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南小麦玉米两熟区超吨粮田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合集下载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来源:《农经》2021年第07期實施优质粮食工程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6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我国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在促进农民增收、增加优质粮食有效供给、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满足百姓消费升级需求等方面成效显著,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成效显著一是推动由增产导向向增产提质导向转变在优粮优产、优质优价作用下,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现粮食生产增产与提质、降本与增收互相促进,粮食收购逐步由政策性收购为主转向市场化收购为主,市场化收购比例超过90%,在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产后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转变,促进粮食减损提档升级。

粮食质检向第三方服务拓展,从源头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二是促进各环节分散经营向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通过优质粮食工程构建起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优化完善粮食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三是满足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现粮食产购储加销有机衔接,使供需结合更直接、更紧密、更畅通,让百姓的“米袋子”多装优质粮,吃上更多的“中国好粮油”,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粮油消费升级的需要。

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成效显著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支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2017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奖励资金215亿元,积极引导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超过600亿元,有效发挥了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同时,向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县予以倾斜,支持6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和产粮大县发展粮食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冀中南麦区配套播种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冀中南麦区配套播种技术粮油,栽培技术

冀中南麦区配套播种技术粮油,栽培技术为夺取小麦丰产丰收,根据今年的实际情况,冀中南地区小麦播种的指导思想是:抓好优种配套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精细整地、适期足墒播种、播后镇压等配套技术。

一、选择优良品种适宜冀中南麦区种植的品种有邯6172、邯麦12、良星99、济麦22等。

二、推广配方施肥施肥时要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稳氮、控磷、补钾、配微的原则,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依据产量目标和土壤养分测定结果合理施肥,一般而言,亩产600公斤以上的地块,亩施氮肥(N)7-8公斤、磷肥(P2O5)8-10公斤、钾肥(K2O)5-8公斤;亩产500-600公斤的地块,亩施氮肥(N)6.5-7公斤、磷肥(P2O5)7-9公斤、钾肥(K2O)4-6公斤;亩产400-500公斤的地块,亩施氮肥(N)7-8公斤、磷肥(P2O5)6-8公斤、钾肥(K2O)3-5公斤。

除此之外,同时配合施用锌、硼等微量元素。

三、精细整地,实施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时要把秸秆粉碎两遍,秸秆长度要小于5厘米;旋耕深度要在15厘米以上,旋耕两次;连续三年以上旋耕或免耕的地块,耕深要在30厘米以上;耕后耙地、耱压,达到土地平整、上虚下实、土地细平,切忌在土地耕翻后土壤过暄时播种。

四、搞好药剂拌种播前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

一般用3%的敌萎丹250-300毫升+2.5%适乐时100-200毫升,对水500毫升,拌麦种50公斤,可预防小麦全蚀病、白粉病、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

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对水2-3公斤,拌麦种50公斤,拌匀后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

五、适期适量播种小麦适期播种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培育冬前壮苗,小麦适宜播期在10月7-15日,最晚应在霜降前播完,亩播种量10-12公斤。

根据地力水平适当调整播种量,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适当降低播量,分蘖成穗率低的品种适当提高播量。

10月15日以后播种的地块,每推迟1天,亩基本苗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万,即亩播种量增加约0.5公斤。

河北宏瑞种业有限公司推广的冀麦765简介(封面介绍)

河北宏瑞种业有限公司推广的冀麦765简介(封面介绍)

河北宏瑞种业有限公司推广的冀麦765简介(封面介绍)
佚名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
【年(卷),期】2022()6
【摘要】河北宏瑞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注册资本4285万元,是大
北农集团产业基金投资企业,主要从事强筋小麦产业化推广,年销售强筋小麦种子2000余万千克。

宏瑞种业是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

宏瑞种业目前拥有1个强筋麦研发中心,3个试验站,4个玉米科研基地,5个分公司,科研基地500亩,稳定的繁育基地4万亩。

公司连续多年承担省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项目、产粮大县及强筋麦产业集群等项目。

