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与流派

合集下载

建筑风格与流派解读

建筑风格与流派解读

建筑风格与流派解读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的象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展示出世界各地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几种主要的建筑风格和流派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筑之美。

一、古希腊建筑风格古希腊建筑风格是西方建筑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以严谨的几何形式和优美的比例而闻名。

典型的古希腊建筑中,尤以帕台农神殿最具代表性。

这种建筑风格追求平衡和谐,使用大理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外部有严谨的柱廊和三角形山墙的装饰。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法国,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它的特点是高而瘦的建筑形式,突出垂直感,并采用尖拱形窗户和花窗玻璃等特殊装饰。

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是巴黎圣母院,它展示了精湛的石雕技巧和复杂的拱顶结构。

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回归古典和理性的建筑风格。

它以对古罗马建筑的研究和模仿为基础,注重对称、比例和对光线的运用。

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品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它展示了壮丽的圆顶和雕塑装饰。

四、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是17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主导风格。

它强调丰富的装饰和夸张的形式,注重宏伟和戏剧性的效果。

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筑是法国凡尔赛宫,它采用了复杂的对称结构、华丽的雕塑和精心规划的花园。

五、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出现在20世纪初,是对传统建筑风格的一种反叛和创新。

它强调功能性和简洁性,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它展示了简洁的线条和使用玻璃帷幕的特殊外墙设计。

六、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出现在20世纪后期,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它强调多样性、超现实主义和对建筑的反思。

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它采用了拆散和错落的设计,充满了反传统和创造性的精神。

总结起来,建筑风格和流派对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解读这些风格和流派,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并欣赏建筑的美丽和复杂性。

建筑的风格与流派漫谈

建筑的风格与流派漫谈

胜利神庙
雅典娜胜利神庙 ,也称为雅典娜胜 利女神庙,尼基神庙,无翼胜利女神庙, 位于卫城山上。采用爱奥尼亚柱式,前 后柱廊雕饰精美,是居住在雅典的多利 亚人与爱奥尼亚人共同创造的建筑艺术 结晶。
2.古罗马建筑
• 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被称为西方古典建筑,古希腊三柱式 与古罗马五柱式被称为古典柱式。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是 西方建筑的基石。 • 古罗马建筑的柱式更华丽,复杂。主要体现在希腊多立克 柱式的改变,科林斯柱式大受钟爱,复合柱式的出现。 • 拱券结构的出现,使建筑的容积和体量得以扩大,并改变 了建筑的艺术形式,如券柱式(柱式与拱券结构的组合) 和穹顶作为造型要素;平面中曲线的出现;壁龛作为装饰 母题的出现。 • 券柱式的代表: ●大角斗场。
二零零八年九月
引言
• 所谓建筑风格,是指某一类建筑由于运用同样的材料、技术、营造做法以及 设计手法等等,从而形成了具有相同的样式。这种特征是相对统一的、基本 固定的。这种样式,就是风格(style)。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很多。不同地 区、不同时段,会有种种不同的因素决定建筑发展的趋势,成为建筑形象的 决定性因素。 流派,一般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建筑“流派”的“流”是指流行。某 地区在某时段流行什么,相对于另外地区或另外时段,所流行的情况不同, 其不同的流行趋势所得到的不同结果,就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不同的建 筑因为具有相似的风格就会形成流派。对于建筑流派的认知可以加深对于建 筑形象和建筑特征的理解。 建筑风格起源于何时,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每一种风格都要感谢过去世世 代代所积累起来的遗产或传统。建筑世界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系统。一种风 格或流派一旦形成, 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文化。风格与文化的关联, 就是 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 其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

建筑风格与流派

建筑风格与流派

建筑风格与流派在建筑领域中,建筑风格和流派是指一组共同特点和风格的建筑设计和构建方式。

它们代表着特定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理念和审美观点。

通过了解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流派,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并理解建筑作品的背后含义和价值。

