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流派和理论

合集下载

第13章-现代建筑流派与代表人物

第13章-现代建筑流派与代表人物
1)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 筑设计的出发点。
2)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 法。
3)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 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 筑艺术。
对新型住宅建筑的研究
德国西门子住宅区(Siemensstadt Housing,Berlin,1930) 达默斯托克居住区(Dammerstock Housing,1927~1928)
到美国后的活动
英平顿的乡村学院 (Village College,Impington,1936)
格罗皮厄斯住宅 采用的是木框架结构,运用了砖和毛石等地方材料,通过砖砌烟囱 、毛石地基葡萄架等,使建筑与周围的景色相结合。
协和建筑事务所
格罗皮厄斯住宅1945年格罗皮厄斯同一些青年建筑师合作创立了 协和建筑事务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简 状运动产生予人印象深刻的动态效果。 宿舍主体高5层,长方形平面,底层 敞开,只有几对柱墩,每个宿舍房间 都有很大的玻璃窗。主体后面连结单 层的形状不规则的附属建筑,两者之 间形成高低、曲直的对比。
在展示馆的室内,纵横行列和 墙,是如此的弯曲,如柯布描 述他们“蓄意的变形”,因而创造 一个那样的空间,是一个连续 的压条,为立体派艺术家之方 式,因为前庭的区域、楼梯、 大厅及餐厅是具压缩含括的, 透明清澈的,他们几乎同时的 被感受到像是一个流动的空间, 在这分至圈上不可抗拒的线展 示出在室内里如此明显的区域。
欧洲传统建筑大多室内幽暗, 阳光很少,而格罗皮厄斯设计的房 屋有较大的窗户,有阳台。在总体 布局上,为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 ,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 行列式布局.外形比例恰当,简朴 整洁。
同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 求下,按房屋高度来决定它们之间 的合理间距,以保证有充分的日照 和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

现代建筑流派和理论

现代建筑流派和理论

现代建筑流派和理论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现代建筑”中最普通与最多数的一种。

以设计方法来说是属于“重理”的。

它言不惊人,貌不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

然而,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实际需要的。

“现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

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战后的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没有倡导人,没有代表人物,更没有什么公开或默认的组织。

它是一种思潮,而且是相当普通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

特别是在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创造,其中有些还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造价并不特别高,外表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但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形式上的、技术上的、社会上的和经济上的问题统一起来的思想与方法,使它们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分别做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密斯·凡·德·罗也因此在战后的几乎十年中成为建筑界中最显赫的人物。

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密斯·凡·德·罗便在他的作品中——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和1930年布尔诺的吐根哈特住宅中——探讨了他特感闪趣的所谓结构逻辑性(结构的合理运用及期忠实表现)和自由分隔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阶段和里程碑:
1. 工艺复兴运动:20世纪初,一些建筑师开始反对装饰豪华的历史建筑风格,提倡恢复建筑的实用性和清晰度。

他们试图将建筑与工业技术和现代生活方式联系起来。

2. 德国表现主义:德国的一群建筑师在20世纪初提出了"表现主义"的概念,他们试图通过建筑表达情感和个人主义。

这种建筑风格强调了独特的形状和动态的线条。

3. 包豪斯学派:包豪斯学派于1919年在德国成立,它致力于将工艺与美术相结合,倡导功能主义和工业化生产。

该学派的建筑师设计了许多具有简洁、几何线条和现代感的建筑。

4. 国际风格:20世纪20年代,随着技术和通信的进步,建筑师开始跨越国界寻求新的设计思路。

国际风格强调简洁、功能性和现代材料的使用,建筑具有纯净的线条和标志性的水平窗口。

5. 建筑师及其作品:在现代主义建筑领域,有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如勒·柯布西耶的巴西巴黎风格、费利克斯·坎德尔的巴黎机场、小纳塔·莱布斯金德的洛斯安格斯国际機場。

6. 后现代主义:20世纪后期,一些建筑师开始质疑现代主义
的价值观,并试图挑战和扭曲传统建筑的规则。

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和符号性,建筑设计更加大胆和独特。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从对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强调,到对形式和个性的关注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对于当代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塑造了现代城市的面貌。

