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三项工程项目“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合集下载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第六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决定-苏政发[2011]57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第六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决定-苏政发[2011]57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第六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决定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第六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决定(苏政发〔2011〕5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近年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了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成果,对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表彰先进,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组装集成与推广应用”等50个项目第六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8项。

希望各获奖单位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事业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全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战线要向获奖单位学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步伐,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三日附件:第六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获奖名单一、一等奖(一)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组装集成与推广应用完成单位:东海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等8个单位完成人:邓建平、王才林等30人(二)发酵床养猪技术创新研究与集成推广完成单位:阜宁县畜牧兽医站等8个单位完成人:掌子凯、赵廷军等30人(三)设施西瓜新品种及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推广完成单位:南京市农林园艺技术推广站等10个单位完成人:羊杏平、周军等30人(四)小麦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集成推广完成单位:扬州大学等10个单位完成人:郭文善、王龙俊等30人(五)主要设施花卉品种和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完成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花卉研究所等8个单位完成人:陈发棣、瞿辉等30人(六)基于微孔增氧河蟹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完成单位: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等10个单位完成人:张永江、史志中等28人(七)江苏白羽肉鸡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应用完成单位: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完成人:顾云飞、顾玉萍等30人(八)江苏省稻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完成单位:江苏省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等10个单位完成人:徐茂、陈光亚等29人二、二等奖(一)出口蔬菜质量控制技术集成与推广完成单位:徐州市蔬菜研究所等4个单位完成人:孟雷、韩振亚等25人(二)设施草莓新品种与新技术示范推广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等6个单位完成人:赵密珍、吴伟民等25人(三)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淮麦20推广完成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等7个单位(四)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等8个单位完成人:王珏、马拯胞等25人(五)青虾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及高效养殖示范推广完成单位: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等8个单位完成人:周国勤、蔡永祥等25人(六)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育及标准化养殖示范推广完成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8个单位完成人:张家宏、寇祥明等25人(七)中粳稻新品种连粳4号和连粳6号的推广应用完成单位: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8个单位完成人:徐大勇、杜永等25人(八)速生抗逆杨树、柳树新品种及增益技术推广完成单位:江苏绿宝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等8个单位完成人:王保松、梁珍海等25人(九)“水稻+X”高效模式推广与应用完成单位: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8个单位完成人:季国军、黄少华等25人(十)黑莓优良品种及高效栽培和加工技术推广应用完成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6个单位完成人:李维林、吴文龙等25人(十一)番鸭产业化技术集成与推广完成单位: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等8个单位完成人:杨廷桂、段修军等24人(十二)果树优新品种培育及技术集成推广完成单位:江苏省丰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等8个单位完成人:陈绳良、朱守卫等25人(十三)水稻重大害虫监控技术集成及防治模式创新与推广完成单位:扬州市植保植检站等7个单位(十四)江苏省农民培训机制研究与推广应用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8个单位完成人:田玉斌、蒋平等25人三、三等奖(一)生猪适度规模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完成单位:苏州苏太企业有限公司等5个单位完成人:黄雪根、黄瑞华等20人(二)应时鲜果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