【总页数】1页(P293-2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河北冀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冀丰棉花科技有限公司
2.小麦新品种衡麦26、
衡麦27品种简介(封面介绍)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济麦44、济麦66简介(封面介绍)4.辽宁铁研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铁研百玉393介绍(封面介绍)5.中蔬种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封面介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申报推荐河北省旱碱麦等7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的通知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申报推荐河北省旱碱麦等7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的通知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申报推荐河北省旱碱麦等7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23.08.22•【字号】•【施行日期】2023.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申报推荐河北省旱碱麦等7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提升方案〉的通知》(冀农字〔2023〕57号)要求,为增强特色品种品类产业科技支撑能力,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面向社会公开遴选旱碱麦、谷子、特色油料、干果、花卉、肉禽、特色养殖7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2023-2027年)首席专家。

现就申报事项通知如下:一、遴选条件(一)政治立场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在“三农”领域长期从事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引领示范,贡献突出、成效显著。

(二)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本科以上学历,曾获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在本行业领域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有全产业链发展宏观战略思维,组织研发、推广能力强。

能够保障承担本产业技术体系任务的时间和精力。

(三)申请人原则上能干满5年。

院士专家、长江学者、省高端人才年龄不超过65周岁;省管优秀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他专家年龄不超过55周岁。

二、遴选内容面向全社会公开遴选旱碱麦、谷子、特色油料、干果、花卉、肉禽、特色养殖7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岗位。

三、岗位职责(一)负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年度任务分解,指导创新团队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瓶颈制约,开展技术研发、集成及示范推广。

(二)负责监测分析产业发展动态,组织编制年度产业发展报告,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开展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培养产业领军人才。

河北省东部低平原区旱碱麦品种综合评价

河北省东部低平原区旱碱麦品种综合评价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耕地面积少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2023年我国盐碱地面积约为1亿hm 2,占国土总面积的10%[1]。

盐碱地土壤肥力低、易板结、盐渍化严重、不宜灌溉,对农作物正常生长产生抑制作用[2,3]。

沧州市盐碱地面积3.04×105hm 2,占全国盐碱地总面积的0.03%,其中2.88×105hm 2可用于耕种,占该市盐碱地总面积的94.7%。

因此,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缓解人口粮食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3,4]。

小麦是河北省重要的粮食作物,2021年产量为1.44×108t ,占该省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7.9%[5]。

近几年,沧州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出了特色产品旱碱麦面摘要:随着新育成品种的不断推出,在河北省东部低平原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也随之增多。

为了筛选适合该区域种植的抗旱、耐盐、丰产小麦品种,在盐分含量3.26g/kg 的盐碱地上,选用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的8个优质旱碱麦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不孕小穗数、不孕小穗率、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对各品种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捷麦19和小偃156产量较高、生态适应性强,为适合河北省东部低平原区种植的旱碱麦优选品种,其中捷麦19株高最大,小偃156蛋白质含量最高。

在降水量多的地区或年份,可以追求旱碱麦的产量和品质,推荐种植小偃156;反之,则需要种植抗旱性强、产量稳定的捷麦19。

关键词:旱碱麦;品种比较试验;产量;农艺性状;蛋白质含量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23)05-0076-06收稿日期:2023-08-18基金项目: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黑龙港流域优质旱碱麦种植技术熟化及应用”;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北低平原区小麦玉米雨养旱作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1326411D-3)作者简介:冯珺珩(1995-),男,河北沧州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作物优质栽培研究。

中国农机院科研成果:薯类主食化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主要农作物种子加工与商品质量控制技术

