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及环境发展分析——范远江2013年

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 (三)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2年 库区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 1.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 随着库区经济的平稳发展,库区财政收入保持持 续增长。2012年库区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96.91亿 元,同比增长13.5%。8个重点移民区县财政实现 一般预算收入134.56亿元,同比增长20.6%。
二、经济总量与效益同步增长
• (一)经济增长快速平稳 • 2012年三峡库区15区县(以下简称库区)地区生 产总值实现4564.27亿元,同比增长14.0%,高于 全市水平0.4个百分点。从全年经济运行轨迹来看 ,在全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宏观环境下,库区 经济也呈现出逐季放缓的走势,但全年经济依然 处在快速增长区间。8个重点移民区县快速发展,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3.91亿元,同比增长14.9% ,增速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高于库区0.9个百
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
பைடு நூலகம்
• 3.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投资增长平稳较快 • 2012年,库区各区县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放宽企 业投资自主权,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在西部纺织 城(山东如意集团)、国际宝石饰品工贸园(移民建设园 )建设项目、华哥生物、施耐德电气西部智能终端生产基 地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拉动下库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 攀升,增速总体平稳较快。全年达3853.47亿元,同比增 长22.4%。其中,8个重点移民县投资1810.80亿元,同比 增长31.0%,增速高于全市8.1个百分点,高于库区8.6个 百分点。投资的快速增长对库区经济保持高位运行形成了 有力支撑。
• 4.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 •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库区商圈建 设不断提速上档,库区消费品市场环境逐 步改善。2012年库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1299.11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 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其中,8个重点区 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6.77亿元, 同比增长17.4%,增速高于全市1.4个百分
重庆统计年鉴2016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各区县居民收支情况2015

Bishan District Tongliang District Tongnan District Rongchang District Liangping County Chengkou County Fengdu County Dianjiang County Wulong County Zhongxian County Kaixian County Yunyang County Fengjie County Wushan County Wuxi County Shizhu County Xiushan County Youyang County Pengshui County
20-14 各区县居民收支情况(2015年) Per Capita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Households by Region (2015)
区县
全市 #都市发达经济圈
渝西经济走廊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一小时经济圈 万州区 黔江区 涪陵区 渝中区 大渡口区 江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北碚区 渝北区 巴南区 长寿区 江津区 合川区 永川区 南川区 綦江区 綦江区(不含万盛) 大足区
21800 20818 18039 19784 17377 11570 15492 17591 16311 17112 15991 13841 13445 13317 11054 15577 14404 11174 12739
29744 28530 25932 27227 26427 21116 23902 26644 27003 26778 23984 21592 21633 23315 19687 25116 25145 20449 22338
16787 12329 17513 25044 20345 21512 20628 20944 19812 20066 19457 20920 15097 16544 17836 13466 11233 13827
石柱县三河镇基本情况

⽯柱县三河镇基本情况三河镇位于⽯柱县城东部,距县城6公⾥,渝利铁路穿境⽽过,沪渝⾼速公路、丰⽯⾼速公路及已规划的梁黔⾼速公路交汇于此。
全镇幅员⾯积101.36平⽅公⾥,辖13个村57个村民⼩组,共9725户29372⼈,其中,⼟家族⼈⼝22087⼈,农村居民8366户24578⼈。
耕地⾯积1273.6公顷,林地⾯积7203.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26%。
2012年,农民⼈均纯收⼊6969元。
⼀、经济发展情况(⼀)农业⽣产。
2012年,全镇粮⾷作物播种⾯积59686亩,产粮19685吨。
其中,⽔稻播种⾯积15589亩、产量7806吨,⽟⽶播种⾯积9314亩、产量4700吨。
重点发展“辣椒、马铃薯、畜禽”三⼤特⾊产业,2012年,种植辣椒2万亩,建成辣椒市级⽰范千吨村1个、县级⽰范五百吨村3个,辣椒总产量达3.2万吨,产值6300余万元;种植马铃薯1.25万亩,建成马铃薯专业村1个,产量1.1万吨,产值2750余万元;⽣猪、⾁兔、⼟鸡和⾁⽜分别出栏0.8万头、1.2万只、30万只和1.6万头。
全镇专业合作社5家,⼊社农户3152户。
(⼆)特⾊旅游。
境内有明末⼱帼英雄秦良⽟屯兵处——万寿⼭、秦良⽟陵园——三教寺、独具⾃然神韵的“男⼥⽯柱”、龙河岩棺等⾃然和⼈⽂旅游资源。
⽬前,已经初步建成三教寺旅游景点,完成万寿寨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启动了⼤河⽼街、拱桥村等乡村旅游发展。
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6.2万⼈次,创旅游综合收⼊500余万元。
(三)商贸发展。
全镇有农贸市场1个、便民超市14家、商业⽹点436个。
⼆、基础设施现状(⼀)场镇建设。
场镇规划⾯积2.2平⽅公⾥,建成区⾯积1平⽅公⾥,常住⼈⼝6300余⼈。
场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5%,⼈均公共绿地⾯积4.5平⽅⽶;集镇污⽔管⽹3.4公⾥,3.5公⾥街道基本实现硬化、亮化和绿化,场镇有公厕2座,2012年被命名为“市级卫⽣镇”和“市级⽂明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石柱县调研报告

