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校友
十名优秀校友简介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其教学成果《新型综合性大学 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获 1993 年度青岛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应 用型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的新建设》获 1993 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优 秀教学成果奖;1998 年主持承担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 21 世纪教学改革项目――高 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其成果《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 方案》获得 2001 年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教学研究方面有独特建树,主持多项研究课题国内领先。其中,《协同教学实验 研究》课题填补了沈阳市科研项目空白,被确定为沈阳市“九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被评 为“九五”优秀科研成果;编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校本教材;主持学校学科整体教学改革, 构建了“3+1+X+Y”教学模式,成果作为教改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撰写了多篇有关 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著有学术专著《中学教育创新与发 展研究》。
从 2001 年至今长达 17 年间,课堂天天开放,随时有本校及其他学校的老师听课学 习,在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每年都积极承担市级以上观摩课、教学研 讨讲座、送教等具体的教学工作,在业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5 年底抚顺二中专门为 其建立了个人工作室,2016 年底工作室推出公众号。
张振忠
6月
9月
6月
教授
辽宁省人 民政府参 事、辽宁 省政协常
委
辽宁省 政府
张振忠,男,1952 年 6 月生人,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1982 届毕业生。现任辽宁省 人民政府参事,辽宁省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沈 阳师范学院教授、中文系副主任,社会学系主任。后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曾任沈阳市教 育局副局长、沈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作者:来源:《课外阅读》2008年第24期作为为中国培养了228位大学校长的圣地,她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母机”,中国的大学之母。
她的名字叫北京师范大学。
余秋雨先生曾说:“北师大是书写中国文化史永远绕不过去的学府。
”李政道曾说,知中国必知北师大。
有人说:北大学子仿佛一柄锋芒毕露的青虹,清华学子就像削铁如泥的利刃,复旦大学宛若轻灵飘逸的短剑,而北师大学子更似朴实沉稳的玄铁重剑。
风骨:卢沟桥事变以后,北京师范大学举校西迁,千里跋涉,师生退入西安和汉中,在日本炸弹的爆炸声中再开讲义,中文系主任钱玄同因病留在北平,拒绝汉奸劝诱,直至贫病而死;北师大教授杨荫榆在苏州抗议日军暴行,被杀害于盘门外吴门桥。
北师大先贤曾说过:怕难的不必来,求安逸的不必来,好奉承的不必来,服了这口气的不必来。
校友:李大钊、鲁迅、丁文江、马叙伦、吴承仕、翁文翰、马寅初、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黄药眠、周廷儒、贺绿汀等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梁启超还担任过北师大的校董事长。
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李达、教育家杨明轩、历史学家周谷城、白寿彝和知名学者钟敬文、书法家启功都是北师大的校友,还有“西部歌王”王洛宾,中学课本里学到的刘和珍君,都是北师大的学生。
足印:毛泽东:1949年6月,北师大汤躁真教授家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毛泽东。
当时,好几位教授正在汤家聚会,毛泽东一眼看见曾任湖南第一:一师范学校教员的黎锦熙,急忙上前连声说:“黎老师,您好!”北平解放前夕,黎锦熙拒绝了国民党政府南下的邀请,对家人说:“我要在这里等一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伟人!”这一天终于等到了,师生重逢真是喜不自胜,后毛泽东亲自为北师大题写校名,并送去三幅供大家挑选。
钱玄同:1936年,钱玄同在北师大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一同学请他举一个例子,他说——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特别是一口洁白而又整齐的牙齿,引人注目。
北师大汉语言专业 校友名单

北师大汉语言专业校友名单北师大汉语言专业校友名单包括了许多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他们在文化、教育、艺术、媒体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一些北师大汉语言专业的校友名单和他们的职业背景。
1. 闻一多(1906-1947)闻一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论家、文化评论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北师大汉语言专业毕业生。
他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和教育事业,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李劼人(1917-2010)李劼人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北师大汉语言专业毕业生。
他是中国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开拓者,致力于汉字研究和推广普通话。
