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关于苗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对策

关于苗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对策
、蔬菜等农作物。
林业
苗族地区的林业资源丰富,主 要种植杉树、松树等林木。
畜牧业
苗族地区的畜牧业以传统的放 牧和养殖为主,主要养殖牛、
羊、猪等家畜。
特色产品
苗族地区有许多特色产品,如 苗绣、银饰、蜡染等手工艺品 ,以及竹编、木雕等工艺品。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产业结构单一
苗族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和林业 ,缺乏现代化的工业和服务业
通过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苗 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就业 机会增加等。
成功经验总结
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 验,如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机 制等。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 借鉴和参考。
对策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持续推进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未来需要继续加强 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 滞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 不完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人才缺乏
苗族地区的人才缺乏,尤其是 高素质的人才缺乏,制约了经 济的发展。
自然灾害频繁
苗族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如洪 涝、干旱等灾害,对经济发展
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03
促进苗族经济发展的对策
加强政策支持,推动经济发展
02
苗族经济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水平
总体发展水平
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但近年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苗族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 异,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一 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主要产业和特色产品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中国能更好、更快、更强的扎根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认真研究改善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确保中国的稳定发展。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是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原因、对策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1)自然环境恶劣。

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大多十分恶劣,都存在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西南地区大面积岩溶地区土质恶劣等等。

这些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

(2)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落后。

据估算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

但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

“两低”:一是路网密度低,二是通达水平低;“两差”:一是道路等级、质量差,二是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西部民族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进步的影响所占比重较低。

由于文化教育落后,造成了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循环。

(4)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有所发展。

而这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现状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导致了吸引外部资金的动力不足。

因此,正在陷入“积累资金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足”的不良循环之中。

(5)经济活动中短期行为严重。

“资源换增长”的模式依然存在。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些进展和成就已经取得。

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医疗水平不高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能够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资源禀赋差异、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力资本匮乏、市场营销渠道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 正文2.1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各个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6587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16587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少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那些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

在当前社会飞速变化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机会,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现状1.经济总体状况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总体状况仍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很多地区的农业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制作阶段。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相对较低,其所占比重也极为有限。

加之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多为严峻,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导致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2.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公共服务和基本设施配套功能不足。

此外未能有效地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体制,并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少数民族地区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导致了其经济实力的进一步下降。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测度1.发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彰显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发展,必须挖掘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特色,借助这些特色进行特色经济打造,发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并挖掘其个性特点,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品体系。

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民族文化与创意设计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打造新时代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为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地区价值创造条件。

2.多种经济形态的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建立多种经济形态,例如生产性经济、旅游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服务业等多种经济形态,通过多经济形态的打造,来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且满足地区的多层次的需求,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特色小镇的建立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需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经济打造,可以选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小镇进行特色打造,打造出一系列具有明显特色的小镇。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是占人口大多数的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分布于中国的各个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相应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疆、西藏等地区的经济增长快速,特色产业得到了发展,贫困人口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明显改善。

与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育和医疗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技术创新等问题依然存在。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提出以下对策。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在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加大投资,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竞争力。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支持,提高全民素质和健康水平。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端化。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第四,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促进经济繁荣。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是一个复杂而且长期的过程。

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与帮助,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我国的广袤土地上,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占地极广,呈现出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这种情况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存在问题和障碍,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且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上来看,由于区域性、文化因素等影响,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资源和技术上都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在同步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进程加快的要求下,需要对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进行明确,并提出优化和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态;对策研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区域性差异,各地的经济发展状态和主要经济发展动力都是有所差别的,但总的来说目前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阻力和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稳定发展,需要针对现阶段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

一、少数民族经济的内涵分析所谓少数民族经济,从性质上来讲属于一个宏观的概念。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理论上分为少数民族经济和民族地区经济两方面的内容。

在实际中,这部分理论分属于民族地区化研究的范畴。

这实际上也就是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研究向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转变[1]。

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概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这种差异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落后和贫困现象被掩盖和忽视,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区域发展来讲属于不利影响。

