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有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字(精选8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2000字(精选8篇)古文观止读后感2000字篇1读《古文观止》有感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是无与伦比的。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部书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两叔侄编选评注的。
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
它的*,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上起东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古文观止》里我最喜欢的*是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
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
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
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
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
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卷一周文中的《子鱼论战》它讲述了宋襄公不听司马子鱼的劝告,使得自己的军队全军覆没。
我们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然后在自己做决定。
《古文观止》中的文言文虽然难读,但是自身蕴含这丰富的文学色彩。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古文观止》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文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文3篇……共222篇。
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5篇古文观止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古文观止读后感1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
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
《古文观止》中有大量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
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
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
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
《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内容很多。
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
*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读来仍然感受颇多。
关于古文观止的读后感(通用10篇)

关于古文观止的读后感(通用10篇)关于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篇1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
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观止》所选*,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
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
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
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都不在其列。
古文观止读后感10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10篇古文观止读后感(一):所谓古文观止,就是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
翻开厚厚的一本,时而读之。
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可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能够勉强读下来的。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可是两百余篇。
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
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日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
我异常喜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
这些名篇中不仅仅包含了许多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古文观止》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
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含。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至理名言,如珍珠一样光彩夺目,掷地有声。
虽寥寥可是数十字,却胜似万卷诗书。
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人生境界,那种旷世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事的楷模。
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能够使我警醒,使我振奋,使我坚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本书我必须要好好读下去,并且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它,从中学会怎样做人。
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记得以前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后又读了几次,很有感悟。
这篇文章中,在开篇描绘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时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这句话描绘了山水相间的美丽景色。
古文观止读后感汇编4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汇编4篇【篇一】古文观止读后感即使浩瀚如烟海的书,这样的书也少之又少。
但至少在我看来,《古文观止》是这样一本好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从纵向来看,它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每一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当阅读时,让我感觉我正驾驶着一艘小船,在历史长河荡漾。
从横向上看,《古文观止》文章大都是散文,因为有很多散文,所以兼取了骈文。
由此可见,本书的体裁风格是多样而独特的,如书、论、碑、记等。
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纵横交合的选集。
在阅读《古文观止》之前,我和几个读过它的朋友讨论过。
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的文坛主要是现代的,而发展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越来越少,所以读《古文观止》并不有趣,既不懂也不有趣,只是浏览一番。
后来,当我看书的时候,我也起了“同理心”,但随着逐渐深入阅读,我的心就像一条干涸的河流,涌出了一个小小的甘泉。
当泉水逐渐注满滋养我的灵魂时,我恍然大悟:现代文和中古文都是文章,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在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有许多原因交错其中,我们应该致敬,应该学习。
另外,我想提出一个建议。
如果你正在读《古文观止》,请慢慢读,慢慢品尝,就像喝茶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尝到这杯热茶的香味。
【篇二】古文观止读后感说起来,这本书还是老师介绍给我的。
看过别人的言语:《古文观止》一书,是文人吴楚才、吴调侯爷孙两人在清朝康熙34年间,收集了由先秦到明末两千多年的优秀作品而著成。
此书不仅包括了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的应用文。
另外,少量的骈文和韵文也被选入其中。
大体上可以反映出中华古文的绚丽多姿以及百读不厌的文学风采。
初次了解到这本书是缘于高中的语文老师,那是他总是说要想学习好文言文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
于是,看这本书的初衷,现在想想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后才明白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
于是,在团日活动的可选书籍中看到了她,故记录下对它的感受。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10篇)_读后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10篇) 高三读后感作文:《古文观止》读后感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
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
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
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
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
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1 / 26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
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
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
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
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
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
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
《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8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8篇)《古文观止》读后感篇1之因此会阅读《古文观止》,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发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学期一会的读后感时间,于是从群共享下载了书单直奔图书馆,凭直觉觉得标题不错,便借了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观止》。
简朴的封面上散落有缃色的斑斑点点,书页微微泛黄,这无一不昭示着它存在了好些年头,还未阅读,心底里已增添了几分好感。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的吴乘权和吴大职叔侄二人选编的一本古文读本,从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或穿插有骈文辞赋。
康熙三十四年,二吴将书稿寄给已是两广总督的吴乘权的伯父吴兴祚,吴兴祚“批阅数过”后于当年五月端阳日付梓,这就是《古文观止》的初刻本。
此后,《古文观止》又经过多次翻刻。
87年版《古文观止》是安平秋点校的,他以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再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甚至还参阅了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
首页刊登安秋平的点校说明,此外还附有吴兴祚的序,吴乘权、吴大职二人合写的序和吴乘权的例言。
《古文观止》里选录的篇目大多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不少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课本中出现过,每每读到,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
吴乘权和吴大职二人在篇中注有不少的字音、词义、典故,部分句子的释义和自身的评注,用小字与原文隔开。
适当的即时注释,能帮人更好地理解原文,又不至于只看释文而不去思索。
由于没有应试压力,再加上注释和已有的古文基础,阅读《古文观止》,不但能温习了学过的古文知识,充实自身的文学修养水平,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窥见历史的片段。
先秦时期,诸国混战、群雄并起,各国国君为开拓疆土,发起各种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能臣干吏或向君主勇谏,停止不义战争、拒绝向他国借道,或出使他国,以一己之力劝退一国之师。
两汉之际,帝王下诏求贤,贤臣上表献策。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文人雅士退居一隅,纵情山水。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整理的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一)所谓”古文观止”,就是”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
翻开厚厚的一本,时而读之。
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可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能够勉强读下来的。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可是两百余篇。
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
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日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
我异常喜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
这些名篇中不仅仅包含了许多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古文观止》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
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含。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至理名言,如珍珠一样光彩夺目,掷地有声。
虽寥寥可是数十字,却胜似万卷诗书。
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人生境界,那种旷世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事的楷模。
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能够使我警醒,使我振奋,使我坚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本书我必须要好好读下去,并且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它,从中学会怎样做人。
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是无与伦比的。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部书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两叔侄编选评注的。
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
它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上起东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古文观止》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
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
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
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 “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
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
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卷一周文中的《子鱼论战》它讲述了宋襄公不听司马子鱼的劝告,使得自己的军队全军覆没。
我们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然后在自己做决定。
《古文观止》中的文言文虽然难读,但是自身蕴含这丰富的文学色彩。
是我们所有学生的必须品。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读了一遍《古文观止》,我深深的了解这对于我远远不够,所以我还会更细更慢的咀嚼这部作品,让自己能体会到文言之美,开卷有益古人诚不欺。
《古文观止》,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