一、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被广泛运用于欧洲的建筑设计中。

古典主义追求对称、均衡和比例感,其特点包括希腊柱式、圆顶、浮雕装饰和三角形楣板等。

著名的古典主义建筑包括帕台农神庙、罗马竞技场和巴黎凯旋门等。

二、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被视为中世纪建筑的巅峰之作。

哥特式建筑注重垂直线条和垂直空间的运用,以尖拱形、尖顶、尖塔和尖窗为特征。

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包括巴黎圣母院、英国约克大教堂和德国科隆大教堂等。

三、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在15至17世纪的欧洲兴起,是一种追求对古典艺术的继承和再创造的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注重比例、对称和和谐感,采用罗马式和希腊式柱式等元素。

著名的文艺复兴建筑包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佛罗伦萨圣十字圣殿和罗马的斗兽场等。

四、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兴起于17世纪的欧洲,是一种充满豪华和华丽的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注重细节的装饰和运用,以弯曲线条和大胆雕塑为特点。

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包括法国凡尔赛宫、奥地利美泉宫和意大利圣彼得堡宫等。

五、现代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洲,强调功能性、简洁性和技术创新。

现代主义建筑以材料的真实性和结构的明确性为重点,摈弃了传统的装饰和华丽。

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包括德国包豪斯学派的建筑、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和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等。

六、后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兴起于20世纪末,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与环境的互动和对多样性的尊重,其特点包括非直线形状、错落有致的布局和多样化的材料运用。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包括美国弗兰克·盖里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中国广东省的广州电视塔和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1、巴洛克风格这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

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

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3、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复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设计流派

复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设计流派

复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设计流派近年来,复古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复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流派吸引了无数的建筑师和设计师。

本文将探讨复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设计流派,为读者介绍这一潮流的背后内涵。

一、建筑风格1. 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是复古建筑中最常见的风格之一。

它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元素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优雅和庄重的氛围。

这种风格注重对称和比例,外立面经常使用柱廊、圆顶和浮雕等元素。

2. 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风格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

它采用了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的经典元素,注重艺术和文化的再现。

文艺复兴建筑通常使用石材作为主要材料,立面装饰精美,带有雕塑和浮雕。

3. 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的复古建筑以其丰富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

它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之后传播到欧洲各地。

巴洛克建筑注重宏伟和壮丽的效果,采用了复杂的曲线和雕饰,常常使用黄金和白石作为装饰材料。

4. 新艺术风格新艺术风格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强调自然和有机的形式,融入了当时的工艺和技术。

新艺术建筑注重空间流畅性和装饰性,常使用玻璃和金属等现代材料。

二、设计流派1. 文化复兴主义文化复兴主义是一种重视保护历史和传统的设计流派。

它致力于恢复和重建古老的建筑,以保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文化复兴主义注重建筑的历史性和连续性,避免现代化的干扰。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推崇自由和创新的设计流派。

与传统的建筑风格不同,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个性和多样性。

它打破传统风格的限制,融入了多种材料和形式,创造了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建筑。

3. 古典复兴主义古典复兴主义是对古典建筑风格的再现和模仿。

它将古代建筑的理念和形式重新引入现代建筑设计中。

古典复兴主义追求对称和比例,注重建筑的整体效果和和谐。

4. 技术主义技术主义是一种强调科技和功能的设计流派。

它将现代科技和工艺应用于复古建筑,创造出更加现代化和高效的建筑。

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派系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

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

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

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

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1、巴洛克风格这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

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

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3、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详解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详解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风格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

一、分类
1.按国家(民族)和地区分
中国风格、日本、新加坡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美国风格、等。

常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美洲风格等。

2.按建筑物的类型分
住宅建筑风格
别墅建筑风格
写字楼建筑风格
商业建筑风格
宗教建筑风格
其他公共(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
3.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古罗马建筑风格,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罗马建筑风格正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渊源
(3)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
(4)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从经验走向科学化,不断冲破学院式、城堡式的封闭
以上四类可称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5)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一风格曾三度出现,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它是欧洲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体量宏伟,柱式运用严谨,而且很少用装饰。

另一次出现在1900-1920年,带有一定的复古特征。

第三次出现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并加入新形势,这一风格在当今世界各国颇为流行。

(6)现代评论风格,1960-1975。

缘自西方60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他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外观宏伟壮观,很少使用装饰。

