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对文学味的过度解读

合集下载

过犹不及:论文本解读中的“过度”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过犹不及:论文本解读中的“过度”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过犹不及:论文本解读中的“过度”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作者:胡晓梅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03期不同学者对文本解读的定义不同。

曹明海以为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它不只是对客体把握的技术性(方法论)问题,也是主体存在的基本方式。

”[1]蒋成瑀认为,“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

”[2]现如今文本解读中出现了因“泛读”而造成的“拒读”,因“自读”而造成的“盲读”,因“细读”而造成的“白读”,因“反复读”而造成的“不用心读”,因“多元解读”而造成的“随意解读”等“过度”解读文本现象,致使语文教学缺失了“语文味”。

一、因“泛读”而造成的“拒读”,应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泛读就是广泛性阅读。

教师要想有专业的文学理论知识,开阔的文学视野。

首先要对文学作品有一个量的积累,其次还要达到质的飞跃。

教师为了让学生也能具有相应的文本解读能力,通常会推荐他们搜集与文本有关的文章或著作,片面的以为学生在通过广泛的阅读之后,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

多数时候,就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而言,有些是很不恰当的,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阅读量过多。

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还造成学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课后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

教师自认为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朱自清的名篇,就能抓住作家的写作特点,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之美。

教师没有根据学情布置的阅读任务,就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可能也有些学生能够有所收获。

但是很多教师把自己过度的课外阅读布置只当作一个教学的环节,并不进行应有的后续工作,读书交流会等这些应有的活动都被取消。

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外链接阅读的兴趣也逐步丧失。

究其原因,是“泛读”的“度”过了,造成学生退避三舍的尴尬局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引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素质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发现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故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和探索。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其问题1. 重视传授知识,忽视思维能力培养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侧重于内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 对文本及文学的理解偏重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文本的解读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忽视了学生对其他领域文本的阅读需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及其问题1. 机械化的策略传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文本,教师常常采用机械化的策略,如解读篇章结构、分析词句搭配等,这种策略只关注解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2. 细节追踪的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常采用细节追踪的策略,要求学生找出文本中的细节和答案。

然而,这种策略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了学生对整体结构和主旨的理解。

三、评价方式的改进及其问题1. 以答题为目标的评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以题目答对与否来评判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种以答题为目标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过程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2. 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在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常常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所有学生都放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需求,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结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素质,我们需要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阅读兴趣、注重整体理解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语文阅读教学应防止过度阐释

语文阅读教学应防止过度阐释

中灰 冷 色 调 下 的 父 爱 温 暖 感 受 已经 荡 然 无 存 ,取 而代 之 的是 过 度 阐释 的 支 离破 碎 。 学生 在 学 习 中会 觉 得 有 高 不 可攀 的负 担 ,在 写 作 借鉴 中 也 不会 懂 得 抓 住 真 实
感 受 , 自然 倾 诉 ,反 而视 写作 为畏 途 。 《 背 影》 何 以
到 了膜 拜 式 的 解 读 , 大 到 构 思 小 到 字 词 ,逐 字 逐 句 , 不厌 其 烦 地 阐释 。 实 际 上 作 者 在行 文 之 时 ,绝 对 不 可 能这 样 预 设 好 每 一 句 的 写 作 意 图 ,然后 写 出一 句 。 文

经典膜拜
部 分 教 师对 教材 文本 怀 有 经 典 膜 拜 情 结 ,把 教材
咬 文 嚼 字 ,分析 过 深 。例 如 ,语 文 版 教 材八 年 级 上册
课 文 朱 自清 的 《 背 影》,作 为 散 文 教 学 的 范 本 ,该 课 的 教 学着 力 点本 应 在 朴 素 的情 感 、 朴 实 的语 言 、质 朴
的 描 写 上 ,但是 ,我 们 却 常 常 看 到 下 面 这样 的教 学 。
所 选 范 文都 当成 经典 之作 , 因而 总 是 把 文 本 奉 为 高 不 可 及 的 写 作 借鉴 范例 ,不厌 其 烦 地 从 主 题 立 意 、 谋篇 布 局 、 遣词 造 句 、 写法 运 用 、 行 文 风 格 等 方 面 向 学生
讲 述。 在 阅读 教 学 中 ,这种 经典 膜 拜 行 为具 体 表 现 为 :
学 习 负担 。
_
提 出了 这样 的教 学 建 议 :课 文 可 以衍 生 很 多 问 题 ,教
( 1 ) 衣 着 : 黑 布 小 帽 、 黑 布 大 马褂 、深 青 布 棉 袍 — — 穿 戴 可 展 示 父 亲 的 境 遇 较 为 糟 糕 , 呼 应 文 章 的