3. 周扬(1930-2017)周扬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评论家和教育家,北师大汉语言专业毕业生。
他是中国文学评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批评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张维为(1949-)张维为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北师大汉语言专业毕业生。
他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致力于中国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的研究。
5. 梁文道(1953-)梁文道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北师大汉语言专业毕业生。
他曾在香港电台担任主持人,致力于文学和文化批评的传播与交流。
6. 刘心武(1953-)刘心武是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北师大汉语言专业毕业生。
他是中国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开拓者,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
7. 吴青峰(1977-)吴青峰是台湾知名音乐人、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北师大汉语言专业毕业生。
他是知名摇滚乐团"旺福"主唱,以其深情的歌曲风格和才华横溢的音乐创作而广受好评。
8. 姜文(1955-)姜文是中国著名导演、编剧和演员,北师大汉语言专业毕业生。
他是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擅长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讲述中国社会和历史故事。
9. 于和伟(1970-)于和伟是中国著名演员,北师大汉语言专业毕业生。
优秀校友系列篇

优秀校友系列篇彭林,个人简介彭林,男,1949年10月15日出生江苏无锡市。
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偏爱经学,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苦尽甘来终成才彭林1949年10月生于江苏无锡,1965年7月毕业于无锡市第四中学,考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的前身南昌航空工业学校,1969年毕业。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南昌航空工业学校被迫停办,改为国营赣江机械厂。
彭林被分配该厂摩托车总装车间当配钳工。
1972年,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复校。
由于就有较好的文科基础,1973年,彭林被安排在子弟学校任教,担任中学历史﹑地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他在此任教前后达八年之久,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他于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历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团总支书、代理教导主任等职务。
在教学实践中,彭林体会到疏通文字的重要性,因为将课本中疑难字讲清楚了,文章大意豁然开朗了,于是,彭林经常向同一教研组有着坚实的国学功底的老师皮秀美请教。
皮老师告诉他,大学里有一门课叫“古文字学”,是专门讲文字结构、起源、字义演变的,彭林的问题大多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并建议他先读《说文解字》。
这是彭林平生第一次“古文字学和《说文解字》,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将这段经历深深地铭刻在心中。
他说,这是我学习古文学的起点,皮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
经过“文革的劫难|”,学术界已是一片颓败。
作文甲骨文故乡的中国,研究者寥寥无几,而在日本研究甲骨文的许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对此,郭沫若不无心忧地说,如不抓紧培养人才,将来我们要到日本去学甲骨文。
郭老的话语,强烈地震撼了彭林的心灵。
正当这时,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灿烂的、魅力无穷的古代中国。
杰出校友风采系列——陈章亮

陈章亮杰出校友风采系列陈章亮(1933.3-2020.9),揭阳榕城人。
1953年毕业于韩山师范学校第23届普通师范班,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
1958年9月以后,一直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1988年获哲学专业教授职称。
1977-198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1981-1984年任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1985年起任社会科学及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发展预测咨询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全国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
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两次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学奖,研究生优秀导师奖,三次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工作者。
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一场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解放了哲学自身。
献身哲学一辈子的陈章亮也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契机,把讲台从校内扩大到社会,顶住种种压力进行宣讲。