《现代建筑流派》课件

《现代建筑流派》课件

风格特点与影响
1
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点包括采用历史建筑元素 、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等。
2
后现代主义建筑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推动了建筑设计理念和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3
后现代主义建筑也影响了其他艺术领域,如文学 、绘画、雕塑等,成为20世纪后半叶的重要文化 现象之一。
他们的代表作品包括英国伦敦的千年 穹顶、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 西班牙毕尔巴鄂的Guggenheim博物 馆等。
风格特点与影响
01
高技派建筑风格的特点包括暴 露的建筑结构、使用高技术材 料、强调动态和流线型的建筑 设计等。
02
它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和 创新,并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 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主义建筑流派起源于19世 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 命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逐渐成
为主流的建筑风格。
它强调功能主义,注重建筑的经 济性、实用性和工业化生产方式 ,追求简洁、明快、新颖的设计
理念。
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发展与当时 的艺术、文化、社会背景密切相 关,对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概述
01
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现 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和批判。
02
它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和 历史意义。
03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形式上追求多样性和复杂性,反 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单一和刻板。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包括文丘里、摩尔、格雷夫 斯等。
代表作品有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奥运村 、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等。
影响
解构主义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挑战了 传统美学观念,拓宽了建筑创作的思路,使建筑设计更加多 元化和个性化。同时,它也启发了其他现代建筑流派的发展 ,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创新与进步。

解析当代建筑的设计流派及其特点

解析当代建筑的设计流派及其特点

解析当代建筑的设计流派及其特点当代建筑涵盖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设计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而这些因素也反映了当代建筑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下面我们将解析当代建筑的设计流派及其特点。

1.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20世纪初期产生于欧洲,曾经是建筑领域里最具标志性的设计流派之一。

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通常简洁、几何、注重功能性。

在现代主义的设计中,形式必须遵循功能,以及建筑物应该以一种工业化的方式建造出来。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包括用现代材料修建的钢铁结构和大量的玻璃幕墙。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中期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这一风格转向了更加广泛的艺术和文化领域。

建筑物的设计包括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们变成了一种表现形式和社会意义的符号。

后现代主义通常倾向于复制一种传统建筑的形式,但不按照一般的规则来实现其建筑成分。

并且,后现代主义建筑通常是多功能的,既可用作住宅,也可用作办公室、博物馆、商场等。

3. 後建筑现代主义对于建筑现代主义的不满,导致了後建筑现代主义的形成。

这是20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初期的新一代建筑设计师采取的变革。

後建筑现代主义采用的是一种更加自然和有机的设计风格,不再强调功能性,而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的设计经常涉及到可持续性和生态因素,多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绿色概念。

4. 文化主义文化主义的设计流派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开始出现。

这一流派的设计注重建筑和其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建筑的外形常常表达出一个社区或文化的特定识别符。

文化主义通常旨在通过建筑形式来传达文化特征的信息。

因此,文化主义建筑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外观。

5. 维多利亚式复兴维多利亚式复兴最早是在19世纪的英国出现,之后在全球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设计风格通常带有重复的图案或细节,甚至拥有宏伟的柱廊和不对称形式。

维多利亚式设计风格鼓励使用浅麻布,和木材装饰在建筑物外部方面,从而创造出一个褐色和红色的色调。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

东 京 国 际 论 坛 大 厦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2)
(2)解构主义:
– 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理 论。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对现代主义建 筑原则和标准的批判与否定。 – 代表作:
• • • • 加里福尼亚航空搏物馆 洛杉矶盖里寓所 西班牙毕堡古根汉姆艺术博物馆 巴黎维莱特公园
当代建筑的其他流派
• • • • • 后现代主义装饰的商业建筑风格 新现代主义风格 新都市主义 地• •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和提高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和地方化的倾向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 注重高新技术的倾向 典雅主义的倾向 粗野主义的倾向 其他方法和倾向(介与后现代与晚期现代派之间)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
• 沿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思 路发展而形成的建筑流派,追求建 筑的公共化发展和个性化表现。 • 主要派别有三种:
– 高技派 – 解构主义 – 新现代主义(白色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1)
(1)高技派:
– 在建筑形式上以突出现代技术为主要特征。 – 代表作:
• • • • • • 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和银行大厦 伦敦洛伊德大厦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东京国际论坛大厦
历史总是波浪式地前进,螺 旋形地上升,在不断的变化中寻 求发展。旧的、传统的终究要被 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所替 代,建筑也是如此。 回顾历史的灿烂与辉煌,是 为了将来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 努力地去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期 盼着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3)
(3)新现代主义-白色派:
– 追求纯洁和净化,用全部的白色表现最充分、 最饱满、最强有力的建筑。 – 代表作:
• • • • • 康涅狄格州史密斯住宅 纽约州魏因斯坦住宅 印第安州和谐图书馆 亚特兰大州海尔艺术搏物馆 德国法兰克富装饰艺术博物馆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筑设计是建筑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既关注建筑的功能需求,也追求建筑的美学、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

