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和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研究进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单味药、中药外治法几个方面对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认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有可靠疗效,临床能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临床效果颇佳。

标签:中医药;慢性肾衰;研究进展慢性肾衰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CKD)迁延不愈、不断恶化进展至晚期的综合病症。

主要表现为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游留,同时伴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

此病病程缠绵,死亡率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人类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具有良好的效果。

1 慢性肾衰中医病因病机在祖国医学中并无慢性肾衰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为中医“关格”、“水肿”、“癃闭”、“虚劳”、“溺毒”等范畴。

关于其病因病机,在中医经典中均有论述,皆于脾肾有关,脾肾两虚易致浊毒内蕴。

肾主气化,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七情内伤或久病不愈等原因累及脾肾,导致先天与后天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则生水湿;湿邪久蕴则生痰;“久病入络”则生瘀;湿、痰、瘀之邪不得祛除,久居体内而成毒。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慢性肾衰属本虚标实之证。

然近代医家对慢肾衰病因病机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刘渡舟[1]认为慢性肾衰的形成,乃是脾肾两脏清阳不升,而湿浊之邪下注于肾,肾失气化,浊毒内停,最终形成慢性肾衰,变证丛生。

任继学[2]认为慢性肾衰是因毒邪损伤肾络,肾络所到之处,气血不充,隧道不畅,肾络受阻,而致使肾失封藏,不能约束肾精之闭藏,精血反而外溢。

张大宁[3]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有四大病机关键,即虚、瘀、湿、逆相互夹杂,以肾气衰败,肾虚血瘀为本;湿邪内阻、浊毒犯逆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

黄文政[4]老师认为慢肾衰的病因病机是脾肾两虚,阴阳气血不足,气化升降失常而致浊邪潴留,壅塞三焦。

黄师认为中焦脾胃是其病机之关键。

2 辨证论治关于慢性肾衰的辨证分型较多,缺乏客观、统一标准,临床上大部分应用的是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5],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型和邪实型。

中医药对在慢性肾衰竭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对在慢性肾衰竭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下 泄 , 常运 用 党 参 、 芪 药 对 治 疗 肺 脾 气 虚 之 易 外 故 黄 感、 尿少肢 肿 、 尿蛋 白迁延 不 愈者 。 2 1 桃 仁 一红花 : 血祛 瘀 , 肿 止痛 . 活 消 桃仁 苦
12 杜仲 一 . 续断 : 温补肝 肾, 强筋壮骨
杜 仲、
续 断同 入肝 、 肾二 经 , 皆有 补 肝 肾 、 筋 骨 、 胎 之 功 。 强 安
甘而平 , 人心、 、 肝 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 “ 说 主瘀血 , 血闭瘢瘕” 因其善泄血滞 , , 祛瘀力强 , 为破血要药 , 前 人 谓 “ 血 滞 之 证 , 之 立 通 ” 红 花 味辛 性 温 , 人 凡 用 ; 也 心、 肝经。《 本草汇言》 称其为 : 破血、 “ 行血、 和血 、 调 血之药” 。性 温而气兼 辛散 , 功擅破血祛 瘀 , 而不 走 守, 迅利四达, 小剂量入药 , 尚有调养气 血之功 , 多用 则破 血通 经 , 活血 通经 , 为 祛瘀 止 痛 之 常用 药物 , 且质 轻长 浮 , 外 达 上 , 经 达 络 , 于 祛 在 经 在 上 之 瘀 走 通 长

60・6
11 黄芪 一党参 : . 补气升阳, 生津养血
黄芪味
甘 , 微 温 , 脾 、 经 , 气 升 阳 , 卫 固表 , 水 消 性 归 肺 补 益 利 肿 , 分 肉、 腠 理, 补 气要药 , 参 味甘性平 , 温 实 为 党 归
2 活血祛 瘀 。 络 护 肾 通
慢 性 肾衰 竭 往 往 病 程 较 长 , 病 人 络 必 导 致 血 久
脾 、 经 , 温补 中健 脾 胃 , 津液 , 气 生 血 。二 药 瘀 , 肺 甘 生 益 因此血 瘀气 滞 , 脉 阻 塞是 本 病 的病 机 特点 之一 。 络

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慢性肾衰(CRF)是在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致衰竭,使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一个临床综合征。

本病病机复杂,病情严重,为便于对其机理进行探讨及提高其临床疗效,现将近五年来有关中医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 病名规范中医文献中无慢性肾衰的名词,在慢性肾衰病名诊断上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的观察来进行命名。

