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在饮食观念、惯和技巧上。
在饮食观念方面,西方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强调科学和规范,而不追求口感和美感。
他们更注重营养成分的组合,根据人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值得中餐借鉴,但同时也使西餐在用料和烹饪技巧上受到局限。
西方餐点通常不会混杂串味,也不会变出多少花样来。
这种机械性是中餐需要克服的。
总之,西方饮食用绝对的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用“科学”、“营养”来排斥能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美食,虽能满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谓美中不足。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注重口味和美感,而不是营养成分。
他们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尤其是“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除了果腹充饥,中国人饮食的目的是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中餐在这一点上正好相反于西餐,中餐强调的是食物的口感和美感,而不是营养价值。
中国烹饪以多种原料混合调和而成的菜品为特色,如福建名菜“佛跳墙”,其中包含鸡肉、鸭肉、猪蹄筋、瑶柱、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和数种副料。
这种烹饪方式使得每种原料的个性几乎被淹没,却产生了一种新的美味。
这种烹饪方式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符的。
中国饮食强调感性化,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倾向于艺术化,这种随意性使得同一道菜肴可以因地区、季节、对象、等级的不同而操作处理不同。
在原料采用上,中国烹饪可以将鸡脚变成“凤爪”,鱼头做成“砂锅炖鱼头”等。
在制作技法上,更是信手拈来便是一道美味佳肴。
然而,中国饮食对营养科学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模糊把握,缺乏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判断,只是一种经验和一种俗。
这也是中国饮食的不足之处。
相比之下,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虽然有机械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
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善。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饮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食材搭配上。
1. 饮食习惯不同中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西方人习惯在早晨吃甜食或蛋糕,而中国人则大都喜欢早餐吃面食或米饭。
此外,西方人会吃生的生牛肉、生蚝甚至生鱼片等生冷食品,而中国人则讲究熟食。
在煮汤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是把所有食材在一起煮熟,而中国人则十分注重煮汤技法,用不同的火候、时间和食材搭配,以做出口感鲜美的汤品。
2. 餐桌礼仪不同除了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用具的使用,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西餐用具;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中国人不习惯说笑打闹,而西方人则不禁开玩笑、讲故事;倒酒的方式,中国人注重沟通,要想尊重客人,常常轻轻敲碗,以示请客人喝酒,而西方人则直接倒酒,往往直接与客人碰杯。
3. 食材搭配不同中西方食材的搭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各类肉类的搭配方法。
中方烹调部分会选择对荤素搭配,鱼肉则精选好鲜活的食材为宜以普及家宴,而在西方的传统烹饪中,肉类搭配往往重口味,讲究用豆酱等调料去除腥味。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以天然的绿色蔬菜、鲜奶、豆腐、果汁等为主,西方人则以养分高,色香味美的葡萄、芒果、水果、蔬菜、果汁等为主。
二、饮食文化相似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1. 对食物的追求与珍惜中西方人都有一种对食物的追求和珍惜之心。
中国菜在选料和烤制炒炖加以精致,而西方人则热衷于寻找新的口味和美食;中方以健康与营养为重,西方则更头重脚轻,食材挑选更注重从生活体验感出发;不过无论是中西方,都非常珍惜食材,尤其对于粮食与肉类的重视。
2. 文化交融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是由于地理、气候、历史、宗教、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这些差异体现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和饮食观念等方面。
下面将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一些显著差异。
中西方在食材选择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五谷杂粮”和“荤素搭配”,如大米、小麦、玉米、豆类、蔬菜、肉类等常见于中餐中。
而西餐更注重肉类和奶制品,如牛肉、猪肉、鸡肉、鱼肉、奶酪等。
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人们的主食习惯不同,中餐主要以米饭和面食为主,而西餐则以面包、意大利面等为主。
中西方餐桌礼仪有显著差异。
在中餐文化中,家庭成员一起吃饭,强调家庭的团聚和温馨。
家人之间会相互传菜,共同分享食物,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在西餐文化中,餐桌上的食物是个人的,不会互相传递。
用餐时西方人会使用刀、叉、勺等餐具,而中国人更习惯使用筷子。
中西方在烹饪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火候的掌握,追求色、香、味俱佳,常用的烹饪方法包括炒、煮、炖、蒸、炸等。
而西餐更注重原料的味道和质地本身,常使用烤、煎、炸、蒸等方法进行烹饪。
这体现了中西方人们对于食物味道和质地的不同追求。
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也是显著的。
中餐注重营养均衡,强调荤素搭配,追求五味调和。
而西餐注重各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单一食材的原味,鲜香美味。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五谷杂粮和荤素搭配,家庭成员一起共享食物,强调团聚和温馨;西餐注重肉类和奶制品,食物个人使用,追求原料的味道和质地本身。
这些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历史、宗教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也逐渐融合。
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饮食方式有着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创造出更多美食,并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FOOD INDUSTRY ·71 王福燕 徐州救助管理站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重对于食物精神方面的享受。
再简单的食物,只要它有营养都可以被西方人列入饮食清单,因此,西方人的饮食很简单,面包、牛奶、黄油、奶酪等这些简单的食物就可以组成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的差异与交融方式饮食方式存在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食材结构的不同与用餐方式的差别,在食材方面,中国人主要以农作物为主,以肉类为辅。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土壤肥沃,再加上中国人高超的种植技术,使我国农作物产量较高。
而动物的养殖较少,所以我国的食材结构是以粮食、蔬菜为主,以肉类为辅。
然而西方的食材结构与我国却有很大不同,由于西方的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作物不能很好的生长,所以西方人都是以养殖畜牧业为主。
肉类产品比较丰富,因此,西方人的食材结构都是以肉类为主,农作物为辅,与中方的食材结构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人主要以筷子为主,以杯、盘、碗、匙为辅进行用餐。
而西方人主要是以刀叉为主,以杯、盘等餐具为辅。
在用餐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
根据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哪一方的饮食文化高,哪一方的饮食文化低。
