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我的祖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的祖国-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我的祖国-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和认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学习该曲中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我的祖国》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并准确把握歌曲的表现形式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入《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中,营造出祖国山河和民族精神的气息。
2.通过问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祖国”这个概念,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
3.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祖国”的认识、感受和故事。
第二步:介绍歌曲1.先播放歌曲一遍,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歌曲的整体韵律。
2.教师介绍歌曲的背景和创作者,激发学生了解歌曲的兴趣。
3.分析歌曲的曲调、节奏和歌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尝试哼唱歌曲。
第三步:分段教学1.教师分段教授歌曲旋律、节奏和歌词,并请学生跟唱。
2.学生自由练习,互相提醒、帮助。
3.学生自主组织小组,尝试合唱,参照其他版本的演唱,探索其他表现形式。
第四步:歌曲演唱1.教师示范整首歌曲演唱,让学生跟唱。
2.学生自由练习,不断完善表演技巧和表现形式。
3.学生自主演唱,相互欣赏和评价。
第五步:拓展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和比较不同版本的演唱。
2.学生自由创作歌曲或表演,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情感。
3.学生自由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思考。
教学评价1.考察学生对歌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程度。
2.考察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表现能力。
教学反思1.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增强了对祖国的认知,同时提高了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3.在评价环节中,学生的表现都很不错,但在学习积极性上有待提高,需要加强鼓励和激励。
九年级音乐《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我的祖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我的祖国》,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我的祖国》,简单地分析歌曲的力度、速度、情绪和演唱形式。
三、知识与技能:通过赏析,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想象力和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我的祖国》,体会作者对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歌曲的音准、力度、节拍、力度及调式色彩的变化,感受和体验作者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感受体验、讨论交流、PPT资料等。
教材背景分析:歌曲《我的祖国》是反映上个世纪中期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影片《上甘岭》的插曲。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歌部分):优美亲切,第二部分(副歌部分):宽广壮丽,整首作品是一首明朗的颂歌。
歌曲用赞美的语言歌颂着我们亲爱的祖国,也倾注着所有热爱祖国的人们的共同心声和真挚感情。
歌曲音域较宽,气势磅礴,虽然不是一首少儿歌曲,但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完全可以理解,甚至还可以学唱好歌曲,因此将它作为欣赏曲目是很合适的。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略二、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我们曾经学习过一首歌,歌名叫《让我们荡起双桨》,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哼唱一小段。
三、欣赏歌曲:(一)、初步了解作品师:今天我们将欣赏一首的红色经典老歌,歌曲的词曲作者和刚刚我们所唱的歌曲是同一对铁搭档,这首歌的歌名是《我的祖国》。
师:请同学们欣赏《我的祖国》并思考问题:词曲作者是谁?(乔羽、刘炽)原唱呢?(郭兰英)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上甘岭》)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候?(二十世纪50年代)师小结:这是一首描写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志愿军战士雄赳赳地奔赴朝鲜并支援朝鲜人民抵御美帝国主义侵略的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这首作品反映的就是在赴朝作战中最艰苦卓绝的战役之一的上甘岭战役,歌颂了我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气概的优秀作品。
音乐《我的祖国》教学设计(通用7篇)

音乐《我的祖国》教学设计(通用7篇)音乐《我的祖国》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我的祖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我的祖国》教学设计篇1课型:唱歌课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一、教材分析:《我的祖国》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中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是一节歌唱课。
《我的祖国》是一首根据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部分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合唱曲。
林华所填写的这首歌词,概括了《沃尔塔瓦河》所描绘的大部分音乐内容。