在建筑设计中,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

一、建筑设计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建筑应满足其功能需求,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提高使用效率。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追求形式与功能的一致性。

建筑师将建筑视为功能的容器,力求实现最优的功能布局,例如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来提高舒适度。

2. 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认为建筑的形式和造型是建筑设计的核心。

建筑师通过创造独特的外观表达和形式语言,追求建筑作品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这种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例如采用独特的造型、材料和色彩来创造建筑的个性。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关注人类的舒适、安全和福祉。

该理论强调建筑应该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身体和心理需求。

例如,在设计学校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和互动空间,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社交发展。

二、建筑设计方法1. 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旨在确定建筑的基本理念和整体设计方向。

在这个阶段,建筑师通过研究项目的功能需求、环境条件和空间要求,形成初步的设计概念。

这一阶段通常包括手绘草图、简化模型和概念性平面布置图等表达方式。

2. 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概念设计的延伸,主要关注建筑的结构、材料和施工方法。

在技术设计中,建筑师通过结构计算、材料选择和施工图纸等方式,确保建筑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技术要求。

3. 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种集成的数字设计和施工工具。

它通过三维建模和信息管理,实现设计师、工程师和承包商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

BIM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降低施工风险和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建筑流派和理论
理性主义建筑
"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

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战后的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没有倡导人,没有代表人物,更没有什么公开或默认的组织。

它是一种思潮,而且是相当普通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

特别是在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创造,其中有些还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造价并不特别高,外表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但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形式上的、技术上的、社会上的和经济上的问题统一起来的思想与方法,使它们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分别做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精美主义建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密斯?凡?德?罗也因此在战后的几乎十年中成为建筑界中最显赫的人物。

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沏地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

范斯活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二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

自从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能源危机后,现在时而会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而受到指责。

野性主义建筑
"粗野主义"(Brutalism)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声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

"粗野主义"这名称最初是由英国的一对第三代建筑师,史密森夫妇(A.&P.Smithson,前
者生于1928,后生于1923)于1954年提出的。

史密森说:"假如不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目的,其确切性、技术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害的。

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并想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阵粗鲁的诗意来"。

这说明"粗野主义"不单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关的。

可能这个名称使人联想到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的毛糙、沉重与粗鲁感,于是"粗野主义"这顶帽子被戴到马赛公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的头上去了。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不惜重金地极力表现优质钢和玻璃结构的轻盈、光滑、晶莹、端庄及其与材料和结构一致的"全面空间";而"粗野主义"则要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

"粗野主义"假如单从形式上看,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总的来说,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

它到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逐渐销声匿迹。

形式美主义
"典雅主义"(Formalism)是同"粗野主义"并进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不过两者从设计思想上来说都是比较"重理"的。

"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主要在美国。

前者的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对材料与结构的"真实"表现,后者则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遍地开花与典雅的庄严感。

它的代表人物主要为美国的约翰逊(P.Johnson,1906生),斯东(E.D.S.tone,1902-1978)和雅马萨基(M.Yamasaki,1912生)等一些长二代的建筑师。

可能他们作品使人联想到古典主义或古代的建筑形式,于是"典雅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或"新复古主义" 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即如其它风格一样,的确有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是,具有"典雅主义"风格的作品中,却也有不少是功能、技术与艺术上均能兼顾并相当有创造性的。

美籍日商建筑师雅马萨基主张创造"亲切与文雅"的建筑。

雅马萨奇在创造"典雅主义"风格中特别倾向于尖(左"石"右"旋")。

1964年在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是采用尖(左"石"右"旋")的,1973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处理也是小尖(左"石"右"旋")。

虽然有人把这样的处理称为"新复古主义",然而,它们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相结合的。

"典雅主义"倾向在某些方面很象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一个是讲求钢和玻璃结构在形式上的精美,而"典雅主义"则是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典雅主义"倾向开始降温,但它毕竟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所以至今仍时有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