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人教)

合集下载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案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案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景观的分类及特点2. 培养学生欣赏旅游景观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观念和保护意识二、教学内容1. 旅游景观的分类及特点2. 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与技巧3. 旅游景观的评价与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旅游景观的分类及特点,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与技巧,旅游景观的评价与保护。

2. 教学难点: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与技巧的运用,旅游景观的评价与保护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景观的分类及特点,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与技巧,旅游景观的评价与保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景观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欣赏方法。

3. 实践演练法: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旅游景观进行欣赏评价与保护方案的制定。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旅游景观的图片、案例分析等。

2. 教学素材:相关旅游景观的视频、文章等。

3. 分组讨论材料:每个小组需要选择的旅游景观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旅游景观图片,引起学生对旅游景观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旅游景观的分类及特点:讲解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景观等分类及其特点。

b. 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体验、感悟等欣赏方法。

c. 旅游景观的评价与保护:讲解旅游景观的评价标准,培养学生保护旅游景观的意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旅游景观案例,让学生了解欣赏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实践演练: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旅游景观进行欣赏评价与保护方案的制定。

七、作业布置1. 观看一部关于旅游景观的电影或纪录片,选取其中一幅景观,分析其特点及欣赏方法。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选修三人教版: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选修三人教版: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掌握旅游景观的欣赏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欣赏方式。
3.学习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如宏观欣赏、微观欣赏、比较欣赏等。
4.能够运用所学的欣赏方法,对具体的旅游景观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直观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旅游景观的魅力。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旅游景观的欣赏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景的创设:通过班级旅游活动的导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旅游景观的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旅游景观的欣赏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欣赏方式。
3.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宏观欣赏、微观欣赏、比较欣赏等。
4.运用实例分析,讲解各种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的旅游景观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一次班级旅游活动作为导入,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引导他们关注旅游景观的欣赏。随后,提问:“你们认为旅游景观有哪些特点?”“你们在欣赏景观时,注意到了哪些方面?”等问题,激发学生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思考。
(二)讲授新知
1.旅游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人文景观包括城市、乡村、建筑、文化等。

人教版选修3《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word教案1

人教版选修3《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word教案1
展示事例,开阔视野,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播放

提问

讲解




一旅游景观欣赏
1.概念指游客从旅游资源中获取高质量美感的过程;或在旅游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的过程。
2.层次①是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知觉;
②得到审美的感受。
二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1.天时----季节、天气、时间
2.地利----优选欣位置
距离、角度、俯仰、运动
3.人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品位文化内涵
三知识拓展
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1.前期准备(在观赏前应查阅有关资料)
2.确定路线(确定游览路线可以帮助游览者最大限度的实现观赏活动)
3.在了解景观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的观赏
4.注意观赏的节奏韵律(景区构景一般分为序幕→发展→高潮→结束等)
四知识反馈
具体我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的利用各种图像资料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旅游景观的美以真正的掌握其欣赏方法知识点学习目标多媒体内容要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观看某些旅游景观的图片音像料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应用旅游景观欣赏的一般方法解剖案例图片录像课件苏堤春熙曲院北京香山红叶哈尔滨冰群峰桂林山水赵州桥展示事例开阔视野欣赏审美陶冶情操播放提问讲解概念指游客从旅游资源中获取高质量美感的过程
3.人和----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品位文化内涵






一自主学习
1.旅游景观欣赏的含义
2.旅游景观欣赏的两个层次
3.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提醒学生本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自主学习时应注意多放些时间)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三 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教案 (2)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三 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教案 (2)

3.3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课标导航】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了解旅游景观的欣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学会欣赏旅游景观。

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图片影象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启发学生思维、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⑵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深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教学难点:运用资料,描述旅游景观的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解决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课件,结合乡土地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的特点第二课时: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其他要求教学过程: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当今社会一个热门话题是“五一”“十一”的“黄金旅游周”,全国兴起了旅游热,品味渐高的你,想必早就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了。

你想去旅游吗?你想在今后的旅游中更尽兴吗?导入新课。

苏东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位置,所观赏到的景观有不同的效果。

承转:东坡居士虽未能观得庐山全貌,却也辩证地领悟到了山之成岭成峰的真谛,告诉我们:应从远近、高低、各个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观赏。

东坡居士发出了“身在山中不识山”的感慨,为了不再遗憾,应该如何观山景呢?(学生发表意见)一、选择观赏位置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下面讨论不同景观的最适宜观赏位置:1、峰峦——远眺或俯瞰(1)、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眺可得。

高大、雄伟的山体,可在视野开阔的至高点俯瞰。

故孔子“登东山小于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也写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点,充分发挥想象才能体会到某种形象。