中国农机院科研成果:薯类主食化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主要农作物种子加工与商品质量控制技术
第 1丨 卷 第 4 期 202丨年4 月
农 业 T. 程
Agricultural Kngineering
Vol.ll No.4 Apr. 2021
中丨却农机院科研成果:
薯类主食化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 主要农作物种子加工与商品质量控制技术
加快科技创新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 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 位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等问题。
( 3 ) 通过种子图谱特征的多维量化分析实现邻近色种子
( 5 ) 研制智能化种子加工成套装备,集成低损加工、包 高通量精准选别。利用双目三维重建和光谱大数据技术实现
衣丸化、无损输送、智能控制等绿色、节能、智能配套设备, 了种子中异色、杂质和不合格种质的分选;3 6 0 ° 可见红外多
实现加工工艺过程设备高度集成、远程多参数同步测试和多 点实时控制,建 立 7 大农作物种子加工新工艺技术体系与标
类发酵与非发酵食品、薯类鲜切及复配烘培、区域特色、挤 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种子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
压方便食品等生产线,开展了专用品种、高产高效栽培、低 和全产业链机械化,可提供种子加工成套装备和整体解决方
损贮藏、生粉加工、薯类主食加工的中式厨房及产储加工一 体化集成示范。
案 ,商品种子的精加工率达到1 0 0 % 。 我 国 农 作 物 种 子 加 工 过 程 中 存 在 高 损 伤 、不 标 准 、带病
1 . 成果主要内容 针对增值减损、节能降耗、自动高效、质量保障、低成 本 消 费 等 目 标 ,开 展 了 薯 类 产 后 储 运 减 损 、全 粉 生 粉 加 工 、 薯类主食升级、原薯主食制品、挤压重组方便食品加工关键 新技术装备研究及示范。 ( 1 ) 形成主食加工原料标准化保障技术和储运加一体化 模式。建立了主食加工品种筛选指标体系,选出了适宜加工 品种,优化了高产高效机械化区域栽培规范,开发了内外部 品质检测及基于储期生理变化特征的远程智能控制农户型贮 窖 、规 模型贮库,并进行示范应用。 ( 2 ) 开发高占比薯类主食加工新工艺和食品。以鲜薯、 生全粉及熟全粉为原料,优化了褐变抑制、配方专用粉标准 图谱、质构成型、品质改良、智能醒发、高湿糊化、低温复 水 、挤压与重组等工艺技术;开 发 了高占比薯类发酵类(馒 头、面包等)、非 发 酵 类 (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鲜切、 烘 焙 、蒸 煮 、地 域 特 色 与 营 养 薯 泥 等 鲜 薯 复 配 制 品 ,薯类方 便 面 (粉丝、米粉>、方便粥、重组米等挤压食品。 ( 3 ) 研制核心装备。突破了品质检测、低破损净理、细 胞 防 损 、组 合 节 能 干 燥 、构 型 防 粘 、 智 控 醒 发 、复 合 压 延 、 挤压膨化、模压成型等核心技术。创制了甘薯高温愈伤、除 土净理、缺陷与品质检测分选、机械与蒸汽低损耗去皮、淀

河北省南部一年两熟区夏播玉米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河北省南部一年两熟区夏播玉米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2018 年第 4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29科研◎技术推广河北省南部一年两熟区夏播玉米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牛 学河北省南部地区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多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或者两年三熟制栽培,小麦玉米栽培管理技术日渐成熟,产量水平连年增加,实现甚至超过了“吨粮田”的产量水平,即小麦玉米连作年产量达到1000公斤/亩以上,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进一步挖掘玉米增产潜力,加快玉米产业的持续发展,推广玉米高产集成栽培技术,是河北省南部两熟制地区实现粮食作物再获高产的关键农艺措施。

1 合理密植河北省南部适宜栽培中早熟玉米杂交品种,玉米杂交种从最早时的京早二号、邯杂一号、掖单二号,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掖单四号、太合一号、农大162、冀丰158,到最近几年的郑单158、先玉335、登海605、沃玉964等品种,无论是大穗型品种、还是中小穗型的玉米品种,耐密植性越来越强,亩种植密度平均增加800~1500株,加之其它综合措施的运用,增产效果显著,一般亩增产玉米50~80公斤。