涉及到水肿、癃闭、关格、腰痛等范畴.根据朱文锋,王永炎等全国有关专家编制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现统一将西医慢性肾衰竭这一疾病命名为“慢性肾衰”。

2 病因病机慢性肾衰病因复杂,外湿侵入、内生湿热、瘀石内阻或劳倦房事致脾肾亏虚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其病机虚实夹杂、阴阳交损、正虚邪实贯穿于本病的始终。

正虚包括有气血阴阳及五脏六腑的虚损,邪实则有外感、湿热,风动,浊毒等数种变化。

2.1以正虚为主 CRF病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一与患者禀赋体质有关,二与疾病演化过程中并发症的属性有关,三与治疗所用药物的寒温属性有关,故宜因人而异,不可定论,文中周锦明所言为妥。

2.2正虚与邪实并重 CRF的主要脏器在肾而涉及于肝。

肾司开阖、主气化,而肝主疏泄,主升发,加之CRF患者病情重、病程长、医疗费用高,故患者或多或少地伴有肝郁气滞表现,故肾虚肝郁、瘀毒内蕴也是导致CRF的主要病机。

2.3以邪实为主 CRF是由于痰迷肾窍,阻塞气机,气不化水,阳不化浊,水毒内闭,肾失开阖所致。

针对CRF因尿毒症毒素产生的湿浊证候及邪盛病重的病变,不少医家进一步提出了浊毒概念。

也有学者推崇血瘀为标实之首。

3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中医药治疗方面,根据慢性肾衰的病机特点,笔者认为应以补虚为主,兼祛实邪,但有标实偏盛或为加重病情的主要因素时,则以祛邪为要。

综合国内诸家意见,治疗上可分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其他疗法,综合疗法四类。

3.1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病机错综难辨,但据累及脏器的轻重,其症状表现在一定的阶段出现一定的证侯,据此许多医家对本病进行了辨证论治。

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

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

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内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各类慢性肾疾病进展到后期的共同结局,对于患者生存质量以及预后有着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逐年增多,临床中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诊断、治疗研究越来越深入,取得一定进展。

本文就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诊断引言: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1 failure,CRF),是临床当中常见病、综合征,病死率较高、预后差,临床表现为肾功能损伤、水肿、高血压,症状并不会突然发作,而是肾脏功能长时间恶化的结果,由于此类危险因素会长期存在,治疗效果不够优异,极易导致CRF从代偿期逐步朝向尿毒症期进行转变,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

现阶段,临床当中最主要治疗手段为,中医药治疗,可以逐步缓解CRF患者中期、早期症状,保护残肾具备的功能,适当延缓病情进展,进而推迟透析[2]。

不过中医药治疗存在疗效发挥所需时间较长问题,因此,现阶段临床当中逐步将中西医联合,对CRF患者展开治疗,治疗效果十分优异。

现就针对CRF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病因病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以各类继发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占据首要位置,其次则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问题,如先天性多囊肾、肾发育不健康、膀胱输尿管反流等;遗传性疾病,如肾髓质囊性疾病、遗传性肾炎疾病、Fanconi综合病症等,全身性系统化疾病中以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以及结缔组织疾病等最为多见[3]。

近年来,临床医学研究越来越深入,有实践论证显示,CRF的原发疾病有一定改变,由于肾间质小管损害进而诱发的CRF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肾病以及结缔组织肾损害疾病等引发的CRF也有一定程度上升[4]。

2 诊断2.1西医诊断在1933年中华内科杂志肾病专业组依托黄山会议座谈会纪要,制定完整、健全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之后这一标准在我国得到长时间沿用[5]。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规律研究长久以来,全球慢性肾衰竭患者数量的逐年递增以及肾衰竭患者于透析的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为很多国家的医疗和财政需求带来很大的负担。

目前,我国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数量也正在以每年11%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每年约耗资60亿元人民币,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发展也带来很大的负担。

但是大量的中医实践结果表明,运用中医理论准确地辨证施治,不仅可以代替透析疗法,还能有效地缓解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疾病进程。

成为在在非透析疗法中有重要地位的疗法。

本研究主要就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了解不同原发病所导致的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从而提高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治疗的准确性。

标签:慢性肾衰竭;中医综合治疗;准确性;探索慢性肾衰竭是指患者在原有的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逐渐的出现肾功能减退直至肾功能衰竭的一个临床综合征,通常发生在患者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晚期,主要临床表现有代谢产物潴留、肾功能减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病情危重以及死亡率高等。

近年来,随着慢性肾衰竭患者数量的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中西医肾脏病学者开始对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行大量的研究。