导致语文教学过度阐释的多种原因

导致语文教学过度阐释的多种原因

第一、意识形态影响。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很难不受到主流意 识形卷的影响,这本来也是正常现象,但很大部分教师把它 奉为圭皋,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有过之而不及,把文章往 政治观点、阶级斗争上靠,比如对 《 红楼梦》、 《 雷雨》、 《 茶馆》之类作品的解读便有这种现象。并非说这些作品没 有这种倾向,而是这种倾向是不是作品的全部,是不是决定 作品高下的关键。是不是衡量作品艺术水准的唯一标准。事 实上, 今天的文艺理论界已经不再以此为品评艺术高下的首
多种原因促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的 原因,二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三是实践方面的原因。前两个 问题属于阐释学的问题,是诸多文艺理论讨论过的问题,值 第三个问题反映在从事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孰是孰非,有必 要先作一廓清。 . 首先一个问题是完全的文本 “ 还康”是苔可能。从汉代 董仲舒提出 诗无达诂”以来,中国传统阐释学就已经不是 简单的一文一读的固定模式,现代西方阐释学也从更多的阅 读现象与接受心理证明了完全 “ 还原”在事实上的不可能。
法、行文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作为高不可及的范例向学生讲 身文学紊质不够,以及偷懒原因,或者不敢解读,或者强为 述。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之解,因此难以得到文本空间的深层读解 具体而吉,有以 。
中学语文教 学过度诠释并非来 自 单方面 的原因,而是由 下四个方面:
2 6.11 00
维普资讯
一一 一
◇ 接蜥
里,也可 以 用在其他地方。陈老师,我
说得对不对?”温 总理出生在一个教师
弛 潞 激 哉 语 课 课上 文
0 刘 治 安
之家,自 濡隹 深 小耳 镜为师 毒辫
维普资讯
教 恭
辱 语 敖 矗 鼗 魔

浅谈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过度现象及对策研究

浅谈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过度现象及对策研究

浅谈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过度现象及对策研究作者:崔冬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7期崔冬梅(山东德州宁津一中,山东宁津253400)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个性等多重特点。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文本的精细化解读是我们语文老师展示自己语文教学素养的一种方式。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方面、语感的正确定位方面存在过犹不及的现象。

关键词:文本解读;语文教学;拓展延伸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7-0115-02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个性等多重特点。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教学基本功。

文本的精细化解读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展示自己语文教学素养的一种方式。

然而,“过度”的文本解读在掀起一个个课堂高潮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尴尬”。

古人云“过犹不及”。

为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以下是笔者对文本过度解读现象的梳理,仅供参考。

一、过度地提出和启发问题文本解读,就是我们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的过程。

文本解读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我们老师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文本的核心环节、重中之重。

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诱发学生思考,开启和净化学生心灵。

但是我们有些老师已经习惯了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出一套套问题,把文本解读变成了一个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连续不断地回答问题的过程。

提问形式主义严重,课堂讨论中“伪问题”不断出现。

我们老师有的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学生早就知道,根本不成问题;有的一看就明白,一问就知道,根本不需要讨论;有的提出的问题偏离了课本,失去了讨论的实际意义。

教师总是给学生带着紧箍咒,总是不厌其烦地一再“启发”,一直等到学生说出我们心中的那个答案才为止。

这样一来,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回避了学生真正的疑点,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深入不下去。

文本解读切勿过度

文本解读切勿过度

文本解读切勿过度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课堂最精彩的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方式。

文本解读能力也是语文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尺。

在阅读课的评价上,文本解读的深刻、全面、独到,是衡量阅读教学效果的标准。

于是,语文教师们殚精竭虑地研究文本、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越来越趋向于过度化。

