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刘向红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刘向红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刘向红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

刘向红

近年来,一系列假药、劣药事件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致死、致残事件的发生,使用药安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医疗机构对医疗安全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加强,而对药品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却往往认识不足甚至完全忽略。作为药品使用的主要场所,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储存、调剂、临床使用过程中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如果不能及时识别、评价、处理,可能导致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为了使药品风险最小化、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认识和分析医疗机构药品风险,学习风险管理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建立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药品风险管理非常必要。

近年发生的药害事件

2006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多名患者肾功能衰竭,引发齐二药大案。

2006年,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欣弗)注射液药害事件。

2007年,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华联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甲氨蝶呤药害事件。

2007年,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携带丙肝病毒事件。

2008年,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致

死事件。

2008年,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的刺五加注射液夺命事件。

2009年,冒充广西平南制药厂的“糖脂宁胶囊”假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事件。

2009年,江苏爆人用狂犬疫苗造假大案,21万份问题狂犬疫苗流向27 个省市。

2010年,媒体爆称山西近百名儿童注射疫苗后或死或残,引发全社会关注。

医院药品风险潜伏于药品在医院流通使用的整个周期,涵盖药品采购、储存、用药决策、药品调配、发药或护士对医嘱的执行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等环节。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可以减少药学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确保药学服务的安全

性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成为当前医疗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必须面临的课题。

第一部分药品风险的有关概念

一、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风险管理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20世纪3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学

术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在企业和政府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药品风险管理的理

论及实践源于保险、金融、航空等行业。药品与生命健康密切关联,但却天生就带有“危害”性。故而任何社会、政府都将对药品的全面监管作为其重要的职能。

20世纪90年代,美国首先在药品领域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思想。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在药品监管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并逐步建立了实践这一概念的制度

体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 nistratio n, FDA ) 1999 年5月出台药品风险管理的框架;2002年提出21世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05年3月发表了三个药品风险管理的指导原则:“药物警戒规范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指导原则”、“药品风险最小化计划制定和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上市前风险评估指导原则” 。2005年11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Directorate for the Quality Co ntrol of Medici nes , EMEA)发表了“欧盟人用药品风险管

理制度的指导原则”。

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现状与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由起步阶段迈入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以来,修订了国家药品管理法,并先后颁发了《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 GSP)》、《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表明我国药品管理已步人法制化管理轨道,全国ADF

监测技术体系初步形成,ADF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ADF监测工作重点也由病例报告数据的收集转向数据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但是我国药品风险管理J二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药品使用环节的管理尚不规范,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至今仍然空缺,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系

统的立体网络管理药品风险,对药品上市前与上市后的技术监测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药品上市前、后工作缺乏衔接。当前我国正处于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医疗机构药品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二、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风险

风险指特定情况和特定时期内,某种或某些不利事件所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可将风险理解为不利的、不测的或不确定的事件,或理解为“事件”将要发生的概率。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结果等要素组成,是由风险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药品风险

药品风险指药品(原料药、制剂、生物制品、生物技术产品)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面临的质量、伤害或损失等不测事件的可能性,同样,可将药品风险理解为导致用药个人或人群伤害或损失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发生ADR药源性疾病、药害事件等的可能性,其危害和损失的不确定性。

(三)医疗机构药品风险

医疗机构药品风险,指在医疗机构药品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导致用药个人或

人群以及医疗机构本身及其医务人员面临伤害或损失的不测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可能性。

(四)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

括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其中可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

(五)药品风险管理

药品风险管理是一系列药物警戒行动和干预,旨在识别,预防和减少药品相

关风险,是对整个药品周期全面和持续降低风险的过程,旨在实现效益风险最优化。药品风险管理是一个运用多学科方法来记载、监控、评价和干预ADR勺科学系统方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技术与行政兼并的系统工程,需要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药品使用单位乃至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是在药品生命周期内,反复对被监管的药品进行评估以达到风险效益比最佳的管理过程。

(六)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指在医疗机构内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发现、评估、预

防和控制药品风险,以实现患者用药受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医疗机构承担药品使用风险管理的法律责任。《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一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必须经常考察本单位的药品质量,疗效和反应,发现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向药品监督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终端,承担着最后把关的重任,开展药品风险管理是医疗机构履行其法律义务的直接体现。

