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萌:《大铁椎传》教学设计
大铁椎传教案

大铁椎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铁椎传》;(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大铁椎”、“侠客”、“椎击”等;(3)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古代侠客形象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侠客形象;(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侠客的英勇正义、忠诚勇敢品质;(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侠客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学作品中侠客形象的理解;2. 课文中所体现的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大铁椎传》;2. 相关背景资料(古代侠客、作者简介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大铁椎传》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侠客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侠客形象的特点,如英勇正义、忠诚勇敢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5. 文学鉴赏学生欣赏课文,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侠客的英勇正义、忠诚勇敢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作业,包括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分析侠客形象。
9. 拓展延伸10. 课程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侠客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侠客的精神内涵。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侠客精神的看法。
3. 情境创设: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侠客的生活情境,培养其忠诚勇敢的品质。
《大铁椎传》教案

《大铁椎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并评价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大铁椎传》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铁椎的生平事迹。
大铁椎是明代末年的一位抗击倭寇的英雄,他用自己的铁椎武器,英勇抵抗倭寇的侵略,保卫家乡和人民的安全。
2. 课文解析:(1)第一部分(1-3段):描述了大铁椎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正义。
(2)第二部分(4-6段):讲述了大铁椎与倭寇的战斗经历,突显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3)第三部分(7-9段):描述了大铁椎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他对自己使命的认识和坚守。
(4)第四部分(10-12段):讲述了大铁椎的结局,以及他对家乡和人民的贡献。
3. 讨论问题:(1)大铁椎的形象特点是什么?他的英勇和正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大铁椎与倭寇的战斗中,他运用了怎样的智慧和策略?(3)大铁椎对自己使命的认识和坚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和主人公大铁椎。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
4. 分享讨论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总结课文内容,对大铁椎的形象和主题进行归纳和讲解。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大铁椎的形象特征和战斗场景的思维导图。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大铁椎英勇和正义的敬佩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大铁椎传》这篇课文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大铁锤传》教案

《大铁椎传》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和提高自学古文的能力,学会质疑;2、进一步熟悉写人的常用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3、扩展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名著,进一步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和注释,预习课文,疏通字句,将自己对课文的困惑以提问题的方法以纸条形式交给老师。
一、导入:联系当今影坛、文坛上的“武侠热”,以影片《英雄》导入到历史典故“博浪飞椎”,再导入到课题《大铁椎传》。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a.魏禧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导思想b.原著的小序c.原著的后记[借助查找资料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三、听课文录音并思考:a)故事梗概 b)明确主要人物 c)简要评价主人公四、分析作品人物形象:1)回顾写人的常用方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2)归纳大铁椎的刻画方法及其性格特点: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豪爽深沉粗犷威严奇侧面描写:通过宋将军来衬托武艺高强3)研读精彩片断:星夜决斗4)重点介绍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方法。
五、课外引申、扩展阅读:a)《三国演义》片断:云长温酒论英雄(通过华雄反衬)b)《乐府?陌上桑》:侧面烘托罗敷之美<进一步巩固“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举一反三>六、表达与交流:主题:《说英雄论英雄》要求:围绕“我最喜欢的侠客或英雄”,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推出自己的最爱并阐述理由[此项话题可在课下延续下去,引导学习关注《水浒》等名著,研究和探讨“侠义”的文化内涵,如:见义勇为、一诺千金、疏财济贫、舍身求义、爱惜名誉、视死如归……]七、作业:《大铁椎后传》<根据课文合理想像>一、了解作者及文体魏禧:字叔子,又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清代散文家。
清初散文三大家指魏禧、汪琬、侯方域。
文体:人物传记。
二、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武林中人物,在中国古代常活跃在民间,有些人对他们也感趣,为他们立传。
大铁椎传教案教学设计