及推广完成单位:句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5个单位完成人:张世军、李国平等20人(三)绿色江苏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关键技术推广完成单位: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5个单位完成人:张纪林、蒋志新等20人(四)渔业产品药物残留监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完成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5个单位完成人:吴光红、张美琴等20人(五)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完成单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3个单位完成人:肖宏儒、宋卫东等9人(六)生猪“高热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完成单位: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5个单位完成人:XXX海、刘耀兴等18人(七)西兰花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完成单位:南通市农业科技与对外经济合作交流中心等5个单位完成人:袁春新、黄耀如等20人(八)全量麦秸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示范推广完成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5个单位完成人:张洪熙、陈震等20人(九)“雪山鸡”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完成单位:常州市畜牧兽医站等5个单位完成人:程立力、奚德华等20人(十)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在太湖流域的集成与推广完成单位:常州市水产技术指导站等5个单位完成人:陈耀炳、顾建华等20人(十一)江苏省营造林信息管理系统研建与推广应用完成单位:江苏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完成人:王国洪、刘斌等20人(十二)优质抗条新品种武运粳21号的育成与推广完成单位: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等3个单位完成人:钮中一、郜思宁等20人(十三)稻麦周年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完成单位:海安县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5个单位完成人:林昌明、吉剑等20人(十四)太湖流域稻田环境评价及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完成单位:常州市农畜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4个单位完成人:翟云忠、徐加宽等20人(十五)淮北石灰性土壤水稻僵苗防治技术推广完成单位:淮安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等5个单位完成人:张杰、刘庆淮等20人(十六)水稻优质清洁生产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推广完成单位:扬州大学等5个单位完成人:张洪程、霍中洋等20人(十七)盐城市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及应用完成单位:盐城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等5个单位完成人:秦光蔚、崔世明等20人(十八)太湖鸡推广及产业化开发完成单位:无锡市祖代鸡场有限公司完成人:潘如芳、杨钧伟等15人(十九)优质黄鸡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完成单位:盱眙县良种畜禽养殖场等5个单位完成人:顾勇、颜军等20人(二十)高效植保机械示范推广完成单位: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等5个单位完成人:陈新华、刘卫华等20人(二十一)纯白金针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完成单位:灌南县蔬菜办公室完成人:贾金川、范育明等20人(二十二)南林系列杨树新品种扩繁与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完成单位:宿迁市林业技术指导站等5个单位完成人:袁成、卢克成等20人(二十三)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完成单位:如皋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等2个单位完成人:秦建国、苏建平等18人(二十四)优质瘦肉型猪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完成单位:东海县兽医卫生监督所完成人:唐式校、孟宪武等18人(二十五)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信息中心完成人:吴建强、傅坚列等20人(二十六)杂交粳稻常优1号的推广应用完成单位: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5个单位完成人:端木银熙、林一波等20人(二十七)农村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技术完成单位:常州大学等5个单位完成人:张文艺、管红良等20人(二十八)油菜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技术推广与应用完成单位:溧阳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等5个单位完成人:李建卫、狄田荣等20人——结束——。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储备申报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储备申报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储备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1.03.04•【字号】•【施行日期】2021.03.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储备申报工作的通知各设区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省有关单位: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发〔2021〕1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科技支农强农富农的意见》(苏办发〔2017〕40号),进一步强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经研究,决定开展2021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储备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支持产业领域和环节(一)产业领域水稻、小麦、特粮特经、西甜瓜、葡萄、草莓、花卉、茶叶、梨、桃、生猪、肉羊、肉鸡、蛋鸡、水禽、奶牛、河蟹、青虾、克氏原鳌虾、紫菜、斑点叉尾鮰以及特色果蔬、特色畜禽、特色水产等产业领域。