(七)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

的有害反应。

(八)药品不良事件药品不良事件指用药期间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药

品存在因果关系。

(九)药品安全性

药品安全性是与药品风险相对应的概念,指在特定时期内应用某种或某些药品后出现某种或某些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及造成损害的严重性。药品临床安全性需要与

其临床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估,因主体思考角度(如政府、患者和医生)不同,对药品安全性可接受程度和范围可能不同。

(十)药物警戒

药物警戒指与不良事件检测、监测、评估、识别、预防和治疗相关,或与其他药品安全事件管理相关的科学和行动。

第二部分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的来源

药品风险永远存在,安全总是相对的。药品安全并不意味着零风险,人们认为安全的药品事实上也有一定的风险。所谓安全的药品是人们认为它对人体损害的风险程度在可接受的水平,是一种“可接受”的有临床疗效的药品,安全是权衡药品风险/收益的结果。

一、药品固有风险

(一)药品质量

药品固有风险,也称药品的天然风险,即药品必然存在的风险,是药品本身属性带来的风险。科学意义上的药品不良反应,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不良反应,即是药品天然风险的具体体现。

例如沙利度胺导致海豹胎事件;阿司匹林普通片,对胃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重者可能导致胃出血等;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安眠药导致次晨宿醉现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成听力损害。

由于药品上市前临床研究存在病例少、研究时间短、试验对象年龄范围窄、用药条件控制较严、目的单纯的局限性,因而,被正式批准上市的药品,并不意味着对其临床评价的结束,而是表明已具备在社会范围内对其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条件。

如果药品上市前的动物实验与少部分人的临床试验设计不严谨,如实验动物

选取不恰当、无临床长期安全性对照研究、受试人群的数量不够或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不能预测更广泛人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那么药品就存在研发风险,这是导致药品

存在缺陷的根源。上市的审批如果不严格按药品注册的技术标准要求来决策,就会使存在缺陷的药品上市,危害广泛的人群。药品的生产过程能否保证生产出合格的药品与人力资源的技术道德素养和设备、物料、生产工艺、生产环境

的可靠性及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与完善性有密切的关系。假、劣药品是最为凶险的药品风险源。

(二)药品包材

药品包装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包装容器、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运输等满足产品包装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它即包括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纸、竹本、野生蘑类、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复合材料等主要包装材料,又包括涂料、粘合剂、捆扎带、装潢、印刷材料等辅助材料。

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对药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对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却不甚重视。“重药品,轻包材”的监管模式其实存在不少疏漏,成为药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是药品的一部分,尤其是药物制剂中一些剂

型,本身就是依附包装而存在的。不恰当的包装材料有可能引发不良的化学反应等情况,导致药物失效等问题。

医疗机构无制剂生产许可证私自调配制;取得制剂生产许可证的不遵守医疗机构自制制剂质量管理规范,非法对外加工制剂等。

二、人为风险

药品人为风险,即除去药品天然风险的其他一切风险,这类风险与人的活动有关,故称之为人为风险。

(一)药品风险认知

主要领导对药品风险/效益认识的局限性及其客观存在性,是医疗机构药品

风险的根本来源之一。长期以来大多数医疗机构的主要领导重医轻药:重医政管理,轻药事管理。不学习、不熟悉药事法规,也不组织学习药事法规。如不执行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将药学部门编制为医技部门如检验科的下属科室,或划归后勤部门管理;药学部门负责人不进入药事管理委员会或不担任副主任;任命不具备法定资质的医师、护士担任药学部门负责人。其他表现还有以非药学人员从事药学工作;不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不重视临床药学工作等。药学人员对药品风险的认知差也是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道德风险

药师与医师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否则会造成医疗机构和患者的经济损失,甚至会触犯法律。

(三)药品供应

1. 药品准入

未建立有关机构和制度,如药物品种选择的决策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制度;安全性隐患的品种预警、高危品种切换、新申请品种安全性评估制度;药品流向管理记录等;可能造成药品剂型/规格选择不恰当,品种更新不及时,新药引进、老药淘汰过程缓慢,药品积压、周转缓慢,占用资金过多等,可能严重影响到医院的经营收入,给医院造成经济、用药安全风险。