大量的临床实践结果表明,在明确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基本病机的前提下,通过四诊八纲辨证分型,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的治疗和缓解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本研究主要就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了解不同原发病所导致的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阐明慢性肾衰竭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有效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因病机中医肾脏病学者对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大量实践结果表明,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慢性肾衰竭与中医病因病机的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四点内容:首先,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与患者久病多虚有关,由于慢性肾衰竭患者长时间处于身体虚弱状态,必然会伤及肾脏,加之慢性肾衰竭的患病时间比较漫长,长时间积累下来就会导致患者的正气日渐衰弱,患者渐渐开始出现水肿现象,最终导致肺脾肾三脏关系失调,患者体内水湿内阻,肾之气化功能失常。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进展缓慢的肾脏疾病,通常伴有肾功能逐渐丧失的特点。

中医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肾脏功能失调有关,表现为肾脏气血不足、肾阳虚衰、肾阴亏损等。

通过研究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机和治疗方向。

研究方法: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中医面诊、脉诊和舌诊等传统中医方法对患者进行综合诊断,将不同证候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慢性肾脏病3期病人的中医证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肾阴亏损证候:表现为神疲乏力、耳鸣健忘、夜尿频多、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等。

本研究中有65%的病人表现为肾阴亏损证候。

2.肾阳虚衰证候: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等。

本研究中有25%的病人表现为肾阳虚衰证候。

3.肾气不足证候:表现为脸色苍白、气短懒言、精神不振、舌淡苔白等。

本研究中有10%的病人表现为肾气不足证候。

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脏病3期病人中以肾阴亏损证候为主,其次是肾阳虚衰证候和肾气不足证候。

这说明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候主要与肾脏功能失调及肾阴阳虚损有关。

针对不同中医证候可以采用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如滋阴补肾、温阳固脱、益气养血等,以达到调理和修复肾脏功能的目的。

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仅选取了慢性肾脏病3期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所研究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只是局限于该样本范围内。

此外,本研究并未与其他期别的慢性肾脏病进行比较,难以判断不同期别的慢性肾脏病是否存在中医证候的差异。

进一步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可以选择更大样本的慢性肾脏病病人进行研究,可以比较不同期别的慢性肾脏病之间中医证候的差异以及与健康人群的区别。

此外,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中医治疗方法对不同中医证候慢性肾脏病病人的疗效评价,为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研究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研究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研究中医药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非替代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保护残存肾功能等方面均有相当优势。

文章系统综述了慢性肾衰竭的病名、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并对近年来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经方验方、中成药口服、中药静脉点滴、中药灌肠、中药药膳治疗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目前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研究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各种原发病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据有关发达国家统计,慢性肾衰的发病率与患病率均有上升趋势,美国成人慢性肾衰的患病率已高达7.6%,美国慢性肾衰的患者总数已达1360万;慢性肾衰的5年生存率约为70%~85%,10年生存率为35%~55%,慢性肾衰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威胁之一。

现代医学对CRF特别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治疗,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多采用透析及肾移植疗法,但费用高,且只能维持生命,在我国目前不为大多数患者接受。

因此,对CRF进行早期预防,延缓CRF病程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问题。

中医药作为CRF的非替代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保护残存肾功能等方面均有相当的优势,并逐渐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同。

1 病名慢性肾功能衰竭以恶心呕吐、纳呆、口有尿臭、尿多或少尿、水肿、腰酸、肢乏、神疲、头痛、烦躁、衄血、面色无华、肌肤甲错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其临床特征,本病属中医虚劳、水肿、癃闭、肾风、关格、肾劳、溺毒、肾衰等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将本病定为“慢性肾衰”,为病久正衰之肾衰,肾病日久,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不泄,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

2 病因病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风邪外袭,肺气不宣,水湿浸渍,而致脾阳受损;久居湿地,涉水冒雨,水湿内侵,湿困脾阳,则致脾阳亏虚;饮食不节,饥饱失调,脾气受损,湿困中焦,则亦可损伤脾阳;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劳倦过度或房事不节,施泄过度或生育过多,皆可使肾气内伤,肾虚则水湿内盛,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肾阳不足,温化无力,水湿停滞。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肾脏病持续发展,造成肾脏组织和功能的损害。

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多脏腑的损害。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辨证分型后对症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慢性肾衰竭是一切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其临床表现多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潴留以及全身各系统的损害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溺毒”“水肿”“关格”等。

慢性肾衰竭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西医多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方法,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治疗方法不能普及,而且这三种方法不适合早、中期患者的治疗,所以许多患者更愿意用中医方法治疗该病。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对延缓病情变化、改善替代疗法的副作用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中医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进行如下探讨。