(二)支持环节支持基地承接产业技术体系新成果试验示范、熟化集成和转化推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的综合示范;组织观摩、推介、培训及创业实训等活动,培训技术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职业农民;建设5个以上示范点,对接10个以上科技示范户;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市场等动态变化并处理相关问题。

二、基地申报主体和条件(一)申报主体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具有科技服务示范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农业科研教学单位。

(二)申报条件1、基地主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年龄在55周岁以下(1966年6月30日之后出生),身体健康,近3年从事所申报产业相关领域工作,能够牵头组织5名以上技术人员组成推广示范工作组,包含负责品种试验筛选推广、栽培(养殖)技术试验集成、病虫害(疾病)防控、科技管理、农民培训、信息服务等人员,且未入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

以创建茶叶标准园为契机 加快金坛茶产业转型升级

以创建茶叶标准园为契机  加快金坛茶产业转型升级

旗枪茶 即享誉沪宁沿线 。 9 5年江苏省金坛市被命名 为 “ 19 中
国绿茶 ( 名茶 ) 之乡 ”,列入 全 国重点 产茶 县之一 ,0 9年 20 列为长江 中下游 名优 绿茶重点 区域农业 部茶 叶标 准园创建 示范片。 近年来 , 金坛市 以创建茶叶标准园为契机 , 加快茶产 业 转 型 升级 。
金坛市地方政府 非常重视茶产 业的健康持续 发展和农 业结构 优化 ; 在茶 叶发展 过程 中 , 坚持 因地制 宜 、 区域 布局 ( 全市茶 叶产 区集 中在茅山东麓丘陵岗坡地 ) ;在茶 叶生产 过程中 , 强化生产标准化 , 产品品牌化 。但是 , 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 , 金坛茶 叶种植经 营面临着各种挑 战 , 园基础设施 茶
亩, 并通过二次分配 , 使企业与社员 的关系 由松散 型走 向紧 密型 , 真正做 到 “ 优势互补 、 源共享 , 资 内增实力、 外树形象 ,
合作共赢”。 今后二三年 内, 金坛市要进一步推动茶产业组织形式从
“ 司 + 地 + 户 ”的初 级 形 式 向 “ 业 协 会 + 头 企 业 + 公 基 农 行 龙 专
以 建 叶 准园 契 加 金 茶 业 型 级 创 茶 标 为 机 快 坛 产 转 升
许 映 莲
( 苏省金 坛 市茶 业 技 术 指 导站 ,2 30 江 12 0)
金坛产茶始于 隋 ( 县志第一卷 “ 据 舆地志” 载 : 金坛 记 “ 设县于隋 ,物产之特殊者有嵇 稻 、茶叶”) 10 ,9 6年建茶场 ( 茅麓 明农公 司 )解 放前 , , 茅麓公 司生产 的 “ 国农牌 ”茅麓
市茶产业针对现状 ,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 通过创建茶叶标准 园, 加快 了茶产业转型升级。 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 提高市场 主体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 ,金坛市利用创建茶叶标准 园项 目实施的机遇 , 重点 以项 目为载体 , 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 加大政策扶持力 度, 推动规模化种植 、 标准化生产 、 清洁化加工 、 产业化经营。 如 :江苏鑫品茶业有 限公 司 ( 原名金坛市鑫 品茶业有 限公 司 ) 成 立于 2 0 年 , , 0 1 成立 初期茶 园面积仅有 2 0亩 ,0 2 0 20 年注册 “ 品” 鑫 牌商标 。近几年 , 通过项 目为载体 , 先后争取

2016年江苏省农机三新工程立项清单

2016年江苏省农机三新工程立项清单

农机化重大技术集成推广类:
牵头 1
稻麦周年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 稻麦周年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
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灌南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2 3 4 5 6 7 牵头 1 2 3 牵头 1 2 3 4 5 牵头 1 2 3 牵头 1 2 3 牵头 1 2 3 牵头 1
稻麦周年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 稻麦周年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 稻麦周年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 稻麦周年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 稻麦周年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
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东台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南通市通州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高淳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 苏州市农机推广站 镇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宜兴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射阳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扬州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海门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江阴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泗阳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 张家港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睢宁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仪征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东海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启东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新沂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南京市六合区六冶茶叶专业合作社
2016年度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拟立项清单
农机新产品应用开发类: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项目名称 牵头承担单位
基于液压浮动控制多层切削技术的秸秆深埋还田设备 江苏江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研发 基于PLC控制精确定量作业的水旱作物田间管理机的 镇江立昌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研发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 基于北斗的“互联网+”农机监控调度系统应用开发 工程中心)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农业装备再制 蔬菜精整地播种复式作业技术与装备开发 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果园有机肥深层混施技术与装备研发 白芹软化栽培关键装备研究开发 母猪健康养殖智能化技术装备应用开发 智能化水产养殖投饲增氧复式装备的应用开发 高效智能水肥一体化喷灌机的研发及应用 智能畜禽规模化健康养殖管理系统及装备的研发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溧阳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现代渔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渔业 机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江苏大学 无锡百盛传感网络有限公司(江苏省现代物理 农业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 江苏兴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农村 废弃物利用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