例如,我国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包括了蒙古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和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两个部分,如果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而蒙古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出现落后或相对薄弱的现象,则容易被忽视和掩盖。

且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内蒙古地区的范围要比按照民族人口的分布所划定的范围更广。

但如果换作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这个民族的藏族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总地区人口的90%以上,因此,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经济发展可以参照单一的人口指标或者地区指标进行判断。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和问题。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对于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和实现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1. 经济基础薄弱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或草原地带,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2. 经济结构单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大多以农业为主,农村居民占比较高。

而且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

3. 教育水平低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4. 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支持,缺乏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造成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5. 生态环境脆弱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 提高教育水平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3. 推动产业升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4. 加强生态保护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保护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近年来,中国中西部以及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红利开始显现,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生产总值增速超过内地平均水平。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该地区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6442亿元,同比增长7.6%;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885.6亿元,同比增长8.8%。

此外,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和援助力度也在逐年加强。

二、存在问题然而,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以下问题:1.资源制约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资源匮乏,例如气候差、地域辽阔等因素都会制约其经济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例如交通、电力、水利等方面。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3.教育、技术水平问题相比内地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技术水平还不够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对策建议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1.资源整合加强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实现地区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协同发展。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电力、水利等方面,缩小与内地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3.教育与人才培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水平。

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技术水平。

4.精准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加大对深度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脱贫。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加强。

相信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各地方的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会更好,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董茂成
兴文县是宜宾市散杂居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以世居的苗族为主,有苗、羌、回、彝、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共4.8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6%,其中苗族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3%,苗族人数和占全县人口比例均为全省第一,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

全县目前有5个苗族乡(全市13个民族乡),另外还有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千人以上的乡镇。

一、民族地区发展状况
(一)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民族地区发展思路明晰,“金色烤烟、白色生猪、蘑菇、绿色蚕桑、黑色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的效果明显,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逐步提高。

至2007年,5个民族乡的地方生产总值达57183万元、财政收入4016万元、人均占有粮食4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比2006年增加了565元。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网改造”、“公路通乡通村”、“农村能源”、“少数民族住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交通、电力、通讯、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目前,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乡镇100%的村通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广播电视、80%的村通程控(含无线接入)电话、90%的村通移动电话,全县共有507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改造了住房,2008年95户正在改造中。

(二)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投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近年来,中央、省、市财政加大投入,加上县级财政配套,每年向我县民族地区投入的民族专项扶持资金达200余万元。

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我县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2005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住房改造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940户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200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县级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增加到25万元;2008年,成立了县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乡制度。

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通过全面实施“普六”、“普九”工程,5个苗族乡全部通过“普九”达标验收。

全县现有少数民族在校生 4131人,其中大专以上65人,高中131人,初中933人,小学2966人,高职36人。

全面启动以僰、苗文化为主要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工作,以苗族“花山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健康发展,“世界地质公园”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彰显。

全省首家县级电视台开播苗语新闻节目,成立沙坝苗族教育艺术特色学校等,促进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

通过对5个苗族乡的卫生院的重建和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少数民族缺医少药、看病难、治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按照“坚持标准,注重培养,适当照顾”的原则,大胆选拔任用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干部。

在公务员、教师以及其他单位用人招录工作中,采取适当加分或者划出专门指标的形式向少数民族同胞倾斜。

截至2007年,全县少数民族干部达到301人,其中行政干部77人,事业人员39人,教师185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2人,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123人,中专(中师、高中)学历143人。

县级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全部达到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乡镇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二、民族地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全县近4.81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连片居住在海拔700—1700米的偏远高寒山区,地势偏僻,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文化相对滞后,人口素质偏低,这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任务仍很艰巨。

2007年,5个苗族乡人均生产总值4831元,比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少7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96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388元。

同时,5个苗族乡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有3350户,占民族乡总户数的11%,其中,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户有1914户,占民族乡总户数的6.3%。

民族乡产业结构单一,经
济总量少;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差,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根据最新统计,全县尚有1282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急需改造。