如星、月形地貌,如黄山“仙人晒鞋”、石猴观海、桂林象鼻山、巫山神女峰等。

旅游景观欣赏 的方法

旅游景观欣赏 的方法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的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本节课是选修三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旅游景观欣赏的主要方法。

本节课贯穿了旅游地理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对旅游资源认识、评价和开发保护等知识学习的一个基础。

本节课内容涉及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对整个旅游地理的学习意义重大。

学情分析:从学习基础来讲,在必修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对区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同时结合自身出游体验,也具备一定的旅游景观欣赏的实践过程。

从学习热情来看,本节课题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很高的。

但学生对旅游景观的认识和欣赏多为感性认识,个人经验与地理规律的结合度很低,出于地理角度对景观欣赏的体验不多。

通过实例分析、游览体验的介绍,总结归纳从地理角度出发的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能体会旅游景观带给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最真感受,最终能够达到欣赏的最高境界以情观景。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文、视频资料掌握旅游景观欣赏的一般方法。

2.形成独立的或者合作欣赏景观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文材料、视频资料和自身旅游体验,归纳总结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对旅游景观欣赏的能力,运用所学方法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和感受。

教学重点:掌握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教学难点:旅游景观欣赏的最佳位置或时机的选择。

教学方法:图文材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复习提问: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旅游资源中获取这些审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审美感受,即旅游景观欣赏。

要想获得最佳的欣赏效果,正确的方法很重要,本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视频,寻找出钱塘江大潮最佳的观赏时间。

)【板书】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活动二:学生展示冰峪沟、长白山游览经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word教案【课标要求和解读】1.课标内容:举例说明旅行景观的观赏方法。

活动建议——结合自己的旅行经历,交流观赏旅行景观的体验。

2.课标解读:要正确观赏旅行资源,第一要以了解旅行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景观特点为前提,同时对中外闻名旅行景点有必要的了解;不同旅行景观形成缘故不同,因此观赏方法不同;了解观赏旅行景观的要紧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看位置、把握有利的观看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激发健康的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和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旅行景观的描述和观赏是多角度的,把握不同景观的一样观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不同的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观赏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审美乐趣,提高审美素养;激发学生探究奇异大自然的爱好;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在这一章中起导入作用,为学习旅行资源评判形成感性基础。

对旅行资源的了解,学生爱好高,但亲身旅行经历少,因此对旅行景观观赏方法的介绍,需要从学生的爱好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先形象直观地关心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分别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不同方面,以典型而闻名的旅行景观为例,分别介绍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精选观赏电位、把握观赏时机、了解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积存、生活经历得以充分表达,善于运用引言的探究和课后的案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拟采纳“激趣-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中要幸免景观图像的简单堆砌,必须精选图案,注意知识的扩充和延伸。

旅行景观千差万别,旅行主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也各有差异,必要让学生明白观赏旅行景观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表情操。

高二地理(人教版-旅游地理)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1教案

高二地理(人教版-旅游地理)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1教案
提供充足案例,通过观察、比较能够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景观特色,感受到人地协调的欣赏角度,结合具体旅游景观感悟以情观景的欣赏方法。
知识梳理
总结方法
整理笔记,梳理知识结构,对应方法有助于学生举例说明。
拓展探究
提供:朋友圈小明完整的游览信息,和线路示意图。在小明的游览过程中,你发现可以运用哪些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使游览体验更佳?(案例见学习任务单)
二、以情观景(旅游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深刻感悟自然的美。)
展示:具体案例讨论以下景观如何欣赏可以做到以情观景。
1.综合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2.发挥想象
3.移情与景,情景交融
4.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总结:在旅游景观欣赏中要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了解景观特点,领悟自然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情景交融,同时做好观赏的前期准备,这样才会获得最佳的旅游体验。
呼应开篇朋友圈
的案例,应用所学在实际旅游活动中讲究方法。
迁移应用
布置练习(附答案解析)
巩固所学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3.结合实例和自身旅游体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能够初步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尝试体会以情观景的审美境界。(难点)
4.归纳出旅游景观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能够举例说明(重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借助朋友圈晒出:颐和园人们争先观看“金光穿洞”的自然景观这一案例,提出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以欣赏到“金光穿洞”?在旅游景观欣赏方面有没有方法可寻呢?
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区,小山岗的脊线上或山麓湖边
人文含义
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与佛教中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一致。

《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设计

《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设计

《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设计《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选修3旅游地理》第三章第2、3节。

1、本节课只有1个内容,那就是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2、本节课贯穿了旅游地理的整个教学,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3、本节课联系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以后学习旅游的相关知识时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欣赏旅游景观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旅游活动中,运用所学方法,更好地获得旅游享受,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学难点:观赏时机的把握教法:1、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2、个案分析法:通过举例,具体分析旅游资源的观赏方法。

