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基础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多彩的物质世界1. 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 质量的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量质量。

天平的使用:“放”: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称”:左物右码,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横梁再次平衡;“读”: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 密度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rho = \frac{m}{V}\),其中\(\rho\)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主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常用单位还有克/立方厘米(g/cm³)。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4. 测量物质的密度测量固体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V\),根据公式\(\rho = \frac{m}{V}\)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测量液体的密度: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_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_2\),液体的密度\(\rho = \frac{m_1 m_2}{V}\)。

二、运动和力1. 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运动的快慢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v = \frac{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

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

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1.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指可以用数值来描述的性质或规律,如长度、质量、时间等;国际单位制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体系。

2.物理量的运算:物理量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精确度的保留。

3.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有着速度、加速度等重要概念。

4.力和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重力、摩擦力、拉力等;力的作用有平衡和非平衡两种情况。

5.牛顿运动定律:分别是惯性定律、动量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6.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包括动量、力和对物体的加速度等概念。

7.基本粒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单位。

8.电学:电学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等概念,还有欧姆定律、电焊等相关知识。

9.磁学:研究物体之间的磁力和磁场,包括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等。

10.光学:包括光的传播、折射、反射等基本概念,还有光的颜色、波长、频率的关系。

11.声学: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包括声音的频率、音量和音色等。

12.热学:研究物体的温度、热量和热传导等现象,包括热平衡、热膨胀等相关知识。

13.射线: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射线的性质和应用。

14.核能:研究原子核的结构、裂变和聚变等相关知识,以及核辐射和核反应的应用。

15.电磁学:研究电磁场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包括电磁感应、电磁波等相关知识。

16.太阳能和能量转换:研究太阳能的利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包括化学能、机械能和电能等转换。

17.量子物理:研究微观领域的物理现象,包括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等重要概念。

18.相对论:研究高速运动物体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包括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和结论。

这些物理知识点非常重要,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和必备的知识。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的学习!。

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一、力与运动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的物理量。

2.力的大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进行测量,单位是牛顿(N)。

3.力的合成: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由这些力合成的力相同,则称这几个力合成力,合成力的大小等于这几个力的矢量和。

4.其他力的特点:平衡力与不平衡力、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时,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力,物体将保持静止;物体运动时,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力,物体将以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方向与合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在物体1上的力与物体1对物体2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机械能与能量守恒1.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它们之间的转化满足能量守恒定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物体自由落下,机械能守恒。

3.功:物体在受力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时做功,功等于力和位移的乘积。

四、压力与浮力1.压力: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称为压力,压力等于作用力与垂直于力的方向上的面积的乘积。

2.压力传递原理:液体中的压力传递会均匀作用在液体的各个部分,并会传递到容器的任何部分。

3.浮力: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的竖直向上的支持力称为浮力,大小等于所排液体的重量。

4.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等于排除掉的液体的重量。

五、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1.光的反射:光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方向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传播方向的改变称为光的折射。

六、光的色散与光的反射、折射的应用1.光的色散:光在经过三棱镜等物体时,不同颜色的光波由于折射角的不同而发生分离的现象。

2.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应用: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的应用。

七、电学知识1.电流: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移动时,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数目的变化,单位是安培(A)。

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
一、运动的描述
1. 物体的运动状态
- 平面直角坐标系
- 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
2. 运动的描述方法
-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 等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动能和势能
- 动能与动能定理
- 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
二、力的作用和力的效果
1. 力的作用
- 描述和测定力的大小和方向
- 阿基米德浮力和应用
2. 力的效果
- 物体的变形与力的关系
- 物体的平衡和力的条件
三、光的传播和光的特性
1. 光的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
- 光的折射和反射
2. 光的特性
- 光的颜色与光的谱
- 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四、声的传播和声的特性
1. 声的传播
- 声的波动与声的传播
- 声音的三个特征
2. 声的特性
- 声的音调与音量
- 声的衰减和共振
五、电的基本概念和电流电路
1. 电的基本概念
- 电荷和电场
- 电位差和电势
2. 电流电路
- 电阻和电阻定律
- 串联和并联电路
六、能量的转化和能量资源
1. 能量的转化
- 功率和机械效率
- 能量守恒定律
2. 能量资源
- 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的概要,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1. 运动和力- 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的关系-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惯性、质量和力的概念2. 动量和能量-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冲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动能、动能定理和功- 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3. 热学- 温度、热量、能量的关系- 物体的温度测量和热平衡-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和热量计算- 温度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相变和比热容4. 光学- 光的传播和速度-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 凸透镜和凹透镜- 成像的规律和方法- 光的色散和光的组成- 光的波粒二象性5. 声学- 声的传播和速度-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音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 声音的共振和回声- 声的干涉和衍射6. 电学- 静电- 电流、电压和电阻- 电路的搭建和基本定律- 电能和电功率- 简单电器的使用和安全- 磁场和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电磁感应实验和电磁感应定律7. 压力和浮力- 压力的定义和计算- 压力的传递和液体的压强- 压强和面积的关系- 浮力和浮力的计算- 显微镜、望远镜和水泵的原理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能够建立起对物理世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并能够用物理知识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加深对物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15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15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15篇)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