大铁椎传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铁椎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和批判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分析:明朝时期西洋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历史背景。
2.大铁椎传教案的过程分析:大铁椎传教士在河南传教的活动及与中国社会的交互。
3.大铁椎传教案的影响分析:大铁椎传教案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视频展示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感受大铁椎传教案的实际情况。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20分钟)1.引入话题: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明朝时期西洋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历史背景。
2.引发问题:提出问题“你知道大铁椎传教案吗?它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第二步:案例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担任组长,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任务分工,对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
2.资料收集: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找相关资料,获取各种文献材料和历史背景资料。
3.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逐个小组进行讨论和观点交流。
第三步:视频展示(20分钟)1.播放相关视频:选择与大铁椎传教案相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感受大铁椎传教案的实际情况和传教士与中国社会的交互。
2.视频观后感:学生观看完视频后,要求每位学生写下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和思考,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第四步:总结讨论(20分钟)1.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重点讲解大铁椎传教案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修)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修)《大铁椎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知识;2、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3、理解新时代的侠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武侠小说中常说到侠肝义胆,侠自然指的是侠士、侠义了。
那什么是侠义呢?有人说武功盖世,身怀绝技,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侠义;不畏强权,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替天行道是侠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侠义;重情重义,为朋友两肋插刀,出生入死是侠义;逍遥自在,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是侠义;快意恩仇,忍辱负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侠义。
因情而生,为义而死是侠义。
那么今天我们走进课本,看一下里面表现了怎样的侠士精神。
说说你们从影视、小说等作品中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侠义英雄(大侠客)?(略)二、感悟新知1、生平简介魏禧,字叔子,一字冰叔。
江西宁都县人。
清初著名散文家。
明末诸生,明亡隐居。
后出游江南,以文会友,结纳贤豪,以图恢复。
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魏叔子文钞》。
文笔简练,叙事如绘。
本文是一篇传记,因为不知道传主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椎”来指代。
(恭贺新禧,慈禧太后)2、听老师朗读课文,标注字音。
(了解故事梗概,明确主要人物。
)3、学生朗读课文(1-3,4-5),完成下题。
⑴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①省兄(xǐng))②健啖(dan)③拱揖(yī)④言讫(qi)⑤鼾睡(hān)⑥强留(qiǎng)⑦屏息(bǐng)⑧觱篥(bìlì)⑵解释加点的字①工技击(擅长)②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③引之长丈许(拉开)④扣其乡及姓字(询问)⑤方期我决斗某所(约会)⑥贼能且众(有能力,特指武艺高强)⑦人马仆地(向前倒下)⑧股栗欲堕地(腿,两腿)⑶一词多义:①寝貌甚寝(形容词,丑陋)(《三国志》:表以粲貌寝而体弱,不甚重也。
)既同寝(动词,睡觉)②长长子灿七岁(形容词,年长)引之长丈许(名词,长度)③力多力善射(名词,力气)力请客(副词,极力、尽力)(力挽狂澜)④许不知何许人(名词,处所,地方)(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杀三十许人(形容词,表示大约的数量)⑤骑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动词,骑)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骑马的人)⑥健雄健(健壮)健啖(善于)(健谈)⑦省省兄河南(看望)(元妃省亲)七省好事者(行政单位)⑧故故仇我(连词,所以)宋将军故自负(副词,本来)⑨数吹觱篥数声(shuò,几,数词)吾数击杀响马贼(副词,屡次、多次)⑷古今异义①去:吾去矣(古:离开;今:前往)②快:则不快吾意(古:痛快;今:速度快,与“慢”相对)③暂:饮食拱揖不暂去(古:一会儿,一下子;今:暂时,临时,短时间之内)④但:但观之,慎弗声(古:只要,只能;今:转折连词)⑤同学:少同学⑥窗户:窗户皆闭⑸语法现象①实词活用㈠不冠不袜(名词动用);腰多白金;慎弗声㈡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状语)㈢则不快吾意(使动用法)㈣夺其物,故仇我(意动用法)②省略句㈠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㈡……故尝与()过宋将军㈢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㈣客不得已,与()偕行㈤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㈥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㈦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③省介词,且介宾结构后置省兄河南;鼾睡炕上;决斗某所;长子灿七岁(作乱关右)4、再读课文,请五同学分段试译课文。
最新雷晓萌:《大铁椎传》教学设计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自主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进一步熟悉写人的常用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层层设疑和用次要人物反衬主要人物的写作特色。
3、明确传主的形象与个性特征,探究作者在大铁椎这一形象的塑造上有何寄托。
