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精神分析批评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24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 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 地表现出来。
在三者之中,自我(ego)受到本我与超我的夹 击,必须应付并协调来自三方面的要求,否则 发生问题。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 然是均衡、协调的。
在一个不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失去均 衡,产生问题。
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演变
▪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发展,精神分析批评分 为两种,构成精神分析批评发展的两个阶段:
▪ 第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的文 学批评,称为经典或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 第二:以荣格、拉康、霍兰德等心理学家 重新阐释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批评, 称为新精神分析批评或后精神分析批评。
关的本能,包括自我保存与种系保存。一切动机 的根源,追求欢乐与逃避痛苦;每一种生 之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个别器官得到享受 ,它们结合起来,起着保存种族生存的力 量。——里比多或欲力(libido)
2、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驱力使人回到有
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它还包括攻击驱动力, 表现在伤害自己或他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 争毁灭方面。——攻击(aggression)
1、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 意识到。其中包含一些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者 个人生活准则的原始欲望;早期被压抑的愿望,被 压抑的童年经历与事件;来自种族天赋遗传经验。
2、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 进行着 。
3、潜意识会在检查功能弱的情况,如梦中浮现并 获得满足;也会通过口误、笔误、一些神经症症状 等表现。
2021/8/5
17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批评法

精神分析批评法

精神分析批评法自1897年,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建立在文学作品,尤其是《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的阅读之上,与病人跟他自身联系起来分析,发现了“俄狄浦斯情节”后,出现了精神分析文学批评方法,到现在,这种文学批评法也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时间,它的存在价值不可否认。

同时,也不能否认精神分析最大的贡献——无意识。

但是,要认可精神分析的贡献,就必须考虑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甚至艺术领域的介入。

然而,弗洛伊德在文学文本中的实践,也让我们看到了要运用一个简单的“实用精神分析”纲要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精神分析建立在精神病理学领域中,只与临床病症相关;另一方面,必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产品领域,采用精神分析科学经验进行批评。

其实,读过弗洛伊德的书之后,我们发现,精神分析的实践其实是对言语和话语的试验。

而文学也是语言的实践,能够创造出不受常见交流限制的特殊空间。

精神分析和文学其实是建立在语言和想象之上的两个主体间性的形式。

因此,需要讨论精神分析对文学批评的贡献,而不是简单地将精神分析当作解释性要点的集合。

Gilbert Lascault提出了分析者的两大倾向:第一种是在文学作品中寻找他们论题的简单说明,另一种是文学批评在精神分析中寻找现成的理论,来揭示文本的“真相”。

他认为,“真正的阅读工作”,也就是真正的精神分析批评,必须找到文本在读者脑中唤起的无意识,同时也对其进行阐释。

1、批评方法的基础精神分析这种方法是否能被用在另一个领域,即文学阅读领域,如果可以,又是在什么条件下?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精神分析实践的原则。

“基本规则”:在沙发和座椅之间1892年,弗洛伊德开始实践“谈话疗法”(talking cure),让病人随欲望“述说自己想要说的”,医生则并不介入。

弗洛伊德发现了说话的医学功效,并写在了《癔病研究》中。

—病人方面:自由联想规则—医生方面:飘忽不定的注意力规则—精神分析是只存在于语言中的经历这种精神分析是具有主体间的性质,哪怕病人看不见分析者,哪怕分析者并不说话:“没有没有回答的言语,即使与言语相遇的只有沉默,但是言语是有听者的……这就是分析中的核心的功能”(拉康,《拉康论集》)。

