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期中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总结一、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填空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2、1米=( )厘米,操场跑道长时200()。

一张床大约是2(),手指的宽大约是()厘米。

3、量一个物体时,厘米尺的()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

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厘米,从0到8是()厘米,从6到13是()厘米。

4、8厘米+12厘米=()厘米3米+6米=()米54米+12米=()米40厘米-30厘米=()厘米二、填上“>”“<”或“=”。

35厘米25厘米5米厘米45厘米54厘米20厘米2米5米50厘米1米8厘米180厘米三、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支粉笔的长是7()。

2. 铅笔盒长是23()3. 教室宽6()4. 一棵树高3()5.小明的身高130()6. 操场长80()四、画一画。

1、请你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请你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一、计算题。

(17分)1.直接写出得数。

(8分)64--30= 6+40= 2×3= 5×2+20= 4×6= 5×4= 15+19= 76--30--20=2.用竖式计算。

(9分)76--34= 37+56= 97--(45-28)=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23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少不了民间音乐、童谣、乐器的身影。

1.请你把口诀补充完整。

( )六三十。

根据这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 )、( )。

2.“小青蛙,呱呱呱,水里游,岸上爬,吃害虫,保庄稼,人人都要保护它。

”如图,小青蛙每次跳( )格,跳了( )次,共跳了( )格。

3.里最大能填几?37>6××5<30 4× <174.“小鸡,小鸡,叽叽叽,又吃虫儿又吃米。

”原来有17只小鸡,又跑过来39只。

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我用17+39列竖式计算,先算个位:7+9=( ),在得数的个位上写(),向十位进( )。

再算十位:1+3=( ),再加上进位的( ),得( ),在得数的十位上写( )。

5.一把古琴的琴弦由蚕丝制成,一根蚕丝对折两次后是4米,这根蚕丝长()米,这根蚕丝用去2米后,还剩( )米。

6.王老师准备了90根长笛作为礼物送给学校音乐社的学生,第一天送出58根,第二天送出26根,还剩( )根。

qìng7.下面是制作乐器磬常见的模子。

(1)三、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5分)1.下面可以用3×4表示的图形是( )。

2.5+5+5+10和下面( )的计算结果一样。

①5×4 ②5×5 ③6×53.果壳雕刻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中的瑰宝。

有2个盒子里装满了果壳,一盒有20多颗,另一盒有50多颗,这两盒果壳的总数量不可能是( )颗。

①78 ②83 ③984.木雕的制作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工具,现在工匠师傅常用三角尺等帮助设计图纸。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提纲,1-4单元知识小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提纲,1-4单元知识小结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

一、加法和减法1.加法原理:利用加法原理解决问题,可以把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加法运算,最后将这些结果相加即可解决问题。

2.加法口算:通过反复练习加法口算,培养孩子对数的感觉,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减法的概念:减法是求两个数的差,即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差。

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

4.减法的计算过程:从被减数中减去减数,并将得到的差作为结果。

5.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加法与减法是相互辅助的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加法和减法相互转化,帮助解决问题。

二、整百的加减法1.整百的概念:整百是指个位和十位都是零的整数,如100、200、300等。

2.整百加法:整百加法是指两个整百的数相加的运算。

3.整百减法:整百减法是指一个整百的数减去另一个整百的数的运算。

4.整百加减法的口算:通过反复练习整百加减法口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整十的加减法1.整十的概念:整十是指个位为零的整数,如10、20、30等。

2.整十加法:整十加法是指两个整十的数相加的运算。

3.整十减法:整十减法是指一个整十的数减去另一个整十的数的运算。

4.整十加减法的口算:通过反复练习整十加减法口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重换位加法1.重换位加法的概念:重换位加法是指这样一种加法,即将两个数的位数互换,再进行相加的运算。

2.重换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先将两个数的个位数互换,再将两个数的十位数互换,最后对应位上的数字相加。