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哲学和理论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在一年的时间里面向大众作了一千多场报告,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破,成为宣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时间最长、听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宣讲者。
一位专家曾说过,陈章亮在上海讲课30年长盛不衰,始终受到群众的追捧,并能牢牢占据这个舞台,在上海和全国都是个奇迹。
陈章亮思想活跃,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观点。
在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中,他坚持认为中国建设的关键仍然是农民问题,提出了市场经济取向和全面改革开放才是我国的重大选择。
在20世纪90年代,围绕“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和如何理解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问题,他发文阐明了“三个代表”是把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作为整体提出来的观点,在把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提升为宗旨地位,并把新经济阶层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赋于人民群众新的内涵等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此文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赏,《求是》杂志的内参采用后送中央高层参阅,并为2003年7月1日在全国《三个代表》的理论研讨会上的中央报告所采纳。
北京大学优秀杰出校友汇总更新版

北京大学优秀杰出校友汇总更新版北京大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学府,承担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杰出人才的重任,北京大学一直默默地为国家做出着杰出的贡献,为国家输送了一代又一代各领风骚的栋梁之才。
北京大学优秀杰出知名校友汇编▲教育界北大学子中涌现了近四百位大学校长,遍及中国各大名校正校长,包括: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徐旭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顾方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复旦大学校长张志让、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管惟炎、浙江大学校长钱三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周其凤、南开大学校长滕维藻、北洋大学校长刘仙洲、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胡庶华、武汉大学校长刘秉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兰州大学校长聂大江、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等。
▲政界/外交界/司法界/金融界/新闻传媒界李克强总理(北京大学法律系1978级,北大经济学院博士)北京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外交人才,前后两任外交部长唐家璇和李肇星、前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周南、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凌青等均出身北大;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大学子中有至少45人出任驻外大使。
此外,迄今已有近20位北大留学生校友出任过各国驻华大使,现任印度外交部长纳特瓦·辛格、埃塞俄比亚议会联邦院议长、前驻华大使穆拉图·特肖梅、阿尔巴尼亚总统外事顾问、前阿尔巴尼亚外长穆罕默德·卡普拉尼等都曾留学北大。
北京大学也为中国司法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江必新、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以及多位各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例如,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院长岑浩辉和检察院检察长何超明均为北大毕业生。
金融界同样活跃着一大批北大学子,仅文革以后的毕业生中,就有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若谷、项俊波,行长助理、前货币财政司司长,央行系统唯一中央直管专家易纲,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泰康人寿总裁刘经纶、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亚洲地区董事总经理蔡金勇、美林集团亚太区总裁蔡红军、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固定收益证券部主管刘嘉凌、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师龚方雄等。
北京师范大学授予荣誉证书、证章校友名单

李观韶
李广博
李广全
李广泽
李桂芳
李桂基
李海强
李海宗
李翰蕴
李航涛
李红
李鸿宾
李怀和
李焕信
李**
李惠珍
李慧娟
李家坤
李嘉信
李建明
李建明
李**
李建祺
李鑑增
李洁民
李洁明
李捷
李金初
李金淮
李进
李进巅
李晋华
李景锟
李竞
李镜春
李镜如
李君明
李君坦
李凯
李恺
李康涛
李克向
李兰
李兰和
李丽
李连惠
李烈
李敏俊
李敏谦
李明霞
李明赞
李明珠
马恩运
马贵林
马国泰
马汉飞
马合木提
马恒
马恒利
马怀刚
马怀洋
马惠华
马季善
马家骏
马捷
马景仑
马立智
马丽娜
马汝霞
马瑞俊
马世宁
马斯胡提·外力
马慰慈
马慰宽
马文杰
马文驹
马文义
马晓鸾
马新虎
马秀鹏
马续振
马贻忠
马逸清
马兆麟
马钟鸿
马祖楷
玛依古丽
玛依姆
买买提·阿孜
买买提·库多斯
