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审美
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研究

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研究【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也是中国小说创作辉煌的时期。
明代小说以杂剧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注重社会现实、讲究技巧性和审美性;清代小说则更加注重情感描写和文学艺术性的追求,代表作品有《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明清小说在创作上有所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表现在风格、题材与表现手法上。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呈现出逐渐成熟的发展态势,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小说的历史意义在于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启示意义,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方向。
通过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关键词】明清小说、创作、历史分期、明代、清代、特点、联系、区别、发展趋势、影响、历史背景、文学创作、历史意义、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
在明代,小说开始迎来了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西厢记》、《金瓶梅》等。
明代小说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塑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清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出现了许多创新性作品,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
清代小说更加注重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为后世的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借鉴对象,也为中国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小说的历史背景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于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学创作在明清时期的重要性在明清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包括了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多变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为了使故事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
3.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
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
语言通俗贴切。
一、“三言二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作者还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这是适应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而形成的,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二、“三言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
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二拍”既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
同时,作者从宋元话本那里承继了以行动表现人物的写人手法,有时把人物置于与外部世界的激烈冲突中来显示其内心矛盾,有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突出强调、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三言二拍”的语言既汲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
作者将宋元话本粗具形态的白话变成了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物之情的境地。
明代文化的浪漫主义与人文精神

明代文化的浪漫主义与人文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明代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文化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影响了明代的社会和文化,更被后人传承至今。
其中最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就是明代文化的浪漫主义与人文精神。
明代的浪漫主义,指的是在文化艺术方面,明代人具有感性、浪漫的情感取向和审美观念。
这一点在明朝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明代文学代表人物施耐庵,他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
这些小说中,人物形象构建得十分生动具体,情节曲折动人,以至于能够让读者为之动容。
此外,明代的杂文也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梁启超曾经说过,清代灵异小说作家们注重描述,反而没有了灵异的味道;而明代的杂文作家们则是言简意赅,却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明代文化的人文精神,则是指在人文思想、社会伦理等方面,明代人具有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
在明代社会中,尊重人的尊严和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明代文学中强调的个性化,通常意味着崇尚人性的本真、宣扬人性的多样性。
此外,在社会伦理方面,明代人也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个人实践和经验在道德认识上的重要性。
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认识和实践,个体应以道德实践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明代学者的思想和行为也强调人性和社会伦理。
如徐霞客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同时又是佛教的信仰者,他以不拘泥的态度和场地之外的露营、学术之外的荒诞等特殊方法来探索自然和精神世界。
他所创立的徐霞客学派也是一种探究人性与社会伦理的对话方式。
总的来说,明代文化的浪漫主义和人文精神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种文化精神,同时也对东亚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方面,明代都展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个性特质,这种文化精神贯穿于时代中的各个角落。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文化遗产中,看到并传承明代文化的气质和精神,使它们更加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清代小说与明代小说的对比研究

清代小说与明代小说的对比研究引言清代小说和明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和对比清代小说和明代小说,在文学风格、题材内容、受众对象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研究,以探索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文学风格清代小说的文学风格清代小说在文学风格上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情节的推进。
清代小说的代表作《红楼梦》以及其他重要作品如《金瓶梅》、《老残游记》等,都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深入描述。
清代小说通常采用抒情的笔触,情节紧凑动人,情感细腻,给人深刻的感受。
明代小说的文学风格明代小说在文学风格上相对简单直接,注重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和娱乐性。
明代小说以《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为代表,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冒险、战斗和传奇元素,给读者带来了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明代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曲折,充满了戏剧性和惊险感。
对比分析清代小说更注重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绘,文学风格更加细腻动人。
而明代小说更注重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娱乐性,文学风格更加直接简单。
这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人们的审美需求。
清代小说更加注重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刻刻画,而明代小说则更加追求故事的连续性和娱乐性。
题材内容清代小说的题材内容清代小说的题材内容通常围绕着婚姻、家庭、宫廷生活、人情世故等方面展开。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等角色的婚姻和命运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家族生活的复杂性。
《金瓶梅》则以潘金莲等角色的桃色事件为背景,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清代小说以其对封建社会生活的深入描写而备受赞誉。
明代小说的题材内容明代小说的题材内容更加多样,涵盖了历史、传奇、武侠、神怪等各个领域。
《西游记》以孙悟空等角色的传奇经历为主线,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修行的道理。
《水浒传》以晁盖等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展示了民间英雄的形象。
明代小说在题材内容上更加广泛,丰富多样,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明代短篇小说