应该说各有其优点,也都存在着缺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只注重外形与味道,而不注重营养。
西方的饮食文化只注重营养却不注重味道,双方都有利弊。
因此为了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共同发展,我们因该使两种饮食文化进行交融,不断吸收彼此的精髓,改善自身的缺点,使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达到更高的水平。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中西方的人们对食物的追求方式上。
中国人追求的是食物的外形与味道,对营养的要求较低,然而西方人在饮食方面的追求却与中国人正好相反,他们追求的是食物的营养搭配,对味道和外形却不是很在意。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不断合作与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交融。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蕾体验。
中西方饮食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体现在餐饮形式、食材搭配、饮食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饮食习惯。
一、餐饮形式的差异在餐饮形式上,中西方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国以“主食+副食”为主要概念,即一餐必不可少的是米饭、面食等主食,再加上肉类、蔬菜等作为主食的陪衬。
西方则以“一道菜”为主要形式,即一餐专注于一种主材,如牛排、鱼肉等,搭配适量的蔬菜或配菜。
这种差异在食物搭配上有着明显的表现。
二、食材搭配的差异中西方在食材搭配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餐追求的是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尽量保留原材料的鲜美和营养成分。
中餐会根据不同菜品的特点搭配不同的食材,如炖鸡会搭配中草药,红烧肉会搭配豆腐。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食材本身的口感和风味,以保持原材料的原汁原味。
西餐的食材搭配主要是为了突出主料的口感,如与鸡肉搭配的是土豆泥和煮熟的蔬菜等。
三、饮食习惯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重视粒食,崇尚饭食文化。
一日三餐里,米饭或面食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人们认为不吃饭就等于没有吃。
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主菜的搭配,面对糖尿病等健康问题,西方国家提倡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
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健康饮食的选择,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四、用餐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的用餐礼仪也有所区别。
中国人注重团圆,尤其强调与家人一起吃饭的重要性。
中国人在餐桌上会相互之间夹菜、敬酒等表示尊重和友好。
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舒适和享受,一般不会互相夹菜或敬酒。
西方人吃饭时会使用刀叉等餐具,而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餐饮形式、食材搭配、饮食习惯等方面,还体现在用餐礼仪等细节上。
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饮食习惯是增进友谊和加深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互相学习和借鉴。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下面为你讲讲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浅析全球化趋势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浅析全球化趋势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作者:杨奥来源:《祖国》2018年第24期摘要:受不同因素影响,中西方饮食文化千差万别,其用餐方式、对象、礼仪与饮食观念也各不相同。
但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民族交流日益增多,饮食文化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借鉴与融合。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势必会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饮食体验,从而提高饮食生活质量。
同时,这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应吸取别国精华,摒弃自己的糟粕,向更完美方向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饮食文化文化差异文化融合饮食文化作为与“吃”“喝”行为相关的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它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其基本特征与功能也反应了世界各国文化的特点。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人很注重食材的相互搭配,在用料上随意性比较大;而西方国家注重食材的营养补给,饮食简单快捷、方便。
受自然、经济、政治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食物、餐桌上的礼仪以及饮食观念等方面。
而随着全球化发展,跨文化交际日益密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也不断增强。
饮食文化交融作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部分,将为人类的文化交融带来很大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一)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根据王佳的《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1],中国大唐时期,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饮食文化更加丰富,中国人对菜肴的兴趣也很大,饮食大多是热食,蒸、炒、焖等烹饪方式都是家常菜的必备。
而西方人大多数爱肉食,冷餐冷饮是西方人重要的饮食内容;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习惯围坐在桌子前互相用筷子夹菜劝酒,例如春节的团圆饭;西方人则习惯分盘子用餐,使用刀和叉;面对菜肴,中国人对味觉要求颇高。
菜的美味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得到人们的喜爱,西方人则更重视食物本身的营养,菜的营养价值越高,越容易成为西方人的首选;大部分中国人喜欢调和美,即注重于各种味道与食材的调和,即使是最普通的菜也包含着中国人对色香味俱全的追求,而大部分西方人喜欢独立美,例如一道黑椒牛排,盘中的牛排与薯条也是分开摆放,互不干扰。
中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与交流

中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与交流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认知、态度和审美,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原因,中西方美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和特点,但同时也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产生着新的创意和火花。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1. 菜品组合中餐食品通常按照五味、五色、五香、五形、五热的标准进行搭配,追求健康、营养和美味的平衡。
而西餐则讲究主食、汤品、甜点、酒水的搭配,因为其文化背景的不同,西餐以肉类和面包为主打,蔬菜水果等则是陪衬。
2. 食用方式中餐通常以家庭或者团体聚餐为主,无论是点菜还是共享,都强调着“人情味”的重要性。
对于用餐礼仪也是十分注重的,如筷子的使用、餐桌上的行为等。
而西餐则偏向于单独用餐,强调的是独立自主的个人意识和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用餐礼仪则相对简洁。
3. 食材选择中餐通常以天然材料为主打,新鲜、趣味性、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为家常菜,比如川菜、粤菜等地方性口味。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材料的稳定性和耐储存性,稀缺性的材质常常被加上高昂的价值,比如:法国鹅肝或是意大利干酪。