2. 药品米购

从药品批发企业或药品生产企业购进药品,就实际上接受了来自这些企业的药品质量风险。有的医疗机构对供货企业资质或药品资料审查不严、档案不全,验收制度不健全,给假劣药进院以可乘之机;更何况即使医疗机构采购验收制度再严格、再规范,因检测条件限制,也不可能对所采购的药品进行批批检验,药品缺陷风险直接转嫁到医院。

3. 药品储存

药剂科硬件条件不完善,药品储存设施不完备,如药库面积过小,常温库和阴凉库不分,有的甚至没有阴凉库。缺乏防潮防霉防虫防鼠措施。

4. 调剂

调剂药师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医生处方准确地调配并分发药品给患者,调配差错是用药失误的高发环节。首先是药师的审方风险:如医生是否超剂量用药,药品问存在明显配伍禁忌等,其他风险因素包括:是否严格遵守处方调剂管理制度;药架布局是否合理人员数量与工作量的匹配;工作环境适宜性;人员结构及调配程序的合理性;药品分包机发生故障导致药品缺失、破碎或患者姓名张冠李戴等。

5. 静脉药物配制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淡薄、配制药物时间过早、配制药物的溶媒选择不当、配制药物的剂量不准确、配制药物方法不正确、未严格按药物的配伍禁忌配制、未注意配置药物的浓度要求、未按要求控制静脉输液滴速、配制/输注过程未注意避光等特殊要求等。风险的产生与护士工作量繁重致用药疏忽、缺乏相应的药学知识、对溶媒及稀释剂的选择/给药浓度/滴速及有特殊给药要求的药品不熟悉等有关。

6. 药品配送中的风险中心药房或静脉输液配制中心向各病区配送药品时有的药品需要冷链保存,有的要避光或避免振摇翻覆,运送过程中由于颠簸倾覆等原因导致药品破损或污染。

7. 信息沟通药师与医师之间的信息沟通足确保药品使用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药师与患者沟通不畅或者根本没有沟通均会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

(四)用药指导患者在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医疗机构有进行合理用药监护的义务。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做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不是“真正的”临床药师,其知识结构,经验和能力本身就是风险。有些医院的临床药师作用有限,甚至沦为应付检查的摆没。临床上对于临床药师意见的接纳程度,可能潜在或直接导致药物治疗风险。

(五)患者用药风险表现为依从性差,如患者自行减少或加大药品剂量,错服,漏服,随意停药或服用其他药品,服用失效的药品,服药期间仍保持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患者对用药风险的认知水平和对药品说明书的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药的依从性。

第三部分药品风险管理对策

一、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药事管理由于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人们对药品风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风险管理理念被引入药品管理领域并受到了广泛重视。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引入药品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以患者用药安全为导向对药品使用过程进行管理。建立风险预管系统,加强对医疗事故、差错和意外报告程序的建设。

二、强化药剂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药剂科是药品使用风险管理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加强药剂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当前,一些药剂人员并未意识到药品使用风险,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忽视了它的

药品安全隐患

药品安全的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大部分健康产品的安全监管体系,为保障公众健康做出了贡献。在所有健康产品中,药品科技含量最高,存在的风险隐患也最大。我国部分药品疗效不明、质量不高的问题,不仅让人民群众不满意,国际形象也受到很大影响。考虑到我国食品安全已建立起分段监管、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药品与食品同属健康产品,应当统筹考虑药品与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从审批制度、人才队伍、科学生产许可、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深化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全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一、我国药品安全主要隐患 历史地看,我国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持续加强,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多次开展大范围专项整治,解决药品名称混乱、虚假药品广告泛滥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加强基本药物安全监管,保障基本药物安全;修订完善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行药品质量受权人、药品电子监管等新制度,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提高药品标准,加强检验检测、审评审批、认证检查、评价监测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增强药品安全、有效和可控性的技术含量。医药产业也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以来的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3%,2012年近2万亿元,预计