石柱县调研报告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是一个美丽的山地县城。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将对石柱县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石柱县是一个以山脉为主要地貌的县城。
这里山峦叠嶂,森林茂密,溪流飞瀑,景色优美。
石柱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英砂、大理石等。
同时,这里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如石柱石刻和石柱汉墓等文物遗址。
其次,石柱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农村地区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
石柱县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除了农业,石柱县还发展了一些其它产业,如物流、旅游等。
近年来,石柱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再次,石柱县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县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民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
石柱县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特色的山地旅游资源成为了石柱县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最后,石柱县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利,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农业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资源利用不均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石柱县的城镇人口流失比较严重,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总体来说,石柱县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尽管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石柱县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石柱县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庆社会发展经济数据:20-11 各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8年)

武隆区
Wulong District
44.98
城口县
Chengkou County
13.16
丰都县
Fengdu County
51.78
垫江县
Dianjiang y
90.79
忠 县
Zhongxian County
81.28
云阳县
Yunyang County
118.44
奉节县
Fengjie County
7977.01 6312.30 3961.63 2350.67 1221.38
443.33 317.21
66.41 273.41 659.54
46.56 537.83 365.41 641.36 443.04 160.36 665.56 364.75 134.22 278.00 269.74
永川区
璧山区
Bishan District
134.78
铜梁区
Tongliang District
116.81
潼南区
Tongnan District
85.78
荣昌区
Rongchang District
117.21
开州区
Kaizhou District
189.12
梁平区
Liangping District
104.63
都市圈
Metropolitan Area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Three Gorges Reservoir Urban Group of Northeast Chongqing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Wuling Mountain Urban Group of Southeast Chongqing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在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并不能仅仅简单比较一两项指标数据,特别是现在社会经济各行业错综交汇,更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综合考察,从而描述社会经济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政策制定依据。
我对重庆市40个区市县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各区县市的数据(见附页),并按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各区市县的地位和发展状况。
在分析过程中,我选取了能足够反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9 项主要指标(万元) :x1: GDP x2:工业总产值 x3:农业总产值x4:水陆货运总量(万吨) x5:邮电通讯总量 x6:固定资产投资x7:预算内财政收入 x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x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数据分析:sig值为0,选择a=0.05,由于sig值小于a,则认为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
同时,KMO检验值为0.766,根据KMO度量标准可以得出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合适;0.8表示合适;0.7表示一般;0.6表示个因子的特征根很高,对解释变量原有的贡献最大,第三个以后的因子特征根3个因子是合适的。
80%甚至90%以上,说明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
采用主成分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说明各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影响程度。
由于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不是太明显,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 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表所示:邮电通讯总量=0.975F1+0F2+0F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902F1+0.336F2+0F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0.828F1+0.311F2+0F3地方财政预算内收=0.815F1+0.451F2+0.119F3GDP=0.707F1+0.608F2+0.273F3固定资产投资=0.660F1+0.651F2+0.165F3水陆货物周转量=0.631F1+0.525F2+0F3工业总产值=0.123F1+0.967F2-0.103F3农业总产值=0F1+0F2+0.993F3由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除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外,在其它变量上都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表现为除工农业外的各经济指标的综合影响,可将其定义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因子;第二公因子在工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载荷,体现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定义为工业发展影响因子;同理,第三公因子在农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载荷,定义为农业发展影响因子。
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

