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

合集下载

《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火灾案例,引发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思考。

2. 讲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4.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与灭火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过程。

5. 案例分析:分析火灾原因,引导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预防火灾和正确灭火,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学生对灭火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3. 评价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

5. 评价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消防员或火灾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火灾预防和应对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消防站或进行消防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开展火灾预防宣传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火灾预防工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燃烧与灭火》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火焰、可燃物、灭火器等。

3. 案例资料:火灾案例、火灾预防宣传资料。

4. 教学课件:燃烧与灭火的动画或图片。

九、教学安全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远离火源和高温区域。

2. 使用灭火器时,确保学生正确操作,避免误伤。

《燃烧与灭火》 讲义

《燃烧与灭火》 讲义

《燃烧与灭火》讲义一、燃烧的本质燃烧,这一常见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点燃的蜡烛到熊熊燃烧的篝火,从厨房炉灶里的火焰到工业生产中的熔炉,燃烧现象随处可见。

那么,燃烧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物质在燃烧时,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燃烧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燃烧三角形。

第一个条件是可燃物,也就是能够燃烧的物质,比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第二个条件是助燃物,最常见的助燃物就是氧气。

但实际上,一些其他物质也可以作为助燃物,比如氯气。

第三个条件是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物能够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例如,我们想要点燃一张纸,这张纸就是可燃物,周围的空气提供了氧气作为助燃物,而我们用打火机或者火柴产生的高温,使纸张达到了着火点,于是燃烧就发生了。

二、燃烧的类型燃烧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照燃烧的形态,燃烧可以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气体燃烧是最迅速的,比如天然气、煤气的燃烧。

液体燃烧通常会先蒸发成气体,然后再燃烧,像汽油、酒精等液体的燃烧。

固体燃烧则相对较为复杂,有的固体直接燃烧,比如木炭;有的固体先熔化再燃烧,比如蜡烛。

根据燃烧的起因,燃烧又可以分为自燃、点燃和爆炸三种类型。

自燃是指物质在没有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而自行燃烧,例如煤堆的自燃。

点燃则是通过外部火源引发的燃烧,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燃烧都属于这种类型。

爆炸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剧烈燃烧现象,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和压力变化,比如燃气爆炸。

三、燃烧的过程燃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一般来说,燃烧可以分为初起阶段、发展阶段、猛烈阶段和熄灭阶段。

在初起阶段,燃烧刚刚开始,火势较小,温度较低,烟雾较少。

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往往能够很容易地将火扑灭。

《燃烧与灭火》教学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燃烧与灭火》教学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①用CO2气体灭火。 ②木材着火时,用水扑灭。 ③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 用锅盖盖灭。 ④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 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⑤用嘴吹灭蜡烛。
新知学习 经典例题 知能训练
几 种 常 用 的 灭 火 器
新知学习 经典例题 知能训练
逃 生 自 救 常 识
新知学习 经典例题 知能训练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第1节 燃烧与灭火
内容提要
1
灭火的原理
2
促进燃烧的方法
3
爆炸是如何产生的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分析,学会从 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对乙炔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条件的探究, 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 3、知道爆炸产生的原因,了解防爆炸的措施。
❖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 步
工人师傅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氧炔焰, 是乙炔(C2H2) 跟氧气产生氧化反应的火焰。
新知学习 经典例题 知能训练
乙炔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通过调节乙炔和氧气进气阀门,可以改变 两种气体的比例,从而控制氧炔焰的温 度。 当氧气的用量相对于乙炔不足时,乙炔不充分 燃烧,生成炭黑(或一氧化碳)和水;当氧气足 量时,就产生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分析以下的促进可燃物燃烧的原理
1.增大氧气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 氧气的接触面积。
①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②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③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 炉中鼓入空气; ④家庭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⑤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产生燃 烧,如果在纯氧气中加热铁丝,它就会火 星四射,剧烈燃烧 。
小结
灭火的原理
1.要有可燃物。 2.要有氧气(或空气)。 3.温度要到达可燃物的 着火点。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PPT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PPT

05 现场应急处置与救援措施
现场应急处置流程
立即识别火源
发现火情后,首先要迅速识别 火源,判断燃烧物质和火势大
小。
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现场情况,立即启动相应 的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应 急处置。
切断火源
尽快切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 。如关闭阀门、切断电源等。
使用灭火器材
针对不同的燃烧物质,选择合 适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C类火灾涉及气体燃烧,如煤气、乙炔等。使用干粉灭火器可以切断氧气供应并 抑制燃烧。
防止爆炸
在扑救C类火灾时,要注意防止气体爆炸,避免使用不当的灭火方法导致火势扩 大。
D类火灾扑救策略
使用专用灭火剂
D类火灾涉及金属燃烧,如钾、钠等。 使用专用灭火剂可以切断氧气供应并 抑制燃烧。
防止火势扩大
在扑救D类火灾时,要注意防止火势 向周围可燃物蔓延,及时采取隔离措 施。同时,避免使用水或泡沫等不当 的灭火方法,以免火势扩大。
掌握基本消防技能
灭火器的使用
了解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能够在火灾 初期正确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疏散逃生技能
熟悉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位置,掌握火灾 逃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家庭、学校、单位等场所防火措施
家庭防火
定期检查家庭用电、用气安全, 不乱丢烟蒂,不超负荷用电,确
保家庭消防安全。
学校防火
加强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定期组 织消防演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
案例一
某化工厂火灾事故。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切断火源并使用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同时拨打火警电话报警,组织人员疏散。最终成功将火势控制在初期阶段,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
案例二
某商场火灾事故。商场内人员密集,火势迅速蔓延。现场人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并使 用灭火器材进行灭火。同时拨打火警电话报警,请求消防部门支援。在消防部门的协助下,成功将火 势扑灭,确保了人员生命安全。

