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流派修订稿
建筑风格与流派解读

建筑风格与流派解读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的象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展示出世界各地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几种主要的建筑风格和流派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筑之美。
一、古希腊建筑风格古希腊建筑风格是西方建筑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以严谨的几何形式和优美的比例而闻名。
典型的古希腊建筑中,尤以帕台农神殿最具代表性。
这种建筑风格追求平衡和谐,使用大理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外部有严谨的柱廊和三角形山墙的装饰。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法国,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它的特点是高而瘦的建筑形式,突出垂直感,并采用尖拱形窗户和花窗玻璃等特殊装饰。
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是巴黎圣母院,它展示了精湛的石雕技巧和复杂的拱顶结构。
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回归古典和理性的建筑风格。
它以对古罗马建筑的研究和模仿为基础,注重对称、比例和对光线的运用。
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品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它展示了壮丽的圆顶和雕塑装饰。
四、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是17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主导风格。
它强调丰富的装饰和夸张的形式,注重宏伟和戏剧性的效果。
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筑是法国凡尔赛宫,它采用了复杂的对称结构、华丽的雕塑和精心规划的花园。
五、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出现在20世纪初,是对传统建筑风格的一种反叛和创新。
它强调功能性和简洁性,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它展示了简洁的线条和使用玻璃帷幕的特殊外墙设计。
六、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出现在20世纪后期,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它强调多样性、超现实主义和对建筑的反思。
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它采用了拆散和错落的设计,充满了反传统和创造性的精神。
总结起来,建筑风格和流派对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解读这些风格和流派,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并欣赏建筑的美丽和复杂性。
建筑风格与流派

建筑风格与流派在建筑领域中,建筑风格和流派是指一组共同特点和风格的建筑设计和构建方式。
它们代表着特定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理念和审美观点。
通过了解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流派,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并理解建筑作品的背后含义和价值。
一、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被广泛运用于欧洲的建筑设计中。
古典主义追求对称、均衡和比例感,其特点包括希腊柱式、圆顶、浮雕装饰和三角形楣板等。
著名的古典主义建筑包括帕台农神庙、罗马竞技场和巴黎凯旋门等。
二、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被视为中世纪建筑的巅峰之作。
哥特式建筑注重垂直线条和垂直空间的运用,以尖拱形、尖顶、尖塔和尖窗为特征。
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包括巴黎圣母院、英国约克大教堂和德国科隆大教堂等。
三、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在15至17世纪的欧洲兴起,是一种追求对古典艺术的继承和再创造的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注重比例、对称和和谐感,采用罗马式和希腊式柱式等元素。
著名的文艺复兴建筑包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佛罗伦萨圣十字圣殿和罗马的斗兽场等。
四、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兴起于17世纪的欧洲,是一种充满豪华和华丽的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注重细节的装饰和运用,以弯曲线条和大胆雕塑为特点。
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包括法国凡尔赛宫、奥地利美泉宫和意大利圣彼得堡宫等。
五、现代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洲,强调功能性、简洁性和技术创新。
现代主义建筑以材料的真实性和结构的明确性为重点,摈弃了传统的装饰和华丽。
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包括德国包豪斯学派的建筑、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和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等。
六、后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兴起于20世纪末,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与环境的互动和对多样性的尊重,其特点包括非直线形状、错落有致的布局和多样化的材料运用。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包括美国弗兰克·盖里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中国广东省的广州电视塔和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建筑风格及流派浅析大全

建筑风格及流派之有机建筑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
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赖特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质在于它的内部空间。
他倡导着眼于内部空间效果来进行设计,“有生于无”,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应服从所设想的空间效果.这就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有机建筑对待建筑的其他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
