我们的爱好、性格有关。
正因为这样,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就有着不同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看几个词语,看看大家由这些词语能生发怎样的联想。
(1)学生大声读出词语,圈出每组词语中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字或词。
(2)依次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说说由词语产生的联想,每个词语可以请三到四名学生说一说,看看他们的联想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一:饱经风霜的脸生1:我想到了我的爷爷,他一生经历了许多事,现在他年纪大了,脸上的皱纹一道道的,他的脸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教师提示:可以进行外貌描写。
)生2:我想起了驻扎在边疆的战士,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守卫边疆,尽管他们可能年纪不大,但他们的脸确实是饱经风霜的脸。
(教师提示:可由此生发对战士们的精神的敬佩、赞扬。
)生3:我首先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黄包车车夫,他为了生活苦苦挣扎。
我又联想到那个时代许多像他那样的底层劳动人民,他们的脸都是饱经风霜的,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仍顽强地活着。
(教师提示:联系到所学课文,进行历史、往事的叙述。
)预设二:秋天的深处生1:秋天是一个季节,说走进它的深处,我想到的是深秋时节不同的景色。
初秋或许只是有些微凉,叶子也只是微黄,但是深秋时节就不一样了,秋色更浓,也更接近冬天。
我想描写深秋独特的景色。
(教师提示:进行景色描写。
)生2:我们总说,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那么秋天的深处一定是收获,而这收获是靠春的播种、夏的培育而来的,我由此想到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所付出、有所努力,才能收获的道理。
(教师提示:由季节的特点想到人生的特点,抒发哲思或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