精神分析批评课件

精神分析批评课件
29
第二节 精神分析批评解析
1、探讨作家的创作心态 2、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
30
一、探讨作家的创作心态
1、搜集和分析作家相关资料 传记、讲稿、私人信件及其他 文稿,其中要特别关注作家童年生活 的记载。 通过分析和整理资料,理解和把握 作家的各种癖性,他内心的冲突和痛 苦,尤其是性的压抑。
31
爱伦·坡
——弗洛伊德
13
无意识和性本能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特质, 舍此就不是精神分析批评。
无意识中最基本的欲望是性的欲望。
14
2、人格结构 本我:欢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平衡问题
15
二、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
精神分析法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精 神病的范围,而且可以扩大到解决艺术、 哲学和宗教问题。
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一 个有着特殊的研究对象和惊 世骇俗的观点的理论体系。
7
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
弗洛伊德——荣格——拉康——霍兰德
8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无意识与性本能 2、人格结构
9
1、无意识与性本能
无意识 与 “理性的成见” 相对 性本能 与 “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 相对
10
无意识
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 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 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我们要记得我们从前常以为 心理的就是意识的。意识好像正是心理生活的特征, 而心理学则被认为是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然而 精神分析却不得不和这个成见相抵触,不得不否认 “心理的即意识的”说法。
第四讲
精神分析批评
1
心理批评是一种吸取心理学的研究 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 性,对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对 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含的心理现象以 及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 后续发展:
1、 埃莱娜▪西克苏斯把拉康理论运用于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批评 实践 • 2、80年代兴起“转换生成”精神分析批评方法。 • 3、80年代还有一些批评家试图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叙述理论来阐释 精神分析过程中的叙述 •
• 精神分析总结:
精神分析对文学批评产生过重要影响,精神分析进入读者和作者 的深层次精神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新视角。 • 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对泛性论和 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判的眼光 充分认识它的消极因素。
• 3、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 4、梦的理论:主要观点: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
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 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 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 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 •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和二次加 工 • 文学艺术与梦具有的共同点:都表现的是人被压力的 冲动,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 代物,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释梦的方法与文 学批评类似,都是为了发现并揭示其中的“潜在”意义。
• 2、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和“力比多”理论: • 基本观点: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按“快乐原则” 活动;自我代表理性,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 则,压抑本能冲动,按“之至善原则”活动。 • 力比多(性力,人的本能):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 殖期。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的一种“升华”。(升华说-文艺的补偿作用)性本能说成了弗多学说、关于伊德、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 结构学说、梦的学说和和释梦理论、“俄狄 浦斯”情结、文学艺术与“白日梦”、艺术 家与精神病。总之,他们试图挖掘和分析作 者在作品中蕴藏的美感经验、变态心理、无 意识趋向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精神分析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精神分析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精神分析批评27.精神分析批评是什么?(1)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

(2)它是20世纪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在将近一个世纪的跨度中,是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和荒诞派等现代主义流派的重要理论影响来源,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一流作家大多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3)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四五十年代遭到冲击,六七十年代又在重新阐释中焕发生机活力而呈现多元发展局面。

(4)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产生于20世纪初《释梦》一书的出版,最早将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文学批评实践的是弗洛伊德本人及其弟子。

(5)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传统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28.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受弗洛伊德影响:(1)无意识理论;(2)力比多学说;(3)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结构学说;(4)梦的学说和释梦理论;(5)“俄狄浦斯情结”说;(6)文学艺术与“白日梦”;(7)艺术家与精神病。

29.如何理解精神分析批评与弗洛伊德假设紧密相连?(1)艺术被看作是一种精神病的表现,艺术家都是神经质、病态、精神失调的,而艺术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种病态的副产品。

(2)文学艺术被看做是与幻想或白日梦相类似的东西,被当做作者的幻想投射,于是文艺作品便成了艺术家无意识幻想的象征表现。

(3)精神分析学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①前期是传统精神分析学,着重研究人的生物性本能方面。

②后期是新精神分析学,强调道德社会化的影响,视社会文化为人格发展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4)精神分析批评的研究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作者、读者和文本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侧重对作者心理创作活动的研究,旨在揭示作者创作过程、态度及心理状态及其作品之间的关系;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侧重研究读者的心理阅读过程及反应,以解决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侧重通过分析文本语言和结构的方式去研究文本、语言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新精神分析批评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二是分析作品中虚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三是分析作家的无意识动机;四是分析读者的无意识体验;精神分析学派,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广泛的而又是毁誉参半的影响;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不再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层次上,而是进入作者和读者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开拓文学批评的视野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对泛性论和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评的眼光充分认识他的消极因素;。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