 耐密植型品种除了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外,还应具备雄穗小、坚茎坚硬、穗位低和根系发达等形态特征,适宜大密度种植。

可以耐5000株/亩以上的高密度种植而不倒,结穗率高,无空杆,综合抗倒伏能力和耐阴雨雾照能力、耐肥水能力强大,生产上较为常用的郑单958种植密度提高到了5500~6000株/亩,登海605、沃玉964等大穗型品种的种植棵数也达到了4500株/亩左右。

因此,突破原来亩种植3000~4000株的旧习惯,改种耐密植型品种,是夺取玉米高产的基础。

2 铁茬平播河北省南部在2000年之前,一直提倡麦垄串种玉米,麦垄内点种早播,利用延长玉米生育期来获取高产,但由于小麦玉米共生影响光照、病虫害就近侵染、小麦收获时践踏玉米等方面的影响,增产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玉米串种限制了玉米密度的增加,降低了群体的整齐度,特别是共生期间由于小麦的遮光、争水、争肥,病虫害严重,田间操作困难,影响了玉米苗期生长和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的“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认真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科技进步加快培育粮食生产发展新动能,适应“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和粮食生产“调结构-转方式”总要求,破解我国粮食生产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低的等问题,有效解决我国粮食生产长期面临诸多资源和环境压力和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压力,为实现粮食丰产增效目标、提升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专项规划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文件精神。

专项重点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3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3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衔接3大层次(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技术集成与示范),进行一体化设计,开展全链条科技创新。

专项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各建设示范区50万亩、辐射区500万亩以上,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新增5%,生产效率提高18%,项目区总增产1,400万吨,增加效益256亿元,形成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生态兼顾的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粮食作物生产体系。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基于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9个项目、2017年启动17个项目基础上,2018年度拟启动13个技术集成与示范类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3.63亿元,实施省(区)按国拨经费1:1配套3.63亿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项目资金支出内容
支出明细内容
பைடு நூலகம்数量
单价(元)
总金额(万元)
设备购置和设备试制支出
9.45
材料、测试及燃料动力费
65.38
人员支出
32.75
项目管理支出
23.96
其他
xx.00
合计
xx9.54
三、项目目标完成情况
计划目标
主要评价指标
指标完成情况
差异说明
集成超吨粮田关键技术模式,建立相应示范推广体系,实现综合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
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管理规范,经费使用合理,符合合同预算要求。该项目在超吨粮田关键技术研究、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方面成效显著,年度目标完成较好,综合评分99.4分,评价等级为优。
项目主管部门:xx省科学技术厅
公开期限:
联系人:张宏彦
联系电话:
xx931xx6352
冀中南小麦玉米两熟区超吨粮田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公开表
项目名称(全称)
冀中南小麦玉米两熟区超吨粮田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项目承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
项目实施地点
xx、xx、xx
项目计划实施时间
2xx2.xx-2xx3.xx
项目实际实施时间
2xx2.xx-2xx2.xx
项目计划总投资
600万元
其中:财政预算安排
300万元
项目实际投资
400万元
其中:财政预算安排
200万元
一、项目概况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和xx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通过多项单项技术的引进、研究和优化,集成适合冀中南地区中低产田和中高产田的小麦玉米轮作田亩产2200斤和2500斤关键生产技术模式,建立适合冀中南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以科技小院、农民合作组织、区域站、短信平台等为一体的超吨粮技术示范推广模式,在不同土壤类型区建立综合技术模式示范区,进行超吨粮田关键技术模式的大面积推广,预计项目执行期间累计推广xx0万亩,平均亩产比前三年增加xx%以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
1.提出小麦玉米一年两茬亩产2200斤综合技术模式和亩产2500斤综合技术模式各1套
完成
2.建立科技小院、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推广区域站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完成
3.完成亩产2200斤技术模式推广30万亩,亩产2500斤技术模式推广9万亩
完成
四、评价意见
项目评价结果
按优(90-xx0分)、良(70-90分)、可(60-70)、差(60以下)四档填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