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日本达到世界第二。 总体上,我国药品质量安全在提高,普通药品已能够自给自足,但专利药、大型医疗设备、关键诊断试剂等还大量依靠合资生产或者进口。随着医药产品全球化分工日趋细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创新药“不新”、仿制药水平低、专利药靠进口、“中国制药”走不出国门的问题日益突出。 药品总体质量不高。我国现有药品批准文号超过18.7万个。美国FDA2011年新批准上市的药品不到300个,其中拥有专利的新药只有30多个。事实上,除近年批准上市的药品按国际标准进行了审评,我国大部分药未经过临床验证或质量一致性评价。在全部药品中,很大一部分是1997年前由地方批准,后转为国家认可的国药准字号,标准和生产工艺比较低,存在一定质量安全隐患;中成药基础研究薄弱,审批数据支持不足;仿制药虽然化学成分与原研药相同,但缺乏临床验证,部分生物等效性未得到验证,出现所谓“合格的无效药”。 “劣药驱逐良药”现象突出。一些存在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甚至假劣药品,通过地方保护、商业贿赂、虚假广告等不正当手段进入正规渠道,包括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报销目录。部分产品为了中标,价格降到成本之下,药品质量缺乏保障。而疗效确切、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的药品,如不适应医药行业的“潜规则”,很难推广应用。劣药挤压良药生存

“药物安全风险防范”答案

药物安全风险防范 药品安全性监测与风险防范 1、B型药品不良反应与(D)有关 A、药物固有作用 B、剂量 C、药理作用 D、人体特异体质及制剂的质量 2、药品的再评价内容不包括(D) A、有效性 B、安全性 C、经济学和药剂学 D、药代动力学 3、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大量药物致聋儿童,主要药物是(A) A、氨基糖甙类药物 B、氯碘羟喹 C、氨基比林 D、四环素 4、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 A、安全 B、有效 C、经济 D、联合用药 5、药品质量问题引起药物不良事件的特点是(C) A、散发 B、频发 C、群发 D、不可预防 6、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B) A、药物不良事件 B、药品不良反应 C、不良事件 D、毒性反应 7、以下各项属于B型药品不良反应的是(B) A、毒性反应 B、药物变态反应 C、副作用 D、首剂效应 8、从事治疗药物监测的专岗临床药师的职责是(A) A、深化个体用药服务 B、追踪用药质量 C、强化药品安全监测 D、把关用药安全风险 9、引起海豹肢畸形儿的药物是(C) A、氨基比林 B、心得宁 C、反应停 D、己烯雌酚 10、药品再评价的具体措施不包括(C) A、直接撤市 B、更换适应证 C、注销批件 D、修改说明书

PIVAS的管理探索与实践 1、《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的发布,有利于(D) A、提高静脉用药质量 B、促进静脉用药合理使用 C、保障静脉用药安全 D、以上都是 2、注射用环磷酰胺的水溶液可维持稳定(B) A、1~2小时 B、2~3小时 C、3~5小时 D、6~8小时 3、不宜用5%GS溶解的药物是(D) A、奥利沙铂 B、卡铂 C、吡柔比星 D、羟喜树碱 4、配制好的皮试液应在冰箱中保存,不得超过(B) 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的PH值为(D) A、4.5-7.5 B、6.0-7.5 C、4.5-7.0 D、3.5-5.5 6、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建设模式不包括(C) A、门诊型 B、药房内置型 C、病房内置型 D、专科集中型 7、PIVAS流程链上的质量管控,要做到管理方式(B) A、标准路径化 B、信息主导化 C、持续常态化 D、安全精准化 8、不是必须作皮试的药品是(C) A、抗毒素类及免疫血清 B、含碘造影剂 C、头孢菌素类的药物 D、门冬酰胺酶 9、以下各项不属于药师培训内容的是(D) A、掌握住院药房的工作流程 B、掌握医嘱及处方调配技能 C、掌握药品及医嘱的合理性审核 D、掌握药品剂量与单位的换算,做到抽药准确 10、归属综合性医院的药学部门管理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建设模式是(B) A、专科集中型 B、全面集中型 C、门诊型 D、药房内置型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刘向红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 刘向红 近年来,一系列假药、劣药事件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致死、致残事件的发生,使用药安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医疗机构对医疗安全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加强,而对药品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却往往认识不足甚至完全忽略。作为药品使用的主要场所,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储存、调剂、临床使用过程中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如果不能及时识别、评价、处理,可能导致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为了使药品风险最小化、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认识和分析医疗机构药品风险,学习风险管理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建立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药品风险管理非常必要。 近年发生的药害事件 2006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多名患者肾功能衰竭,引发齐二药大案。 2006年,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欣弗)注射液药害事件。 2007年,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华联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甲氨蝶呤药害事件。 2007年,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携带丙肝病毒事件。 2008年,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致 死事件。 2008年,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的刺五加注射液夺命事件。 2009年,冒充广西平南制药厂的“糖脂宁胶囊”假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事件。 2009年,江苏爆人用狂犬疫苗造假大案,21万份问题狂犬疫苗流向27 个省市。 2010年,媒体爆称山西近百名儿童注射疫苗后或死或残,引发全社会关注。 医院药品风险潜伏于药品在医院流通使用的整个周期,涵盖药品采购、储存、用药决策、药品调配、发药或护士对医嘱的执行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等环节。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可以减少药学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确保药学服务的安全 性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成为当前医疗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必须面临的课题。