五、进位加法1.进位加法的概念:进位加法是指这样一种加法,即相加时其中一位上的和超过9,就要向前一位进12.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从个位开始计算,如果其中一位的和超过9,则要向前一位进位,将超出的数逐位向前进位。

六、错位相减法1.错位相减法的概念:错位相减法是指这样一种减法,即减数与被减数的各位按位相减,得到的差就是结果。

2.错位相减法的计算过程:从个位开始计算,如果减数的一位大于被减数的对应位,就向前一位借位,进行相应的减法运算。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资料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资料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资料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期中复资料一、数据收集整理1.记录数据时要使用“正”字。

2.了解“正”的数量,即一个“正”代表数量5.3.能够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例如,气象小组记录了6月份的天气情况,将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填入下面的统计表中:天气名称。

天数晴天雨天阴天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晴天比雨天多(。

)天,阴天比雨天多(。

)天。

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

二、表内除法(一)1.平均分的含义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除法可以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

2.平均分分为两种情况: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例如,24本练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2)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例如,24本练本,每人分4本,能分给多少人?3.除法算式的读法是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被除数÷除数=商。

5.口诀“三八二十四”可以用来解决四个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6.求商可以使用乘法口诀,即除数×商=被除数。

三、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

平移是指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旋转是指物体围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

一)填空1.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是平移现象。

2.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3.___向前走了3米是平移现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课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课件

少个车轮? 4×5=20(个)
答:5辆这样的车有20个车轮。
2.一件上衣上有5颗扣子,4件这样的上衣有 多少颗扣子?
5×4=20(颗) 答:4件这样的上衣有20颗扣子。
解决乘法与加法对照的问题。
1.超市里的7号电池有一板装4节的,也有一板 装6节的。 (1)两种电池各买一板,一共多少节电池?
4+6=10(节) (2)如果买4板6节装的,一共是多少节电池?
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8×5 或5×8
乘号

读作:8乘5 读作:5乘8
乘号的由来
5+5+5+5+5+5+5+5 8×5或5×8
据记载,在1631年,英国著名数学 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 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 “+”转动45°角,这样乘号“×” 也就面世了。
4×4= 16(个)
10个<16个<20个
答:在操场上做游戏的共有16位同学。
• 期中复习课件 • 几何
第一课时 长度单位
知识点归纳
• 1.长度的测量工具——尺 子
• 2.认识厘米和米及单位换 算
• 3.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 • 4.认识线段并会画线段 • 5.画线段的方法 • 6.判断物体的长度,能正
2.小军比强强高3米。( 错 )
3.100个1厘米就是1米。( 对 ) 4.量自己的手掌宽可以用米做单 位。( 错) 5.不同的线段都是直的,都有两个 端点,只是长度不同。( 对 )
四、画一画
请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5厘米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5厘米的地方。
请画出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4+2=6(厘米)
比40条多还是少?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一、数字和数量1. 数字的认识:0、1、2、3、4、5、6、7、8、9。

2. 数的大小比较:大于、小于、等于。

3. 数的组成:十、百、千的概念。

4. 数的读法:学会正常读数,如123读作“一百二十三”。

5. 数的数量:认识并掌握各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数的运算1. 加法:- 数的相加概念。

- 加法口诀:1+1=2, 2+1=3, 3+1=4, ...- 连加口诀:1+2+3+...+10=55。

2. 减法:- 数的相减概念。

- 减法口诀:3-1=2, 4-1=3, 5-1=4, ...。

- 连减口诀:10-1-2-3-...-10=0。

3. 数的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三、长度、面积和体积1. 长度:- 长度的概念:如:长、宽、高。

