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管理办法PPT课件解读共81页
消毒管理办法119页PPT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配备,1000张床 位以上的大型医院不得少于5人,500张床位 以上的医院不得少于3人;300-500张床位的 医院不得少于2人;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不 少于1人。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指定专人兼职负 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11条)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 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卫生机构的环境、物 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传染病病 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 进行消毒处理。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 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 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检测
试纸法:严格按照检测试纸的使用
要求进行监测,如有效期、检测浓度的范 围、试纸和溶液接触时间等,注意干扰。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各级各类医 院必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 院感染科、医务科、门诊部、护理部、 临床相关科室、检验科、药剂科、消毒 供应室、手术室、预防保健科、设备科、 后勤等科室主要负责人和抗感染药物临 床应用专家等组成,在院长或业务副院 长领导下开展工作。(10条)
(2)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级各类 医院应根据本院的规模、性质设置医院感染 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由兼任医院感染管理 委员会主任的院长或副院长直接领导。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三)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
化学滴定: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
《消毒管理办法PPT课件解读

需灭菌的内窥镜: 腹腔镜、胸腔镜、关
节镜、脑室镜、膀胱镜等进入人体无菌部位或 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的内窥镜,以及进入破损 粘膜的内窥镜附件(如活检钳等)。
内窥镜使用后处理程序
1.内窥镜清洗消毒操作程序:
(三)手和皮肤粘膜的消毒
卫生洗手消毒 外科洗手消毒 皮肤消毒 粘膜消毒
(四)医院室内空气消毒
层流通风处理; 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静电吸附式 空气消毒器; 臭氧消毒; 紫外线消毒; 过氧乙酸熏蒸、过氧化氢喷雾;不宜用 甲醛熏蒸消毒空气。
些硬质内窥镜及其零部件如直肠镜、结肠镜、 纤维胃镜的阀门、活检钳等耐受压力蒸汽灭 菌的附件。
2%戊二醛浸泡20分钟;0.5%邻苯二醛;酸
化水。
煮沸 20 分钟:适用直肠镜与直接喉镜金属
部分的消毒及某些内窥镜附件如咬口、弯盘 的消毒。
内窥镜消毒方法
对结核、肝炎、 HIV 病人用过的内 窥镜应采用压力蒸汽、环氧乙烷 或戊二醛进行严格消毒( 2 %戊二 醛 45 分钟,压力蒸汽 121℃, 30 分 钟。)
高效消毒法:紫外线、氯制剂、臭氧 中效消毒法:碘、醇、酚类消毒剂 低效消毒法: 单链季胺盐、双胍类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凡是高度危险性的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 凡是中度危险性的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 毒即可,可选用高、中效消毒法 凡是低度危险性的物品,一般用低效消毒法 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 下,如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后,必须针对污 染微生物的性质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第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 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 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 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 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 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 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消毒管理办法全文解读

消毒管理办法全文解读一、消毒管理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消毒管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变得愈发重要。
消毒是杀灭病原微生物或使其失去生殖能力的过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正确的消毒管理可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二、消毒目标和方法消毒的主要目标是消灭、抑制有害微生物,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
物理消毒主要通过高温、紫外线等方式杀灭病原微生物。
化学消毒则利用化学药剂杀灭病原微生物。
生物消毒则是利用其他微生物对有害微生物进行竞争性排挤。
三、消毒管理的原则在进行消毒管理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消毒方法,确保消毒效果。
2.使用正确浓度的消毒剂:必须按照规定的浓度来使用消毒剂,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会影响消毒效果。
3.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4.定期检测消毒效果:定期检测消毒效果,确保消毒管理的有效性。
四、不同场所的消毒管理要点不同场所对消毒管理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尤为重要,要做到一切杀菌物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在餐饮场所,要注意食品加工台面、餐具等的定期消毒。
在公共场所,要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消毒,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五、消毒管理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消毒管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消毒剂的存放安全,避免误食或误触。
2.合理使用消毒剂,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
3.定期清洁和维护消毒设备,确保消毒效果。
4.定期培训操作人员,提高他们的消毒管理意识。
消毒管理虽然是一项看似简单的工作,但却对人们的健康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加强消毒管理,才能有效预防疾病传播,保障公共健康。
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消毒 灭菌管理制度课件

