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一)
初三化学上学期燃烧和灭火

讨论:
燃烧的条件:
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最低温度(着火点)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人工降雨灭火)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器)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 物品隔离(灭火隔离带)
想想议议: 下列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 清除可燃物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课题1:燃烧和灭火
思考:什么是燃烧呢?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活动与探究:
实验一
禾
红磷
实验二
实验三
铜片上白磷燃烧了,铜片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
红磷在加热的条件下燃烧了
燃烧条件: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灭火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 6、说明灭火方法,理由: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
燃烧
灭火 原理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燃烧的 条件:
1.燃烧的定义: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 由于煤炉的着火面积大,用扇子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但温度没有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却提供了氧气,所以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的着火面积小,用扇子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周围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 因为打开门窗,会使室内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燃烧会更旺。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案例监利县第一初级中学孙贤志一、教材分析:本课题从燃烧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条件的热情。
教材从常见的燃烧现象着手,利用对照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再通过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关于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有趣的实验,来说明爆炸所需要的条件。
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现象,并配合图片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来看,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化学知识往往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所以,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设置的探究实验难度适中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主动完成探究学习。
从学生的认知方向看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属于依存型的,在学习中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平时他们适应了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较弱。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实验不宜复杂,应以简单的小实验为主,同时应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相互合作中进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五、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具准备:1000ml烧杯、分别标注A、B、C的试管三支(带橡皮塞)、白磷、红磷、氧气(储气瓶)、开水、导管、酒精灯、滤纸。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1)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隔绝氧气(或空气) 2.堆放杂物旳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同步也可隔绝空气。 3.扑灭森林火灾旳有效措施之一,是将大 火蔓延线路前旳一片树木砍掉。
清除可燃物
Na2CO3+2HCl=2NaCl+H2O+CO2
吸滤瓶
浓盐酸
碳酸钠 浓溶液
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燃烧旳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到达燃烧所需要旳 最低温度(着火点) 根据燃烧旳条件推论灭火旳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 物品隔离(灭火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器)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 (人工降雨灭火)
想想议议:
下列是某些灭火旳实例,试分析其灭火旳原理
燃烧
灭火 原理
1.燃烧旳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旳 一种发光、放热旳剧烈旳氧化反应。
2.燃烧旳 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到达燃烧所需要旳 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
易燃物和易爆物旳安全知识
一.填空 1.燃烧是__可__燃__物___跟_空__气__中__O_2发生旳 一种_发__光__、__放__热___旳剧烈旳氧化反应.
二.判断(可否举出反例) 1.温度到达可燃物旳着火点,就一定能 燃烧 ( )
2.水能够降低可燃物旳着火点,所以可 燃物燃烧都能够用水来灭火.( )
3.但凡发光放热旳现象都叫燃烧.( )
4. 木 炭 放 入 氧 气 中 就 可 生 成 二 氧 化 碳.( )
三.选择
燃烧与灭火 (1)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作业
设计
课后习题
教学
反思
武威第三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续页
[新课引入]通过刚才的故事,大家感觉火是无情的,但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化。在日常生活中,火也为人们带来了幸福。我们第七单元就给大家介绍“燃料及其利用”。
武威第三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首页
编写时间:年月日学期总第课时授课者
课题
7.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主备人
刘柏林
集体备课教师
刘柏林鲁雷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
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过渡]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草料燃烧,但草料的燃烧导致了一艘战舰的毁灭却是事实。
草料具备了哪些条件就可以燃烧呢?下面,我们就来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一、燃烧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先检查实验台上的仪器,两个人一小组进行探究。
(投影打出实验名称,实验器材,实验方案)
[板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设问]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火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火是某些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燃烧可以被用来加工食物、冶炼金属、取暖、烘干衣物等。
《燃烧与灭火(一)》教案

课题:燃烧与灭火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内容是沪教版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本课设计是通过一明一暗两条的途径来启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理解燃烧的条件。
明线是通过讲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燃烧本质的理解更加科学,从而启发学生通过实验事实揭示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暗线是“课标”教育,在理解燃烧意义和条件的同时,感受火带给人类的文明,通过讨论灭火的方法加强学生消防安全的意识,渗透对生命的珍爱(更多是在第2课时中体现)。
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价值。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燃烧的定义,掌握燃烧的条件及其关系,初步学会简单的灭火方法和逃生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的定义的初步认识和修正,体验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断完善的过程。
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事物的两面性,初步感受通过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
认识生命的重要性,体验“绿色化学”的内涵,形成消防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及其关系的探究难点:体验“绿色化学”的内涵,感受生命价值,感悟学科价值。
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反思与评价1.对教材作了重组和改编,从知火—起火—灭火,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重视思维训练,问题基本上是抛给学生去解决的。
3.重视控制变量的思想的培养。
4.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有拓展提升环节,燃烧概念教学拓展了,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6.准备上有点怆促,上周四设计好的课,想找个班试一下时间,结果这几天重感冒,讲不了话,所以今天的课堂各上环节上时间安排有点不合理(有可能没有完成任务)7.没有用到热点图片新闻,视频引入,起到振憾学生的视觉,引起强烈的学习欲望。
6.1 燃烧与灭火课件 (共32张PPT)(2024)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通过探究我们知道,物质跟氧气发生的燃烧反应必须同时 满足如下三个条件才能发生:
(1)物质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 (2)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通常所说的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 反应。虽然不同可燃物的着火点各不相同,燃烧时产生的现 象也不完全一样,但都有氧气参加,并且反应都会伴有发光、 放热的现象。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四、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你见过爆炸的场面吗?在露天的空地上引燃少量火药粉末 不会发生爆炸,爆竹里只有少量火药,却为什么会爆炸?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将一个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处插入 一根带有止水夹的尖嘴玻璃管。用排水法集满 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移出水面,固定在铁 架台上。打开止水夹,在尖嘴处点燃氢气。观 察现象。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能 促进可燃物燃烧。