2024年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拟立项项目清单

2024年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拟立项项目清单

一、有关绿色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1.集成制造系统绿色制造及其应用研究
2.平台制造技术与应用研究
3.机床绿色制造工艺及其在胶体中的应用研究
4.机械产品的节能减排技术研究
5.智能制造系统绿色制造环境保护研究
6.电芯制造工艺节能减排研究
7.中空玻璃制造节能降耗技术研究
8.有色金属材料及其绿色制造研究
9.金属塑料复合材料的绿色制造研究
10.高技术工程装备绿色制造技术研究
二、科技服务及其相关研究
1.科技服务市场竞争力研究
2.科技市场营销与服务创新研究
3.科技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4.科技服务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5.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与研究
6.科技服务项目质量监督研究
7.商品化科技服务市场研究
8.科技服务价格机制研究
9.企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10.科技服务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三、能源经济研究
1.能源供给-需求动态可持续研究
2.能源供给可靠性安全研究
3.绿色能源产品及其应用研究
4.能源经济政策研究。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053号建议的答复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053号建议的答复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053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19.06.03•【字号】苏农提复〔2019〕75号•【施行日期】2019.06.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053号建议的答复苏农提复〔2019〕75号蔡祖聪等代表: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设施栽培土壤保护和修复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耕地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省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坚持依法保护、科技支撑、综合施策,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耕地地力提升等行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推动土壤科研工作。

围绕设施农业土壤修复、土壤连作障碍解除、土壤微生物调控等领域技术需求,重点加强前瞻性高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大力推动土壤生态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十三五”以来,共组织实施基础研究计划、省重点研发计划、政策引导类计划等项目60多项,总投入6000多万元,省拨经费4500多万元,为土壤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

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测土配方施肥、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为抓手,以“精(精准施肥)、调(调优施肥结构)、改(改进施肥方式)、替(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轮(轮作休耕)”为主要路径,集成推广一批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农机农艺高度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2018年,制定了《江苏省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发布主要农作物基肥配方428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1.1%。

28个县(市、区)开展了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工作,7个县(市、区)开展了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

全省化肥使用总量较2015年削减7.30%,单位播种面积化肥使用强度较2015年削减5.55%。

2019年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拟立项目公示清单

2019年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拟立项目公示清单

兴化市东奥食品有限公司
84 酱卤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江苏雨润肉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85 冷库物流输送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江苏瑞雪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6 优质豇豆浅渍发酵后酸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南京脆而爽蔬菜食品有限公司
87 马铃薯品质劣变控制技术研发
镇江恒伟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88 中式烹饪蟹类调理食品流通货架期寿命控制技术研究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110 早熟优质高产多抗棉花新品种苏棉30的示范推质特色紫甘薯品种徐紫薯 8 号选育及应用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112 优质特色花生新品种“徐花19号”选育与应用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113 苏绿9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59
温室蔬菜秸秆切碎除虫深还田机械化作业模式及其配套装备研 发
镇江金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0 基于养分管理的“鹅-沼-牧草”新型种养结合关键技术研究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61 薄壳山核桃绿色高效复合栽培技术研究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62 长江刀鲚绿色养殖与浮床薄荷耦合的立体种养关键技术研究 镇江江之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55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全程生物防控关键技术研发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56 设施果蔬真菌病害高效拮抗菌剂S. lydicus M01的研发和应用 南京工业大学
57 大棚蔬菜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58
生物质厌氧发酵液与保温保湿措施联合控制温室土传病害的技 术研发
如皋市现代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118 优质、耐寒越冬甘蓝新品种‘苏甘27’

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0年度省农机三项工程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

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0年度省农机三项工程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

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0年度省农机三项工程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江苏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0.05.22•【字号】苏农机科[2010]13号、苏财农[2010]92号•【施行日期】2010.05.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0年度省农机三项工程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苏农机科〔2010〕13号、苏财农〔2010〕92号)各市、县农机主管局、财政局,各有关单位:现将《2010年度省农机三项工程项目指南》印发给你们(详见附件1)。