4、通过拓展阅读,体会武侠文化的内涵。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反衬手法,探究人物的侠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寄托和“侠”的含义。
学情分析:《大铁椎传》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纪传体散文。
传主无名可考,因其使用的兵器为大铁椎,故名之。
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特定人物的观察视角,叙写传主的外貌、言行,以及搏杀场面,活现一位隐逸民间的豪侠形象,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致。
因为高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并且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生动、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结合字典与课文注释完成自学任务。
而且只有在排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之后,才能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因此一定要抛弃以前的教师一味灌输的做法,大胆把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实现自主学习,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而本课为自读传记散文,因此本课以分析探究人物形象为教学重点,但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别于一般人物传记,用层层设疑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异”人,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初步印象到人物内心,从而在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同时,理解作者的寄托和“侠客梦”。
课时要求: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江湖上赞扬一个人武艺高强经常用这么一句话: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什么是十八般武艺呢?就是泛指多种武器,多种技能。
你们知道有哪些武器吗?(学生自由发言)补充:《水浒传》“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
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一种冷兵器,大铁椎。
二、初读,预习检测。
(一)学生齐读,纠正字音,带入情境。
(二)分小组抢答问题,实现检测与补漏1、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解析:正解D。
大铁椎-教学设计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形象,并落实重点字词、翻译。
2.通过讨论、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文本背景,深入理解写作目的。
3.把握大铁椎这一人物性格,赏析大铁锤这一侠客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物形象,并落实重点字词、翻译。
2、把握大铁椎这一人物性格,赏析大铁锤这一侠客形象。
三、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但对于我们理科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对词语活用、文言句式、翻译等还不能了然于胸,大部分知识似懂非懂。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生动、内容比较简单,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自学任务。
而且只有在排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之后,才能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要大胆把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分析《大铁椎传》是清初文学家魏禧的一篇传记散文,被选入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是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记,作者运用简练却细腻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位使用大铁椎的“异人”英雄的形象。
“大铁椎”具有貌寝(丑陋)、善啖、衣着朴素、沉默寡言、勇敢善斗等特征,人物形象突出,栩栩如生。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本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行文简洁,行云流水;内容浅显,容易把握。
课前预习要求,让学生借助字、词典和注释,预习课文,疏通字句,能自主翻译课文,并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困惑以提问题的方法以纸条形式交给老师。
六、教学环节与活动(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齐读,正字音。
2.思考以下几个选项,分析对错。
(PPT呈现,让学生分组讨论各选项。
)A.文中提及人物有大铁椎、陈子灿、宋将军和高信之,其中,高信之和陈子灿都是宋将军的徒弟,大铁椎是宋将军家的客人。
介绍这几人相遇的情况,使得作品更具真实感。
B.高信之也知晓武艺,曾经和陈子灿一起拜访过宋将军。
多年后,陈子灿去河南探望兄长,和高信之在宋将军家相遇。
C.宋将军擅长武术,在大铁椎要离去时,他尽力挽留,又想骑马带箭去助战,但在大铁椎奋力厮杀时,他两腿发抖;大铁椎的勇猛无敌正好对比反衬出宋将军的不足。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一、导入本课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着许多流传千古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大铁椎传》就是以宋词为表现形式的一篇传记作品。
这篇课文的作者在描写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那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和相关成语,理解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
2.通过学习,了解主人公大铁椎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大铁椎传》是清代文学家魏禧的一篇传记作品,描写了一位不为人知的高手大铁椎的形象。
魏禧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作品以刚健有力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这篇课文的背景是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作者通过大铁椎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忠勇报国之士的敬仰和怀念。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生字词和相关成语进行讲解和补充。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中描述的大铁椎的形象特点。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描写手法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来表现大铁椎的形象特点。