消毒灭菌管理制度课件一、概述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等场所,为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采取科学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人体内外传播,预防与控制疾病的传播,提高生产和服务质量,确保产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消毒灭菌工作是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二、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1.选择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根据不同场所和不同物品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消毒灭菌方法,包括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和生物消毒等。
2.选择适当的消毒剂:使用经国家卫生部门批准的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3.控制消毒时间和温度:掌握不同消毒方法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消毒灭菌的有效性。
4.保持消毒环境的清洁:消毒前要先清洁物品表面,去除污垢和有机物质,提高消毒效果。
5.消毒灭菌后要及时通风:消毒灭菌后,要通过通风的方式将残留的消毒剂及时排出,以防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6.定期检测消毒效果: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进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符合卫生标准。
7.消毒灭菌记录:对消毒灭菌工作的时间、地点、方法和结果等进行记录,建立档案,以备查证。
三、消毒灭菌的管理流程1.确定消毒灭菌责任人:在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等单位中,应当确定专门负责消毒灭菌工作的责任人,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2.建立消毒灭菌制度:单位应当制定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明确消毒灭菌的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和验收标准,建立完善的消毒灭菌档案。
3.提供员工培训:对从事消毒灭菌工作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消毒灭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确保工作质量。
4.定期检查验收:单位应当定期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5.建立监督检测机制:建立监督检测机制,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定期抽样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符合卫生标准。
6.建立紧急处理预案:在发生消毒灭菌事故或不合格情况时,应当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8号)(2017年12月26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以及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其他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管理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全国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卫生主管机构依照本办法负责本系统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消毒的卫生要求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第十条加工、出售、运输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来自疫区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皮毛,应当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一条托幼机构应当健全和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对室内空气、餐(饮)具、毛巾、玩具和其他幼儿活动的场所及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消毒。
第十二条出租衣物及洗涤衣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相关物品及场所进行消毒。
第十三条从事致病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对实验的器材、污染物品等按规定进行消毒,防止实验室感染和致病微生物的扩散。
消毒知识培训ppt课件pptx

光照
某些消毒剂在光照条件下会分解 失效,因此应避免阳光直射。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可以采取相
应的措施如使用加湿器、除湿器 、遮光窗帘、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来改善室内环境。
空气质量
室内空气中的尘埃、微生物等会 影响消毒剂的扩散和消毒效果, 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2024/1/28
27
Part
2024/1/28
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遵循消毒剂的使用说明,按照推 荐浓度、温度和时间等条件进行 使用。
防止误食和接触
将消毒剂存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 地方,避免误食或接触皮肤和眼 睛。
25
个人防护措施建议
穿戴防护用品
在接触或使用消毒剂时, 1
应穿戴手套、口罩、护目 镜等防护用品。
定期体检
4
长期接触消毒剂的人员应 定期进行体检,确保身体 健康。
湿度监测法
监测消毒过程中的湿度变化,确保湿 度在适宜范围内,以保证消毒效果。
2024/1/28
22
综合评价法
2024/1/28
多参数综合评价法
01
综合考虑微生物学指标、化学指示剂和物理监测结果,对消毒
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消毒效果分级评价法
02
根据消毒效果的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消毒效果
进行分级评价。
STEP 03
染菌载体法
将已知浓度的菌液染于载 体上,经消毒处理后,计 算载体上残存的活菌数。
利用对特定消毒剂敏感的 细菌或病毒作为指示剂, 观察其死亡情况来评价消 毒效果。
20
化学指示剂法
01
02
03
化学指示卡法
将化学指示卡置于消毒物 品内部或表面,根据指示 卡颜色变化判断是否达到 消毒要求。
医疗机构消毒管理 PPT课件

(2)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级各类医院
应根据本院的规模、性质设置医院感染管理机 构或专职人员,由兼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 任的院长或副院长直接领导。 300 张床位以上的医院设医院感染管理科, 300 张床位以下的医院应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 职人员。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配备, 1000 张床 位以上的大型医院不得少于 5人,500张床位以 上的医院不得少于 3人;300-500张床位的医院 不得少于 2 人; 300 张床位以下的医院不少于 1 人。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指定专人兼职负责
6、
消毒产品
消毒剂 消毒器械 卫生用品
建立索证制度
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与登记制度
医疗卫生单位购入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应 按《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向生产企 业或经销单位索取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的复 印件应加盖生产或经销单位公章。 直 接 从生产 企业购 入 , 应 向生产企业索取 “二证一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产品注册证 工商营业执照 从经销单位购入,除索取上述“二证一照” 外,还需向经销单位索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 可证》、经销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等 (共 5个) 所有下次性卫生用品与消毒用品单位登记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11条)
2.制定消毒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消毒管 理制度,要有实施文件。
3.执行规范、标准
《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 年版)》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 作规范》(2005) 《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消毒与灭菌管理ppt课件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
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文字说明。
第十三条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 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容器的 封口紧实、严密。 第十四条 包装物或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
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
包括六个步骤:分类、浸泡、清洗、自来 水漂洗、去离子水漂洗、干燥
• 分类:最好使用完毕即进行分类尽量不直接用手进
行分类,污物要保持湿润防止干燥
• 浸泡:在1-2h内不能及时清洗,应将物品浸于冷水
或含酶液体中,浸泡可防止污物变干和软化或去除
污物
• 清洗 手工清洗
清洗器 超声波
对于复杂物品多选用手工清洗,清洗时工作人员应 注意自我保护
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 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传染病 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
处理。
•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
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
消毒措施。
《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第三章 分类收集、运送与暂存
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的废弃的化学 物品
感染性废物
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 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和废弃的被服; 收治的隔离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废弃的血液、血清 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医疗器械
影响因素:
• 物品本身的复杂性(如管腔和表面不光滑 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