这首歌词犹如一首叙事诗,它用赞美的语言歌颂着斯美塔那的祖国,也倾注所有热爱祖国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对歌曲的感知和模仿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唱《我的祖国》A段齐唱部分并能用舒缓的呼吸、优美圆润的歌声,满怀深情的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聆听、示范、讨论、体验与模仿等方法来学唱歌曲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唱《我的祖国》,体验其中的爱国情感及文化内涵。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唱《我的祖国》A段齐唱部分并能用舒缓的呼吸、优美圆润的歌声,满怀深情的演唱歌曲。
2、难点:歌唱中气息的掌握和对歌曲情绪的较好表达。
四、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钢琴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同学们好,现在还没开始上课,但是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有点小紧张,没关系,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环节一下。
请大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巾,比一比谁能一口气吹纸巾让它飘的更久呢?生:做师:哪位同学跟我们来分享一下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怎样的诀窍了呢?生:回答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能够感受到是我们的腰部在用劲,想要我们的气再足一点那大家就要做到深吸气缓呼出,那我们再来尝试一遍。
第四单元 音诗音画——我的祖国(合唱落实)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我的祖国》第二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题:《我的祖国》2.课时:13.所属单元: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音诗画》4.合唱课5.教学方法:聆听分析、教师引导、小组讨论6.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二、课标要求能够用轻声高位的方法自信有感情的演唱合唱,并在合唱中训练中积累演唱经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地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我的祖国》的第二讲,是在上节课演唱完整的基础上对歌曲的第一段做出力度、速度、情感的对比。
本节课重点是第三段合唱的落实,学生要在轻声高位的状态下演唱出立体的二声部。
四、学情分析由于整首歌曲比较长,所以上节课学生对歌曲的学习比较吃力,几乎用了一节课才能把歌曲完整唱下来,但是歌曲的情感处理以及力度的变化几乎没有唱出来,但是在课堂快结束时终于看到了希望,相信本节课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掌握如何用音乐要素来表现音乐的情绪,并能够用轻声高位的方式来演唱歌曲的合唱部分,在演唱的同时感受合唱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完整演唱《我的祖国》能够在尝试模仿合唱演唱方式的基础上来探究音乐要素对歌曲的作用,最后全班集体合作演唱整首歌曲。
3.情感态度价值观:完整的演唱歌曲在体验合唱和声魅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合唱的团结协作,并且应用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
六、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且重点落实合唱部分。
2.教学难点:合唱部分的演唱3.突破方法:聆听分析、发声练习建立立体听觉与演唱能力,轻声高位调整音色。
七、板书设计我的祖国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发声训练1歌曲情感处理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沃尔塔瓦河》的主旋律1.教师用钢琴弹奏主旋律。
2.学生跟着钢琴来演唱主题。
二、发声练习1.首先用SI来练习气息,每次记得把气息吐干净让后再吸气,深吸气,把气息吸到丹田。
2.本条练习主要为歌曲的换气以及力度变化服务。
3.始终要贯穿轻声高位。
音乐教案赏析我的祖国

音乐教案赏析《我的祖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词曲作者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介绍:《我的祖国》是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歌曲。
歌曲采用了抒情和激昂的旋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歌词解析:通过分析歌词,让学生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对祖国山河、历史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旋律的优美和抒情,了解歌曲的调式、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我的祖国》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歌曲学唱: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注意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3. 歌词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词,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4. 旋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美,分析歌曲的基本音乐要素。
5.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展示:学生分组展示演唱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我的祖国》。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分析歌曲的基本音乐要素。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歌曲《我的祖国》相关图片、歌词、旋律图等。
2. 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我的祖国》。
3. 乐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用于教学示范和伴奏。
4. 教学参考资料:关于歌曲《我的祖国》的背景、歌词解析、旋律分析等。
六、教学步骤1. 复习《我的祖国》:在课程开始时,先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歌曲《我的祖国》,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
2. 深入学习歌词: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歌词,解析歌词中的隐喻和象征,让学生了解歌曲更深层次的意义。
3. 分析旋律特点:教师详细分析歌曲的旋律,包括调式、节奏、旋律线条等,让学生对旋律有更深的理解。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