7-1 燃烧和灭火 课件(共41张PPT)

7-1 燃烧和灭火 课件(共41张PPT)

燃烧和燃烧条件
④ 实验设计 a. 在500 mL 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 400 mL 热水,在 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b. 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 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c.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方。 d. 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 磷)。
结论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当心火灾--氧化物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禁止放易燃物
禁止吸烟
学习目标
燃烧和燃烧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易燃易爆的安全知识
燃烧和燃烧条件
1. 燃烧 燃烧是指可燃物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现象 是发光、发热并且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但发光发热未必 都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 变化。 2. 着火点 着火点是指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随意改变。
燃烧和燃烧条件
⑤ 实验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 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⑥ 实验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 所需的最低温度。
燃烧和燃烧条件
例题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 量不限)能规范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B )
实验
如图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 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 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 从胶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并分析原因。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燃烧与灭火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燃烧与灭火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案《燃烧与灭火》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2)能够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2)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灭火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和运用;(2)灭火方法的原理和选择。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燃烧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燃烧的条件;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灭火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讲授法:教师讲解燃烧与灭火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水、土等;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导入新课。

2. 燃烧条件的探究:(1)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燃烧的现象;(2)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燃烧的条件。

3. 灭火方法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灭火的方法;(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不同的灭火方法;(3)教师讲解灭火方法的原理和选择。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燃烧与灭火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学生评价: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燃烧与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燃烧与灭火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燃烧与灭火的重要性;2. 燃烧与灭火的安全知识:讲解燃烧与灭火的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燃烧条件有三个基本要素: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1. 燃料:燃料是可燃物质,如木材、纸张、油类、气体等。

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燃烧,并释放能量。

燃料必须具备易燃性,即能够被点火引燃。

2. 氧气:氧气是燃烧的必备气体。

它以空气中的氧气为主要供应源,支持燃料的氧化反应。

氧气的浓度对燃烧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常要求供应的氧气浓度在可燃物与空气的最佳比例范围内。

3. 点火源:点火源是燃料开始燃烧的起火装置。

它可以是明火、火花、电火花、高温表面等。

点火源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使燃料发生自燃反应,从而引发燃烧。

灭火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剥夺燃料:灭火时可以通过剥夺燃料与氧气之间的接触来抑制燃烧。

例如采取隔离措施、将燃料迅速移动到无氧气环境中等。

2. 阻断氧气供应:灭火时还可以通过阻断氧气供应来抑制燃烧。

例如采用灭火器、泡沫、水雾等灭火剂,将火源覆盖或隔离,使氧气无法进入。

3. 降低温度:灭火时也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来抑制燃烧。

例如采
用水喷射、喷雾等方式将温度降低,以减少燃料的蒸发和燃烧速度。

4. 清除自由基:灭火时还可以通过清除燃烧反应中产生的自由基来抑制燃烧。

例如采用灭火剂中的抑制剂,能够吸收或转化自由基,从而阻止燃烧链反应的进行。

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知识要点】一、燃烧的条件1.概念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

说明: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

反应的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实验】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在烧杯中A处也放一小粒白磷,过一会儿后只有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烧杯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说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白磷在水中燃烧(1)有可燃物;(2)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物质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进行,若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进行。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

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原理一: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原理二: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原理三: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例如: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是用灯帽盖灭,原理是为了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又如:柴垛失火,人们一般都是用水去扑灭,原理是降低柴垛周围的温度,使之低于柴垛的着火点;也可以迅速的转移走未烧着的柴禾,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常见的灭火器简介灭火器一般是指装有灭火剂的消防器材。

常用的灭火剂为二氧化碳或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

因为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能够覆盖在燃着的物体表面,从而隔绝空气,使火熄灭。

(1)泡沫灭火器灭火器内分别装有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使用时将灭火器倒置,两种溶液混合发生下列化学反应。

Al2(SO4)3+6NaHCO3=2Al(OH)3↓+3Na2SO4+6CO2↑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带着泡沫喷到燃烧物表面,达到灭火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到达着火点。

(缺一不可)
灭火的原理:1、移走可燃物:森林着火设立隔离带、关闭煤气阀。

2、隔绝氧气:锅着火盖盖、喷CO2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用扇子扇、喷水
破坏一个燃烧条件就能灭火。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乙炔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炔的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进燃烧的方法: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氢气的燃烧与爆炸
现象:1.开始平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生成
2.而后发生爆炸
爆炸的条件: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2、产生极速燃烧
3、在有限的空间里
4、达到爆炸极限
防止爆炸:1、保持通风
2、严禁烟火
禁止烟火禁止吸烟禁止放鞭炮禁止带火种当心爆炸当心火灾三大化石燃料:煤(工业的粮食、黑色的金子)、石油(工业的血液)、天燃气(甲烷CH)
1.煤
⑴煤的气化:使煤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不充分燃烧。

化学变化,产生(CO、H2、CH4)三大气体燃料。

煤气燃烧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煤的焦化(干馏):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强热使煤分解。

化学变化。

(3)煤的液化:在高温高压下,在催化剂等的作用下使煤发生裂解加氢。

化学变化。

2、石油
(1)石油的分馏:物理变化,根据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沸点高的先出来。

(2)石油化工(石油裂解):大分子断裂成小分子,将小分子按需要组成大分子(化学变化)橡胶、塑料、合成纤维(三大合成材料)医药、农药、染料。

乙醇俗称_________,化学式___________。

可燃冰___________,化学式_____________。

煤气、天然气、煤、石油、乙醇汽油都是混合物
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
酒精是可再生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