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作者:姚长林来源:《现代企业》2018年第08期渝东南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中的生态保护发展区,具体包括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武隆共6个区县,面积1.98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6%。
该区域以土家族、苗族聚居区为主体,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为此,必须针对渝东南地区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进一步确立,并对其发展过程提出建设性建议。
2014年是渝东南地区成为重庆市生态保护发展重点区的转折年,因此对该年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进行提取和对比,最能够体现出该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便与给出最适合的发展性建议。
一、渝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1.地区经济总量。
GDP是最能够直接体现出渝东南地区经济的关键性指标数据。
自2013年重庆市提出了重大规划策略后,渝东南地区在成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后得到了国家和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年内该地区的GDP总值达到791.52亿元,但由于各县的发展程度不同,国内生产总值也有所差异,各个县人口、土地面积和经济发展总量也存在一定差别。
例如,黔江县在六县中的人均GDP最高达到40804元,而酉阳县的人均GDP只达到19531元,其中石柱县和武隆县的人均GDP达到3000元以上,而彭水县、秀山县只达到2000元以上。
由此可见,东南地区的六个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性,发展极为不均衡,且该地区的GDP总值只达到重庆市的5.5%,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而虽然近几年来在逐渐发展旅游事业后有所提升,但其GDP总产值仍未达到标准,是导致渝东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渝东南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不高。
渝东南地区属于连片山区,其周围包括较多山体,包括武夷山、大娄山等,且因其属于西部地区,该地区内多为少数民族居民,整体经济水平处于低下状态,地区政府因受到经济、地区特点以及地区封闭性等因素限制仍处于贫困状态,不仅较为闭塞,同时因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对当地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导致该地区与重庆市其他地区无法沟通,形成阻断之势,导致该区域更加封闭,对该地区社会水平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重庆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019年各区县工业统计