“话本小说”
“话本”一般都认为是说书人所依凭的底本。
“小说”如果作广义的叙事文学的解释,则这个名词 泛指一切由说书发展而来的早期白话小说作品,如《大 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都可以称为 “话本小说”。
“小说”在说书的体系中又有个狭义的用法,即专指 短篇的人情小说,如烟粉灵怪传奇之类。这些我们常用 的“话本小说”这个名词,已经专指这些短篇的世情小 说。
• 民歌类:《童痴一弄· 挂枝儿》、《童痴二弄· 山 歌》、《夹竹桃顶真千家诗》三种; • 戏曲类:撰作的有传奇《双雄记》、《万事足》 二种;改订的则有《新灌园》、《女丈夫》、 《精忠旗》、《一棒雪》、《占花魁》、《杀狗 记》、《三报恩》等十七种; • 小说类:长篇历史演义有《有夏至传》、《新 列国志》、《两汉志传》、《平妖传》等六种。 短篇的话本小说则有“三言”。
“三言”一共有120篇作品,大部分是冯梦龙从众多的宋 元旧本中节选后收入的,部分还经过他的改编润饰。从 “三言”现有的篇目看,冯梦龙是有眼光的。凌濛初在 《拍案惊奇序》中说“独犹子龙氏所辑《喻世》等诸 言,……而宋元之旧种,亦被搜括殆尽”,“不知一二 遗者,皆其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已”。
当然,冯氏也有漏了的作品,如《清平山堂话本》的 《快嘴李翠莲记》是白话小说很特殊的一篇,主角李翠 莲出口成诗,泼辣主动,令人印象深刻,但“三言”却 没有入选。如果要为冯氏找解释,大概是它的“唱”的 成分太多,与一般小说不同,冯氏因此不选用它。 在入选的一百二十篇作品中,到底有多少篇是冯梦龙亲 自撰写的呢?此中,真正确认为冯梦龙作品的,只有一 篇,即《警世通言》卷十八的《老门生三世报恩》。
典型的话本小说指的是“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 四种小说”,及本章将深入介绍的“三言二拍”中的作 品。
明清小说演变与文化变迁

明清小说演变与文化变迁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也在此时得到了迅猛发展。
明清小说的演变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变迁息息相关,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明清小说演变与文化变迁的关系。
一、明清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明清小说起源于明代,经过家长制小说和抄本小说两个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
明代的家长制小说以《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代表,注重塑造美好形象,强调英雄主义精神。
这些小说多以历史故事为背景,融入了传说和神话元素,充满了冒险和幻想色彩。
抄本小说则是明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流行文学形式,以《金瓶梅》、《红楼梦》等为代表,刻画生活细节,展示人物心理,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到了清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代小说不再局限于家长制和抄本两种类型,出现了更多的题材和风格。
其中,纪实小说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代表作有《儿女英雄传》、《警世通言》等。
这些小说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物个性和社会风俗的描述,揭示社会弊病和人情冷暖。
此外,清代小说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如《聊斋志异》等,这些作品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幻想世界。
二、明清小说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明清小说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些变革的影响。
首先,明清小说反映了社会变革带来的新价值观。
明代小说以英雄主义精神为核心,强调忠义、仁爱等传统价值观。
而到了清代,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市民社会的兴起,小说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出现了更多基于个人情感和个体价值的作品。
这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其次,明清小说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明代小说以家长制为基础,讲述的是士人阶层和官员之间的纷争和斗争。
而到了清代,小说开始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揭示了社会底层的苦难和悲欢。
这一转变表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权力关系的变化。
此外,明清小说还反映了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变化。
明代文学的风格与特点