1 中医辨证1.1 病因病机(1)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为内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依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因此肾虚日久必导致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

(2)外邪、劳伤、情志失常等诱发为外因。

肾气亏虚则阴阳俱虚,卫气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肾体,可使病情迅速发展。

劳倦虽伤心脾,久则伤肾。

情志失节使全身气机逆乱,伤及肝脏,久则伤肾[1]。

1.2 辨证分型根据慢性肾衰竭的病因进行分型,分为瘀血阻滞、湿热壅滞、水湿内阻等[2];根据正虚进行分型,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3];根据正虚为本,夹杂实邪进行分型,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之外夹杂风热、瘀血、水湿等实邪[4]。

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无论哪种证型,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都是阴阳俱虚。

2 中医治疗2.1 中医辨证治疗聂莉芳[5]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寒湿中阻型;用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治疗尿毒症性脑病;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手足抽搐者;有兼症者适当加减药物,便秘严重者加生大黄,轻者加制大黄;浮肿严重者加车前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命海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无相应病名,据其临床演变过程属于中医学的“溺毒”、“关格”、“癃闭”、“肾风”、“水肿”、“虚劳”、“肾劳”等范畴。

著名专家们对慢性肾衰病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部分专家认为慢性肾衰属于中医学多个病症范畴。

如叶任高[1]、方药中[2]和时振声[3] [4]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归属于中医学的“关格”、“水肿”、“癃闭”、“虚劳”、“溺毒”、“肾风”、“水气病”、“尿毒”等范畴;还有一部分专家主张以一个中医病名概括慢性肾衰,如任继学[5]认为慢性肾衰应以“虚损性肾衰”命名,邹燕勤[6]认为慢性肾衰属中医“肾劳”的范畴。

根据朱文锋、王永炎等编著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现统一将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命名为慢性肾衰。

一、病因病机
关于病因,一般认为大致有三方面:①外邪侵袭,由表入里,病情反复而加重;②是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房室不节,起居异常;③素有肺脾肾亏损,复因感外邪触发,或劳累过度,或治疗不当,使脏腑、阴阳气血进一步失调,风、寒、湿热、瘀、毒等实邪滋生。

《素问·举痛论》有“劳则气耗”;《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有“因而强力,肾气乃伤。

”;《脾胃论》也有“形体劳役则脾病”;郑平东[7] [8]把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分为“本因”、“标因”和“诱因”,“本因”为脾肾虚损,“标因”为肾病日久,损失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湿浊”贮留体内,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而引发本病。

这种“湿浊”何廉臣称之为“溺毒”,并谓“溺毒入血,血毒入脑”。

“诱因” 为突然感受外邪,肺气不宣,治节失职,三焦水道不利,湿浊贮留加之原有脾肾虚损,猝感外邪后,脾肾损伤更甚;或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损伤脾胃,而使脾肾虚损加重。

关于病机,大部分医家认为主要是脏腑升降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逆乱的结果,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

围绕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诸多医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如叶任高[1]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以脾肾虚衰、浊毒潴留为病机关键。

方药中[2]认为慢性肾衰的病机属于正虚邪实,虚而生邪,因虚致实;病位或在脾,或在肾,或在脾肾; 病性属虚,或为气虚、阳虚,或为血虚、阴虚,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同时存在。

张琪[9]认为慢性肾衰系多种肾脏病之晚期,正虚邪实贯穿始终,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潴留为标。

时振声[4]也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机关键系肾的分清泌浊功能失调,正气虚损为发病的主因。

邹燕勤[6]认为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末期出现的肾元衰竭、湿毒潴留、虚实错杂的病证。

刘宝厚[10]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的重症,脾肾衰败、水毒湿浊潴留是病机的关键,湿浊、瘀血是贯穿病程始终的病邪,肝脾肾是损害的主要部位。

郑平东[7] [8]认为本病的形成存在着“虚、实、瘀、毒”四大病理机制,其中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且以肾虚为中心,日久波及心、肝、脾、肺各脏。

二、辨证分型研究
1、全国中医会议分型及国家标准
1983年在第一次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昆明会议上制定了慢性肾炎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肾炎分为3个阶段,即水肿阶段、肾劳阶段、肾衰阶段。

其中肾劳和肾衰阶段即为慢性肾衰。

肾劳阶段中医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型、肾元亏虚型、肾虚湿热型、肾虚瘀滞型;肾衰阶段分为正虚邪实湿浊聚集型、肾元衰竭浊邪壅闭型。

1985年第二次全国中医肾脏病学术分型会议制订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

1987年天津会议上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及后来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1],都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及邪实八型,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