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八年级《我的祖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祖国》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的开关曲,此歌曲属于“交响诗套曲”的音乐体裁,属于大型器乐体裁形式之列《我的祖国》是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部分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合唱曲。
学情分析:面对这类大型音乐体裁,初中学生很可能会遇到欣赏音乐以及认识其文化内涵方面的困难,另外对于民族音乐,特别是外国民族音乐知之甚少的他们在学习兴趣上也肯定不够浓厚。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舒缓的呼吸,优美圆润的歌声,满怀深情的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用6/8拍的指挥和强弱规律体验这首歌曲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对交响诗之类的音乐感兴趣,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唱会《我的祖国》前四句的旋律,为更好的学习后半部分的旋律打好基础。
教学难点:《我的祖国》中气息的掌握和弱起小节控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那些著名的音乐家吗?”生:“聂耳”“冼星海”“那国外的的音乐家们你们又知道多少呢?”生“莫扎特、贝多芬”“同学们太棒了,这些著名的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音乐文化财富,今天老师在这些大家熟悉的音乐家后面再为同学们推荐一位捷克族著名的作曲家斯美塔那。
”1、简介斯美塔那(1824-----1884)年,捷克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从小出生在一个酿酒商的家庭里,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六岁举行钢琴演奏会,八岁开始作曲,他的一生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民族歌剧的创作中,一生共创作了10部歌剧,他是捷克民族歌剧的奠基人,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和最主要的体表人物,被稍作“波希米亚新音乐之父”。
(1864---1874)十年中历经三个女儿相继去逝。
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写下了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1884年由于受耳聋的折磨,因此引发了精神疾病病逝于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
第四单元音诗音画——《我的祖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5. 合作素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歌曲《我的祖国》的音乐特点分析
2. 学生对爱国歌曲的情感共鸣和表达
10. 音乐教学的方法:音乐教学是指通过讲解、分析、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七、板书设计
①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1. 歌曲《我的祖国》的背景和意义
2. 歌曲《我的祖国》的音乐特点
3. 爱国歌曲的基本概念
4. 音乐的表现手法
5. 音乐欣赏的方法
6. 音乐实践的方法
7. 小组合作的方法
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歌曲《我的祖国》的音乐分析报告,包括歌曲的背景、音乐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
2. 请学生选取一首其他爱国歌曲,对比分析其与《我的祖国》在音乐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3.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音乐欣赏方法,录制一段自己对《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的欣赏和分析视频。
六、知识点梳理
1. 歌曲《我的祖国》的背景和意义:这首歌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歌曲《我的祖国》的音乐特点:这首歌曲采用了抒情、优美的旋律,和声丰富,节奏明快,表达了欢快的气氛和激昂的情感。
3. 歌曲《我的祖国》的词曲作者: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乔羽和刘炽,他们是中国的著名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5.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初中歌曲我的祖国教案

初中歌曲我的祖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及歌词作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我的祖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如节奏、旋律等,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
3.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歌曲创作于1956年,是我国著名的抒情歌曲。
2. 歌曲结构:歌曲为二部曲式,第一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家乡的思念;第二乐段节奏紧凑,旋律激昂,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保卫祖国的决心。
3. 歌词内容:歌曲歌词描绘了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的场景,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歌词,能够流畅地演唱《我的祖国》。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较高音程的演唱,以及节奏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作曲家及歌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1)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音高。
(3)教师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如音高、节奏等。
3. 歌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4.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感受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我的祖国》所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我的祖国》。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内涵,体会到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