- 常用单位:厘米、米、公里。

- 长度的读法:如:12cm读作“十二厘米”。

2. 面积:- 面积的概念:长和宽的乘积。

- 常用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公里。

- 面积的读法:如:20平方厘米读作“二十平方厘米”。

3. 体积:- 体积的概念:长、宽和高的乘积。

- 常用单位:立方厘米、立方米、立方公里。

- 体积的读法:如:30立方厘米读作“三十立方厘米”。

四、几何图形1. 平面图形:- 直线、曲线、封闭图形的认识。

- 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认识和特征。

2. 立体图形:- 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认识和特征。

- 学会判断不同立体图形的形状和数量。

五、时间和钟表1. 时间的认识:年、月、日、星期、时、分、秒的概念。

2. 钟表的认识:学会读钟表。

3. 时间的计算:学会算出时间间隔。

以上即为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的知识点。

同学们应该认真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祝你们学习进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二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二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二套目录: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一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计划二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一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①…….和……一共…….?②……比……..多多少/几……?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X3=6或3X2=6.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X3=12或3X4=124X3=12或3X4=12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X3=18读作:“6乘3等于18”.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X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乘法:乘数X乘数=积加法: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减法: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8、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如:加法:3+3+3+3+2=14乘加:3X4+2=14乘减:3X5-1=149、“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X4=12或4X3=12)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X几.如:2和4相乘用2X4=8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X几.如:2个8相乘用8X8=6410、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X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X5=15)或(5X3=15),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3X5=15读作:3乘5等于15.5X3=15读作:5乘3等于15减法: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8、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如:加法:3+3+3+3+2=14乘加:3X4+2=14乘减:3X5-1=149、“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X4=12或4X3=12)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X几.如:2和4相乘用2X4=8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X几.如:2个8相乘用8X8=6410、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X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X5=15)或(5X3=15),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3X5=15读作:3乘5等于15.5X3=15读作:5乘3等于15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计划二一、复习内容长度单位,10以0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二、复习目标1、掌握10以0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熟记2-的6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3、理解米和厘米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4、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三、复习重点、难点重点:10以0内笔算加减法,乘法口决表难点:画直角,2-的6乘法口诀运用四、复习的具体措施.根据孩子的具体学习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2.提高孩子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速度,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3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在复习巩固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复习效率.4注.重孩子的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孩子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5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家长和老师指导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强调读题—定要多读几遍要读明白,强调细心抄写数字,细心计算.6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班级的学习氛围,适当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六、复习时间安排在均衡各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间的基础上,可侧重一点时间去复习10以0内的加减法和表内表内乘法两个知识点.建议家长和老师们可参考以下帮助孩子们来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数学期中知识梳理
一、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长度单位
1.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3.测量时,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的“0”刻度,而不是对准尺的一端。

4.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在厘米尺上,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是一厘米。

5.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的进率是100.
6.96厘米<1米
解析:做这种比较大小的题时不能单单比较数的大小,还要看后面的单位,先转换成相同单位后在比较数的大小。

第二课时线段
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都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如图: ••
③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2.画线段时,通常以尺子的“0”刻度为起点,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3.在判断线段时,一定要注意满足两个条件: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4.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如果不是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的,读数据时应该用线段右端的
数据减去左端开始的数据。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1.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加法: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的计算方法: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的笔算方法: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
就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3.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4.解决“比一个数少几”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计算。

解决“比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用加法
计算。

第三课时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竖式计算时,列一个竖式比较简单。

2.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列竖式时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能口
算的可以直接口算,不用写竖式。

3.计算加减混合算式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列竖式时可以写成两个,也可以
写成一个。

三、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边)
(顶点)•(边)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第二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
1.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2.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3.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作为直角的一
条边;②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所画的顶点重合,三角板的一条边与所画直线重合;③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即画成一个直角。

四、表内乘法
1.加法算式中的几个加数必须相同,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后的两个数叫因数,所得的结果叫做积。

例: 3 × 5 = 15
(因数)(因数)(积)
4.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5.写乘法算式时,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但读乘法算式时,只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
去读。

6.乘法口诀要用汉字数字形式表示,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7.像3×3+2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的算式,是乘加算式,像3×4-1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的算式,
是乘减算式。

在计算乘加、乘减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8.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可用乘法计算。

乘法口诀:
一一得一
一二的二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