明代文学的风格与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很高,经典之作至今被中国人民视为珍宝。
那么,明代文学有哪些风格与特点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古典风格与现实主义的矛盾明代文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古典风格与现实主义的矛盾。
在明代的早期,文化思潮以儒家为主,文学以古文为主,体裁以诗歌、辞赋、文言小说等为主,而这些文学形式大多借鉴自唐代风格。
但是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现实主义思潮逐渐兴起,文学创作也开始向现实主义倾斜。
这种矛盾体现在了文学题材、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
二、文学题材的丰富多彩明代文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文学题材的丰富多彩。
明代文学以历史事件、政治思想、自然景观等为创作题材,同时也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揭示人性的本质,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
《水浒传》反映了宋代末年的民间起义,描绘了人性的黑暗面,深刻反映了社会的不公;《红楼梦》刻画了清代贵族生活环境下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性格、追求、命运的描绘,反映出了封建时代的种种弊端。
三、生动的语言形式明代文学的语言形式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明代文学使用的语言具有生动的形象、简洁明快的特点。
例如,辞赋中的运用典故、夸张、对仗等手法,能够抒发作者对时代的思考,以及对古代文化的回溯。
正所谓“岂有他人落泪乱滴珠”的辞赋,其典故既让人了解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又能具体感受到近乎穿越时空的感觉。
四、艺术性与技巧性的兼得明代文学融合了艺术性和技巧性的兼得,这是其另一个独特特点。
艺术性指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想象力、审美价值等方面,而技巧性则指运用修辞、韵律等技能,提高文字的表现力。
例如,《全唐诗》就是一部具有优美语言和格律独特技巧的人类文化珍品。
五、流派蓬勃发展明代文学流派繁多,且各具强烈的特色。
其中,以“京学派”最为著名。
京学派注重文学的现实性,语言直白生动,体裁多样,成为明代文学思潮的主流。
还有诗歌派、辞赋派、小说派等,各个派别之间相互交织,互相借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灿烂的时期。
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点