3. 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祖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我的祖国》,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学生通过听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主题片段,从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聆听、分析、体验、探究、模仿等教学方法,体会作曲家斯美塔那对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从而使学生用舒缓的呼吸、优美圆润的歌声,满怀深情地演唱歌曲《我的祖国》。
2. 通过欣赏主题旋律,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感受音乐要素,理解音乐作品,丰富想象力,感受到河水奔流不息的情景。
三、知识与技能:1. 了解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生平及贡献,知道民族乐派的作品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民族情感的音乐共性。
2. 通过赏析,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想象力和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我的祖国》,体会作者对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歌曲演唱的音准、力度、节拍及调式色彩的变化,感受和体验音乐家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1. 请同学们看两个词语“音乐”“情感”,有什么关系?音乐创作者,他们源于内心、生活的感受,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于是有了音乐。
而我们通过聆听音乐,联想到音乐描绘的内容,后产生情感。
2. 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象力,听听这段音乐描绘了一幅流动还是静止的画面?二、《沃尔塔瓦河》主题1. 聆听音乐(引子)谁感受到了?这幅流动的画面像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聆听2. 再次聆听(引子)画面中两条曲折交错的线条,不仅代表着波西米亚群山中涌出的两股清泉,更代表了水的各种形态,它们终将汇成条条江河,最后奔腾的涌入波涛汹涌的大海。
3. 聆听主题4. 作者及作品简介这两段音乐的作者是捷克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斯美塔那。
捷克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国家,几千年来深受周围大国的压迫与侵略,但捷克人民面对强大的侵略势力毫不畏惧。
而斯美塔那的音乐作品恰恰描绘了捷克人民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因此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最著名的就要数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了,而我们刚才听的那两段音乐,均出自于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尤其第二段音乐,不仅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同时也是整部交响诗的灵魂。
它深刻地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
被称为捷克第二国歌。
三、歌曲《我的祖国》1.引入由于这段旋律太美了,人们不仅愿意聆听,更想发自内心的歌唱它。
于是我国的词作者林华根据这段灵魂般的主题音乐填词而成了一首歌曲,并以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的题目《我的祖国》为其命名。
让我们来听一听。
2. 聆听歌曲下面我们来分段学唱一下这首歌曲。
3. 学唱第一乐段:1-16小节歌曲的开头描写了波西米亚群山中涌出的两股清泉,红色的温暖,蓝色的清凉。
刚从山涧涌出的时候,它们非常相似,因此作者使用了相同的旋律来表现它们。
(出示歌谱)视唱前先看歌曲拍号,6/8拍,强弱规律。
指挥这首歌曲时,以三拍为一个单位,打强拍、次强拍,类似二拍子。
边指挥边视唱歌谱,慢速,注意节奏、重音、气口。
听主题片段,练习指挥。
旋律的走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画旋律线演唱歌谱。
(出示旋律线)观察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级进)这样的旋律进行可以描绘溪流的什么状态?(亲切、柔美,表现溪流缓缓流淌。
)演唱第一段歌词。
结合之前的旋律线,力度可以怎样处理?(加入渐强渐弱再次演唱第一段歌词。
)演唱第二段歌词(注意气口、歌唱的状态、吐字发音)通过这种力度处理,表达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4. 学唱第一乐段:17-24小节两条溪流在流淌的过程中由于地势的不同,形态发生了变化。
这两条旋律看上去完全不同,我们唱唱试试。
(是不是觉得唱起来又非常相似?)画旋律线再次演唱歌谱。
出示旋律线,完全一样。
为什么?这两条旋律有什么关系?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两条旋律相对应的每一个音都是三度关系。
(对比分析)旋律线由低向高发展,起伏变大,表现了什么?(溪流蜿蜒曲折,赞美的感情愈发高涨。
)5. 学唱第一乐段:25-31小节两条溪流继续向前,重合交错,最终汇聚成沃尔塔瓦河。
(视唱歌谱)这种短促重复的旋律带来什么感觉?(你追我赶,一浪接一浪)再次视唱,注意表现出沃尔塔瓦河的波澜壮阔。
6. 17-31小节加入歌词演唱第一段歌词。
后加入重音记号,注意表现重音时要搭气,不要用嗓子喊。
演唱第二段歌词:前半段分男女生演唱,注意三度关系。
后半段歌词表现的什么?(巨浪拍击着悬崖,发出轰然巨响)因此音乐情绪饱满而有张力。
7. 学唱第二乐段歌曲的后半段,主题由之前朦胧的小调转为明朗的大调,老师范唱,同学们感受一下。
学生直接演唱歌词。
结尾处延长,力度渐弱,给人怎样的感觉?(逐渐远去的感觉。
)8. 总结歌曲表达情感歌曲学唱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歌曲描绘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9. 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教师指挥。
注意歌唱状态,第一乐段前半部分渐强渐弱,后半部分分男女生演唱、重音记号等。
希望同学们用歌声表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
学生、老师对刚才的演唱进行点评。
(同学们用歌声表现了波澜壮阔的沃尔塔瓦河)出示沃尔塔瓦河图片四、交响诗《沃尔塔瓦河》1. 沃尔塔瓦河是纵贯捷克南北的一条最大河流,是捷克的母亲河。
斯美塔那用音乐的语言,再现了沃尔塔瓦河发源、汇聚、蜿蜒曲折、奔流向海的过程。
2. 作品结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比较长,完整的聆听需要12分钟左右,下面我们通过几段主题音乐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
请同学们听的同时展开想象力,联想音乐描绘的流动画面。
作品从河水的源头开始描写,在波西米亚群山中,一冷一暖两股清泉从山涧涌出。