这个流派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相反,城市里的建筑,则采取对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嚣杂乱的外部环境,力图在内部创造生动愉快的环境。
这个流派对待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角度,又要从艺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
这个流派认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
它主张力求简洁,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样,认为装饰是罪恶。
这个流派对待传统建筑形式的态度是,认为应当了解在过去时代条件下所以能形成传统的原因,从中明白在当前条件下应该如何去做,才是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照搬现成的形式.这个流派认为机器是人的工具,建筑形式应表现所用工具的特点,有机建筑接受了浪漫主义建筑的某些积极面,而抛弃了它的某些消极面。
赖特的流水别墅、西塔里埃辛冬季营地,以及德国建筑师沙龙的柏林爱乐音乐厅都是有机建筑的实例。
建筑风格流派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
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
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
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
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
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
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
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
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
建筑风格的时代演变与流派分析

建筑风格的时代演变与流派分析建筑风格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不断地适应着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变化。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建筑风格的时代演变与主要流派。
古代建筑:回归自然的力量在古代,人们尚未拥有先进的建筑技术,因此建筑风格往往受限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都以寺庙、宫殿和剧场等建筑为代表,其共同特点是巨大的规模和华丽的装饰,表达了人类对神圣和力量的崇拜。
中世纪建筑:宗教信仰的体现中世纪的建筑主要由宗教建筑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基督教堂。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此时期达到巅峰,以其细致的雕刻和高耸的尖塔而闻名。
哥特式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结构上采用了弓形拱和飞扶壁等创新技术,使建筑得以更高、更宽敞。
宗教信仰是当时社会的中心,建筑物通过壮丽的规模和细致的装饰,传达着人们对神圣的敬畏和崇敬。
文艺复兴建筑:理性与人文主义的表达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再度关注,这对于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复兴建筑追求对称和比例,强调数学和几何学的应用。
建筑师们以人为尺度来设计建筑,试图塑造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空间。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彼得大教堂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
巴洛克建筑:奢华与动感的艺术形式巴洛克建筑风格起源于欧洲的宗教和政治力量。
它追求奢华和动感,在构造和装饰上更加复杂和繁华。
巴洛克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法国凡尔赛宫和意大利的圣伯多禄圣殿。
这些建筑物以其巨大的规模、浮雕和壁画等装饰,展现了当时贵族阶级的权力和财富。
现代主义建筑:功能至上与简约之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简洁、功能性和技术创新闻名于世。
建筑师们摒弃了过去的华丽装饰,强调建筑物的实用性和效率。
洛迦诺宣言代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思想,提倡以“形式追随功能”,即设计应该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代表作品包括德国包豪斯学派的作品和美国芝加哥的“纽约派”摩天大楼。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流派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流派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拥有众多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在建筑设计中,选择适合的建筑风格和流派对于创造具有独特魅力和风格的建筑作品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流派,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建筑风格及其特点。
一、建筑风格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建筑风格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特定风格和理念。
它是建筑作品所表达的文化、时代、地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建筑风格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功能需求和审美观念等。
二、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传统,强调对称、比例和秩序。
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具有简洁、庄重和优雅的特点。
这种风格在欧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以其高大的尖顶、尖拱和飞扶壁而闻名。
哥特式建筑充满着神秘和浪漫的氛围,体现了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的力量。
四、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起源于15至17世纪的意大利,它是一种追求对古代罗马建筑知识的回归和重新发展的运动。
文艺复兴建筑注重对称、比例和材料的运用,它提倡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五、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兴起于17世纪的欧洲,它以其复杂的装饰和夸张的形式表达而著名。
巴洛克建筑常常采用曲线、弯曲的线条和大规模的装饰来创造华丽和富丽堂皇的效果。
六、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它摒弃了传统的风格和装饰,强调形式和功能的一体化。
现代主义建筑注重简洁、功能和材料的实用性,以及对新技术和工业化的运用。