药品安全风险与对策研究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引言 (2) 二、药品安全风险概述 (2) (一)药品安全风险的定义 (2) (二)药品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 (2) 三、我国药品安全风险隐患 (2) (一)药品生产环节 (2) (二)药品流通环节 (3) (三)药品使用环节 (4) (四)药品监管环节 (4) 四、降低我国药品安全风险的对策 (5) (一)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退出制度 (5) (二)明确企业在药品安全中的责任,完善企业信用管理 (5) (三)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从业能 (5) (四)完善律法规体系、统一监管模式 (5) (五)完善药品药品市场监管机制 (6) (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6) (七)提高药品监督管理人员素质 (6) (八)加快药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 (6) (九)加强药品安全宣传和社会监督 (7)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药品安全风险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药品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风险的相应对策。目的:减少药品安全风险或者将药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方法:通过了解现阶段药品安全的现状,分析药品在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管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阐述引发药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成果与结论:明确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的责任,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完善药品安全风险的监管渠道。 关键词:药品安全、风险、对策 一、引言 随着“毒胶囊”、“假药材”等药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药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些年,我国药品安全状况总体上明显改善,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①。但是药品安全涉及多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风险发生都会影响到药品的安全。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从药品标准、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国家药品安全保障的具体指标和任务。因此,如何降低和减少药品安全风险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已经成为目前的紧要问题。 二、药品安全风险概述 (一)药品安全风险的定义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安全性、有效性关系着人民的健康,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安定。药品的安全是相对的,安全不意味着零风险。任何药品都存在着风险,且风险存在于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各个环节。药品安全风险是人们使用药品后发生任何机体损害的可能性以及损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的结合②。 (二)药品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 根据药品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影响药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药品缺陷、药品质量管理、不合理用药、药品不良反应和社会环境因素。 三、我国药品安全风险隐患 (一)药品生产环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显示我国共有7154家合法药品生产企业③。尽管各药品生产企业都通过了GMP认证目前,但庞大的数量,其管理水平必然参差不齐,医药行业内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生产的现象,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药品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 刘向红 近年来,一系列假药、劣药事件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致死、致残事件 的发生,使用药安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医疗机构对医 目前,疗安全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加强,而对药品管理和使用过程 中存在的风险却往往认识不足甚至完全忽略。 作为药品使用的主要场所,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储存、调剂、临床使用过程中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如果不能及时识别、评价、处理,可能导致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为了使药品风险最小化、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认识和分析医疗机构药品风险,学习风险管理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建立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药品风险管理非常必要。 医院药品风险潜伏于药品在医院流通使用的整个周期,涵盖药品采购、储存、用药决策、药品调配、发药或护士对医嘱的执行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等环节。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可以减少药学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确保药学服务的安全性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成为当前医疗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必须面临的课题。 第一部分