常用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在氧气供给充足时,燃 料中的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若氧气供给不足,碳燃 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此外,在高温下,炽热的木炭也可使二氧化碳转变成一氧化碳。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从钻燧取火到冶炼金属,从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推动的滚滚 车轮,到信息时代新型燃料推动的飞天神舟,人类从认识火、 利用火,到控制火、改造火,每前进一步都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只有不断深化和拓展对火的认识,才能有力地驾驭和利用火, 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木条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容器 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发现当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降到11.7%时,木 条燃烧停止了。
《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分析一些实例;3、通过火灾图片,让学生思考在火灾发生时自救的方法;[教学内容]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2、了解消防安全知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现象,本课题从几幅利用燃烧的图画引入,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研究燃烧的条件,以及让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
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学生思考如何在火灾发生自救,从而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消防安全。
[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分析。
[教学准备]白磷、红磷、碳酸钠、稀盐酸、热水、蜡烛、烧杯、薄铜片、制氧装置、剪刀、湿布、水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其实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可能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了。
(展示图片)在古代人们利用燃烧取暖、烘烤食物、驱赶野兽、冶炼金属等;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燃烧加工各种美食,火箭的发射等航天航空领域更离不开燃烧,可见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发生呢?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又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回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做过蜡烛、硫磺、铁丝、木炭等燃烧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通过相互讨论来总结一下燃烧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 燃烧和灭火 可燃物
❖ 燃烧的条件 与氧气接触
缺一不可
温度达到着火点
❖ 灭火的原理
将可燃物拿走
与氧气隔绝
满足其一
降低温度到着火
点以下
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
灭火事例和方法
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
熄灭蜡烛 嘴吹灭
纸箱着火 用水浇灭
煤气着火 森林着火
关闭阀门 开辟隔离带
灭火原理:破坏哪种 燃烧条件
隔绝空气 隔绝空气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隔绝可燃物 清除可燃物
本课小结
乙醇 (酒精)
无烟煤
700 558 至
750
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 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 着火点
可燃物达到燃烧所必须的 最低的温度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观察与思考】
1、为什么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没燃烧?
2、为什么热水里的白磷不燃烧?
(90℃)
3、能不能让热水里的白磷燃烧?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 发白光、放热
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 有火焰、发白光、放出大量热
燃烧反应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发光、发热,氧化反 可归纳为: 应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室温下存放的
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呢?
不燃烧
燃烧需要的另一个 条件是:达到一定
蜡烛容易 的温度,而且各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燃烧与灭火(一)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燃烧条件解释生活、生产中燃烧、灭火事例。
【活动方案】
活动一、认识燃烧的本质
1.写出镁条、木炭、硫磺、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和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比较上述四种物质的燃烧,找出在反应物质、反应现象、反应类型上的共同点?
3.通常所指的燃烧是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活动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阅读下列内容,合理分工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燃烧条件)[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作出假设]:燃烧需要有。
[查阅资料]:
⑴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可燃物的着火点。
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性质。
[得出结论]:请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及关系填在图中
2.应用燃烧条件解决问题
观察如图演示实验,并讨论下列问题:
⑴铜片上的白磷为什么能够燃烧?
⑵铜片上的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燃烧?
⑶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有办法使它燃烧吗?
活动三、研究灭火的方法及原理
1.联系生活,说出下列灭火实例中各采取了什么方法,分析灭火的原理。
灭火实例灭火的方法灭火的原理
熄灭酒精灯
熄灭液化气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
2.小试牛刀:点燃一支蜡烛,从灭火的三种原理思考熄灭蜡烛的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
3.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组内交流:
⑴人们划火柴后,火柴头朝上易燃烧,还是朝下易燃烧?为什么?
⑵用扇子扇煤炉火,为什么越扇越旺?而蜡烛的火焰,为什么一扇就灭呢?
⑶人类用火的历史由来已久,说出下列成语的本意:釜底抽薪、火上烧油、煽风点火。
【课堂反馈】
1.下列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爆炸B.蒸馏C.燃烧D.导电
2.一场大火往往是由一个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的“罪状”是()A.使可燃物达温度达到着火点B.提供可燃物C.提供氧气D.降低着火点3.在《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关于扑灭可燃危险化学品着火的措施,不属于破坏燃烧条件,达到灭火目的的是()A.冷却受火势威胁的可燃物B.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
C.设法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D.灭火失败,为防爆炸应维持其稳定燃烧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电线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浇灭B.加油站、面粉厂贴有“禁止烟火”的标志C.焊割金属时,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D.做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5.将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
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
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6.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条件时,做了右图所示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熄灭了。
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表明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火焰不会很快熄灭
C.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吸热使烛焰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阻碍了体对流,导致烛焰缺氧
7.《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
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瑜使用了“火箭”射到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⑵起火后曹军少量船只斩断绳索逃脱,这些船防火的原理是
⑶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使火势更旺。
8.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甲装置研究可燃
物燃烧条件,研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产生
的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产生了疑问,于是查
阅资料发现:白磷、红磷着火点分别为40℃、
240℃,但燃烧产生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会对人
体呼吸道产生危害。
小组同学对实验进行了改
进如乙图,观察到a中白磷燃烧,,则b管中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⑴改进后的乙图与甲图装置相比,优点是。
⑵小林同学指出乙图仍有不足之处,于是设计了丙图装置,丙图中气球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