渐渐地,水流越来越大,两条小溪重合交错,最终汇聚成河。
这段旋律朴素、抒情,蕴含着作者对祖国炽热的爱。
让我们来完整的欣赏这段灵魂般的主题。
沃尔塔瓦河向前奔流,它流过响着猎人号角声的茂密森林,穿过丰收的田野,一场欢乐的乡村婚礼伴随着波尔卡舞曲传到它的岸边。
夜幕降临,静谧的月光下,美丽的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河面上翩翩起舞。
黑夜逝去,沃尔塔瓦河继续向前奔流,顺着圣约翰峡谷奔泻而下,巨浪猛烈的冲击着悬崖峭壁,发出轰然巨响,预示着捷克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
终于,滔滔河水冲出峡谷,它来到布拉格。
主题由暗淡的的小调转为明朗的大调。
沃尔塔瓦河流过古老的维谢格拉德城堡,最后音乐逐渐平息,河水奔向无尽的远方……3. 这就是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所描绘的画面。
什么是交响诗呢?教师提示:交响乐、大型管弦乐曲,表现诗情画意、文学性内容。
总结:以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为素材,构思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
五、小结学生总结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相辅相成)斯美塔那用音乐描绘了沃尔塔瓦河两岸的美丽景色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抒发着他对祖国无限的深情及真挚的爱。
而我们通过聆听与歌唱,不仅赞美着斯美塔那的祖国,更表达了所有热爱祖国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希望同学们在感受旋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音乐作品所传达的这种情感。
下课!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已掌握部分乐理知识,在唱歌方面比较突出,对歌曲的感知和模仿能力也有一定基础,但普遍偏爱流行音乐。
在歌唱方面,很多学生受现在流行音乐歌手的影响,吐字发音不清晰,发声方法不正确,歌唱状态不积极,气息支持也不够,最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学生羞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己,不敢放声歌唱。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积极的歌唱状态,用舒缓的呼吸、圆润的歌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对于古典音乐,此前学生们虽然已经接触过中外管弦乐曲,有一定的欣赏水平,能够辨别乐曲中的部分主奏乐器及其音色,并对管弦乐曲的艺术表现力也有所感受和体验。
但是,学生对管弦乐队所使用的乐器及其音乐表现力了解不够,因而聆听欣赏标题交响音乐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困难,易失去耐心。
由于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比较长,完整的聆听需要12分钟左右,本节课主要通过几段主题音乐来了解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听辩乐器音色,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了解音乐体裁、风格及相关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来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体会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爱国情感。
效果分析《我的祖国》是一节融合欣赏、演唱、感受的综合课。
以歌曲学唱为中心,融入音乐要素基本知识,在理解知识点、学习歌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努力实现音乐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
课的开始以“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作为导入,接着欣赏了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引子与主题部分,学生通过画面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很快溶入到课堂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气氛。
本节课的重头戏就是歌曲的教唱环节。
这首歌曲音域宽广、意境深邃、乐句较长、篇幅较大,想让学生唱好很不容易。
对于这样的作品,怎样“教”?怎样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节奏、情感等,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所在。
歌曲学唱之前,先通过动画版引子及主题的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印象,紧接着适当的融入了对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及其作品的简介,为学生了解欧洲民族乐派及其音乐风格与表达情感做好铺垫工作。
在歌曲学唱环节,通过对旋律的分析,引导学生想象歌曲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表现力。
歌曲学唱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在准确演唱歌曲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夸大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音乐知识和音乐要素。
教唱过程中,教师不断要求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积极的歌唱状态,使学生最终做到以舒缓的呼吸、优美圆润的歌声,满怀深情地演唱歌曲《我的祖国》。
通过学习歌曲《我的祖国》,进而赏析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音乐片段,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联想音乐描绘的画面,结合小河般形象的作品结构展示图,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捷克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及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创作于1874-1879年间,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创作完成的。
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音乐形象富有诗意,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
交响诗共六个乐章,每个乐章可作为独立的标题交响诗演奏。
其中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交响诗中最著名、最具震撼力、最易于人们所理解与接受的作品之一,是一首充满魅力的抒情诗般的交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