(7)后现代主义风格,亦称“后现代派”,1980年开始出现。

这一风格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重新引进了装饰花纹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鉴不同的时期具有历史意义的局部,但不复古。

4.按建筑方式来分
(1)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12世纪~15世纪,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巴洛克建筑风格
(2)巴洛克建筑风格。

1600-1760,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它是几乎最为讲究华丽、装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过于繁琐也要刻意追求。

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

(3)洛可可建筑风格。

1750-1790,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

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洛可可建筑风格
(4)木条式建筑风格。

一种纯美洲民居风格,主要特点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结构。

(5)园林风格。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这种风格在深圳场当作概念炒作,其特点是通过环境规划和景观设计,栽植花草树木,提高绿化,并围绕建筑营造园林景观。

(6)概念式风格。

9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其实是一种模型建筑,它更多的来余人的想象,力求摆脱对建筑本身限制和约束,而创再出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建筑风格。

建筑流派
1.构成主义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年代。


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

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movement),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

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塔特林的第三国际塔方案
2.有机建筑是一种活着的传统,它根植于对生活、自然和自然形态的情感中,从自然世界及其多种多样生物形式与过程的生命力中汲取营养。

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
有机建筑
,代表人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

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3.高技派高技派(High-Tech)亦称“重技派”。

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

高技派典型的实例为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中国银行等。

代表人物
伦佐·皮亚诺
1977年,皮亚诺与他的英国搭档理查德·罗格斯以乔治·蓬皮杜中心震惊了整个建筑界,这座高科技戏仿品矗立于巴黎18世纪时的市中心。

自蓬皮杜项目之后,皮亚诺以他的层层叠叠的建筑图纸营造了世界性的声誉,日本、德国、意
大利和法国都有他大胆的商业性和公共建设项目,他设计的博物馆更是让人望尘莫及。

诺曼·福斯特
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得主。

福斯特是高技派(High-tech)建筑师的代表人物。

诺曼·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的建筑方式。

一生的荣誉很多,作品很多。

作品:柏林议会大厦,柏林议会大厦,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国加里艺术中心,西班牙巴仑西亚会议中心,西班牙巴仑西亚会议中心等著名建筑。

4.典雅主义(Fornalism)
亦译“形式美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蒂奥主义”、“新复古主义”。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

它吸取古典建筑传统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造型简练轻快,偶有花饰,但不拘于程式;以传神代替形似,是战后新古典区别于30年代古典手法的标志;建筑风格庄重精美,通过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典雅的安定感。

典雅主义发展的后期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趋于历史主义,另一是着重表现纯形式与技术特征。

典雅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师菲利蒲•约翰逊(P.Johnson 1906~)、斯东(Edwand.D.Stone,1902~1978)和雅马萨基(M..amasaki,1912~)。

斯东设计的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U.S.Embassy New Delhi 1955~1958)于1961年获美国AIA奖,是典雅主义代表作。

5.粗野主义(Brutalism)
亦译“野性主义”或“朴野主义”。

以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比较粗犷的建筑风格为代表的一种设计倾向。

1、粗野主义同纯粹主义一样,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而获得;
2、把表现与混凝土的性能及质感有关的沉重、毛糙、粗鲁作为建筑美的标准。

粗野主义在建筑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色;
3、以大刀阔斧的手法使建筑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

突出地表现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征。

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粗野主义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但它正式得名是在1954年史密森夫妇(A.&P.Smithon)提出“新粗野主义”概念之后。

史密森夫妇追随柯布西耶粗犷的建筑风格,热衷于对建筑材料特性的表现,并将之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倾向。

他们自称是“新粗野主义”,即柯布西耶以前的探索则为“粗野主义”。

两者一脉相承,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6. 新现代主义建筑
在70 年代继续从事现代主义设计的设计家以“纽约五人”为中心,另外还有其它几个独立从事这个工作的设计家,包括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设计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建筑的佩利(Cesar Pelii)、保尔·鲁道夫和爱德华·巴恩斯等。

他们的设计已经不是简单的现代主义重复,而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发展。

这种探索的方向,被称为“新现代主义”( New-Modernism)
解构主义建筑
代表--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
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

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