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一、磁现象: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

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7、地磁场:①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①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1. 动力学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物体相互作用,彼此产生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2. 热学
- 温度:物体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由高温到低温传递的能量。

-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会增大。

- 热平衡:物体间热量的传递达到平衡状态。

3. 光学
-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光的颜色: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频率越低光越红,频率越高光越蓝。

4. 电学
- 电荷:原子中带电粒子。

-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

- 电压:电荷在电路中移动时所受到的驱动力。

- 电阻: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程度。

- 电路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5. 声学
- 声音的来源: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 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特性:频率决定声调,振幅决定音量。

以上是中考初三物理的必背知识点精华,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九年级必考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必考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必考知识点一、内能。

1. 内能的概念。

-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 温度: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例如,热水的内能比冷水的内能大。

- 质量:在温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内能越大。

- 状态: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内能不同。

例如,0℃的冰熔化成0℃的水时,内能增大。

3. 内能的改变方式。

- 做功:-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如压缩空气时,空气的内能增大。

-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例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

- 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 条件:存在温度差。

-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二、比热容。

1. 比热容的概念。

-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 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2. 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 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吸热本领。

例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³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³J。

3. 热量的计算。

- 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可得热量计算公式:- 吸热公式:Q吸 = cm(t - t₀),其中Q吸是吸收的热量,c是比热容,m是质量,t是末温,t₀是初温。

- 放热公式:Q放 = cm(t₀ - t)。

三、热机。

1. 热机的概念。

- 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 以汽油机为例:- 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吸入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汇总(上)—人教版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物体和物质的区别和联系:物体是具有一定形状与体积的个体,具有软硬、颜色、气味等特征;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

如:木材是物质,由木材制成的课桌是物体。

2、物质的组成:⑴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负电荷,在一个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⑵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⑶分子的直径很小,只能以10-10m为单位来度量。

3、分子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原子及其结构:⑴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靠巨大的核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坚硬的核。

⑵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组成,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存在正、负电荷的吸引力⑶原子核式结构的模型:与太阳系十分相似(类比法)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推理法。

6、衡量宇宙与分子的尺度------光年、纳米(都是长度单位):⑴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内通过的距离。

约等于9.46×1015m⑵纳米:1nm=10-9m⑶纳米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

是纳米尺度内(0.1nm~100nm)的科学技术,是研究一小堆分子或单个原子、分子的科学技术。

⑷一般分子的直径在0.3nm~0.4nm之间。

第二节:质量7、质量:⑴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⑶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吨(t)克(g)毫克(mg)⑷质量的测量工具: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实验室常用天平8、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⑴放天平:放在水平的工作台上⑵拨游码:将游码拨在天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⑶调横梁: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标尺的中央。

这时天平平衡⑷测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⑸读数:右盘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⑹收起:测量完后把砝码放回盒内,游码调零,以备下次使用。

9、调节天平的两个平衡:⑴调节天平的第一次平衡(测量前的平衡)是通过调节平衡螺母来实现的。

⑵调节天平的第二次平衡(测量过程中的平衡)是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来实现的,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10、使用天平的“三个不能”:⑴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⑵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入托盘,防止锈蚀托盘⑶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拿。

11、天平的读数偏大偏小的判断:⑴用磨损的砝码进行测量时,最后所得到的质量要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偏大⑵把物体放在右盘测量时,测量的数据要比实际质量偏大,因为多出了游码读数的2倍。

⑶游码未归零时测量,测得的数据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偏大第三节:密度12、密度⑴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⑵密度公式:用ρ表示物质密度,ρ=m/V,⑶密度单位:kg/m3 g/cm3 单位换算:1kg/m3=1×10-3g/cm3⑷注意:物体的密度不能理解成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13、体积的测量:⑴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固体,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以计算出它们的体积⑵对于液体的体积,要使用专门的测量仪器,如量筒、量杯,用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切的刻度相平⑶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要用特殊的方法间接测量它们的体积,如排液法测量14、如何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⑴每种物质都有它确定的密度。