而文本解读的过度化,是非常有害的。

笔者曾取了个网名叫“二十四点”。

诸多网友质疑:干嘛取这个网名?叫他们猜测,结论五花八门。

二十四点是一天的终点,你是否觉得你已经穷途末路?二十四点也是一天的开始,你是否觉得未来充满希望?二十四点时针分针秒针重叠在一起,你是否喻指精诚团结?二十四点三线合一绝对竖直,你是否暗指正直无邪?二十四点是益智数学游戏,你是否暗示对智慧的崇拜?很多数字组合都能算出二十四点,你是否哲理地认为自己包罗万象……而事实上,这个网名取名的意图很简单,爱熬夜的我,用此提醒自己:该睡觉了。

“二十四点”现象,在阅读教学中很常见。

其实,一段阅读材料,解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身无可厚非。

甚至,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提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出现此现象也很正常。

但是,如果一味地借口文本解读要深刻、要全面、要独到,从而对文本进行过度的解读,超出、偏离,甚至歪曲地解读文本,于阅读教学是有害的,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害的。

《羊城晚报》报道《福建高考出题老师考倒原文作者,自测得分仅一半》,报道阅读材料的作者林天宏做自己文章的阅读题,得分率只有一半,而周劼人做自己文章的阅读题,15分的总分只得了1分。

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从这个角度看,文章的作者对自己的文章算是“懂”的,而得分情况却太出人意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制卷人过度地解读了文本,也要求学生过度地解读文本。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解读文本有什么危害呢?首先,过度解读文本不利于正确解读文本。

阅读文本的目的是读懂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观点。

过度解读与多元解读的界与限

过度解读与多元解读的界与限

过度解读与多元解读的界与限摘要:随着对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文本解读也日益重要;同时,也随着教学资料的多样化和信息的发达,多元解读和过度解读之争也愈来愈激烈。

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结合语文课堂中的各种教学实例,从过度解读和多元解读的一些基本区分、如何有效防止过度解读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文本解读;过度解读;多元解读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文本解读是语文课文教学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如果文本解读这一步没有处理好,那些所谓的课堂教学的流程、方法和技巧等等,也就完全成了无源之水。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最能够彰显语文教师功力的。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作者、宇宙、读者、作品等文学四要素的说法。

而文本解读则是发生在读者和作品之间,作品已经产生,便和作者无关,但是和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则有莫大的关系。

汪曾祺老先生曾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做过一篇《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的演讲,强调“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

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语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

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毫无疑问,文本中的语言是承载了文本思想内涵的,同时,文本语言背后也是隐藏着文化的。

能否正确解读文本,就在于读者与文本对话时,能否正确挖掘出文本语言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

通常读者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也许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人会解读出不同的意思,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就是一直以来所说的“多元解读”。

不管是深度解读,还是浅度解读,只要紧扣文本语言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的,都可以归之为“多元解读”。

然而,人们往往容易将“过度解读”也划入“多元解读”的一种。

过度解读,也就是对文本的一种言过其实的解读,其实是一种误读。

“多元解读”滑向“过度解读”的原因与对策——以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解读为例

“多元解读”滑向“过度解读”的原因与对策——以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解读为例

从 文本 的 内涵 、作 者 意 等 面对 义本 进 行 多 角 郭 老 师 小 现这 种 极 端 的 多 元 化解 读 的 误 ,主 要
度 多层 次的情感体验 以郭 仞m的 《愚公移 山 》 原 在 于 教 师抛 开 了义 本 和学 生 ,从 而离 义 本斛
课 堂 实 录 为 例 ,笔 者 发脱 他 对 义本 的解 凄 众 不 读 的宗 旨越 来越 远 ,具 体表 现在 以下 儿个方面
景之 下 ,带 领 学 进 行 一场 破 泽寓 言 密 码 的 “文 的性 质 ,川 似 托 的 故事 或 拟 人 手法说 明 某 个 道理
化之旅 ” .然 订订,笔 者认 为 ,这 样 的 多元化 解读 似 或 教训 =“寓 ” 是寄托 的 意思 .作 者把 己 认为 正
乎有 些 川 力过 猛 ,已经 滑 向 另一 个 极 端 “过 度 解 确 的道 理 、有 益 的 教 训 ,通 过 虚构 的 简短 故 事 JJJ1
高 丈本 渎 效 率 的 同时 ,有效 提 升 其 言语 表达 能
比 盘l】《社 戏 》这 一 课 , 其 巾描 写 小 伙 伴撑 船 力
的一 系列 动 ,像 “跳 、拨 、点 … …” 极有 张 力 ,
不 仪 表 现 jf1小 伙伴 技 的 高 超 ,而 且还 流 露 }f{看
作 者 简介 :江 苏省 张 家港 市 梁丰 初级 中 学语
寓 言是 “理智 的诗 ”,“是穿 着 外 衣 的真 理 ”。所 以 学 生 的 主体 地 位 ,避 免 课 堂 预 设对 学 生思 维 的 干
《愚公移山 》本身就是虚构的故事 ,怎么可以把对 扰 ,允 许 学 生 差 异 性 解 读 ,鼓 励个 性 发展 。将 学
虚构故事的解读 放在现实背景下进行解构呢?让 生的主体 与教师的主导相结合 ,使课 堂达到最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对文学味的过度解读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往往出现教学偏重人文性的现象,现象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中对文学味进行过度解读。

