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白马篇教案
白马篇教学设计(优秀3篇)

白马篇教学设计(优秀3篇)白马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思想:贯彻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学民主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力争在平等、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
:1、鉴赏游侠形象,了解揭示人物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艺术手法;2、运用想象和联想,再现忠勇双全的游侠形象;3、了解曹植创作的主题。
重点难点:鉴赏游侠形象是重点,再现游侠形象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发现法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导入。
2.释题,指出学习重点。
3.回顾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是读、想、悟,鉴赏《白马篇》的关键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形象。
二、鉴赏《白马篇》。
(一)指导诵读,感知语言。
1.生配乐朗诵全诗。
2.找出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二)联想想象,再现形象(20分钟)1.学生自由发言,分析少年英雄形象(1)《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位英雄形象?请发挥想象,描述一下“游侠儿”的形象。
(2)《白马篇》是从哪几方面来塑造少年英雄形象?试举例说明。
(3)试比较分析《木兰辞》和《白马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2.教师总结、扩展。
3.再现游侠儿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形式去演绎、再现少年英雄形象。
(三)联系背景,感悟诗境1.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曹植身世和时代背景,说说《白马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与曹植对话:学了《白马篇》,你的最深的感悟是什么?你想对曹植说些什么?三、结语。
四、布置作业。
(一)以“我的英雄梦”为题目,发挥想象和联想,写一篇作文。
(必做)(二)要从下面的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选做)1.曹植与建安文学研究2.从作品看曹植前后期思想的变化板书设计:白马篇曹植内容艺术表现装束外在美武艺铺陈少年英雄炼字内在美气概警句精神附:《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大学教案

课程类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象:高中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白马篇》的背景和作者曹操的生平事迹。
2. 把握《白马篇》的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感受曹操诗歌中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白马篇》的内容和主旨。
2.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2. 探讨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曹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白马篇》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曹操为何会创作《白马篇》?这首诗有何特殊之处?二、讲授新课1. 分析《白马篇》的内容和主旨。
- 诗歌通过描写白马英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战争的思考。
- 诗歌中“白马饰金羁,照我征行衣”展现了英雄的英勇无畏,彰显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坚韧。
2.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 运用对比手法,将英雄的英勇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
- 运用夸张手法,将英雄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
三、课堂讨论1.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白马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四、课堂小结1. 总结《白马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结合《白马篇》,撰写一篇关于曹操英雄形象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白马篇》的内容、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使学生了解了曹操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探讨诗歌中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曹植白马篇教案

曹植白马篇教案教案标题:曹植白马篇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曹植白马篇,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曹植白马篇的情节和主题。
2. 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曹植白马篇中的象征意义。
2. 运用文学鉴赏理论分析作品。
教学准备:1. 复印曹植白马篇的原文及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准备一些问题和讨论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关于曹植和白马篇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阅读与理解:1. 分发曹植白马篇的原文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主题,提醒学生注意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 整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梳理出作品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文学鉴赏:1.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理论分析曹植白马篇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分组展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作品,并给予彼此反馈和评价。
创作与表达:1. 引导学生根据曹植白马篇的主题和情节,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续篇、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创作,如绘画、音乐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思考曹植白马篇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并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演出,以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2. 给学生推荐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白马篇教学设计

白马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白马篇的背景和作者;•分析和解读白马篇的主要内容;•掌握白马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白马篇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白马篇的主要内容解读;3.白马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4.学生对白马篇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白马篇的背景和作者介绍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白马篇作为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白马篇作者的了解和推理,通过合作掌握白马篇的背景知识。
第二课时:白马篇的主要内容解读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白马篇的全文,并进行重点段落的解读。
2.学生针对白马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第三课时:白马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1.教师讲解白马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提供相关练习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
2.学生分析白马篇中的具体修辞手法,并解释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四课时:学生对白马篇的理解和思考1.学生展示自己对白马篇的理解和思考,可以选择写作、演讲或PPT 等形式进行展示。
2.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白马篇中的亮点和值得探索的问题。
3.教师以白马篇为启发,进行文学创作的指导,鼓励学生动手写作并分享。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2.学生对白马篇和作者的理解程度;3.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的积极程度;4.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教学资源1.《白马篇》全文;2.有关白马篇作者的介绍资料;3.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材料;4.学生创作文学作品的指导材料。
以上是关于《白马篇》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白马篇》教学教案

《白马篇》教学教案年级:七年级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白马篇》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基本内容。
-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白马篇》,并理解其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分析《白马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上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马篇》的内涵。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和鉴赏能力,提高其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白马篇》中展现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白马篇》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白马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理解《白马篇》中的英雄形象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和故事,引导学生谈论对英雄的理解。
2. 引出《白马篇》的作者曹植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与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
2.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三、文言词汇与句式学习1. 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列举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练习。
四、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1. 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指导学生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并讨论它们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上的作用。
五、深入理解与讨论1. 组织学生讨论《白马篇》中的英雄形象,分析英雄的品质和特征。
2. 探讨《白马篇》中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白马篇》,并写一篇关于《白马篇》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白马篇》教案范文