请你们按照指南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工作。

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支持重点2010年省农机三项工程项目立项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立足于全省至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规划目标,重点支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农业装备机械化及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及技术集成,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推进农机科技创新步伐,为提升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服务。

二、申报条件(一)申报范围申报项目须符合《2010年度省农机三项工程项目指南》规定范围。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两年,研究开发类项目一般不超过三年。

(二)申报单位1.申报单位必须是在江苏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或生产制造企业;2.申报单位须按照指南中规定的主体单位要求进行申报。

联合申报的,第一申报单位须与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经费比例、知识产权权属等;3.申报单位须掌握所申报项目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有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4.以企业为主体的申报单位应具有一定的资信等级,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开发条件;5.之前实施项目不力或有其它不良信用行为的单位,或已承担过相同内容项目且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的单位,不能申报本年度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三项工程项目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技术研究一、立项背景及意义茶叶、咖啡和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其中茶叶消费量最多,堪称为“原子时代”的绿色天然饮料。

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兴起,使有机茶也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受到茶叶界人士特别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视。

有机茶是一种无污染、高品位的保健饮品,它与当今人们日益增强的健康保健意识相适应,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

开发生产有机茶,减少因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对土壤与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符合国家环保的基本国策,这在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其意义尤为深远。

有机茶业作为优势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可望成为今后茶农增收的支柱产业。

我国有机茶是紧接名优茶之后开发的。

在起步阶段,主要是为了顺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机农业蓬勃发展,有机食品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机茶主要出口德国、荷兰等欧盟国家和美国,尤其是德国的销量多,曾出现中国有机茶一条街的热销局面。

2002年浙江省蒸青绿茶遭遇绿色壁垒出口受阻时,采用有机鲜叶生产的有机蒸青茶却供不应求,甚至完不成进口商的订单。

在国内,随着我国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有机茶生产者与贸易者的联系沟通,以大城市为先导的有机茶销售市场也在形成之中。

二、项目主要研究内容1、项目的总体目标:虽然有机茶生产已在一些地方开展,并已取得一些实用技术和经验,但从整体而言,一整套的有机茶生产技术还未完善,其中的植保技术和有机肥肥源等单项关键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更是有待重点解决的问题。

各地茶区的气候、土壤及栽培品种等因素也不尽相同,所以应因地制宜地解决有机茶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也将是我们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研究将提出一个适合我市区域条件的有机茶叶生产关键技术。

2、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机茶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目前,由于有机茶园的植保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使得有机茶生产的效益受到很大限制,成为制约有机茶生产快速发展和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将采用物理、农业、生物等防治手段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来防控病虫害。

3、雨泰茶业甘露茶园有机茶项目的特色和创新点:(1)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实行以经济和技术因素指导下的综合防治措施。

搞好农业防治,控制病虫基数,恶化病虫发生条件。

(2)利用生物诱剂结合色板方法,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生物诱剂结合色板防治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无药害、不污染环境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3)适时适量药剂防治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通过茶园调查,在虫口密度高、病情指数大,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根据国家有机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植物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等。

(4)实施茶禽间作工程,创立自然、和谐的茶园生态环境通过有机茶园间养散养草鸡和茶园役用鸭,通过鸡、鸭的踩踏、拱食,使茶园土壤自然潜在肥力增加,土壤深厚,土体疏松,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符合茶叶生产的微酸性土质要求,建立自然和谐的生态茶园。

4、要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及社会效益:(1)主要内容:通过研究环境与茶树生长的关系,栽培管理对产品的影响,农用物质与产品质量的关系,重点研究信息素诱剂和色板引诱法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及探索有机茶在低丘陵地区栽培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2)技术考核指标:①建立一套适合镇江(低丘陵)地区条件的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②建成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00亩。