例如,“大铁椎其腰如龙,其背如虎,其手如熊掌,其目如豹。
”这些比喻和描写不仅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生动直观,也表现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4.深入探讨主人公大铁椎的形象特点通过课文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大铁椎是一位身怀绝技、沉着冷静、忠勇报国的人物形象。
他的形象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表上,更体现在他的行为举止和言谈中。
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入探讨大铁椎的形象特点。
5.拓展延伸:探讨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大铁椎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忠勇报国之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那么,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自主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进一步熟悉写人的常用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层层设疑和用次要人物反衬主要人物的写作特色。
3、明确传主的形象与个性特征,探究作者在大铁椎这一形象的塑造上有何寄托。
4、通过拓展阅读,体会武侠文化的内涵。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反衬手法,探究人物的侠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寄托和“侠”的含义。
学情分析:
《大铁椎传》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纪传体散文。
传主无名可考,因其使用的兵器为大铁椎,故名之。
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特定人物的观察视角,叙写传主的外貌、言行,以及搏杀场面,活现一位隐逸民间的豪侠形象,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致。
因为高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并且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生动、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结合字典与课文注释完成自学任务。
而且只有在排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之后,才能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因此一定要抛弃以前的教师一味灌输的做法,大胆把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实现自主学习,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而本课为自读传记散文,因此本课以分析探究人物形象为教学重点,但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别于一般人物传记,用层层设疑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异”人,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初步印象到人物内心,从而在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同时,理解作者的寄托和“侠客梦”。
课时要求: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湖上赞扬一个人武艺高强经常用这么一句话: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什么是十八般武艺呢?就是泛指多种武器,多种技能。
你们知道有哪些武器吗?(学生自由发言)补充:《水浒传》“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
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一种冷兵器,大铁椎。
二、初读,预习检测。
(一)学生齐读,纠正字音,带入情境。
(二)分小组抢答问题,实现检测与补漏
1、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解析:正解D。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过:访问
B.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啖,谈话
C.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扣:通“叩”,询问
D.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期:约定
解析:正解B,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貌甚寝既同寝
B引之长丈许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C多力善射力请客
D吾骑马挟矢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解析:正解B,左右
4、下列划线词语的词类活用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A不冠不袜
B则不快吾意
C故仇我
D客奋椎左右击
解析:正解D,皆为名词作状语。
5、翻译下列语句
(1)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2)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久居,祸且及汝。
三、细读文本,探秘“大铁椎”
作者为何不用人名直接作传呢?这个人是谁?
1.解读第一段,明确设疑
人物传记类文章一般在第一段交代人物基本信息,本课第一段有没有交代。
只留给了我们什么疑问?
明确:“不知何许人也”?(设疑,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他的信息。
)
2.解读二三段,总结初印象
对这个人初印象是什么?
明确:动作行为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侧面描写,力大无穷、丑陋粗鄙、寡言少语、武艺高强、行为怪异的人
疑问:行为为何如此怪异?
3.解读四五段,探秘人物魅力
这么怪异的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吸引你呢?
明确:
明确:坦荡磊落、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洒脱飘逸
疑问:去向何方?
小结:层层设疑的方式塑造了一个神秘人。
这位神秘人是行为怪异、寡言少语、武艺高强、坦荡磊落、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洒脱飘逸的一位擅长使用大铁椎之人,用江湖的称呼“侠客”。
4.探秘宋将军的作用,理解反衬手法
为何大篇幅描写宋将军?宋将军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徒有虚名
为什么大篇幅写宋将军?