七、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和超越,它注重对历史、文化和地域的重新思考和表达。
后现代主义建筑以其多样性、反传统和多重意义的特点而著名,它突破了传统建筑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和创造空间。
总结:建筑风格与流派在建筑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风格、流派、主义PPT

意大利建筑风格
意大利 佛罗伦萨
圣母百花大教堂 米开朗基罗广场 立巴吉洛美术馆 维琪奥王宫 乌菲兹美术馆 维其奥古桥 比萨斜塔
佛罗伦萨 托斯卡纳区首府,佛罗伦萨是 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 文化中心,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 发祥地,歌剧的诞生地,举世闻 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吸引大量国 际游客的旅游城市。作为欧洲文 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佛罗伦 萨给现代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重 要历史建筑和历史珍品。 佛罗伦萨由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 首译为—“翡冷翠”。
二 建筑风格
• 意大利风格 • 古典主义风格 • 地中海风格
意大利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诠释:
• 意大利受古罗马建筑的影响,在建筑空间、建筑构 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秩序、一种规 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风格上强调拱形的独 特美感 。 意大利风格和哥特风格一样在英国流行 近200年后传入美国。
• 三 不修边幅的线条 • 线条是构造形态的基础,因而在家居中是很重要的设计元素。地 中海沿岸对于房屋或家具的线条不是直来直去的,显得比较自然,因 而无论是家具还是建筑,都形成一种独特的浑圆造型。 • 白墙的不经意涂抹修整的结果也行成一种特殊的不规则表面。
• 四 独特的装饰方式 • 在构造了基本空间形态后,地中海风格的装饰手法也有很鲜明的 特征。 • 家具尽量采用低彩度、线条简单且修边浑圆的木质家具。地面则 多铺赤陶或石板。 • 马赛克镶嵌、拼贴在地中海风格中算较为华丽的装饰。主要利用 小石子、瓷砖、贝类、玻璃片、玻璃珠等素材,切割后再进行创意组 合。 • 在室内,窗帘、桌巾、沙发套、灯罩等均以低彩度色调和棉织品 为主。素雅的小细花条纹格子图案是主要风格。 • 独特的锻打铁艺家具,也是地中海风格独特的美学产物。同时, 地中海风格的家居还要注意绿化,爬藤类植物是常见的居家植物,小 巧可爱的绿色盆栽也常看见。
欧洲建筑风格及流派大观-21页精选文档

建筑风格及流派汇总一、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 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风格流派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
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
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
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
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
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
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
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
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
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
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
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
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
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
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19世纪90年代末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形成的以瓦格纳为代表人物的建筑家集团。
他们主张建筑形式应是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合乎逻辑的表述,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
代表作品是瓦格纳设计的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分离派(Secession)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部分成员成立的建筑派系。
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装饰的主题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
代表人物是奥别列去、霍夫曼(),代表作品是奥别列去设计的分离派展览馆。
风格派:1917年由万陶斯伯主编的期刊《风格》在荷兰问世,并把风格一词作为同时成立的集团名称。
成员有画家、雕刻家、建筑家和作曲家。
风格派的目标是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遍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
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沐迪修斯的倡导下,1907年德国成立了由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参加的全国性的的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
目的在于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以开辟国际市场。
提出的指导思想是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经过优良的设计,生产质地优良,美观实用的产品,范围包括从日用品到房屋建筑。
联盟促进了德国建筑领域的创新活动向与工业结合的方向发展,联盟成员的建筑作品如贝伦斯的AEG透平机车间、格罗皮乌斯和梅耶的法古斯工厂都具有了现代建筑的特征。
风格派(Stijl De)风格派的目标是把建筑、雕刻和绘画有机地组成一个明白易懂的、基本的、不动感情的结构。
主张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通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
风格派建筑师努力寻求尺寸、比例、空间、时间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否定建筑中封闭构件的作用,消除其内部和外部的两重性,打破室内的封闭感与静止感而强调向外扩散,使建筑成为不分内外的空间和时间结合体。