本文主要对文学味解读的过度生活化、过度多元化以及过度使用多媒体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味过度解读
一、过度生活化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

这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生活化也不仅仅是将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来,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进而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对生活的感悟。

但是,这种过度生活化的教学,使老师和同学们都忽略了教材,不关心课文内容,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改变原有的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不再唯教材是从,而是教材的发掘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但“用教科书教”并不是忽略教科书而教。

生活化的课堂虽然让学生摆脱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但过度的生活化不但体现不出文学味,反而破坏了文学味,也大大降低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

过分热闹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甚至出现“满堂闹”之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就会变得少之又少,使原本富有文学味的语文课变成自然课或是其他什么课。

二、过度多元化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所以,语文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产生共鸣进而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

“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全程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等。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倡多元解读。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度,反之,过犹不及。

对于朱自清《背影》的解读,有的同学认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橘子大家几乎天天都能吃到,何必那么辛苦去买”这样也是对文本的曲解。

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产生这种理解也是再说难免的。

如果所有的老师对此不做正确的引导,可以说这是老师的不负责任。

钱梦龙老师说:“对《背影》这类‘一看就懂’的文章,缺乏阅读经验的最容易‘一看而过’,忽略了文本丰富的隐含信息。

”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指导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前后联系和一些背景知识的掌握,从中体会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那份浓浓的父爱亲情。

文中写道“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这里我们看到,也许橘子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水果,但对那时的作者和父亲来说买橘子也算是有一些奢侈了;文中又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即使儿子已经是成年人,可是在父亲的眼里,作者依旧是个孩子;父亲不顾交通安全,不考虑自己的安全,也丝毫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费劲和笨拙,更是体现了父亲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

在这里,我们只有深入文
本,才能体会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作者眷眷的爱父之情。

可以说背影的瞬间化作了永恒。

片面的多元解读是盲目的、幼稚的、无原则,它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曲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无视作者的存在也不能让学生取代文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绝不可能再是别的什么人。

正确理解多元解读的内涵,真正做到“多元”有据,“独特”有理。

三、过度使用多媒体2011年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多媒体的出现,使原本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声音、画面及视频在课堂上的出现极大的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更感兴趣。

当然,多媒体也具有它的两面性。

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自然是好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直观的感受。

但是,那些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多媒体课堂就不值得提倡了。

我们一再地强调语文课要上出文学味,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有合理的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才能感受的到,只是,一些多媒体教学恰恰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图解文本,抹杀了语言的模糊性,更扼杀了语文的文学味。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中对宝玉的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这是对宝玉的描写,如果不深入文本,课堂上老师播放的视频中饰演宝玉的人是什么样子,那么在学生的心中宝玉就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发散的思维也被束缚了,曹雪芹可以说是运用语言的大师,在对宝玉的这段描写中,是极富有文学魅力的,如果直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他们就很少会有兴趣研究语言的多样化以及曹雪芹灵活运用语言的功力。

所以说,不合时宜地使用多媒体,干扰了学生的语感体验,看似文学味十足,其实是影响学生分析文本语言、综合归纳并鉴赏批评的能力的形成。

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可以说时时刻刻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学味,传统的语文教学让人感受不到文学味,新的语文教学让语文的文学味变了味,如何掌握好这个度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发全,陈松信.课堂新问题诊断语文.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松泉,钱威.语文课堂新理念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李景阳.新课程教师读本·语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
[5]崔晓晖.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成长.中国教育报,200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