⑵不同种物质,其密度一般不同⑶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位置和运动状态等无关。

⑷密度随物体的状态的改变而改变⑸气体的密度会由于体积的收缩或膨胀而改变15、对密度公式的四个方面的理解⑴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大小或体积的大小而改变。

⑵同种物质的物体,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m1/m2=v1/v2⑶不同种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m1/m2=ρ1/ρ2⑷不同种物质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即v1/v2=ρ1/ρ216、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和探究物体是否实心:⑴先求出物体的密度,根据密度表可鉴别它是哪种物质;知道哪种物质,求出物体密度,可判断该物体的纯与否。

⑵判断物体是否实心:①若ρ物=ρ物质,则物体为实心的;若ρ物<ρ物质,则物体为空心的。

②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若v物=v物质,则物体为实心的;若v物>v物质,则物体为空心的。

③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若m物=m物质,则物体为实心的;若m物<m物质,则物体为空心的。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7、量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⑴量筒的刻度单位:mL 即cm3⑵使用方法:使用前认清量筒和分度值,选择合适的量程;使用时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与凹面或凸面相平⑶注意事项:①量筒是圆柱形,刻度均匀,无零刻度,单位是mL;②用量筒测固体体积时可用排液法,液体要适量;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④不能测量对玻璃由腐蚀性的液体。

18、固体体积(不溶于水)的测量方法:①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用“排水法”:量筒中装入适量水,体积v1,将物体全部浸没水中,体积读数v2,则物体体积=v2-v1;②漂浮的固体可用“沉坠法”或用“针压法”测其体积;③较大固体可用“溢水法”:烧杯装满水,放入物体,溢出的水接入量筒,读出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例题:试用盛满水的烧杯,调节好的天平和砝码、细线,来测量一块小石头的密度。

步骤:⑴用天平测出石头的质量m,⑵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1,⑶用细线系住石头放入水中浸没,溢出部分水,取出石头,再用天平称出此时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m2推导:(略)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简称运动(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先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无论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

3、选择参照物应注意的五个问题:⑴假定性: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物体是静止的。

⑵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定是任意的,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⑶排己性: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自身。

(选自身为参照物,则永远是静止的)⑷不唯一性:同一物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若选用了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的描述往往是不同的。

⑸方便性: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此时可不指明参照物。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4、速度:⑴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⑵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⑶公式:v=s/t⑷单位:米/秒千米/小时1m/s=3.6Km/h5、平均速度:⑴物理意义:物体通过某段路程s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⑵注意: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的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②描述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在某段时间内,或者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③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④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

6、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略)7、常见的速度值:人步行,1.2m/s;自行车,5m/s;火车,28m/s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8、长度的单位: km m dm mm μm nm9、分度值:(直尺标的)最小刻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0、错误和误差的区别:⑴产生的原因不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的错误操作造成的,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本身的精密程度,测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测量者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⑵可避免的程度不同,错误是可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少,不可避免的11、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环境、测量者本身的因素等。

12、减小误差的方法: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高精度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3、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⑴目测法⑵手测法⑶步测法⑷平移法(又叫卡尺法) ⑸转化法:①化曲为直(又叫棉线法)②化直为曲:如用车轮量距离③化整为零:如农村测量土地常用此法④积小成大(又叫叠加法)第四节:力14、力:⑴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一个力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⑵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同时,也一定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反作用力)的作用⑶理解: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力的产生与物体间是否接触无关⑷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

(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附注:对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由运动快到运动慢、由运动慢到运动快以及速度方向发生改变⑸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即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为了形象地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通常作力的图示,即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⑹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的区别:①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两个要素,不严格要求线段的长短,且没有标度,更简便,在实际中应用的较多。

②力的图示是为了精确表示力的大小,要在图中附上标度,指出某一长度表示多少牛顿,要求精确描述力的三要素。

15、力和运动的关系: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静止)的原因⑵要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须对物体施力(非平衡力)⑶物体受到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因为可能受到的是平衡力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16、牛顿第一定律:⑴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理解: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永远静止⑶从定律内容可知:运动和静止不需要力来维持,可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⑷我们周围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是不可能的,实际上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结果,此时合力为零2、惯性:⑴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惯性⑵惯性的大小: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与否、速度大小无关)⑶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因此,不能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受惯性作用”,应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第六节:二力平衡17、力的合成:⑴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⑵二力的合成:求两个力的合力(一般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二个力的合力)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①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即F=F1+F2,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②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即F=│F1—F2│,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