买买提·祖龙
麦赐球
毛鹤岭
毛纪庚
毛拉·库尔班
毛铭廷
毛玉蟾
2
**师范大学授予荣誉证书、证章校友名单
(1987-2021年第一届~第九届)
阿巴斯·包尔汉
阿不都·热苏里
阿不都拉·巴克
阿不拉海提
致校友的一封信

致大学校友的一封信致大学校友的一封信范文一亲爱的校友:从1915年那个鲜花盛开的五月启航,百年沧桑、岁月荏苒,今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将迎来百年华诞。
自成立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始终肩负着服务凝聚天下北师人、助力学校发展的责任。
佼佼于前、灼灼于后,一代代优秀的师大人走出校园,以纯朴礼致的品格,用汗水与智慧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为“师大校友”称号增添了无上荣光。
百年历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与北师大人一路相伴,并肩而行。
在岁月的洗礼中共同见证了民族的独立、祖国的富强、母校的发展;在时光的长河里共同坚守着“治学修身、兼济天下”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誓言。
无论阳光照耀,还是风雨如晦,校友会把百年的积淀转化为理想的养分,从绿叶初萌到枝叶沃若,带着对师大人、对母校亘古绵长的情谊,铿锵前行。
百年学府,历久弥新。
昨日青青校园中的一花一木,一楼一馆,承载着无数校友的深情寄托,在今天踏上新的征程。
百年师大,青春正当时,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昂首迈进。
未来会有更多人加入“师大校友”的家庭,师大校友会愿成为这个家庭的坚强后盾与力量支撑! 木铎钟声,悠悠百年。
校友会走过一个世纪的时间点,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学校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见证。
学校将组织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如纪念大会暨校友工作研讨会、校友论坛、体育嘉年华、校友书画摄影作品展、征文活动等,回顾百年历程,瞩目未来前景。
九月有约,今秋同庆,相信更多“师大人”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会让活动更具意义! 有一种情怀超越历史,百年不改。
有一种身份无关岁月,一生不变。
素年锦时,初聚师大,悠悠的木铎钟声伴随师大人度过了最美的青春时光;岁月沉香,念念不忘,倒映在花样年华里的师生情、同窗谊犹如一根剪不断的线将校友与母校紧紧相连。
还是昨天的那方清幽校园,还是永远不变的同窗牵挂,尽管老师和同学容颜已改,但淡然安详的母校,依然静静守候在新街口外大街19号,等待着远方的游子归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平概述
• 少年时,他受“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曾参加科举考试,未 中。后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治学。1905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 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 ,以文学﹑ 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继之辛亥革命,他和康仲荦创办《震 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因政局混乱 ﹐潜心于治学和任教。 • 他曾在一段时期内信仰宗教﹐故从1917年开始﹐他发奋著述中国基督 教史﹐于是有<元也里可温考>之作。他这一著作不但引起中国文学界 的注意﹐也受到国际学者和宗教史研究专家的重视。此后﹐他又先后 写成专著<火祆教入中国考> (1922)﹑《摩尼教入中国考》(1923)﹑ 《回回教入中国史略》(1927)。 在研究宗教史的同时﹐他还注意研 究元史﹐从事<元典章>的校补工作﹐并采用了两百种以上的有关资料, 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在国内外史学界获得高度评价。在研究 《元典章》的过程中﹐他曾用元刻本对校沈刻本﹐再以其他诸本互校 ﹐查出沈刻本中伪误﹑衍脱﹑颠倒者共一万二千多条﹐于是分门别类 ﹐加以分析﹐指出致误的原因﹐1931年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一书, 又名《校勘学释例》。
三、学术成就
• (三)元史研究
• 陈垣先生研究元史与前人不同,他着重搜集有关元朝民族的历史与元 朝宗教的历史的资料,进行研究,参考了二百多种书,写成<元西域 人华化考>一书。 陈先生撰《元西域人华化考》用力很大,他采用新 的方法,集中问题,深入研究,作为旧史学家进行考证工作,不能不 说是一大进步。 • 陈先生也肯定了《元史》,认为它保存了原来的材料,没有擅自改动, 所以把它作为史料来看还是有用的。当然,研究元史,不能仅靠它, 还要利用元朝六十家的文集。我们研究历史,不能只用史部的书,经 部、子部、集部的著作都应加以利用。陈先生著作目录年表第一部著 作是<元也里可温教考> ,虽然这是研究宗教的,但实际上也是一部 元史著作。
陈垣 ——北京介 生平概述 学术成就 人物评价 小结
一、人物简介
•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学家。字 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广东新会人。1910年毕业于光 华医学院。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 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陈垣从教 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 造就了众多的人才。 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 学的教授﹑导师。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 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还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 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主要 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 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 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四、人物评价