药品风险的有关概念一、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发展与现状风险管理产生于20 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20 世纪30 年代以来,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在企业和政府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药品风险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源于保险、金融、航空等行业。药品与生命健康密切关联,但却天生就带有“危害”性。故而任何社会、政府都将对药品的全面监管作为其重要的职能。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首先在药品领域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思想。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在药品监管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并逐步建立了实践这一概念的制度体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 1999 年5 月出台药品风险管理的框架;2002 年提出2l 世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05 年3 月发表了三个药品风险管理的指导原则:“药物警戒规范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指导原则” 、“药品风险最小化计划制定和应用指导原则” 、和“药品上市前风险评估指导原则” 。2005 年11 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Directorate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edicines, EMEA) 发表了“欧盟人用药品风险管理制度的指导原则” 。 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现状与发展经过20 多年的努力,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由起步阶段迈入快速发展阶段。1998 年以来,修订了国家药品管理法,并先后颁发了《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范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 药品安全与风险防 向红 近年来,一系列假药、劣药事件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致死、致残事件的发生,使用药安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医疗机构对医疗安全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加强,而对药品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却往往认识不足甚至完全忽略。作为药品使用的主要场所,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储存、调剂、临床使用过程中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如果不能及时识别、评价、处理,可能导致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为了使药品风险最小化、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认识和分析医疗机构药品风险,学习风险管理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建立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药品风险管理非常必要。 医院药品风险潜伏于药品在医院流通使用的整个周期,涵盖药品采购、储存、用药决策、药品调配、发药或护士对医嘱的执行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等环节。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可以减少药学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确保药学服务的安全性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成为当前医疗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必须面临的课题。

第一部分 药品风险的有关概念 一、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风险管理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20世纪3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在企业和政府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药品风险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源于保险、金融、航空等行业。药品与生命健康密切关联,但却天生就带有“危害”性。故而任何社会、政府都将对药品的全面监管作为其重要的职能。 20世纪90年代,美国首先在药品领域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思想。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在药品监管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并逐步建立了实践这一概念的制度体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1999年5月出台药品风险管理的框架;2002年提出2l世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2005年3月发表了三个药品风险管理的指导原则:“药物警戒规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指导原则”、“药品风险最小化计划制定和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上市前风险评估指导原则”。2005年11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Directorate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edicines, EMEA)发表 了“欧盟人用药品风险管理制度的指导原则”。

(完整版)护理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

护理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 2018.5.23 阜蒙县人民医院柴艳华 瑞士奶酪理论 1990年,曼彻斯特大学教授詹姆斯端森在其著名的心理学专著《Human error》中提出了瑞土奶酪理论( Swiss Cheese model)。它的内在逻辑是:组织互动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漏洞,不安全因素就像一个不间断的光源,刚好能透过所有这些漏洞时,事故就会发生。这些层面叠在一起,就像有孔的奶酪叠在一起,所以又称为瑞士奶酪模型。此理论被经常用于职业安全教育。 医疗错误的发生来源于一连串失误,如同James Reason提出的瑞士奶酪模型,一片片奶酪上的空洞代表医疗照护过程中所建立的防御机制的弱点,日常工作中发生的错误,必须突破所有的防御机制,才会发生一件不良事件。所以说,不良事件的发生代表我们所设计的防御机制的缺陷,这些不足都可以进行改善,设法找出系统性的原因,建立多层防御体系,如优化流程、加强职业培训、改善工作环境等,对缺陷或漏洞互相拦截,预防再次发生类似的医疗错误。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相关概念 安全: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护理安全: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护理安全管理:是指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三大对策,采取有效措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差错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防范意外发生,创造一个安全高效的护理环境,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护理安全是高质量护理的基础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管理因素: 1.1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医院及护理部下发的文件及各项要求不能及时落实或不能及时传达到每个人;对制度落实缺乏有效监督指导,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在护理工作中,未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护理核心制度,不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不认真落实疾病护理常规,导致护士按习惯、凭印象草率行事,是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 1.2监控力度不够: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召开专题安全讨论会,对护理过程质量缺乏有效的分析、总结;如:对急危重症抢救流程、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工作环节、应急预案、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执行不力等,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不循,缺乏有效督导,随意性较大,存在安全隐患。 1.3对护士教育培训不足:主要表现在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情况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对护士的业务培训、法律法规培训、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等。当前护理科学的快速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在逐步提高,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改善,找不到有效提高护士素质的途径,对护理安全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显著。 1.4护理人员配置不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而埋下安全隐患。护理工作量大,护士超负荷工作,未做到弹性排班,会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而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如:休假制度的执行,必须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在保障科室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才能安排人员休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