(二)基础设施落后,配套程度低,始终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

一是交通设施方面,目前5个苗族乡只有3个乡的通乡公路刚实施硬化。

74个行政村虽有73个村通公路,村道公路全长597公里,但公路畅通的只有34个村共216公里,有381公里村道公路晴通雨不通或通路不通车。

二是安全饮水方面,目前5个民族乡有34个村人畜饮水困难,涉及人口4.2万人,牲畜6.8万头。

三是电力设施方面,5个民族乡有19个村2.4万人未进行农网改造,电力设施陈旧老化,存在用电安全隐患。

(三)民族乡财政拮据,基层政权运转有困难。

5个苗族乡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4016万元,除仙峰苗族乡(仙峰苗族乡的财政收入达1509万元,占5个苗族乡财政收入的37.6%)外,其余4个苗族乡财政收入不高。

2007年5个民族乡共负债42万元,加上逐年不断累积的负债共计达870万元。

由于民族乡地处偏远,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致使部分干部不愿到民族乡工作和不安心民族乡工作。

(四)民族地区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

一是5个苗族乡的中小学目前仍有1.43万平方米的D类、C类危房急需进行改造;二是5个苗族乡的14所中心校和完全小学中绝大部分无实验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足够的教师宿舍等综合配套教学设施;三是5个苗族乡3所单设中学的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实验室、学生食堂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四是代课教师数量大、比例高,5个苗族乡有教师711名,其中代课教师116名,占教师总数的16.3%。

五是目前5个民族乡医院医疗设备严重缺乏,尚差医务技术人员25人,均未配置救护车,缺医少药,群众就近看病难。

(五)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我县应有少数民族干部480人,但实际只有301人,差179人。

从结构上看,党政干部主要集中在民族乡和县级政协、统战、民宗等部门;县级综合职能部门的少数民族干部极少;事业单位干部主要在教育和卫生部门。

四、对策措施
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情况,就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和切实解决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聚居村制度。

以制度机制入手,为民族聚居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理思路、想办法、出主意、找项目、争政策。

同时,要从项目、资金、配套设施等方面加强协调,为民族聚居村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的形成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切实帮助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对民族乡基础设施项目,有关部门应优先立项,优先实施。

重点乡镇和重点项目还应提前立项、提前实施,切实加快建设速度,并着力提高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和配套程度。

一是公路方面,增加通达工程等专项投入,分4年完成381公里村道的标准化整治,并建立维护基金,使所有村道保持畅通。

二是安全饮水,利用红层找水等项目,用两年时间解决34个饮水困难村4.1万人和6.8万牲畜的饮水问题。

三是危草房改造,各级财政要加大配套,将补助标准提高每户1万元至1.5万元,利用2至3年时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四是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利用灾后重建等机会,用两年完成19个村的农网改造,彻底解决农村用电安全隐患。

(三)产业带动,帮助民族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有计划、有重点对民族贫困乡(镇)、少数民族聚居的重点贫困村社加大扶持力度。

本着选穷村、扶穷人的原则,扶贫办会同财政,指导乡镇优先将未列入省规划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列入年度比选竞争范围,择优进行扶持。

(四) 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民族村小;二是建好民族村小,改善民族乡教师住宿条件;三是依据服务年限和地区条件分类,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补贴待遇;四是划出专项指标,适当降低标准招收民族村小教师,确定最低服务年限;五是加快建设好民族乡中心校寄宿制;六是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困难补助。

(五) 切实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力度。

按照培养选拔的目标任务,坚持每年划出专项指标从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中招录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在推选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时,应确定名额在少数民族中推选,并合理调整干部结构,逐步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合民族地区发
展与稳定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每次公开招录中划出一定人数专项指标,用于招录少数民族公务员。

(六)继续做好民族地区待遇县争取工作。

兴文县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自2004年开始争取民族地区待遇县以来,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

省民委已4次向省人民政府转报了我县申请民族地区待遇县的请示。

要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尽快获得民族地区待遇县政策的批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