• (一)终身成就
• 陈垣没有受过正规的史学教育,全靠自己的勤奋,著作宏富,成就斐 然。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作 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世界闻名的史学大师。20世纪20年代,在中 国国际地位还很低的时期,他就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世界级学者之一, 与王国维齐名。上世纪30年代以后,又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 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 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 他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74年,教过私塾、小学、中学、 大学。他任大学校长46年,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桃李满天下。 • 他是一位炽烈的爱国者,青年时代就投身反帝反清斗争,一生与时俱 进,1959年,以79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小结
• 2002年9月8日有两座铜像在北师大落成。一座是孔子铜 像,另一座铜像是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全身像。由此可 见陈垣校长对北京师范大学影响深远,培养了许多人才, 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历史学和 宗教学方面的贡献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三、学术成就
• (一)宗教史研究
• 人们都称陈垣先生是宗教史专家,这是事实,他几乎是没 有一门宗 教不研究。除了<古教四考> (《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 教考》、《火袄教入中国考》、 <摩尼教入中国考> )外,他还有 《回回教入中国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净记》、《南 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 <释氏疑年录>等著 作。 <元也里可温教考>,1917年5月写成,曾经多次修改、印行。也 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总称。 • “古教四考”陆续出版后,好评鹊起。加上稍后问世的《元西域人华 化考》、《基督教入华史略》等论著,这些以宗教史研究来拓展中西 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是陈垣对民国学术的重大贡献,也是使 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推陈出新,与国际汉学界接轨的不可多得的尖端成 果。
四、人物评价
• (二)学界评价
• 1922年胡适曾断言:“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 问太简陋,将来中国的新史学须有北方的疑古精神和南方的勤学工夫。 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 1933年4月15日,伯希和离开北京时,对前来送行的陈垣、胡适等人 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先生两人。”. • 陈寅恪在序文中评论说:“近二十年来,国人内感民族文化之衰颓, 外感世界思潮之激荡,其论史之作,渐能脱除清代经师之旧染,有以 合于今日史学之真谛,而新会陈援庵先生之书尤为中外学人所推服。” 又说:“盖先生之精思博识,吾国学者,自钱晓徵以来,未之有也。” • 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评介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说:“陈垣氏为现在 支那史学者中,尤为有价值之学者也。支那虽有如柯劭之老大家,及 许多之史学者,然能如陈垣氏之足惹吾人注意者,殆未之见也。”
三、学术成就
• (二)校勘学研究
• 陈垣在研究历史文献的时候,非常注重于研究目录校勘和工具书的使 用。 陈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熟读了<四库全书提要>与张之洞的 《书目答问》。《四库提要》对清朝搞学问的人来说,确是做了不少 的工作,它对每本书都作了介绍,对初学者帮助很大,今天也还要好 好利用。 • 陈先生辛亥革命后到了北京,曾花很长时间研究<四库全书> 。他写 过两本书。一是<四库书名录> ,一是<四库撰人录> 。他研究《四库》 与别人不同,别人只是要看什么书到《四库》中去找,他却是研究 《四库全书》收编的书是如何写成的,它有哪些版本。 • 陈先生发表的重要工具书是<中西回史日历>和<二十史朔闰表> 。陈 先生这两本工具书解决了中国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学习 和研究历史所不可缺少的。陈先生还著有<史讳举例> 。
二、生平概述
• 他在校勘学﹑考古学的成果还有《旧五代史辑本发覆》(1937)﹑《二 十史朔闰表》和<中西回史日历>等书。他阅读了大量宋人﹑清人有关 避讳的述作﹐并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写成<史讳 举例>一书。 •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被日军侵占。他身处危境﹐坚决与敌斗争。 在八年抗战期间﹐他连续写成《南宋河北新兴道教考》﹑<明季滇黔 佛教考> ﹑《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典籍概论》等宗教史论文及 <通鉴胡注表微>﹐都含有讽今喻世﹑抒志表微的用意。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已经六十九岁。之后的十年间﹐先后写了 二十多篇短文。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软禁﹐到1971年6月﹐饮 恨以殁。1951年11月,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后,毛泽东在怀仁堂举 行国宴时,与陈垣同席。毛泽东向别人介绍说:“这是陈垣,读书很 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