明确:反衬,反衬武艺高强却不知名的大铁椎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经常采用的手法:
如:《水浒传》:
例一:宋江笑道:“院长尊兄,何必见外。
量这些银两,何足挂齿。
由他去赌输了罢。
若要用时,再送些与他使。
我看这人倒是个忠直汉子。
”
小张乙道:“李大哥,你闲常最赌的直。
今日如何恁么没出豁?”李逵也不答应他,便就地下掳了银子,又抢了别人赌的十来两银子,都搂在布衫兜里,睁起双眼说道:“老爷闲常赌直,今日权且不直一遍。
”
李逵见了,惶恐满面,便道:“哥哥休怪!铁牛闲常只是赌直。
今日不想输了哥哥的银子,又没得些钱来相请哥哥,喉急了,时下做出这些不直来。
”
评论:李逵什么样的人?——耿直、忠诚、讲义气的李逵。
而宋江,着墨极少。
可宋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第一次见到诈人钱财不得的李逵,就认定这小子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忠直汉子”,是一个有着巨大利用价值的人物。
于是,兜里有的是钱的“及时雨”,掏出区区十两银子让李逵去赌钱,就初步买下了他的一片效忠之心。
——奸诈
明确:用李逵的耿直反衬宋江的奸诈
例二:石秀道:“哥哥每日出来,只顾承当官府,却不知背后之事。
这个嫂嫂不是良人。
兄弟已看在眼里多遍了。
且未敢说。
今日见得仔细,忍不住来寻哥哥,直言休怪!”……杨雄怒气欲沾巾。
五更专等头陀过,准备钢刀要杀人。
……这妇人反坐石秀。
杨雄听了,心中火起,便骂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他又不是我亲兄弟,赶了出去便罢!”
评论:石秀杨雄结拜兄弟。
多么糊涂的杨雄啊,潘巧云在他身边与裴如海有染一直都未发现,在石秀告知他之后,却仅听凭潘巧云的一面之词反将石秀赶出家门。
却也更突出了石秀的机智啊,一开始发现不对,没有立即确定,只“看在眼里多遍”方才告诉杨雄。
高下立见。
PPT展示:明末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说《水浒传》时说:“有背面敷粉法。
如要衬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真率;要衬石秀机智,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
”
明确:反衬,是行文时为了突出某一重要人物或事物,将相反或相对立的人物、事物、景物放在一起对照的一种写作构思方法。
小结:本文用徒有虚名宋将军一类人反衬大铁椎的武艺高强却不知名。
5.探秘大铁椎内心
(1)武艺高强的侠客为什么投奔宋将军?
明确:名豪——远大抱负,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2)为什么又离去?
重点分析:那第三次的“吾去矣”?
(原文末段)魏禧论曰:子房得沧海君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
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有时与?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年当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年四十耳。
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明确:远大抱负,却不用于时,怀才不遇
四、拓展探究——千古侠客梦
1、作者为什么为他作传?其中有没有更深的用意?(补充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
魏禧,生于明末,卒于清初。
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魏禧一家号哭不已,后曾策划组织义兵勤王。
清初,朝廷召他作官,作为明朝遗民,魏禧称病不就。
他自称写传记,“以为信史之藉手”,是为了见证民间无名之辈中也有奇才。
其不事二朝之心坚贞不变。
死后,其妻谢氏,绝食殉死。
明确:作者神化大铁椎,淋漓尽致地刻划大铁椎武艺高强、远大抱负却又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侠客形象,就是要寄寓自己终生蹉跎、难酬报国之志真挚深沉的人生感慨。
精神煎熬的痛苦,心灵粉碎的痛苦,凝聚绞合在一起,即便穿越几百年的时间间隔,仍旧可以感受其刺心的尖锐。
(2)千古侠客梦——中国特有的武侠文化内涵?
从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元稹“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
”到现今金庸、古龙、梁羽生,一大批文人雅士寄情于武侠,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
听读:李白《侠客行》,思考其中寄寓他的什么情感?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结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