7239639
551454
11426486
1428862
1916961
142914
5733291
360942
3841488
145580
5851051
544236
6783383
411731
5638310
375795
3640607
365496
8041312
950126
2558580
102252
2174943
区县
全市 主城都市区
中心城区 主城新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万州区 黔江区 涪陵区 渝中区 大渡口区 江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北碚区 渝北区 巴南区 长寿区 江津区 合川区 永川区 南川区 綦江区 綦江区(不含万盛) 大足区 璧山区 铜梁区 潼南区 荣昌区 开州区 梁平区 武隆区 城口县 丰都县 垫江县 忠县 云阳县 奉节县 巫山县 巫溪县 石柱县
资产负债率
56.3 56.4 61.3 50.9 52.5 63.7 64.8 58.3 53.8 51.5 59 56.6 74.1 48.6 60.5 48.4 70.4 56.6 46.1 49.7 71.8 39.6 52.9 58.9 60 48.1 56.2 53.5 44.3 28.6 47.6 34.3 60.6 63.8 43.9 44.9 36.9 41.2 46.9 76.2 78 69.5
重庆市2019年各区县工业统计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万
210472464
12103190
192447476
10758843
97151009
2217755
9529646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
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总人口54万人。
资源
石柱县境矿产已探明的有3类,矿种23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12种,燃料矿产3种),矿床共72处。
石柱向斜北东至南西区域以天然气为主;七曜山、方斗山背斜以煤、铁、石灰石、石英砂岩为主;老厂坪背斜以铝、锌、铜及稀散元素镉、银、锗为主。
煤、天然气、铅、锌为优势矿种,石灰石、石英砂岩、硫铁矿、白云石等为潜在优势矿种。
金属矿产主要有铅、锌、铁、铜、砂金、镉、锗、银8种,矿床分布26处。
铅、锌矿石储量为167.6万吨,远景储量317万吨,矿床6处,分布在龙潭乡境。
铁矿有矿床13处,分布在石柱向斜东西两翼的临溪、河嘴、王家、渔池、王场、六塘、冷水等乡镇,铁矿类型有威远式、长寿式、綦江式3种,远景总储量3300万吨。
铜矿床6处,分布在石柱向斜两翼和老厂坪背斜北西、西南的栗新乡(今沙子镇)牛池子、腾家屋基和龙潭乡木坪中台子、万宝、小尾洞等地。
砂金有西沱镇竹景村公龙组上湾砂金矿点1处,堆积物厚8米~41米,主要赋集在河漫滩地砂砾石层中。
非金属矿产有矿床33处,矿种有石灰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硫铁矿、磷、含钾岩石、萤石、重晶石、盐卤水、陶瓷黏土、高岭土、泥(页)岩12种。
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方斗山背斜和七曜山背斜两翼的渔池、万朝、六塘、西沱、大歇等乡镇,矿床7处,总厚度533米,可供利用矿石200亿吨。
经济
2011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五个重庆”、“民生十条”和“共富十二条”为民生导向,加快渝东枢纽门户和绿色生态经济强县建设,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01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312万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45468万元,增长27.3%;第三产业增加值291740万元,增长16.0%。
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55632万元,增长29.0%。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19396元,超过三千美元达到3003美元。
三次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依次为6.2%、58.9%和34.9%,其中工业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4.9%。
三次产业结构为20.5:43.1:36.4。
全县辖区内财政总收入146355万元,增长42.1%;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元,达到117487万元,增长43.1%;一般预算收入55591万元,增长42.5%。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实现4704万元、22425万元和4059万元,增长22.0%、76.1和49.9%。
全年财政支出290734万元,同比增长25.9%,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31094万元,增长28.5%。
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651万元、20803万元和21446万元,分别增长29.8%、61.9%和43.1%。
全县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103823.1万元,同比增长40.2%,增收29760.4万元。
其中,国税税收(费)收入26175万元,增长22.2%;地税税收(费)收入77648.1万元,增长47.5%。
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全社会常住人口就业人员24.03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0.14万人、7.81万人和6.08万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7.8%,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
招商工作成效明显,全年正式签约项目88个(外资项目1个),其中到位资金69个项目;合同引资109亿元,含续建项目在内的实际到位资金74.8亿元。
二、农业全县农村经济总量327365万元,现价增长25.1%(可比价增长13.2%)。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788万元,增长23.5%(可比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132195万元,林业产值7967万元,牧业产值107510万元,渔业产值333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782万元。
全年粮食
种植面积55028公顷,粮食产量259649吨,下降0.1%,其中夏收粮食产量71266吨,增长2.3%,秋收粮食产量188383吨,下降1.0%。
表1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标单位产量比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吨259649 -0.1
蔬菜产量吨268592 1.5
肉类总产量吨36765 3.3
生猪出栏头342818 1.6
牛出栏头46579 3.0
羊出栏只9621 6.1
家禽出栏万只162.19 10.3
生猪存栏头278531 2.9
牛存栏头97548 -2.1
羊存栏只19128 2.5
油料吨9896 2.2
烤烟吨4160 -2.1
水果(全口径)吨12199 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750017万元,现价增长35.0%,全部工业增加值255632万元,可比价增长29.0%,工业经济比重为31.9%,提升3.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速33.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9797万元,同比增长63.4%,其中轻工业产值180437万元,增长43.8%,重工业产值399360万元,增长74.1%;在总产值中:国有企业产值9091万元,增长8.5%,股份制企业产值490764万元,增长70.6%,其它经济类型产值74856万元,增长27.4%。
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24088万元,增长66.4%,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13764万元,增长63.6%。
表2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工业品名称单位产量同口径增长(%)
企业用电量万度29616 45.8
原煤万吨81.30 7.7
锌金属含量吨34386 101.4
发电量万度22412 22.2
锌吨21045 26.4
鲜冷藏冻肉吨10224 -1.7
配混合饲料吨2473 23.4
啤酒千升22154 2.8
服装万件136 同期无
纱吨678 168.0
人造板立方米39581 24.0
合成氨吨31093 27.7
氮肥(折含N100%)吨2526 -56.9
中成药吨79 -3.7
塑料制品吨25837 63.1
水泥万吨79.32 124.8
2011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家,同口径新增5家。
全年亏损企业5家,亏损额8094万元。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5.0%,同比提升30.9个点。
1-1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17913万元,增长47.2%,利润总额40455万元,增长136.0%,利税总额89258万元,增长80.1%。
全年在地建筑业总产值380149万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9836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22.9%。
年末建筑企业13家,其中资质等级二级的4家,三级的9家。
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8302万元,下降39.2%,利润总额5692万元。
社会
1998年起,石柱开始改造县城危旧房,先后完成了玉带河南岸片区,体育馆、正街、百货公司、农机厂、商业招待所、下街、粮食局等50余个片区的拆建,拆除旧房48万平方米,搬迁居民和
单位1899户,新建房屋62万平方米,拆迁安置1600余户,旧城改造率达95%。
加快新城区开发步伐,重点建设鲤塘坝教育行政文化区、城东商旅区、城南商务聚集区、甑子坪工贸服务区。
完成“四城同创”,实施老城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商业中心,建好城市地标。
加快下路、三河两镇融城步伐。
到2016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6万人,基本形成以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土家风情为特色的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