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1)
初三化学上学期燃烧和灭火

讨论:
燃烧的条件:
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最低温度(着火点)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人工降雨灭火)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器)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 物品隔离(灭火隔离带)
想想议议: 下列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 清除可燃物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课题1:燃烧和灭火
思考:什么是燃烧呢?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活动与探究:
实验一
禾
红磷
实验二
实验三
铜片上白磷燃烧了,铜片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
红磷在加热的条件下燃烧了
燃烧条件: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灭火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 6、说明灭火方法,理由: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
燃烧
灭火 原理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燃烧的 条件:
1.燃烧的定义: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 由于煤炉的着火面积大,用扇子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但温度没有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却提供了氧气,所以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的着火面积小,用扇子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周围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 因为打开门窗,会使室内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燃烧会更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燃烧和灭火》思维导图课件

典例精析
【例6】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共同点是 ①都需要达到着火点 ②都发光 ③都很剧烈 ④都属于氧化反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只有④
( D)
思维导图解读——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等概念的理解能 力,同时考查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1)
,包括事例(2)
(填序号)。
典例精析
【答案】 (1)隔绝氧气(或空气) (2)②③④ [或(1)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2)⑤;或(1)隔离可燃物,(2)①⑥]
【解析】灭火的原理有三点,即:①隔绝氧气(或空气);②隔离 可燃物;③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三点中任选其一,再 从灭火方法中选择对应的事例。
典例精析
【例4】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 D )
【解析】A表示爆炸品易发生爆炸,使用时要小心;B表示禁止燃放鞭炮;C 表示腐蚀品,使用时要注意安全;D表示禁止吸烟。
思维导图解读——燃烧、缓慢氧化、自燃 和爆炸的关系
(1)缓慢氧化:是进行很慢、不易察觉的不发光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
物质
白磷
着火点/℃ 40
红磷 240
木材 250~330
木炭 320~370
乙醇(酒精) 无烟煤
558
700~750
思维导图解读——燃 烧
(4)影响燃烧的因素 ①内部因素:可燃物本身的性质,不同种物质燃烧的现象不同。例 如,硫在空气中能燃烧,细铁丝在空气中却不能燃烧。 ②外部因素: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 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现象也不同。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蓝紫色火焰,而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汇总精讲(解析版)--九年级化学期末考点(鲁教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汇总精讲【考点精讲】考点一、燃烧与灭火(1)定义: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跟氧气充分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三者同时具备才可以燃烧。
(3)促进燃烧的方法: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燃烧分类:①充分燃烧:氧气充足;②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
例如:(1)乙炔:(2)碳:氧气充足,化学方程式:C+O 2CO 2 ;氧气不充足2C+O 22CO ;(CO 中毒:与血红蛋白结合,失去运氧能力)2、灭火原理:破坏燃烧所需的条件,(只要破坏其中一个燃烧条件,就可灭火)。
方法:①隔绝氧气(如沙土覆盖); ②移走可燃物(如关闭煤气阀门); 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3、爆炸(1)分类:①物理爆炸:如气球吹爆、爆胎、锅炉爆炸等;②化学爆炸:燃放鞭炮、甲烷爆炸等。
(2)化学爆炸的条件: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 ②遇明火燃烧;③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膨胀。
典例1 【2020云南】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乙炔 充分燃烧不充分燃烧 条件 氧气充足 氧气不充足现象 蓝色火焰、放热 黄色火焰、放热、浓烈黑烟 生成物 二氧化碳和水 一氧化碳(或炭黑)、水 方程式2C 2H 2+5O 22H 2O+4CO 2 2C 2H 2+3O 22H 2O+4CO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用水浇灭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D.只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答案】C【解析】A、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灯帽盖灭,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用水浇灭,会有触电的危险,错误,不符合题意。
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正确,符合题意。
2021年初中化学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时1) 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新课引入[提问]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想到什么?[回答]火。
[设问]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火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交流][讲解]介绍火与人类的发展。
[展示]课本图7-1~7-4[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好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
教学过程Ⅰ.燃烧的定义[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学生]发光、放热等。
[教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学生]氧气。
[教师]对,燃烧就像你们所说,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Ⅱ.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7-1,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回答]Ⅰ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Ⅱ中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思考]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③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交流总结,得出结论](1)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初中化学_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课标分析】《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部分。
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
本节知识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内容探讨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及日常所用的一些方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生活中常见的几幅图画入手,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的说明了燃烧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烧的条件和原理,通过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及日常所用的一些方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本课题内容位于本册教材最后,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相联系,突出化学在科技、生活、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实验7-1,得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2.结合生活实例和燃烧的条件,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4.通过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难点。
燃烧和灭火的逐字稿

燃烧和灭火的逐字稿
好的,以下是关于燃烧和灭火的逐字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燃烧和灭火。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它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光和热的过程。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
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氧气是燃烧必需的气体,它能够与可燃物发生反应;着火点是指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当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烧就会发生。
燃烧产生的光和热可以使周围的物体升温,甚至引发火灾。
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灭火。
灭火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使用灭火剂。
灭火剂可以抑制燃烧的反应,从而扑灭火源。
灭火剂的种类有很多,如干粉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泡沫灭火剂等。
不同的灭火剂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火灾,我们需要根据火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灭火剂。
除了使用灭火剂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灭火,如切断可燃物的供应、降低燃烧的强度、隔离可燃物等。
在灭火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确保灭火的效果。
总之,燃烧和灭火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两个话题。
我们需要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谢谢大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案

[归纳总结]热水可以使白磷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但水中的白磷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讨论交流]怎样才能使烧杯底部的白磷也燃烧呢?
[演示实验]将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实验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投影展示]如何灭火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归纳总结]①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意一个,使燃烧反应停止。
②灭火的方法:a.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b.隔绝氧气(或空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特别提醒]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一种属性,只与本身的性质和颗粒大小有关,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灭火时一般不能说改变物质的着火点。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燃烧的认识历程。
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总结和设计燃烧条件的实验懂得和运用控制变量法。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战舰为什么会着火呢?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那么,草料为什么就成了“纵火犯”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燃烧与灭火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燃烧与灭火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燃烧与灭火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实验-总结归纳-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主动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燃烧与灭火的相关实例,分析实例中燃烧与灭火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