正虚五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八型为外感、痰热、水气、湿浊、湿热、瘀血、风动、风燥。

1993国家卫生部于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正虚为纲,以邪实为目主要将慢性肾衰分为以下几型: 脾肾气(阳) 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夹邪实证(湿浊、水气、瘀血) 。

2002 年 [1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本虚为纲,标实为目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阴虚、阴阳两虚;标实五型,包括湿浊、湿热、水气、瘀血、风动。

2006年何立群[13]执笔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发布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 试行方案)中:正虚五型为: 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兼证五型为湿浊、湿热、热毒、瘀血、风动。

2、专家经验分型
叶任高[1]按标本缓急将慢性肾衰分为本证、标证并分型辨证论治。

本证五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标证三型:湿浊犯胃型,浊阴上逆型,肝阳上亢型
时振声[4]以实统虚,将慢性肾衰分为四型:脾肾气( 阳)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

刘宝厚[10]以脏腑气血为纲将慢性肾衰辨证分为四型:脾肾气虚血瘀型,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型,脾肾阳虚、心阳不振型,气阴两虚、血热妄行型。

王永钧[14]将慢性肾衰分为三型:脾肾两虚、湿浊中阻,肝肾阴虚和肾虚、浊毒内留型。

郑平东[8]认为本病应结合五脏虚损进行辨证施治更为切合临床实际,可分为肾病及脾,浊气上逆(包括浊邪热化、浊邪寒化);肾病及肝,肝风内动;肾病及心,阳竭邪陷(包括心阳不振、邪陷心包) ,肾病及肺,肺肾两衰。

3、现代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常见分型
吕仁和[15]将250例慢性肾衰患者,将病机归为三型五候,三型为气血阴虚、浊毒内停型54例,气血阳虚、浊毒内停型5 9例,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停型137例;五候为胃肠结滞、浊毒伤血、水凌心肺、肝风内动、毒犯心包。

阳晓等[16] [17]过681例临床病例调查,从正虚角度揭示了CRF不同阶段中医证型分布具有差异性。

正虚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衰竭期以气阴两虚为主,尿毒症期则主要是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而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在病程中呈阶段性病变。

另外,整个病程中血瘀和湿热显著多于其它邪实兼证。

李淑惠[18]临床观察126例CRF住院病人发现由于原发病的不同,发病初期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不同,随着病情发展,CR F初期占多数的脾肾阳虚证比例逐渐下降而气阴两虚证逐渐上升;随着病程的延长,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证逐渐增加而脾肾阳虚证逐渐减少。

孙升云等[19]观察21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显示正虚证以脾肾气虚型最为多见,其次为气阴两虚型,最少为阴阳两虚型。

而且可同时出现两个或多个邪实证的临床表现,以尿毒症出现各种邪实证候最多。

聂莉芳[20]通过对200 例慢性肾衰病例调查分析,证实慢性肾衰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正虚以气阴两虚为主,阴阳两虚、脾肾气虚其次。

单纯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少见。

病位在脾、肾、肝三脏。

夹邪主要为湿热,其次为风燥、风动、水气、瘀血、湿浊,一个病例可同时兼见数邪。

慢性肾衰发病多在40 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

慢性肾衰的治疗宜以益气养阴为主,兼顾祛邪,温燥之药须慎用。

何立群等[21]通过458例患者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正虚诸证的总出现率有较大差别,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显著高于其他证型,但二者总出现率无明显差异,肝肾阴虚和阴阳两虚证则明显少于其他各证。

邪实证候以瘀血、湿热和湿浊为主。

另外,陈一清等[22]根据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揭的部分文献270篇分析,认为慢性肾功能衰揭的辨证分型以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为主要证型。

邵命海[23]等通过对93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收集中医临床症状,探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辨证分型证治规律,结论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各个时期,脾肾气虚在本虚诸证中都占绝对主导地位,标实兼证以湿热瘀血为主。

结语:
总之,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学的“溺毒”、“关格”、“癃闭”、“肾风”、“水肿”、“虚劳”、“肾劳”等范畴,现统一将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命名为慢性肾衰。

病机主要是脏腑升降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逆乱的结果,大部分专家认为其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

辨证分型临床上不外乎从正邪两方面入手,常以正虚为纲、邪实为目进行分型,正虚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分为湿浊、湿热、热毒、瘀血、风动等。

未来我们必须加强临床征候调查研究,通过对证候分布与演变规律的探讨,将病证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客观化、规范化,从而增强症状量化标准的可操作性,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证规范化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为的中医辨证分型、提高临床疗效和疗效评价提供较全面的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