产品质量合格率100%,符合出口标准;③确立信息素诱剂和色板引诱法在镇江及周边相似条件茶区有机茶园中的应用方式。

(3)通过有机茶园的建设,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茶叶。

发展有机茶不仅能够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水平,更能够促进茶生产和消费的整体水平,引导茶叶产业的进步;同时,有机茶还可以成为苏南茶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通过有机茶的开发带动区域茶叶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机茶与普通茶相比生产管理成本较高,但售价平均比普通茶高25%~30%,高的达50%,总体经济效益会得到较好的提高。

三、详细论述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与创新点项目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关键技术:1、信息素诱剂和色板引诱法技术以下列举2009年7月起对茶叶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信息素诱剂试验情况:假眼小绿叶蝉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若虫以刺吸式口器为害茶树嫩梢,受害芽叶硬化,叶尖、叶缘焦枯,雌成虫产卵嫩梢内,使嫩梢生长受阻,以夏秋茶为害最重, 极大地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该虫一年发生一代, 从一月均发生为害。

茶园用药次数多, 农药残留量较高, 且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因为我公司常年采摘夏秋茶作为“甘露翠螺”的原料,所以茶园基地也深受其害,故此,我们选择了专门针对假眼小绿叶蝉的信息素进行相关田间诱捕试验。

利用害虫性信息联系时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而模拟合成的化合物来引诱雄虫, 进行迷向防治, 可以达到防治害虫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减少化学农药在茶园中的用量。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黄绿色黏纸板、假眼小绿叶蝉性信息素均由本项目合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试验选择在甘露茶园西片基地两片虫口密度较大的试验茶园中进行。

茶树品种为龙井长叶、浙农113,树龄6龄, 树高75cm, 树幅125一135 cm,单行单株, 行距150cm 。

试验地3335㎡(5亩),连接成片, 生长状况和管理水平基本一致。

于假眼小绿叶蝉高峰期在茶园中按5m*5m的密度放置20块黄绿色黏纸板(底版为三合板), 色板中间开直径 6 cm 圆孔,诱剂瓶放在圆孔下方。

将色板挂在小竹竿上, 插人茶行中,板的下边与茶梢相接。

同时设立对照区3335㎡(5亩),设CK(黄色黏板)20块,进行对比试验。

1.3调查方法放置色板24h、48h、96h之后分别检查区、叶蝉性信息素诱捕器区, 计数每块色板上被诱捕的叶蝉数量。

虫口下降率调查:在放置色板之前、之后24h、48h、96h 之后之后采用检叶法, 每片区茶行等距离选取个样点每样点(每样点1㎡茶丛), 计数各样点成、若虫数,分别调查试验区、叶蝉性信息素诱捕器试验区假眼小绿叶蝉的百梢虫口数。

拆除色板后第天, 调查CK试验区、叶蝉性信息素诱捕器试验区叶蝉百梢叶蝉虫口数。

拆除色板后第天, 调查CK试验区、叶蝉性信息素诱捕器试验区叶蝉百梢叶蝉虫口数,观察叶蝉性信息素使用对后期虫口数的影响。

1.4防效计算方法虫口下降率=[(处理前百梢虫口数一处理后百梢虫口数)/处理前百梢虫口数]*100%防治效果=[(处理虫口下降率士对照区虫口下降率)/(1 土对照区虫口下降率)]*100%2 结果与分析2.1诱杀防治利用假眼小绿叶蝉对黄色的偏嗜性, 在每500㎡茶园中挂30cm*30cm黄绿色粘板20块, 可降低虫口密度17%一34%(表1).2.2性信息素诱捕器在黄绿色粘虫板上挂叶蝉性信息素诱捕器(诱剂瓶), 利用性诱剂诱捕假眼小绿叶蝉雄成虫, 从试验结果(表2)可见, 性信息素诱杀第4天, 叶蝉成虫平均每板达到18.3头, 超出对照(黄绿色粘虫板)29.33%。

撤除色板及诱捕芯之后第7天, 其处理区的防治效果为52.20%, 比4天后的防治效果提高个10.43百分点。

即通过诱杀,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减少害虫产卵或繁殖而控制害虫, 降低了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