学法: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及视频、多媒体设计思路:在新课改的主要理念变化中,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的变化,也就是获得知识的体验过程。

本课的特点为教材内容相对较为简单,而实践性又极强,所以我尝试利用大量图片及视频材料(现阶段主要引用教材及教师口头描述介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通过对景观图片的欣赏,学生互助活动归纳出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

我的整体思路为观察—分析—归纳—运用,我采用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最后通过家乡旅游资源的评定与欣赏以及大观园入园设计两个活动,结束本课教学。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导入新课:(教师总结导入)旅游资源的这些审美特征,需要我们掌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去发现、捕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知识与能力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旅游景观的欣赏的基本要求,学会欣赏旅游景观。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图片影象的分析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启发学生思维、领悟自然与人文的优美和谐。

激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景观欣赏方法---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 【教学难点】1. 掌握抓住景观特点,领悟自然与人文的优美和谐多媒体课件【导入】展示苏东坡《题西林壁》许多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

观察旅游景观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讲授新课】一、把握观赏时机探究问题:1.一般来讲,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在什么季节观赏?2.“北京香山红叶”“泰山日出”“钱塘江潮”分别在什么时机欣赏最佳?3、“黄山云海”“青海湖鸟岛”应选择在什么时机欣赏最佳?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一般来讲,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秋季观赏。

越往南,山水风景的观赏季节越长。

2.“香山红叶”在秋天观赏,“泰山日出”在早晨日出之时,“钱塘江潮”在农历初一或十五左右的晚上。

3.观赏“黄山云海”宜选择雨过天晴的时候,而观赏青海湖鸟岛宜选择每年的4月或5月。

归纳:通过探究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有些景观出现在特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在观赏时应注意把握观赏时机。

图3.10青海湖鸟岛通过图文信息,我们必须明确景观观赏应把握好时机。

5月份是去青海湖鸟岛观鸟的最佳时间。

案例①钱塘江大潮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发生的时间在中秋节前后,传统的观潮胜地为海宁县盐官楼。

思考并讨论:1.为什么钱塘江河口的潮水会特别壮观?点拨:钱塘江河口外宽内狭。

形似喇叭。

当由外海来的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湾内水面就会迅速地涌高,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受到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促进水位增高。

另一方面,当潮水进入钱塘江时,横亘在江口的一条沙坎,使潮水前进的速度突然减慢,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形成后浪推前浪,潮头也就愈来愈高。

另外,在浙江沿海一带,夏秋之间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涌进的方向大体上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

2.何时才能观赏到最为壮观的钱塘江大潮?点拨:农历八月十八。

活动白居易在登上庐山时发现:“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盏开。

”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点拨:白居易诗句说明了山上的春季比山下来得迟,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气温的垂直差异。

归纳:常见景观欣赏观赏时机把握二、选择观赏位置(一)距离观赏景观时,选择适当的距离是很重要的。

距离不当,往往观赏不到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峰峦之雄伟峻秀,惟远观可得(图3.7)。

山中的峡谷、幽洞、一线天之类的景观,则要置身其中,近而观之,方知其妙。

观赏瀑布,宜在适当距离仰视,以兼收其形、色、声、动之美。

总之,对全景的观赏需要距离远些,才能见其全貌和整体的美;要想看到局部的美,则需要近些。

图3.7武陵源群峰通过读图,认识到:选择观赏距离的重要性。

在进行景观欣赏时,要根据欣赏的对象,选取不同的距离,对于高大雄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雄伟峻秀的峰峦、大江大河,要想观赏到全景,应采取远眺的方式,才能见其全貌和整体的美;要想看到局部的美,则需要近些。

而对于较小的景观,如山中的峡谷、山洞、一线天之类景观,要置身其中近观方知其妙。

归纳: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观赏景观的角度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也不同。

景观特点不同,宜选择的观赏角度也不同。

旅游者在观赏风景时,要选择好角度。

可正面观赏,也可侧面观赏;可平视、仰视,也可俯视。

探究活动:1、观赏大江大湖和比较小的湖沼池塘时,选择的观赏位置有何不同?2、观赏瀑布,应采取什么角度效果最佳?点拨1、江河以回环曲线构景为佳,湖海以旷景取胜。

因此,观赏江河湖海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以俯瞰全景之貌,兼收远眺之趣。

对比较小的湖沼池塘,观赏地点不宜过高。

因此亭、榭、廊、阁等建筑,多低临水面,并在水边铺小路,以供游人欣赏和休憩。

2、观赏瀑布应在适当距离远观,以兼收其形、声、动之美。

说明:地貌的天然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点才能感知其某种形象。

图3.8洞庭湖与岳阳楼图3.8告诉我们:观赏洞庭湖这样水域广大,视野开阔的大江大湖,需登高楼方知其胜景。

与图3.8展示的内容类似的还有滇池与大观楼、长江与黄鹤楼、赣江与滕王阁等。

(三)动态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图3.9漓江图为风景如画的漓江,乘舟游漓江,可以欣赏到两岸变幻无穷、奇异优美的自然景色。