二、美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 中餐出海近些年来,中国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好评不断,如京酱肉丝、麻婆豆腐、火锅、炸酱面等等,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全球美食文化icon,美国、英国、法国都已开了许多中国餐馆,开放式的烹饪流程和口感的变化让更多不同的人群了解和喜欢上了它。
2. 西餐适应中国西餐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呈井喷式的,咖啡厅、西餐厅、快餐店等等多种类型的餐厅在中国大陆铺天盖地的涌现,提出着创新和独特的餐饮理念。
比如:意式披萨、美式汉堡、法式酥饼等等,都已经被中国的消费者接受和喜爱,并且已慢慢地与以往的中西餐方式相融合。
3. 中西混搭中西混搭的菜品在现代餐饮业中也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西餐厅开发了一些中西合并的菜肴,比如:中式火锅披萨、法式甜品上海黄鱼、香草茶味义大利面、双菇奶汁炖鱼羹等等,这些推陈出新的创意体现了中西方美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新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以上海世博会为例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
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On the Diffe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Culture Basedon Expo Shanghai ChinaAbstract: 2010 world expo in Shanghai is an international culture festival, and is also a gourmet feast, which provides a rare opportunity and platform for the diet 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od concepts, contents, cooking method and mode.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culture is in constant fusion between each other, and form the advantage complementary trend.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through the Shanghai world expo.Key Words: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diet culture; differences; culture fusion目录: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第2页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第2页(一)、饮食观念的差异———————————第3页(二)、饮食内容的差异———————————第3页(三)、烹调的差异—————————————第4页(四)、饮食方式的差异———————————第5页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第6页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
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
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文化内涵。
○1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
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
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
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
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
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
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
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世博餐饮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西餐服务的细节,例如摆盘的细节、音乐的细节、享受的细节结合起来音乐、环境、灯光都要充分利用,营造更好的就餐环境,这种中西融合也必将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饮食观念,饮食意识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开始注重营养和科学搭配。
西方人也开始喜欢中国菜,开始追求味道和意境,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
○2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
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而西方一些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饮食方面深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烹调和饮食方式等方面。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
西方人吃的是营养。
西方人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
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
○3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讲求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肉、猪蹄筋、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副料。
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这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中国饮食过分强调味感,以及用餐的精神享受,忽视营养分析和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
而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虽有其机械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
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善。
(二)、饮食内容的差异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从动物身上取料炼而制。
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
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由于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又加之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通常多食“素菜”,年节里才加进荤菜。
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死的,更不能食用。
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
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趋向融合。
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
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等也都生吃。
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小碟是冷菜外,主莱都是热的。
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
○4(三)、烹调的差异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
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
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
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
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
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那种原料。
(四)、饮食方式的差异饮食方式,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