3 试验结果讨论通过使用昆虫的化学信息素技术,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对改善茶区生态环境, 提高茶叶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保护自然天敌, 达到可持续、低风险、可兼容的害虫综合治理有积极作用。

此种防治技术不使用有毒化学物质, 对人、畜、环境和作物无不良影响, 成本低, 方法简单, 长期使用害虫也不产生抗性, 对诱杀害虫、遏制害虫暴发、控制病虫为害有一定效果。

由于黄绿色粘板和诱芯性信息激素主要是针对叶蝉的成虫, 故在使用时间上需掌握好适当时期, 选择在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第一高峰一月或第二高峰月的成虫期进行。

此时, 茶蚜、蓟马以及许多鳞翅目害虫的成虫都具有趋黄性, 吊挂叶蝉诱芯的黄绿色粘板对茶园中发生的上述害虫均有一定诱杀效果。

2、茶园套养禽类技术(茶鸭共作及茶园散养草鸡)我们于2009年4月起进行项目申报工作;申报的同时我们进行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前期准备工作。

2009年5月开始我们进行了基础设施安排和准备:包括田块选定、围栏设施的安装、基础台帐的准备、实验田块基本资料的测量和取得等;2009年6月26日,在市科技局农业处的指导下向有关部门购入役用鸭鸭苗50只,同期进行了防虫网购入及基础设施安装。

我们选择2006年栽种无性系繁殖福鼎大毫茶幼年茶园进行役用鸭的放养,开始该项目的第一期试验。

试验中,我们建立了基础台帐。

对项目进行了分工,马淳沂担任项目总负责人,技术场长刘杰担任技术总指导,技术总监、生产科长蒋向东担任专项负责人。

项目中设立专人负责该项目的管理、观察、记录工作。

对试验过程不间断的跟踪记录。

至当年9月底进行役用鸭成鸭清点和称重,对记录进行整理,对试验进行病虫、草害控制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认为该项目可以在有机茶园进行推广。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我们于2009年和2010年进行了扩大试验,同时引入草鸡进行饲养实验。

2010年10月进行基础设施安排和准备。

选择12亩2006年栽种无性系繁殖福鼎大毫茶茶园进行“茶鸭共作”试验,40亩2001年栽种无性系繁殖福鼎大白茶茶园和58亩(试验田块和对比田块各29亩)2006年的浙农113茶园进行“散养草鸡”试验。

试验开始前期对茶园进行必要的设施安装,在茶园周围采用高100厘米围网,设置围栏。

在试验田块西侧建立80平方米石棉瓦竹结构鸭棚,鸭棚前30米开挖400平方米水塘,供鸭子洗澡嬉水,另外建立了1200平方米的应用发酵床技术的养鸡大棚和200平方米的苗房。

同时建立《茶鸭共作、茶园散养草鸡专用基础台帐帐簿》。

2009年9月7日向有关部门购入鸭苗400只。

放入试验田块15亩,另外15亩作为对照试验田块进行对比试验。

2009年9月10日—2010年7月10日鸭苗进入试验田块围栏内放养至成鸭,成活386只,成活率96.5%。

导致鸭子死亡的原因均为非正常死亡(弱小苗鸡、雏鸭压死、失踪、狗咬、淋雨冷死等,无病害死亡);饲养方式:早晨放入茶田,晚上进棚栖息,适当补充饲料。

2009年9月10日至2010年1月底,役用鸭长至1.3公斤,草鸡长至1公斤。

2010年3月份开始陆续产蛋,高峰时日产550只。

预测每只鸭总产蛋250个/年/只,草鸡总产蛋230个/年/只。

2010年3月26日,经检查对照,共作田块茶叶长势优于对照田块,芽头萌发亦早于对照田块。

2010年4月30日,共作试验田块15亩采摘结束,共产金山翠芽干茶24公斤,经专家品评,茶叶品质优于对照田块。

同等面积对照田块共产金山翠芽干茶20.5公斤,同比产量增加17.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