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正方、无色、无饰、直角、光滑的板料作墙身,立面不分隔区别作用,认为最好的“艺术”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风格派的主要成员有画家蒙德里安、万陶斯伯、雕刻家万顿吉罗(GVantongerlo构成主义(Construction)(亦称构成派)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雕刻艺术家K马里维奇(Kasimir Malevich 1878~1933)和N贾波(Naum Gabo 1890~1977)、A佩夫斯纳(Antoine Pecsner)两兄弟把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的机械艺术相结合,发展成为构成主义,其纲领为:谋求造型艺术成为纯时空的构成体,使雕刻、绘画均失其特性,用实体代替幻觉,构成既是雕刻、又是建筑的造型,建筑的形成必须反映出构筑手段。
代表作品是1920年踏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1924年维斯宁兄弟设计的“列宁格勒真理报分社”方案、1925年梅尔尼柯夫(Konstantin Menikov)设计的巴黎国际现代装饰工业艺术博览会苏联馆。
未来主义(Futurism)(亦称未来派)1908年由意大利青年诗人托马索马利内蒂(Tommaso Marinetti)在米兰发起,次年在巴黎发表未来主义宣言。
1914年意大利建筑家安东尼奥圣埃利亚在米兰加入未来主义行列,并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他在城市建设工程中提出“动”与“变”,用构图方案表达高层建筑物的电梯以及地铁和多层车道的高速关系及新时代精神,形成了建筑领域中的未来主义倾向。
未来主义者反对古典的、庄重的、祭祀的、戏剧性的、装饰的、纪念性的、轻巧的及一切取悦于人的建筑,反对保护、修复和重建古典建筑。
他们反对垂直线和水平线,反对立方体、方锥体和圆,提倡斜线和椭圆的创造的富有动态的建筑机体。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亦称表现派)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和奥地利,于1910年前后趋于成熟。
表现主义画家重个性、重感情、重主观需要,设想通过外在表现、扭曲形象或强调某些色彩,把梦想世界显示出来,以引起观者情绪上的激动。
表现主义建筑师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最能代表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是由门德尔松1920年设计的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纯粹主义(Purism)以新帕拉图哲学为基础,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现的造型设计倾向。
由建筑师兼画家勒柯布西耶和画家奥占芳发展起来的。
1920年以后,在柯布西耶的力主下,建筑领域出现了纯粹主义创作思潮。
它以“数学”即秩序为基础建立新的美学观,提倡由经济法则和数字计算形成不自觉的美。
建筑师应该注意的是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和形体,并应在调整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
“法线”是在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的过程中,用来作为构图参考的。
在建筑造型上,纯粹主义摒弃个人情感,反对装饰,认为比例是处理建筑体量与形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提倡表现立方体,圆锥体以及它们在阳光下的光影变化为主的构图手法。
萨伏伊别墅是纯粹主义的经典作品。
理性主义(Rationalism)简称Rats。
20世纪初期,欧美建筑界扬弃古典理性主义思想,科学地探索现代建筑发展方向的创作思潮。
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1、注重建筑目的的逻辑性,将房屋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把经济放在首要的地位。
试图以建筑参与或解决部分社会问题。
2、注重建造过程的逻辑性。
系统地引进工业技术、标准化和在环境设计的各个层次进行预制化。
反对装饰,提倡建筑形式与结构体系及建造过程协调一致,建筑外形能如实地反映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
3、注重建筑使用的逻辑性。
提倡简洁、清晰、明朗的建筑风格,视空间为建筑的实质,强调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应尽可能地满足功能要求。
理性主义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思潮。
国际式 International Sryle(亦称“国际风格”)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在现代建筑中设计中,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建筑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
芝加哥建筑师沙里文是功能主义的奠基者。
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
早期功能主义的重点是解决人的生理需要,其设计方法为“由内向外”逐步完成。
在功能主义发展的晚期。
人的心理需要被引进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形式成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是1883年~1893年之间,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
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工程师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1832~1907)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1879年设计建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厦。
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Lnsv rancr uilding),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真正开始,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
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为功能主义建筑开辟了道路。
包豪斯学派(Bauhaus School)20世纪20年代德国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建筑学派。
格罗皮乌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与包豪斯其他成员共同创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术和经济为主的建筑观、创作方法和教学观。
他们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提倡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好新的功能问题。
包豪斯的教学特点是:反对模仿因袭,将产品设计同机器生产、社会发展及各门艺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
包豪斯学派的代表作是包豪斯校舍。
草原式住宅(Prairie Style)美国着名建筑师莱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于1900年前后设计的一系列住宅,这类住宅大多座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