宛如“人在画中游”。

说明:观赏长江三峡、武夷山等也宜乘船(筏)观赏。

归纳:常见景观欣赏角度、动态把握探究活动:景观观赏前如何了解景观特点?点拨: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如景观介绍、导游图等),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并抓住景观特色。

不仅要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还应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

例如:河北赵县赵州桥(又名安济桥)1.做好景观观赏前的准备工作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所蕴藏的内涵和给予人们的观感也不相同。

在景观观赏前,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如景观介绍、导游图等),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并抓住景观特色。

不仅要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还应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

图3.12赵州桥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学习,掌握以下知识:1、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建于隋代,为单孔石拱桥。

其拱肩加拱的“敞肩拱”桥型,是世界桥梁史上之首创。

2、观赏赵州桥,必须首先了解该桥科学而巧妙的设计,否则,只会把它看成是一座普通的小桥。

3.特点、原理——为单孔石拱桥。

石拱跨度大而弧型平。

大石拱上两端建两小拱,既减轻了大拱及地脚的载重,又起泄洪功能。

桥身巨大空灵,稳固坚轻,寓秀美于雄伟之中,巧夺天工。

4.历史文化价值——建于随代,其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所蕴藏的内涵和给予人们的观感也不相同。

只有对景观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赏,深化已有的认识,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

案例②从构景手法欣赏园林通过对案例②的学习,掌握以下知识: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障景法、隔景法)、框景、借景。

欣赏园林时,要抓住园林建筑的特点,才能体会出造园者的匠心和园林的意境。

2.观赏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节奏,将观赏与思考结合起来。

其原因是:①适应建筑、园林以及一些风景区的结构布局的节奏韵律。

②满足感官的需要,又能适应心理上的需要。

有助于在整个观赏过程中保持饱满的情绪。

3.园林景观的常用构景手法从图中可以看出:框景是框景是园林中的局部特写,是利用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看到的范围之内。

活动:图3.14北京大观园阅读《红楼梦》中对大观园入园处的描写和图3.14,说明大观园入园设计所采用的园林构景手法及其用意。

点拨:障景一般出现在园林或园林中相对独立景区的人口处,常利用假山、屏风、竹林等来实现。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入园设计采用的就是障景法,以假山为障。

障景的目的就是避免一入园便对整个园景一览无遗,因而采用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达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意境。

四、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我国风景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人文景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生动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1.我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特色之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①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事例:寺庙与塔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

图3.15佛寺通过五台山中的佛寺景观,说明:自然风景区中的寺庙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图3.16塔以大理三塔为例,说明: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陵地区,常在小山冈的脊线上或山麓湖边修建宝塔,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平缓的曲线,从而使塔成为景观中重要的构景。

2.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上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要求再现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例如——我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对比(教材图3.17和图3.18)3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一方山水一方情。

例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和傣族风情内蒙古草原风光与蒙古族风情等(2)非自然景观中的人文景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探究活动:比较我国南方和北方在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说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提示:可从南、北方的地形、气候、植被、耕地类型、种植的作物、风俗习惯、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课外探究活动:收集资料比较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风光、傣族风情与内蒙古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

(提示:可通过上网等途径查阅资料,从而说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以情观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深刻感悟自然的美。

1.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教材图3.19)西方传统的风景画追求真实表现自然。

中国的山水画把大自然作为生命与艺术创作的母体,以表现自然作为抒发自身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途径,追求意境的表达,不拘泥于逼真的描绘。

2.以情观景的具体要求⑴综合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自然景观有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等美感类型,这些需要综合感受。

如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试体会游人应如何综合感受?游人呼吸清新空气,渴饮甘泉,扶石倚松等,从不同的侧面体会自然美;游山回来,于温泉中沐浴解乏,才会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的感慨。

⑵发挥想象——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点分别是雄、奇、险、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过想象才能感知。

⑶移情与景,情景交融——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神思游于自然之间,心随景化,情景交融,以至陶醉于自然美的王国之中。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⑷登山涉水,求质求真——登山涉水可以锻炼意志、净化心灵、高尚品格、理解天人和谐。

在登山涉水中可体会自然的美和自然的真。

欣赏自然的美还可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活动1.回忆学过的有关景观描写的某篇(首)诗文,谈谈从中得到的对于景观欣赏的启示。

(提示:结合教材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建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并结合教材的适当内容来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