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点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审美观点深受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中,审美观点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境界的思考。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审美观点、美的内涵以及审美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古代文学的审美观点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崇尚。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山水为意象,表达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种审美观点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其次,古代文学的审美观点强调了情感的表达与共鸣。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情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元素。
通过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古代文学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情感共振。
例如,明代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忧郁与敏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苦短、离别之感的思考。
这种审美观点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多样性,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另外,古代文学的审美观点强调了对于人性的关注。
中国古代文人注重对于人性的观察和揭示,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之辩。
例如,元曲《琵琶记》中的杨玉环,她既有美丽的外表,又有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种复杂的人性形象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这种审美观点强调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使文学作品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
此外,古代文学的审美观点还强调了对于艺术形式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人注重对于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段,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意境。
这种审美观点强调了艺术形式的美感和表现力,使文学作品更加精彩和有魅力。
综上所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点,需要从自然美、情感共鸣、人性关怀和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审美意识流变
小说审美意识的定义
1.小说家对于小说艺术形式的一个总体看法,包括小说家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以及小说家对于小说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小说家所恪守的艺术方法、艺术原则。
2.小说家和读者(听众)之间互动的一个过程、结果。
3.小说审美意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4.小说审美意识的更新、演变,它是迂回的,或快或慢,有时甚至于可以发生反复,发生变化。
小说审美意识流程
明代长篇小说开始成熟,一直延续到清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明清章回小说的演变。
这个演变实际上也就是它的一个小说审美意识或者称为小说观念的不断地更新的过程。
从明代到清代我们的章回小说经历了三次审美意识或是小说观念的三次更新:
第一次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标志的第一次小说审美意识的更新。
第二次以《金瓶梅》为标志的小说观念的更新。
第三次以《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为标志的又进行了一次小说观念的更新,从而把小说这种独立文体推进到最高峰。
而小说审美意识和小说观念的这种更新,对于小说发展是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审美意识转变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在元末明初,元王朝坍塌,明王朝开始崛起。
许多杰出的人物就曾经为摧毁这个腐朽的元王朝作出了史诗般的贡献,这样一种英雄如云的时代,就引发了小说家很自然产生一种富有时代感的小说观念:如何塑造、歌颂民众心中的这些英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于这些英雄如何历尽艰的一种生活怀念。
小说家们从战争的历史中来发现诗情,决定了小说的这种英雄主义,和豪迈的诗情。
因此,明代初年横空出世的两部杰作,《三国》和《水浒》,就是标志着一个时代风尚。
这是一个洋溢着巨大的胜利喜悦,坚定信念的一种英雄风尚。
这种英雄的文字,最有价值的也是最有魅力的就在于它们的传奇性。
无论是它们选择的题材,还是它们所塑造的人物通常都是富有传奇性,这种传奇性、艺术魅力,对于我们中国的民族心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国》、《水浒》反映了它们的时代风貌,同时也就铸造了它们那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线条极为粗犷,似乎不事雕琢,构成了豪放美和粗犷美的审美特点。
《三国》,《水浒》代表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原始的风格——气势美、阳刚之美。
第二次审美意识转变
随着人们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意识形态上,各个领域向深层发展的时候,这种小说的审美意识也必然出现极大的这种矛盾,小说审美意识的更新以及对这种更新的呼唤,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所以到了明代的中后期,长篇小说,又有了一个重大的进展,它的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小说审美意识的加强,或者说,小说这种文体意识,又出现了一次新的觉醒。
小说这种潜能被进一步挖掘出来了,这就是以《金瓶梅》为代表,为标志的世情小说的出现。
《金瓶梅》的出现,在最深刻意义上来说,对《三国》、《水浒》所体现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洪流的反动。
《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萌生了一种新的小说审美意识追求——生活的原汁原味、写实的美学风格。
具体表现在:进一步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几乎是趋于现实生活本身那样的开阔、绚丽多彩。
《金瓶梅》这个样的小说,再不是按着类型化来演绎形象,而是在性格上,丰富了多色素,它打破了单一的色彩,出现了多色彩的人物形象。
在艺术上,也就更加考究,更加新颖
更加符合生活本来面目,从而更加贴近了我们这些广大读者的真情实感。
笑笑生为小说而写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道路、笔法——不断的去模糊和消解文学与现实的界限。
作者把明代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中上层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不可救药,一览无余的进行了描绘。
并且勇于把生活中的那些否定性的人物作为他的主人公,而不去写英雄人物,而是否定性的人物作为他的主人公,直接把丑恶的事物剖析来给读者看,展示出来的是严肃而冷峻的真实。
所以《金瓶梅》正是以这种敏锐的捕捉力,
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那种新矛盾,新斗争,从而体现出了明代小说审美意识观念的这样一种真正的觉醒。
作者实生活中的丑作为主人公引入小说世界,这才引发了中国小说审美意识的又一次变革,提升了小说审美意识表现生活的这种广度和深度。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小说审美意识的变革,一般来说总是迂回的,有时甚至出现了巨大的反复和回流,在考察明末清初的时候,就会发现在《金瓶梅》以后,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出现。
它们没有突破《金瓶梅》对小说审美意识所奠定的那样一种广阔的疆域,而是大批的效颦之作蜂起——模式化的小说开始出现了,乃至于在《金瓶梅》以后还出现了所谓的“秽书”,这种“秽书”的泛滥使得以《金瓶梅》为代表的小说审美意识的这种更新没有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第三次审美意识转变
清朝初期,《儒林外史》、《红楼梦》总结了前辈艺术经验中的成功的和失败的教训、把小说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又一次使小说审美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觉醒。
作为经典文本的《三国》、《水浒》,一直发展到了《金瓶梅》,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
中国的小说审美意识,它的变更,和往日的那种激情逐渐变为那种冷峻,浪漫的情怀,逐渐转为现实的理性。
从历史演艺,英雄传奇走向了世情小说,可以发现文学的英雄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就需要一种补充,要求表现平凡的普通的人。
而到最后,也就是小说的高峰时期,才出现了《儒林外史》,出现了《红楼梦》这样有总体倾向的巨著,表现的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把小说的视野拓展到了人的内心世界。
当然,这种对内在的世界的表现,基本上还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加强了不少心理的描写,这和三国、水浒不一样了,而《金瓶梅》这时候已经强化了心理描写,而到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就更加强化了总之,在中国古代小说里面,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简单的这么一个规律,就是从低级形态发展到了高级形态,这样一个真实的轨迹。
而在这样一个真实的轨迹之上,鲜明地刻印着《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的名字。
《三国》、《水浒》,是在那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中诞生,而小说发展到了也就是明代的中后期的时候,社会生活发生了剧变,小说也就根据社会生活的这种变化,而赋予了它新的色彩,小说审美意识时代色彩在这里面也得到了证实。
《三国演义》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及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演绎有关历史记载和传说,而且博考文献,言必有据,本之以史传,有实有虚。
可是到了《水浒传》呢,它怎么样呢,它是把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被淡化,被虚构化了。
这是《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