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全解

《邓稼先》全解
《邓稼先》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文学。

该文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主要事迹和卓越贡献,通过对比、引用等手法,突出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爱国情怀。

首先,文章介绍了邓稼先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突出了他从小就具有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

其次,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邓稼先在科研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与奥本海默等科学家进行了比较,展现了邓稼先的独特魅力。

再次,文章引用了大量具体事例和数据,展现了邓稼先在科研方面的卓越贡献和突出成就。

最后,文章总结了邓稼先的一生,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建议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重点内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主要事迹和
卓越贡献。

2.体会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和引用事例的作用,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
爱国情怀。

3.品味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对邓稼先的敬意和怀念之
情。

总之,《邓稼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回忆性传记文学,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学习他的崇高品质和爱国情怀。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人教彩色版七年级下册(2014年1月修订)《邓稼先》课文解析

语文人教彩色版七年级下册(2014年1月修订)《邓稼先》课文解析

《邓稼先》课文解析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了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会让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学习到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本文行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全文共有六部分。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

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在新中国刚诞生的那一刻,就迎来了海外赤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所做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

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悽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象,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文以人名为题,既明确交代了文章记叙和歌颂的对象,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体裁——人物传记。

二、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蓬péng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铤tǐng:疾走。

(铤而走险)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二、主题概述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且将其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字词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二、概括文章大意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三、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邓稼先课文原文及赏析

邓稼先课文原文及赏析

邓稼先课文原文及赏析《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记人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课文原文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

《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品味】“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搭起文章的框架,留下大量空间。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品味】“租借”全部用引号,表现了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品味】笔锋陡转,昂扬有力,充满自豪。

画线句子指出中国历史上这最伟大的改变的动因是无数英雄人物的努力,并高度评价了这一巨变的历史意义。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的极大反差立刻体现出邓稼先的默默奉献精神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段析】在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乃至世界近一百年的历史背景中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在不平凡的一生中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关系着民族崛起和腾飞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丰功伟绩。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品味】邓稼先担任研究原子弹之前的简历和求学生涯。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文本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文本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文本解读《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于1993年撰写的一篇人物传记,这一年,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这是一位科学家为另一位科学家写的传记。

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

他俩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我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动笔写《邓稼先》是有困难的。

困难之一是与邓稼先50年的相处,拥有纷繁的素材,如何去选择?困难之二是写传记要公正客观,而二人感情甚笃,如何理性地克制这份感情来评述?三是邓稼先在众多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神秘人物,是一位大科学家,如何让读者全面而客观地了解这位英雄式人物?我们再来读《邓稼先》,不由得深深赞叹,杨振宁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表达艺术,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朴实纯粹的伟大科学家形象。

全文一共分成六个部分,采用横式结构,精选事例,每一部分相对独立但又彼此呼应。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交代时代背景,引出主人公。

作者把目光首先投向100年前的中国,并聚焦1898年,相同的短句、并列的小段,每句均使用“强占”、“租借”相同的动词,简省鲜明的表达,恰似一记记重锤,敲打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这就是中国“任人宰割”的时代啊!多国列强均来强占,多国列强均来租借。

接着,作者用“今天”一词,顺势转入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新时代。

新旧时代之间巨大的转变,源于千千万万人的努力,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就是邓稼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出邓稼先,就如拍一幕电影,先是无边的黑暗、哀号,接着四周变得明亮、温暖,再打上一束追光灯,主人公登台亮相。

对比式烘托,聚焦式出场,让读者心随文转。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邓稼先”,简介邓稼先一生经历,先叙后议,突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此部分内容紧承第一部分内容,是对第一部分“巨大贡献”、“鲜为人知”的具体诠释。

作者以时间为轴,纵向介绍了邓稼先的一生经历和贡献。

看看作者是如何选取组合材料的?这部分均是概写,但概写也有点面之别。

邓稼先课文分段及段意

邓稼先课文分段及段意

邓稼先课文分段及段意
(1)邓稼先课文是一篇名为《三民主义》的讲话,由中国共产党创办人邓小平在1979年9月21日在北京发表。

(2)第一段:邓小平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建设历程,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阶段,这三阶段确立了“三民主义”理念,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3)第二段:邓小平强调,政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意志,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实现民主,使社会性质更加人文化。

(4)第三段:邓小平指出,完成政治文明化进程,必须以法治为前提,完善政治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改善党和国家机构,保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5)第四段:邓小平提出,要实现三民主义理念,必须把历史教训作为经验教训,不断创新,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探索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文本解读
一、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单元。

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邓稼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为“教读课文”。

还包括有“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和文言文《孙权劝学》。

部编教材单元编排体例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邓稼先》本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便是“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

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

以阅读能力为例,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精读”,要求做到:一是字斟句酌;二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要想准确解读《邓稼先》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和杨父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

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

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

杨先生曾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

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

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

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稼先夫人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

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

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

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

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

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

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它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

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

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

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

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
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

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站在作者的角度,备课时,要注意到它的如下特点:
1、这是大科学家写大科学家的非一般的人物传记,内容选择很体现个性。

2、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在思想认识上超乎寻常,但在语言表达上则不甚适合初中生学习体会。

3、文章涉及“两弹一星”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背景知识,学生不太熟悉,较难理解。

本文文化底蕴深厚,作者具有诗人情怀,文如“史诗”般豪壮深沉,写作手法巧妙。

教学此文可运用诗意教法,营造诗意氛围,用五种阅读方法去把握文章特色、品评人物。

三、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
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会按照怎样的过程、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懂文本,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困难?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怎样?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教什么?只有这种换个角度看文本的解读,才可以给课堂教学目标更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邓稼先时》可以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基础选择教学方法. 采用阅读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本课有特色的地方加以点拨,引起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课文叙述了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课文第一部分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本文的主人公是邓稼先,而在第三部分中为什么会涉及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4、作者为什么觉得如果摄制邓稼先传,背景音乐要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为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边读课文边讨论,既领会了文章新义所在,又体会到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在文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5、还可采用比较法。

将文章与《玛丽·居里》或其他有关邓稼先的传记进行比较,从中深入体会本文的特点。

辨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是提高学
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进行这三方面的工作。

要想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分析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并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思想体系、一个画面,一段往事……本文讲述的就是一段跨越时空,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位震撼心灵的无名英雄,要引领学生走进英雄的内心深处,首先要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

组织上不要再为我麻烦了,也不要给国家在浪费了。

”“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只是没有想到他来得这样快。

”这“他们悄悄溜出了医院,伴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上了一辆公共汽车。

”“那是建国后中国最为困难的一段历史时期,全国许多地方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公开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他轻声地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些语句,我们需要拓展邓稼先更多的故事来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理解他默默工作不计名利的科学精神。

如果单凭课文中的讲述,我想学生对文章内容得理解深度一定大打折扣。

我想,学生还会对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比较困难,作者的这篇文章,组材巧妙,达到了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感悟文章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材料安排的妙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