《白马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白马篇》全文;(2)了解《白马篇》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植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白马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兄弟情深的真挚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白马篇》;(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含义和背景;(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曹植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介绍《白马篇》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白马篇》,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赏析《白马篇》;(2)解读诗中的深刻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兄弟情深的感悟;(2)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背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白马篇》;3. 调查了解身边的亲情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白马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2.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程度;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文中的情感。
3. 案例分析:分析诗文中具体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白马篇教案

曹植《白马篇》教案教学目的通过本诗的鉴赏,使学员了解汉、魏、晋诗歌在继承发扬《诗经》、《楚辞》的艺术特点方面的成就,理解作者塑造这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的深刻意义,培养学员英勇善战、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
教学要求1.了解曹植的文学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体会诗中“游侠儿” 形象的深刻意义3.把握曹植诗歌“骨气奇高”的艺术风格4.朗诵本诗一、曹植的生平及其创作1.曹植的生平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弟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曹植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终于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后,曹植几次被贬爵移封。
曹睿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最后在忧愤困顿中死去。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2.曹植的创作曹植的诗今存有80多首,以五言诗成就最高。
其章表辞赋也很著名,其中以《洛神赋》为最佳。
有《曹子建集》。
曹植的创作以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作品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
同时也写了一些反映社会动乱和表现人民疾苦的诗篇。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
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
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
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
《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白马篇》教案范文

《白马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马篇》。
(2)理解《白马篇》的字词、句式、语法和修辞手法。
(3)分析《白马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白马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白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动物的美好情感。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白马篇》。
(2)理解《白马篇》的字词、句式、语法和修辞手法。
(3)分析《白马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白马图片,引发学生对白马的兴趣。
(2)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曹操及其作品《白马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白马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白马篇》的字词、句式、语法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白马奔跑的场景,感受作者对白马的喜爱和赞美。
(2)讨论:为什么作者要赞美白马?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白马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白马篇》。
2. 分析《白马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写一篇关于《白马篇》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背诵《白马篇》、分析修辞手法和写读后感。
3. 知识掌握:对《白马篇》的字词、句式、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 情感态度:对白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马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汉、魏、晋诗歌在继承发扬《诗经》《楚辞》的艺术特点方面的成就。
2.了解五言诗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特点及奇偶相配。
富有变化的节奏的句式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能够自如运用外在美与内在美相得裢彰的描写人物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白马篇》中的少年英雄形象。
2.学习《白马篇》,要培养学生勇敢、奉献,甘愿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白马篇》中的“游侠儿”的外在荚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的形象
教学难点
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曹植(192~231),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建安时代的杰出诗人,五言诗的奠基者。
他与父亲曹操、哥哥曹丕在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
《白马篇》是他的代表作。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作者前期(220年曹丕即位之前)的作品,从诗中可看出作者的豪情壮志,有较浓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二、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全诗赞颂了一位少年游侠健儿的英勇善战、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3.梳理涛歌思路
可让学生讨论。
明确:诗分作两节,第一节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板书:装束外在美
后一节先写少年参战之快,再写其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
板书:征战内心美
(解说:夯实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下一步的具体品味打下基础)
四、重、难点突破过程
1.学习第一节
(1)提问:诗歌起首两句,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白一黄,色彩鲜艳。
“连翩……驰”,马又是何等的英姿,看似写马,实则写人,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板书:白马金羁
(2)提问:“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两句写出了少年的什么?
明确: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3)要求学生品味“宿昔秉良弓……勇剽若豹螭”八句,讨论:这几句诗表现了什么?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这几句诗表现少年射骑技术的高超。
运用了借代、对偶、比喻等
修辞手法。
语言简洁、形象,是铺陈的艺术手法。
2.学习第二节
(1)要求朗诵第二节,找出描写少年赫赫战功和思想品质的诗句。
明确:战功:“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
思想品质:“弃身锋刃端……视死忽如归。
”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对偶句“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对偶句的使用。
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
“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
少年为什么能如此英勇呢?由此过渡到下文对其内心世界的揭示。
板书:蹈匈奴凌鲜卑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反问句,品味其艺术效果。
明确:反问句“弃身锋刃端……何言子与妻?”连用两个反问句。
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出义无反颐的气概。
五、要求学生背诵《白马篇》
六、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雄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七、课文小结
教师总结课文:五言诗的三首,分别是古诗十九首、曹植、陶渊明的代表作品,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特点;了解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的标志.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尤其是他的高尚品质,教育了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之流为伍,曹植奠定了五言诗,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
我们下去可多读些他们的作品,加深对他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