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

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新精神分析批评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

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

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

6心理学批评

6心理学批评

弗洛伊德的文学观 艺术是“一种满足的代用品”,是 “一种与现实相反的幻想”。 批判: 艺术成为消极的安慰品,变成对现实 秩序的维护和妥协,艺术的批判功能消失。
2、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用来 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 嫉、仇恨的心理。
3、分享说 作家无意识欲望 > 作品 < 读者无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指隐藏于我们内 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 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 理性的东西等。 口误 笑话 动作倒错 文学艺术
性本能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 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 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 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 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 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弗洛伊德
单单通过弗洛伊德的透镜来观看一部 杰作的文学批评家,往往会有透过有色镜 片看艺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危险。 然而,把精神分析理论看作痴人的疯狂而 予以拒斥的读者,却等于是让自己白白丢 掉了一件不但有助于理解文学,而且有助 于理解人性以及读者自身的宝贵工具。
2、人格结构 、
本我:欢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3、梦的解析 、
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四种改装方式:
凝缩 置换 具象 二度加工
(二)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
1、作家与白日梦 、
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 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 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 足和升华。 问题: 问题: 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节 心理学批评
本节重点
1、心理学批评 2、弗洛伊德的基本学说 3、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 4、精神分析批评得失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展示文学作品中经典精神分析症候、
状态(conditions)和阶段,比如婴 儿情感和性发展中的口唇期、肛门期和 生殖器期。 • 将精神分析概念大量应用到一般意义 上的文学史研究中。哈罗德·布鲁姆的 著作《影响的焦虑》认为,每一代诗人 都在其先辈的伟大影响下奋力寻找自己 的身份,这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展现。
将文学文本看做拉康有关语言 和无意识等观点的具体展现,特 别是所指特有的(endemic) 飘忽不定,以及无意识的核心地 位。其后果就是偏好向文学再现 规范提出挑战的反现实主义文本。

第六讲 精神分析批评
一、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 分析学说的几个术语 · 无意识/意识: 压抑:遗忘、忽略未解决的冲突、 未实现的欲望、创伤性事件; 升华: 超我—良知 自我—意识 本我—无意识
• 性/力比多:内驱力 生的欲望:爱欲,性 死的欲望:破坏性欲望
俄狄浦斯情结
• 心理过程 移情(transference): 病人将分析 时激起的情绪转向精神分析者; 投射(projection):将自身的欲望 和情绪(负面的)看做是内在于 别人; 屏蔽记忆(screen memory):琐碎, 偶然的记忆抹去了更为重要 的记忆;口误(行为倒错)
拉康式批评家们做什么? • 和弗洛伊德式批评家们一样,他们密 切关注无意识动机和情绪,但不是挖掘 作者和人物的无意识,而是探究文本自 身的无意识,揭露意义的相互冲突的暗 流,这一暗流就像潜伏在文本的“意识” 之下的潜意识。这也是界定“解构”程 序的另念, 如缺失或欲望解读文本。 • 论证拉康式精神分析症候或阶段, 如镜像阶段或无意识王国,在文学 作品中的表现。
• 为文学作品确立一种“精神”语境, 不惜牺牲社会或历史语境,认为个人 的“心理剧”优于阶级斗争的“社会 剧”。代与代之间的冲突、兄弟姊妹 间的冲突、或个体不同欲望之间的冲 突比社会阶级间的冲突更为突出。
· 拉康的“无意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
“精神分析在无意识中所发现的是整个语言结构”
• 拉康的“主体” --镜像阶段(6-18个月) --象征阶段 --真实域
• 梦的工作: --移置(displacement)(换喻) --凝缩(condensation)(隐喻) --表象 --润饰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做什么? • 在文学阐释中,他们将文学作品的 “显在”(overt)内容与意识相连, 将“隐蔽的”(covert)内容与无意识 相连,并赋予后者以特权,认为后者才 是作品的真实内容,并致力于分解“显 在”和“隐蔽的”内容。 • 极力关注无意识动机和情感,判断它 们属于作者,还是属于作品塑造的人物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